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纪敏 《山西建筑》2010,36(27):23-24
以研究民居地域性为出发点,以安徽中北部民居为实例,从建筑选址、院落布局、建筑构造、建筑材料、营建技术等多方面对毛集镇传统生土民居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地区传统生土民居的地域性特征,最后指出传统生土民居的营建思想对于现代建筑设计创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河西走廊传统乡土民居承载着可供解读的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营建智慧,千百年来,当地人为应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形成了以生土为代表的营建智慧。文章针对河西走廊武威地区当前民居营建中出现的问题,结合传统营建智慧与新型民居设计实践,探索了河西走廊乡土民居"适宜性"改造更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传统生土材料具有取材便捷,环保节能的优势。云南地区生土建筑数量庞大,红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独具地域特色的营建技艺。该文以改进云南地区传统生土建筑营建工艺为研究目标,通过实地调研,梳理云南传统生土民居的种类构造,从材料性能、室内环境、整体安全性三大方面提出对应的优化改造策略,希望在实现生土建筑的使用保护、传承更新的同时,为云南地区的生土建筑保护提供更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传统民居类型丰富多样,具有较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传统材料在民居营建中的作用功不可没。其淳朴、生态、可循环,融于环境的自然属性与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高度统一。文章落脚甘南藏区传统材料的民居营建,着重介绍生土与石材的地域性应用,阐述专属于该地区的材料表情传达。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建筑类型学为主要研究方法,在对内蒙古土默川地区传统村落毛岱村生土民居实地调研的基础资料上,对现存晋风生土民居空间形态进行还原与分析,探究其"原型"与"变体"的关系,进而深入剖析晋风生土民居演变趋势及规律,为生土建筑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基础研究与资料。  相似文献   

6.
民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保留其特色风貌并提升居住环境品质,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金沙江流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其河谷地带的生土民居独具特色,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民居已呈空心化。本文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传统生土民居进行现场调研和测试,总结了该地区传统牛土民居的生态特性,并根据当地的文化和自然条件提出了一些环境提升的措施。研究可为该地区传统生土民居的更新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秦巴山区传统民居现状调查基础上,以镇坪县危旧生土民居修复工程为例,提出了生土民居建筑生态修复技术策略。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立足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大空间”的均衡协调,保护传统民居生态景观特色;以生土建筑本土化技术为指导,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大要素”,传承生土民居生态建筑特色;以传承与发展理念为指导,吸收现代建筑技术成果,为有效提升生土民居建筑结构强度和居住环境质量提供技术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湿热气候为主的川南地区生土民居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川南地区生土民居现状实地调研,分析该区域的生土民居如何利用生土、石材、竹木等自然材料,结合建筑周边环境的气候要素为居民创造热湿适宜、通风顺畅、采光良好的居住环境。分析民居居住环境的实际情况,对民居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改造措施,达到改善川南地区居民居住环境的目的,并且提高川南生土民居的建筑气候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耿虹  赵东昊  朱霞 《华中建筑》2020,(5):130-134
为指导乡村的生态宜居建设,该文期望从中国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营建策略中汲取智慧,并以武汉市罗家岗村为例,探索地处夏热冬冷、潮湿多雨地区的"木兰石砌"民居为创造良好人居环境而在建筑选址、建筑组合和建筑单体方面采取的营建策略,通过Ecotect、Phoenics软件模拟分析其气候适应性,并指出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可持续性在于"低成本"、"低技术"下的"在地建构"与"自然融合",启发未来乡村民居采用因地制宜的传统气候适应性营建策略,建设更具地域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0.
