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缺氧时肺腺泡内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表型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观察了减压缺氧不同时间Wistar大鼠肺腺泡内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SMC)表型情况。主要发现:(1)缺氧3~40d组,肺动脉压(PAP)持续显著升高,右心肥厚程度逐渐加重。(2)缺氧1~5d组,中膜SMC仍为收缩表型,胞间胶原分布略有所增加;缺氧7d组,于近内弹力层处少数SMC转变为合成表型,还有些细胞向合成表型部分转化,胞间胶原增多;缺氧14~40d组,与合成分泌功能有关细胞器及胶原分布仍较缺氧1~5d组SMC为多,少数SMC仍呈部分合成表型,大多数SMC又出现收缩表型的特征。提示:随缺氧时间延长,IAA中膜SMC表型可能存在动态变化,但与PAP的变化不呈平行关系。原因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涎腺导管癌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6例发生于涎腺的导管癌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6例涎腺导管癌镜下表现与乳腺导管癌极为相似。按其病理改变分为:①导管原位癌,形成乳头状、筛孔状、实性结构;②浸润性导管癌,肿瘤侵犯腺体、神经、血管以及相邻的软组织。免疫表型:细胞角蛋白(CK)、癌胚抗原(CEA)、P53蛋白部分阳性,上皮膜抗原(EMA)和c-erbB-2全部阳性,肌球蛋白重链(SMA)、S-100全部阴性。结论涎腺导管癌为高度恶性肿瘤,其诊断依据主要是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3.
涎腺肌上皮瘤19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罗志飞  郭峻莉 《海南医学》2010,21(16):110-111
目的探讨涎腺肌上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9例涎腺肌上皮瘤患者资料,观察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肿物直径1.2-5.0cm不等,发生于腮腺13例,腭部4例,颌下腺2例。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肌上皮瘤表达Calponin(100%)、S-100(94.7%)、SMA(73.7%)、CK(94.7%)GFAP阳性(78.9%)。结论肌上皮瘤是良性涎腺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镜下瘤细胞形态复杂多样,容易误诊,鉴别诊断必须依据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16、原癌基因C-erbB-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涎腺肿瘤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病理生物学特征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为涎腺恶性肿瘤有效防治提供实验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涎腺恶性肿瘤30例、涎腺多形性腺瘤31例及涎腺非肿瘤组织14例的C-erbB-2、PCNA及p16蛋白的表达及变化。结果:多形性腺瘤中C-erbB-2、PCNA、p16阳性率分别为38.7%、71.0%、77.4%,均低于涎腺恶性肿瘤阳性率76.7%、86.7%、80.0%,但仅C-erbB-2两者间P〈0.05。涎腺恶性肿瘤中PCNA与C-erbB-2、p16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1)免疫组化法检测抑癌基因p16、原癌基因C-erbB-2、PCNA在细胞内的表达可对良恶性病变从分子水平进行  相似文献   

5.
用抗CD_3抗体和低剂量IL-2以及单独用高剂量IL-2分别诱生正常鼠、免疫鼠脾细胞为CD_3AK细胞和LAK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微云细胞毒实验两种方法测定培养4d和9d的细胞表型。结果:正常鼠CD_3AK和LAK细胞中CD_3与CD_8阳性细胞率均高于诱生前正常鼠脾细胞(P<0.01)。正常鼠CD_3AK细胞中,CD_3与CD_8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正常鼠LAK细胞(P<0.01)。免疫鼠CD_3AK与正常鼠CD_3AK的表型相似,而免疫鼠LAK细胞的CD_8阳性细胞率显著增加,明显高于正常鼠LAK细胞(P<0.01)。  相似文献   

6.
应用人涎腺样囊性癌细胞系(SACC-83),建立了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细胞集落,所采用的实验方法为双层软琼脂培养法,所形成的集落数目稳定,形态清晰,为深入研究涎腺腺样囊性癌提供了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涎腺恶性肿瘤E-钙粘蛋白(E-cadherin.E-CD)的表达情况,评估其与涎腺恶性肿瘤的局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40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37例腺样囊性癌、8例恶性混合瘤,以抗E-CD多克隆抗体用PAP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半定量分析。结果正常涎腺导管上皮及良性肿瘤细胞E-CD表达正常,而81.2%(69/85例)涎腺恶性肿瘤E-CD表达减弱或消失。E-CD的失表达主要发生于有神经或血管浸润的腺样囊性癌(P<0.05)及有淋巴结转移的涎腺恶性肿瘤(P<0.05)。结论E-CD的存在与否可能决定涎腺恶性肿瘤的局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涎腺粘液表皮样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AgNORs图像分析与其组织学分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及AgNORs图像分析,检测59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和10例正常涎腺组织。结果:PCNA增殖指数(PI)与AgNORs数/核存在明显的相关性(=0.8831,P〈0.01),二者均与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分级有关,并随癌分化程度的增高而减小,术后存活5年以内者二者明显大于  相似文献   

9.
