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评价甲状旁腺激素(1-34)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08.7)、EMBASE (1974~2008.7)、Cochrane图书馆临床试验资料库(2008年第二期)、Current Controlled Trials、The National Reseach Register、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83~2008.7)、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8.7),并手工检索相关领域其他杂志.检索不受语种限制,时间截止至2008年7月.纳入以患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女性为研究对象、比较甲状旁腺激素(1-34)与其他疗法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2513例患者. PTH(1-34)(单用或与其他药物联用)增加腰椎和髋部等部位的骨密度优于对照组;减少椎体骨折风险达68%(RR=0.32,95% CI: 0.23~0.45,P<0.00001),减少非椎体骨折风险为43%(RR=0.57,95% CI: 0.39~0.85,P=0.005).因副作用导致的退出和失访在PTH(1-34)组多于对照组[Peto-OR=1.56,95%CI 1.15~2.12,P=0.004].结论 PTH(1-34)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疗效肯定,能提高腰椎及髋部等部位的骨密度,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的风险.骨量严重低下和有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绝经后女性是PTH(1-34)较适合的人群.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是人体骨吸收与骨形成不平衡的结果,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均可治疗骨质疏松。特立帕肽是全长甲状旁腺素(PTH)的N末端第1~34个氨基酸片断,其重组形式复泰奥是迄今唯一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促骨形成药物。众多随机对照试验显示,特立帕肽能升高血清骨形成标志物,增加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风险,其抑制骨吸收的效果优于双膦酸盐。美国推荐特立帕肽治疗高骨折风险的骨质疏松,加拿大则推荐特立帕肽为治疗严重骨质疏松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3.
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质疏松症主要表现在骨BMD减少,骨质量(骨微结构,骨的转换,骨矿化,骨微损伤累积)降低,诱导骨强度下降,微骨折增加.在临床上,系统性骨质疏松症的典型表现是骨质疏松性疼痛和骨折,而最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部位是:髋部,腰椎和腕部.骨质疏松症可预防,如果早期诊断,可得到治疗.目前有两大类药物可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症.① 抗骨代谢类药物; ②促骨合成药.近年来,大量的基础、临床研究表明vitamin D及其类似物不仅通过抑制骨吸收,而且有促进骨合成作用来防治骨质疏松症,笔者就骨质疏松症的药物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更好的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甲状旁腺激素(PTH)(1-34)在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邻近椎体再骨折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山西白求恩医院骨科收治的43例胸腰椎OVCF PK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4例,女29例;年龄平均73.7岁(61~84岁);邻近椎体再骨折部位:T91例,T102例,T117例,T1214例,L112例,L24例,L32例,L41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3组:A组行PKP治疗(22例),B组行PKP+PTH(1-34)治疗(9例),C组行PTH(1-34)治疗(12例)。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入院时、术后6个月X线椎体前缘、中线高度及后凸cobb角,入院时及治疗后6、12个月左侧髋部骨密度,入院时、治疗后3、6、12个月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中有3例患者再次出现邻近椎体压缩骨折,B、C组中未出现再次OVCF。A、B组治疗后6个月时椎体高度及后凸cobb角均较入院时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无改善。B组治疗后6、12个月及C组治疗后12个月时骨密度T值较入院时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无改善。3组患者的VAS、ODI评分较入院时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H(1-34)治疗胸腰椎OVCF PK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可明显改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防止伤椎塌陷并减少PKP术后骨折患者邻近椎体再骨折。PTH(1-34)结合PKP还可以恢复椎体高度,减少椎体后凸畸形,是治疗OVCF PKP再骨折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重组人甲状旁腺素(1-34)与雌激素单用和联用对去卵巢大鼠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用雌性4月龄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5组:①假手术(Sham)8只;②去卵巢(OVX)9只;③雌激素治疗组(OVX E)10只:OVX2个月后给予苯甲酸雌二醇治疗6w;④PTH治疗组(OVX PTH)9只:OVX2个月后给予rhPTH(1-34)治疗6w;⑤雌激素与PTH联合治疗组(OVX E PTH)9只:OVX2个月后给予rhPTH(1-34)和E2联合治疗6w。观察各组大鼠胫骨近端松质骨骨小梁形态计量学参数,椎体生物力学指标及部分血清骨生化代谢指标。结果雌激素治疗组和PTH治疗组的骨静态参数均表现为骨量增加;雌激素治疗组的骨形成参数和骨吸收参数降低;PTH治疗组的骨形成指标明显升高,而骨吸收指标虽较Sham高,但较OVX组有所降低;E2与PTH联合治疗组与单用E2组和单用PTH组比较,骨量明显提高,骨转换率参数介于单用E2和单用PTH组之间。