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整理杨洪涌教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经验。杨洪涌教授认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根本病机为正气亏虚,毒瘀互阻,扶正解毒祛瘀法可作为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主要治法。临证时需抓住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程长、病位深、病势重的特点,在清热活血之余兼以益气养阴,标本兼治。针对其虚、毒、瘀的病机特点,诊治中应注意:虚以阴虚多见,治疗以益气养阴为常法,温燥之剂应慎用;诊治毒邪可参照卫气营血辨证,随证选方;瘀为病势所趋,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然祛瘀不可忘益气养血,血足气畅则瘀滞难留。  相似文献   

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属于血液系统疑难性疾病,并且具有较高的向白血病转化的倾向,目前临床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系统疑难性疾病的疗效不甚理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血液科周永明教授行医30余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系统疑难性疾病。作者有幸跟师临证学习,现将周永明教授论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经验总结如下,以期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系统疑难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定义出发,简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检验鉴别,根据百名疑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预后及转化结果的统计分析,针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辨治,笔者阐述一些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4.
“间者并行,甚者独行”治则理论滥觞于《黄帝内经》,并得到医圣张仲景及后世医家的丰富和发展,在临证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基本病机为“正虚毒蕴”,“虚”“毒”“瘀”为核心病理因素,推动病情转变。基于此,笔者试从“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理论出发,结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现代分型、分期论治,初期扶正为主、兼以祛邪,中期扶正补虚并重,末期祛邪为主、兼以扶正;注重年龄、体质等个体差异,“方”“证”对照,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医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200例,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100例。对照组用西药康力龙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中药方治疗,疗程98 d。观察两组治疗后疾病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结果:两组经治疗后,疾病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更显著(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蒙医病因病机。方法:根据患者的发病年龄、病史、工种、工作环境等方面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蒙医病因病机进行系统阐述。结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发病与大气污染、环境污染、长期接触甲醛、苯及含苯有机溶剂等环境因素及肿瘤放化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年龄老龄化等因素相关联。  相似文献   

7.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中医论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中医论治淮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王树庆刘捷(261031)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辨证论治中医药疗法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简称MDS)是一组骨髓造血干细胞发育异常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及不同程度的感染征象。大量临床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归脾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属于心脾两虚证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归脾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都有所下降,但观察组积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GB和WBC等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而对照组仅HGB有所提升。结论:归脾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骨髓造血,减轻患者的贫血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医分型论治联合环孢菌素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中医不同证型与西医分型在疗效方面的相关性。方法5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按FAB分型为难治性贫血和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两型,分别随机入组分成环孢菌素治疗组与全反式维甲酸对照组,两组均加用中药辨证分型论治。观察不同组别(西医分型及中医分型)间外周血象等的变化情况以观察及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73%)、缓解率及部分缓解率(33%)均高于对照组(39%,0);治疗组治疗后在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3个方面的改善均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仅血红蛋白有所提高(P〈0.05);中医气血两虚型总有效率及显效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结论中医分型论治联合环孢菌素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疗效。中医分型与西医分型在疗效等方面具有相关性,说明中医分型治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髓细胞学检查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Ir2.,2010年6月。