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冀亚伟  苏慧 《煤》2023,(6):102-104
综放工作面粉尘主要来自采煤机滚筒连续移动产尘、液压支架移架和放顶煤间歇局部产尘以及转载点连续固定位置产尘。利用采煤机滚筒外喷雾、液压支架架间喷雾、放煤口自动喷雾、转载点封闭式喷雾和全断面水幕帘综合治理粉尘,采煤机下风侧10 m处全尘和呼尘降尘率分别为98%和87.7%,回风巷水幕帘后方5 m降尘率为98.1%和97.9%.  相似文献   

2.
陈芳 《煤炭工程》2020,52(3):76-81
为解决综放工作面粉尘污染问题,文章以王家岭20106综放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实测方法对工作面割煤产尘特性及粉尘浓度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尘源跟踪系统为依托、静压喷雾与高压喷雾相结合的治理措施,形成了一套由多个针对性防尘子系统组合而成的综放面智能联控高效喷雾降尘系统,并对工作面各点产尘进行有效治理。应用表明:经综合治理,采煤机司机及降柱移架作业人员处综合降尘效率达到90%以上,进回两巷粉尘浓度控制在20mg/m左右,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工作面粉尘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3.
针对杨村煤矿321综放工作面粉尘浓度大的问题,找出综放工作面五个主要产尘源并进行分析,采取了煤层超前静压注水,采煤机内外喷雾及负压降尘、液压支架移架及放煤自动喷雾、转载点喷雾降尘及净化风流综合防尘技术,有效的降低了综放工作面的粉尘浓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综采放顶煤采煤工作面开采强度高、产尘率高,导致井下矿尘浓度比较高。通过移动液压支架和放煤时喷雾降尘,加强破碎机与转载点处的防尘及注水防尘措施能够有效降低采煤时产生的粉尘量。  相似文献   

5.
综放工作面多尘源粉尘扩散规律的相似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谭聪  蒋仲安  王明  陈雅 《煤炭学报》2015,40(1):122-127
为了掌握综放工作面多尘源粉尘扩散分布规律,运用相似理论和气固两相流方程,导出了综放工作面相似准则数,设计出相似实验模型,模拟风速为1.0,1.5,2.0,2.5 m/s,含水率为1.69%,2.63%,3.83%,4.87%下割煤、移架、放煤、转载以及多工序作业粉尘扩散。研究表明:风速对各尘源的影响较大,但影响结果不同,实际最佳控尘风速为1.5 m/s;煤尘含水率对粉尘扩散影响比较显著,最佳含水率不宜低于3.8%;多尘源粉尘浓度分布叠加效应十分明显,在实际防尘中需要采取单点防降尘和多点防降尘相结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以某矿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法,得出综放工作面粉尘运动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割煤过程是综放工作面的主要产尘环节.割煤时下风向20 m、移架下风向10 m和放煤下风向5 m为重点防尘地点;割煤时下风向60 m、移架下风向10 m和放煤下风向20 m以后多为难于沉降的呼吸性粉尘,防尘重点应为呼吸性粉尘.  相似文献   

7.
为了掌握急倾斜综放工作面割煤、移架、放煤等不同工序作业时粉尘浓度的分布及变化规律,获取合理的通风除尘设计参数,基于气固两相耦合模型,以急倾斜综放工作面割煤、移架、放煤三大尘源的粉尘运动为研究对象,根据干粉粒度仪的测定结果设定各尘源参数,运用Fluent对各尘源的产尘浓度分布规律和工作面三维空间风速场进行数值模拟,并与现场实测的粉尘浓度相对比。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与实测数据基本吻合;倾角大的工作面粉尘顺风飘移的距离比缓倾斜工作面更远;模拟结果表明在通风除尘设计中,最优排尘风速以2.6 m/s左右最为合适,采煤机司机处粉尘浓度约650 mg/m3,采煤机下风侧20 m粉尘浓度降至300 mg/m3以内;在液压支架安装侧吸式引射喷雾除尘器,并结合放煤板喷嘴喷雾,可明显提高放煤时的降尘率。  相似文献   

8.
针对榆北曹家滩煤矿大采高综放工作面粉尘污染严重问题,通过开展联合科技攻关,提出综放面尘源分区治理思路并设计了系列新装备。利用对各分区尘源"抑尘、控尘、降尘"措施,实现全工作面环境净化。通过对现场实施"采煤机喷雾+支架封闭控尘装置+放煤口喷雾+转载点喷雾"综合降尘措施考察发现,采用上述技术措施后,正常生产时,工作面呼吸性粉尘浓度降低78%以上,全尘粉尘浓度降低85%以上,极大改善了工作面环境。同时针对运输巷带式输送机运煤过程中的持续产尘问题,设计了局部密闭喷雾抑尘装置、回程输送带清洁装置、巷道断面风流净化及除雾装置以及湿润剂喷洒保湿抑尘装置综合降尘系统。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治理同忻矿综放工作面在高强度采掘作业中转载点产生的粉尘,经现场观察发现水喷雾在布置和喷雾效果方面均显不足,采用实测与数值模拟方法,对综放工作面的粉尘空间分布与运移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风流在转载点处发生90°偏转后形成的折返风流和粉尘扩散规律,得出高浓度粉尘的聚集位置,并有针对性地布置了气水喷雾装置进行粉尘控制,成效显著,可供类似矿山参考。  相似文献   

10.
1煤矿防尘 煤矿粉尘的80%产自采掘工作面,在无防尘措施条件下,炮采的粉尘浓度为300~500mg/m3,综采、综放工作面粉尘浓度最高达到2500~3000mg/m3,表1为某工作面在未采用防尘措施的情况下测得的各测尘点的粉尘浓度,表2为在防尘措施使用基本正常情况下测得的各测点的粉尘浓度.  相似文献   

