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模式在院内转运急诊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3年2月—2015年3月200例急诊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临床资料,设为对照组,总结其院内转运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及潜在风险因素,建立新的院内转运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无缝隙护理模式。选择医院2015年6月—2017年7月200例急诊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为观察组,给予无缝隙院内转运模式。对比两组病人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转运时间、科室间交接时间及检查等待时间,纠纷发生率、交接护理记录单书写质量、接收科室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5%低于对照组的8.0%(P0.05);观察组转运时间(10.32min±4.21min)、科室间交接时间(3.71min±0.48min)及检查等待时间(0.42min±0.18min)低于对照组的16.54min±5.73min、7.76min±1.29min、1.56min±0.25min(P0.05);观察组纠纷发生率为0.5%,低于对照组的7.0%(P0.05);观察组交接护理记录单书写合格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83.5%(P0.05);观察组转运科室满意度为98.0%,高于对照组的88.0%(P0.05)。[结论]院内转运急诊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中应用无缝隙护理模式可降低病人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节省转运时间、科室间交接时间及检查等待时间,降低纠纷发生率,提高交接护理记录单书写质量与接收科室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术病人交接环节持续质量改进的有效方法,保障病人安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3日-27日外科择期手术病人作为对照组,2015年4月20日—24日外科择期手术病人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工作制度、流程接送病人,应用追踪方法学检查交接各种环节缺陷并分析目前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流程失效环节,积极整改流程关键点后追踪观察手术病人(观察组)并评价效果。[结果]对照组病人交接过程中缺陷发生率为12.61%,观察组为3.45%,对照组术前接送病人时间为(18.10±3.25)min,观察组为(10.30±2.10)min。[结论]追踪方法学用于手术病人交接环节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术前接送病人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BAR模式转运交接单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月200例我院转入或转出ICU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以住院号末位数是单数为观察组,双数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SBAR模式转运交接记录单,对照组采用传统转运交接。比较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交班问题发生率、转运交接时间、交接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10例、交接问题不清发生3例,分别优于对照组的25、10例,满意度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交接所需时间(16.71±2.10)min,观察组平均交接所需时间(12.04±3.6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SBAR模式转运交接记录单规范危重症患者的转运交接流程,减少不良事件、护理问题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及交接双方满意度,保障了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总结基层医院手术患者转运交接规范化管理在临床中应用效果。成立围手术期质量管理小组,对手术患者转运交接现况调查,根据柏拉图分析和80/20法则得出术前转运交接中需改进的重点问题,完善手术转运交接措施,加强对手术相关制度培训、引进患者转运交接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手术前准备核查清单、制定SBAR手术患者转运交接记录单及建立手术转运交接督查考核机制。通过一年半规范化的管理实践,手术患者转运交接单项核查落实率由55.3%~93.3%提升到92.9%~100.0%,手术转运交接类不良事件发生由2016年0.26%下降到2017年0.08%,接手术患者平均时间由2016年(18.3±2.4)min减少到2017年(15.9±2.1)min,送手术患者的平均时间由2016年(12.1±3.0)min减少到2017年(9.7±2.4)min。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标准化沟通方式在重症监护室患者转出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7—9月,对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中采用标准化沟通方式,包括术后患者转运交接表格和标准化转运交接流程,观察患者交接过程中交接时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护理人员满意度,并与实施标准化沟通方式前进行比较。结果实施标准化沟通方式后,交接耗时由平均(17.5±3.0)min降为平均(11.7±2.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由172例降为6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满意度得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标准化沟通方式后,在患者交接转运中,有效减少了各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了转运交接时间,提高了安全护理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定产房优质护理干预执行于产妇中对促进其自然分娩的重要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本医院自然分娩试产的74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7例,研究组实施产房优质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产房传统护理干预,对比护理干预前后SAS评分、SDS评分、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第三产程时间和总产程时间、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SAS和SDS评分差别不大(P>0.05),护理干预后,研究组SAS评分(37.86±2.10)分、SDS评分(39.80±3.79)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第一产程时间(546.25±102.80)min、第二产程时间(55.24±10.35)min、第三产程时间(6.22±1.32)min和总产程时间(607.71±116.58)min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7.30%高于对照组72.97%(P<0.05)。结论产妇实施产房优质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其自然分娩,减少自然分娩试产产妇中转剖宫产情况,降低产妇产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急危重症患者院际转诊流程的应用效果,规范院际转诊工作。