3个治疗组的生物力学指标较OVX组均有明显提高,其中E2与PTH联合治疗组改善最明显。结论雌激素和PTH可使去卵巢大鼠松质骨骨量增加和改善生物力学性能,两者联合治疗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全身性骨代谢性疾病。骨质疏松症患者最终结局常常是脆性骨折。骨质疏松症不利于骨折愈合,主要是由于骨质疏松症导致患者的骨吸收作用增强、新骨形成能力下降造成的。为了缩短骨质疏松症个体的骨折愈合时间、提高愈合质量,抑制骨吸收或促进骨形成的药物成为研究热点。而抗骨质疏松的治疗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骨吸收或促进骨形成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所以现在已有大量的实验探讨了抗骨质疏松治疗药物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同时还有关于抗骨质疏松药对骨修复影响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结果总结来说,指出了抗骨质疏松药可能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有一定的作用。同时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抗骨质疏松治疗不利于骨修复,故抗骨质疏松药在骨质疏松性骨折上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回顾综述了当下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双膦酸盐、地诺单抗、雌激素、雷洛昔芬、特立帕肽、雷尼酸锶、他汀类药物以及一些正在研究中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1-34)和阿仑膦酸钠(alendronate,ALN)治疗骨质疏松症合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女性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98例于2017年2月至2017年11月在我院就诊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合并RA的绝经后女性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PTH组和ALN组,两组患者分别接受特立帕肽或阿仑膦酸钠治疗,观察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改变。结果在两组治疗6个月后,腰椎的骨密度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增加(P0.05)。与ALN组相比,PTH组治疗6个月腰椎骨密度的平均变化百分比显然更高;而股骨颈骨密度仅在PTH组显著增加。结论甲状旁腺激素(1-34)在短期治疗骨质疏松症合并类风湿女性患者时,效果较阿仑膦酸钠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甲状旁腺激素(1-34)(PTH)、雷奈酸锶(SR)、唑来膦酸(Z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疗效。方法 15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被随机分为三组:PTH组、SR组和ZA组,进行开放、对比研究。SR组每天口服雷奈酸锶2 g/d;PTH组每天皮下注射20μg的PTH(1-34);ZA组给予唑来膦酸5 mg静脉滴注。治疗前、后6个月及1年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腰背部自发性疼痛的VAS评分、L_(1-4)椎体、股骨颈、Wards三角的BMD值,并观察治疗期间三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及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PTH组和SR组VAS评分明显改善,低于ZA组;PTH组L_(1-4)椎体、股骨颈、Wards三角的BMD值在治疗后6月及12月较治疗前上升显著,明显优于SR组及ZA组(P0.05)。骨质疏松脆性骨折的发生率PTH组低于SR组及ZA组。三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H、SR和ZA都可以有效降低VAS评分,提高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脆性骨折的发生率,且药物副反应少,其中以PTH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症是骨科的常见疾病,老年人群中发生率较高。发生骨质疏松后,由于骨强度降低和骨脆性增加,日常活动中即可导致椎体压缩骨折,即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是临床医生用于OVCF治疗的有效手段,但经过临床研究发现,PVP术后容易再发椎体骨折,增加患者病痛和负担。其发展进程引起了骨科医生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发生原因及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OVCF患者PVP术后再发骨折的流行病学、时间和空间性、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以减少PVP术后再发骨折的概率。  相似文献   

10.
随着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在我国的广泛流行,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个人、社会带来沉重负担。1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常增高或正常,但骨折风险也是增加的,这不能仅靠双能X线骨密度来解释。骨转换标志物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等优点,近年来在糖尿病中得到广泛研究,如骨碱性磷酸酶、1型原胶原N-端前肽、1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骨钙素、骨保护素、脱氧吡啶啉等。骨转换标志物反映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具体变化情况,反映骨强度,较骨密度更早的反映骨量变化,大量临床研究发现,它为临床早期发现和诊断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评估糖尿病患者骨折风险提供了新思路。联合检测骨转换标志物和骨密度,更全面、合理的评估骨转换,及时发现高危人群,更有利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预防骨折的发生。本文将对骨转换标志物在糖尿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