11.
刘勇 《煤炭工程》2011,(12):58-60
 摘要:本文立足国内破碎机的防尘实际,通过对综采工作面破碎机的产尘特性分析,利用除尘器抽尘净化、高压喷雾技术解决破碎机的粉尘问题,设计了吸尘罩,实现了KCS-180型湿式旋流除尘器与PLM3000型破碎机的配套使用,研究完成了适合破碎机产尘综合治理的技术,并利用该技术对阳煤一矿8710综采工作面破碎机粉尘治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魏家地煤矿松软煤层特点,以东102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为技术手段,研究了综放工作面煤尘运动规律:采煤机割煤时下风向20~30 m范围内的煤尘浓度最大;而移架时煤尘浓度距移架处10~20 m范围内最大;放煤时只有放煤口处煤尘浓度最大。  相似文献   

13.
姚锡文  鹿广利  许开立  李兴 《金属矿山》2014,32(10):170-175
考虑大倾角综放面生产条件复杂,采煤机产尘量大,放煤口处的粉尘易扩散,运用现场测试与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采煤机割煤时产尘量和粒径分布进行研究,对采煤机割煤工序浮尘量与落尘量进行了测算,设计了集抑尘、强化喷雾除尘和尘流控制的大倾角综放工作面采煤机抑尘引射除尘系统,并进行现场试验应用。结果表明:采煤机割煤时产生的粉尘近一半为浮尘,粉尘中位粒径为8.22μm,呼吸性粉尘约占全尘的44.5%,应重点防治。采煤机抑尘引射除尘系统对呼吸性粉尘的除尘效率由原来的49.5%提高到了65.3%。通过在液压支架上安装喷雾喷嘴和引射除尘器,对全尘的除尘效率由69.4%提高到85.7%。该方法可为大倾角综放工作面放煤口位置处的粉尘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邢东矿综采工作面的产尘量越来越大,工作场所粉尘浓度居高不下,严重危害了职工的身心健康,矿井安全生产存在重大隐患。通过分析邢东矿综采工作面不同条件下粉尘运动的变化规律和喷雾系统的除尘机理,设计了综采工作面高压喷雾除尘系统。使用该除尘系统后,采煤机割煤时对于整个工作面平均全尘除尘效率达85%以上,呼吸性粉尘除尘效率可达75%以上;移架、放顶时平均全尘除尘效率达88%以上,呼吸性粉尘除尘效率达77%以上;回风巷水幕下风向5m处,其全尘除尘效率达98%,呼吸性粉尘除尘效率达95%。采用高压喷雾除尘系统在邢东矿综采工作面上防治粉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介绍一个综采放顶煤工作面采取煤层注水、采煤机外喷雾、液压支架和放煤口喷雾及破碎机声波雾化降尘等措施进行综合防尘的效果,并对单个尘源应用单项措施和多个尘源应用多项措施的降尘效果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详细了解大采高工作面分区尘源粉尘运移分布规律,以补连塔煤矿12511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利用流体力学CFD软件对8 m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粉尘运移分布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由垮落煤层产生的粉尘在风流的作用下向采煤机后方扩散,高浓度粉尘团运动最高点可达5 m,且沿程粉尘质量浓度逐渐降低。高浓度粉尘团主要集中在采煤机前后10 m范围及底板靠挡煤板一侧,最高粉尘质量浓度可达3500 mg/m^3。为了有效降低工作面粉尘质量浓度,防止污染井下工作环境,提出在大采高工作面安装机载除尘器的方法来控制尘源处粉尘向人行侧扩散,达到净化作业场所的目的。通过研究除尘器吸尘口位置、处理风量对工作面粉尘运移分布规律及降尘效果的影响,得出大采高工作面最优降尘效率的吸尘口位置及处理风量适配组合,最大降尘效率可达到99.9%。  相似文献   

17.
以杨庄煤矿大采高工作面为实例,亟待解决综放工作面煤尘大、影响作业环境和危害工人健康的问题;对粉尘的来源及测定进行详细分析;拟采用煤层注水、多级喷雾降尘和物理化学防尘即"三位一体"综合防尘等技术措施;对除尘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实践表明,采用综合防尘技术后,显著降低了工作面作业空间的粉尘浓度,改善了作业环境;对大采高综放工作面防尘工作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庞庞塔9-301综放工作面合理的区段煤柱宽度留设为背景,通过理论计算和Flac3D软件建立模型研究9-301工作面回采时不同区段煤柱宽度下煤柱的应力分布及塑形区情况,确定9-301综放工作的区段煤柱宽度为15m。现场9-301工作面的下顺槽内布置的钻孔应力计测点数据显示,在留设15m宽煤柱的情况下,9-301综放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巷道变形在可允许范围内,能够保证该综放面的安全回采。  相似文献   

19.
李斌  李刚  汪北方 《煤炭工程》2020,52(7):63-67
针对南阳坡煤矿8800综放工作面沿空掘进巷道临空小煤柱合理尺寸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基于关键层理论,构建临空煤柱顶板关键岩块铰接结构力学模型,数学推导煤柱承载应力,结合Bieniawski提出的煤柱强度线性计算方法,确定沿空掘巷临空小煤柱宽度为7m。采用相似实验模拟沿空掘巷临空7m小煤柱围岩的稳定性,并开展巷道表面位移现场观测试验,结果均较为理想,验证了8800综放工作面沿空掘巷留设7m临空小煤柱的可行性。为类似开采条件沿空掘巷临空小煤柱尺寸确定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