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专家会议、专家咨询,构建急危重症患者院际转诊流程及院际转诊交接核查表,并应用于临床2个月,观察其对院际转诊交接时长及院际转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临床应用后,转诊医院转诊前提前联系接诊医院的比率达到100%,院际转诊交接核查表填写完整率为96.15%,交接时间由(14.44±3.52) min降至(9.33±1.83) min,院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由21.05%降低到3.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7)。 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急危重症患者院际转诊流程及院际转诊交接核查表有较好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规范了院际转诊工作,可提高院际转诊工作效率,降低院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保证患者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清单式交接护理在自然分娩后产妇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82例自然分娩产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交接护理,实验组实施清单式交接护理;比较两组于产后、出院前1 d护理满意程度[采用中文版患者床边交班感知量表(PVNC-BR)]、产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实验组PVNC-BR中尊重与倾听、互动性交班、协调交班维度得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自然分娩后产妇采取清单式交接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对医院人员的护理满意程度,降低母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障母婴产后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追踪方法学优化手术病人交接的效果。方法2011年5月~2012年3月采用常规方法实施手术交接的病人200例设为对照组,2012年4月~2013年2月采用追踪方法学实施手术病人交接的病人200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病人交接不良事件发生率,手术交接时间及医护人员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病人手术交接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医护人员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追踪方法学有利于手术室病人交接全过程质量控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产程早期体位干预对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以预防不良妊娠结局。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待产初产妇1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由产妇自主选择分娩体位,观察组从第一产程潜伏期开始进行早期体位干预。比较2组产程时间、分娩疼痛程度、分娩方式及分娩结局。 结果 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分别为(425.5±91.5)min、(46.2±10.3)min、(6.3±1.7)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82.7±103.8)min、(59.3±12.7)min、(9.5±2.1)min;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分娩疼痛均轻于对照组;自然分娩率8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产妇宫缩乏力、产程停滞发生率分别为8.0%、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7%、20.0%;新生儿头皮血肿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 结论 产程早期体位干预有助于初产妇加快分娩、减轻产妇分娩时疼痛、提升自然分娩率并降低围生期产妇及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温馨助产护理干预在产科温馨病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产科温馨病房住院的130例产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均为自然分娩,对照组产妇给予产科常规助产护理,干预组产妇给予温馨助产护理干预,评价两组产妇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第三产程时间分别为(6.36±1.18)h、(0.52±0.15)h、(0.15±0.02)h,均短于对照组产妇的(8.29±1.21)h、(0.71±0.21)h、(0.21±0.03)h(P0.05);干预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为(8.15±0.19)分,高于对照组新生儿的(7.26±0.1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产妇产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62%,低于对照组产妇的15.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产妇对我院产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3.86%,高于对照组产妇的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馨助产护理在产科温馨病房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缩短产妇分娩时间,降低新生儿和产妇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促进产妇产后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初级创伤评估ABCDE法在麻醉恢复室交接班流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本科收治的1009例各种麻醉手术后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8月收治的1009例患者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麻醉恢复室常规交接流程交接,观察组采用初级创伤评估ABCDE法交接。对比两组差异。结果观察组中麻醉恢复室内各类交接隐患事件发生率为2.78%(28/1009),显著低于对照组21.51%(217/1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交接班所需时间为(3.36±0.35)min短于对照组的(5.45±1.38)min;观察组患者术后满意度及麻醉医生满意度均较对照组高。结论初级创伤评估ABCDE法的应用提高了交接效率与质量,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了护理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缝隙交接在颅脑肿瘤患者术后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5月~2014年11月78例颅脑肿瘤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按传统转运方式进行转运交接;2014年12月~2015年6月86例颅脑肿瘤手术患者作为实验组,将无缝隙交接运用于转运交接中。