喉部副涎腺之分布十分稀少,故这个区域的腺样囊性癌较为罕见。本文作者报道1例声门上区腺样囊性癌,指出其诊断十分困难,实际上靠组织学诊断,除了因为腺样囊性癌(CAK)常半神经周围侵犯而出现疼痛感觉外,CAK的临床表现与其它喉部肿瘤相比并无特别之处,CAK极少在20岁前发病,也没有任何明显致病因素,最常的见发病部位在声门下区,但声门上区及声门区发病者亦有报道,其病程之发展主要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远处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凋亡基因bcl-2蛋白与涎腺肿瘤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42例腺样囊性癌、15例多形性腺瘤和5例正常涎腺组织中bcl-2基因产物的表达与分布。结果:42例腺样囊性癌37例阳性,阳性率88.1%。15例多形性腺癌阳性率100%,但阳性细胞少,主要分布于上皮丰富的腺管样结构,而鳞状上皮及粘液软骨区为阴性。5例正常涎腺组织中,导管上皮细胞少数散在阳性,腺泡细胞阴性。结论;bcl-2蛋白在涎腺肿瘤组织不同的肿瘤细胞中具有不同的凋亡能力;在上皮成分中广泛过量表达,可能参与了涎腺肿瘤的形态发生。  相似文献   

11.
神经生长因子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CC)的病理类型及嗜神经性中的作用和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法检测4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及33例正常腮腺组织中NGF的表达,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ACC组织中,NGF阳性表达率为92.5%,在正常腮腺组织中,腺泡细胞不着色,导管细胞(闰管、纹管、排泄管)有中等强度表达,两者的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NGF在不同病理类型ACC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嗜神经现象21例,存在嗜神经现象19例,两组间NGF阳性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生存期分析中,NGF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P<0.05)。结论:NGF的表达强度与ACC病理类型有高度相关性,ACC与嗜神经性密切相关,NGF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Chemokine ,achemocraticsuperfamilyincytokines ,isagroupofsecretorymonochainmicromolecularproteinpolypeptideswitharelativequalityof 80 0 0 - 12 0 0 0 Itplaysanactiveroleininflammatoryreactionanddevelop mentofimmunediseasesbyinducingandinactivatingmi grationofimmunocytesandadhesionofendotheliocytesandbyregulatinginfiltrationandhomingofimmunocytesandlocalvascularformation[1] .Recentstudiesfoundthatche mokineanditsreceptorwerecloselyrelatedwithtumorin vasionandmetastasis ,especiallyCXCL12andits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CC)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中的表达及其与嗜神经性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NGF在43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它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病理组织学类型和嗜神经性的关系及其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NGF在ACC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GF在嗜神经现象组与无嗜神经现象组间的阳性表达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GF在ACC中的表达强度与ACC病理组织学类型及嗜神经性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该肿瘤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NGF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与嗜神经侵袭和疼痛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孙沫逸  王磊  杨连甲  侯锐  孙文斌  卢超 《医学争鸣》2004,25(11):1012-1014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的表达情况,探讨NGF与ACC嗜神经侵袭情况及疼痛症状的关系.方法: 以32例ACC标本为研究对象,患者按照有无嗜神经侵袭及疼痛症状进行分组;以5例正常腮腺及3例腺泡细胞癌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对NGF进行检测.结果: NGF在正常腮腺的导管细胞表达为阳性,在腺泡细胞癌为阴性.在ACC中的阳性率为96.9%(31/32),且发现沿神经周围分布的肿瘤细胞染色强度明显高于远离神经者.NGF表达水平的组间对比:存在嗜神经现象组明显高于未见嗜神经现象组(P<0.05),存在疼痛症状组亦显著高于无疼痛症状组(P<0.05).结论: ACC中NGF表达的增高可能是促进其嗜神经侵袭及疼痛症状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TGF β1及其受体TGF β RI在唾液腺腺样囊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TGF β1及其TGF β RI在唾液腺腺样囊腺癌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唾液腺腺样囊腺癌中TGF β1和TGF β RI的蛋白表达,并与正常唾液腺及唾液腺多形性腺瘤作定量比较。