陈之瑶  李鹏涛  李萌 《城市住宅》2022,29(2):204-206
以内蒙古包头市毛岱村晋风生土民居为调查研究对象,利用实地调研方法,分析现有毛岱村晋风生土民居院落布局的多种形式以及建筑单体在结构、屋顶和平面等方面的特征,归纳总结毛岱村晋风生土民居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其更新与保护建议,希望对呼包地区生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利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豫北地区民居建筑冬季室内热环境,本文选取豫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生土民居和新建砖混民居进行实地调研,并对室内外温度、相对湿度等室内热环境参数进行测试,通过测试结果对比,指出新建砖混民居的室内热环境要优于传统生土民居,但两者室内温度均低于国家规范要求。数据表明,单层、北向开门和一字型设计导致生土建筑室内热环境较差,而砖混民居围绕主要使用房间进行功能布局的"向心性"设计是其保持较好室内热环境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室内热湿环境的改善和新民居的设计提供了依据,为农村住宅的节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吐鲁番生土民居作为该地区人民世代相传的建筑形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章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切入点,试图从该地区生土民居的实用性特点、自然资源约束以及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分析中提出一些参照性的基本思路,总结制约吐鲁番生土民居前进发展的影响因素,探讨吐鲁番生土民居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生土民居发展脆弱的问题,以秦巴山区青木川地区的生土建筑为例,通过现状调研分析,运用现代技术及理论,剖析了秦巴山区生土建筑特征,总结了继承秦巴山区生土建筑的特色、生态建造经验及生态适宜性技术,以期对研究其他地域的山区生土建筑发展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一种适宜南疆民居建设的新型绿色生土建筑;石膏土坯墙结构具有良好的保温和抗震性能.文中对该结构的构造特点、工程实践也作了简要叙述, 说明该结构形式在我国干旱少雨地区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延俊 《山西建筑》2009,35(7):25-26
以研究民居生态性为出发点,以宋宅为实例,从院落布局、建筑构造、庭院绿化、建筑材料等多方面对小满镇传统生土民居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地区传统生土民居的生态性特征,最后指出传统生土民居的生态思想对于现代建筑设计创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湘西凤凰县苗族生土民居系统性调查为依据,通过实地调研、详细测绘、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逐一与湖南省内汉族生土民居相对比,总结得出当地生土民居布局紧密、平面小巧且以火塘为中心、立面层次丰富、斜梁结构罕见、砌筑工艺独特等特点,并提出保护与推广的策略。为保护凤凰县生土民居特色价值,发展乡土文化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陕西南部地区生土建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秦岭南部山区民居聚落白龙村的实地调研,依据当地经济水平以及民居特征,针对传统生土民居墙体强度低、稳定性差等缺陷,探讨麻草、淀粉两种生土墙体材料添加剂改性方案,对素土、掺入0.3%麻草、掺入0.5%麻草、掺入3%红薯淀粉、掺入5%红薯淀粉的土样进行抗压、直接剪切等试验,分析了改性前后生土墙体力学性能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麻草能显著提高当地生土民居墙的力学性能,可用于该地区生土建筑墙体改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研究民居生态性为出发点.从聚落选址、院落布局、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庭院绿化、拆除回收等多方面对河西走廊传统生土民居进行分析,揭示了该地区传统生土民居的生态性特征一最后指出传统生土民居的生态思想对于现代建筑设计创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况下,结合当地气候、地质和地域材料等自然条件的杰出营造。生土民居无论是在气候炎热的南方还是在寒冷的北方都体现出了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和宜居性。在我国众多的生土民居中,窑洞是我国西北极具特色的生土民居体系。本文通过对它的产生条件、使用功能、空间形态、和建筑艺术等方面进行其宜居性的分析,探索传统民居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对新疆吐鲁番地区生土村落民居 进行地域性解读,选取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 夏村典型新老村落民居进行对比分析,在 介绍村落区位气候、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完 整呈现古村民居的建构材料、平面及主要功 能布局情况,总结其乡土营建智慧和村居更 新中的问题,分析得出新材料的引入、功能 生活的“现代化”转型及平面形态的固化生 长是地域乡土村落更新的主要异化表现, 并以此为基础,对当下新农村建设与保留传 承多样性的生土村居特征协同之策进行探 索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