比较两组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交接时间、交接后问题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转运交接时间短于对照组,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及交接后问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无缝隙交接在颅脑肿瘤术后患者交接转运中的应用,缩短了交接时间,降低了不良事件和交接后问题的发生率,提高了颅脑肿瘤术后患者手术室-ICU交接班质量,保证了治疗、护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追踪方法学在降低住院患者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方法对医院留置管道的住院患者非计划拔管不良事件进行追踪方法学管理,并从护理质量评估方法、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培训、措施落实、结果反馈等各个方面进行持续改进和科学评价,比较非计划性拔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结果实施追踪方法学质量管理后,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由最初的4.5%降至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追踪方法学能有效降低非计划拔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优质护理品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预见性护理程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方法 比较2组间院内转运时间、护理意外和病情恶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院内转运所需时间,观察组为(31.9±5.3) min,明显少于对照组的(40.2±7.6) min.观察组护理意外及病情恶化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采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可缩短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效率,减少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追踪方法学联合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管理法在临床护士针刺伤防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追踪方法学的理论基础,成立针刺伤追踪管理小组,对护理不良事件中的针刺伤事件进行个案追踪和系统追踪,应用FMEA进行护理操作流程的风险评估,完善流程、再造流程,有效预防护士针刺伤的发生,比较实施前后护士RPN评分、针刺伤发生率及上报情况。结果:实施后RPN评分、针刺伤发生率及上报率均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将追踪方法学联合FMEA管理法应用于临床护士针刺伤防护中,可有效降低针刺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开展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危重病人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3月在医院急诊转运的危重病人200例为对照组,采用口头交接方式进行交接,选取2016年4月—2016年6月在医院急诊转运的危重病人201例作为观察组,采用基于SBAR沟通模式自制的转运交接单进行交接,比较两组在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交接问题发生率、转运交接时间的差异,并统计病房护士对急诊护士的满意度。[结果]两组在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护士交接问题发生率、转运交接时间两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房护士对急诊护士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SBAR沟通模式进行危重病人的转运交接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护士交接问题发生率降低,缩短了交接时间,规范了交接流程,保证了病人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潘寿玲 《全科护理》2021,19(6):810-812
目的:探讨ISBAR交接模式结合优化分级转运对急诊介入手术病人安全转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6月行急诊介入手术院内转运的80例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转运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观察组采用ISBAR交接模式结合优化分级转运。比较两组病人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交接问题发生率、转运交接时间及接收护士对院内转运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病人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交接问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转运交接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接收护士对院内转运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介入手术病人实施ISBAR交接模式结合优化分级转运能有效提升转运交接安全性,缩短交接时间,改善医护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无缝交接模式在急诊产科介入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行急诊产科介入术的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按传统流程进行转运交接。将2018年行急诊产科介入术的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此组患者转运交接时采取无缝交接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转运交接的效果,包括转运交接时间、术前准备时间、术中用时、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转运交接时间、术前准备和术中用时短,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均有P0.05)。结论在急诊产科介入患者转运交接时,使用无缝交接模式能确保医疗护理活动顺利进行,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基于SHEL分析的院内转运管理结合快捷护理路径模式在E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本院EICU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数字分配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传统组与试验组,每组各50例,传统组采取传统院内转运流程进行管理,试验组采取基于SHEL分析的院内转运管理结合快捷护理路径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转运期间不良事件总发生率、转运交接质量与患者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转运期间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试验组转运交接质量显著优于传统组,试验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组(P均<0.05)。结论 将基于SHEL分析的院内转运管理结合快捷护理路径模式应用于EICU患者的护理管理,能有效降低转运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促进院内转运交接质量的持续提升,该模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