结果:(1)TGF β1和TGF β RI蛋白在正常唾液腺组织中主要表达于各级导管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中,腺泡细胞无表达;(2)TGF β1和TGF β RI蛋白在唾液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中主要表达于呈腺管状、条索状及团块状排列的肿瘤上皮细胞中,其表达水平与正常唾液腺差异无显著性(P>0.05);(3)唾液腺腺样囊腺癌组织中TGF β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TGF β RI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TGF β RI蛋白的低表达在唾液腺腺样囊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腺样囊腺癌独特的不良生物学行为可能与TGF β1蛋白的过度表达以及TGF β RI蛋白的低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IRF-4结合蛋白(IRF-4 binding protein,IBP)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技术对27例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和20例正常涎腺组织标本进行IBP表达的检测和分析.用脂质体法转染IBP过表达及空白对照载体至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2,G418筛选后建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涎腺肿瘤组织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值,探讨EMMPRIN和MVD对涎腺常见肿瘤的侵袭性方面的生物学作用机理。【方法】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例正常涎腺组织,28例多形性腺瘤,25例黏液表皮样癌,33例腺样囊性癌中EMMPRIN的表达和MVD值。【结果】EMMPRIN在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9、54%、84%、91%(P<0.05)。MVD值在四组样本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的MVD值均高于多形性腺瘤。EMMPRIN表达阳性的涎腺肿瘤组织中的MVD值高于EMMPRIN表达阴性的涎腺肿瘤组织中的MVD值。【结论】EMMPRIN通过刺激MMPs和肿瘤血管的生成,使不同的涎腺肿瘤具有相应的侵袭性和恶性潜能。EMMPRIN和MVD可以作为判断涎腺肿瘤侵袭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PLGA)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并与腺样囊性癌(ACC)进行比较。方法;采用组织病理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例PLGA与10例ACC进行分析。结果;PLAC的特点是组织学上具有细胞形态的一致性与组织结构的多形性;免疫级化染色呈阳性或部分阳性反应,与ACC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光镜下组织结构的多形性是鉴别PLGA与ACC的重要指征;免疫组化对二者的区分意义不大;均起源于闰管储备细胞是导致二者相似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涎腺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为早期诊断和开展涎腺肿瘤的基因治疗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用PCR TRAP法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色法分析PCR产物 ,对人体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 M和 2 0例涎腺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 ,并与自身正常涎腺组织相对照。结果 :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 M的端粒酶活性为阳性 ,相对端粒酶活性为 82 % ,涎腺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最高 (14/ 15 ) ,瘤旁组织次之 (4/ 2 0 ) ,正常对照及良性肿瘤组织最低 (2 / 2 5 )。其相对端粒酶活性 ,涎腺鳞癌端粒酶活性值最高 (87% ) ,涎腺恶性肿瘤明显高于自身正常对照和瘤旁组织以及良性肿瘤 (P <0 .0 1) ,而瘤旁组织也高于相邻的正常组织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可作为涎腺恶性肿瘤诊断的分子指标 ,也可作为阻断恶性转化形成的靶分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TGFβ1 及其TGFβRI在唾液腺腺样囊腺癌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唾液腺腺样囊腺癌中TGFβ1 和TGFβRI的蛋白表达 ,并与正常唾液腺及唾液腺多形性腺瘤作定量比较。结果 :①TGFβ1 和TGFβRI蛋白在正常唾液腺组织中主要表达于各级导管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中 ,腺泡细胞无表达 ;②TGFβ1和TGFβRI蛋白在唾液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中主要表达于呈腺管状、条索状及团块状排列的肿瘤上皮细胞中 ,其表达水平与正常唾液腺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③唾液腺腺样囊腺癌组织中TGFβ1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 (P <0 .0 1) ;TGFβRI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P <0 .0 1)。结论 :TGFβRI蛋白的低表达在唾液腺腺样囊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腺样囊腺癌独特的不良生物学行为可能与TGFβ1 蛋白的过度表达以及TGFβRI蛋白的低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