2011年12月3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进行血象诊断和骨髓象诊断。结果:在32例患者中,全血细胞减少16例,2系减少10倒,白细胞增高伴1系或2系减少1例,单纯1系减少2例。平均红细胞体积大于正常14例,正常16例,小于正常2例;白细胞异常20例,减少12例。网织红细胞小于正常10例,正常10例,大于正常12例。骨髓中有核细胞增生大多为活跃或明显活跃,可见类巨幼变、核畸形及奇数核等改变。结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形态学改变复杂、诊断困难、缺乏特异性,外周学检查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分型提供依据,骨髓细胞检查优势明显,联合应用更有助于骨髓增瘴鼻黹综合征的缝确论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不同临床症状与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联系。方法选择2000年3月—2002年10月住院的冠心病胸痹心痛患者620例,根据四诊信息、体检指标、实验室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初步分析,之后对阳性指标进行下一阶段的多因素分析,通过聚类、对应、因子及结构方程等分析方法,探索各个指标与本病中医证型间的相互联系。结果得到五大主证即心血瘀阻证、心气虚弱证、痰浊内阻证、心气阴虚证、心肾阴虚证,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的四诊信息及心肾阴虚证和心气阴虚证之间存在着演变关系。结论中医诊断冠心病的辨证分型标准的研究可建立在临床流行病学症状调查及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专家意见,建立中医证候诊断参考条件,得出正确、合理的中医胸痹的辨证分型,使得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更加客观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代谢综合征(MS)常见中医证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的关系,为MS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MS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经中医辨证分为气滞湿阻型、痰瘀互结型、气阴两虚型、脾肾气虚型4种证型,同时纳入健康体检者30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2组及研究组各型患者颈动脉IMT、血浆Lp-PLA2水平。结果研究组颈动脉IMT、血浆Lp-PLA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4种证型颈动脉IMT、血浆Lp-PLA2水平依次为:痰瘀互结型>气阴两虚型>脾肾气虚型>气滞湿阻型。痰瘀互结型、气阴两虚型颈动脉IMT高于脾肾气虚型、气滞湿阻型(P<0.05)。气阴两虚型、脾肾气虚型、气滞湿阻型血浆Lp-PLA2水平均低于痰瘀互结型(P<0.05);脾肾气虚型、气滞湿阻型血浆Lp-PLA2水平均低于气阴两虚型(P<0.05)。结论MS患者痰瘀互结型颈动脉IMT和血浆Lp-PLA2水平较高,颈动脉IMT、血浆LP-PLA2可以作为MS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中医证候。方法收集140例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资料,建立临床数据库,应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临床知识给予解释确定中医证候。结果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患者分成17个公因子,进行临床分析合并后,中医证候按照构成比依次为:类脾气虚、类肝胆湿热、类瘀血、类肝脾血瘀、类肾阳虚、类热盛伤阴、类肝肾阴虚。结论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中医证候为类脾气虚、类肝胆湿热、类瘀血、类肝脾血瘀、类肾阳虚、类热盛伤阴、类肝肾阴虚。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四川地区成年代谢综合征(MS)住院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为MS的中医辨证论治的规范及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541例MS患者统计人口学资料、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人体测量学资料及相关理化检查,中医症状、舌、脉等,四诊合参,确定证型。结果 541例MS患者,脾虚痰湿证37.15%,气阴两虚证19.22%,瘀血阻滞证9.80%,痰火上冲证8.13%,心肝火旺证6.65%,阴虚火旺证6.47%,肝肾阴虚证3.14%,阴阳两虚证2.96%,痰瘀互结证2.59%,其他证型3.88%。20~40岁心肝火旺证最多,41~65岁脾虚痰湿证和气阴两虚证最多,66岁及以上脾虚痰湿证、气阴两虚证、瘀血阻滞证最多。当24≤体质量指数(BMI)28时,以脾虚痰湿证和气阴两虚证为主;当28≤BMI35时,以脾虚痰湿证为主。而当BMI逐渐增大时,脾虚痰湿证、瘀血阻滞证患者比例逐渐增加,而气阴两虚证患者比例逐渐降低。无既往史者以脾虚痰湿证为主。当MS伴有2型糖尿病时,以气阴两虚证和脾虚痰湿证为主。当MS伴有原发性高血压时,以脾虚痰湿证、痰火上冲证、心肝火旺证为主。当MS伴有血脂代谢异常时,以脾虚痰湿证为主。结论四川地区成年MS住院患者,总体以脾虚痰湿证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大,证型呈心肝火旺证→脾虚痰湿证、气阴两虚证→瘀血阻滞证、肝肾阴虚证、痰火上冲证→阴阳两虚证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探讨肺心病缓解期的中医证型特点;方法:检索国内近15年(1996-2010)现有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期刊杂志肺心病缓解期研究的有关报道,统计分析其证型分布特点。结果:在纳入271篇文献中共出现62个证型,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前10项证型分别是气虚血瘀、痰瘀互结、脾肾两虚、肺肾两虚、肺气亏虚、阳虚血瘀、肾虚失纳、肺脾两虚、痰热壅肺和水凌心肺,其累计频率为89.1%。结论:肺心病缓解的中医证候以单纯本虚为多,本虚标实和标实证候也不少见。本虚以脾肾两虚、肺肾两虚、肺气亏虚最为常见;本虚标实以气虚血瘀证较常见;单纯实证以痰瘀互结证出现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冯玉  高月平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0):1937-1940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目前国内外妇产科学研究的热门疾病之一,中医药在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有其优势性。该研究采用描述性研究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通过对江苏地区确诊PCOS的401例患者进行中医证型观察及饮食失宜情况调查,探究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饮食失宜因素的相关性,为该病的进一步病因学探究提供临床依据。该病的中医证型分布是以肾虚证、痰湿阻滞证、气滞血瘀证、肝经湿热证及由4种基本证型相兼形成的复合证型构成,且以复合兼夹证型为主(占60.85%);结合中医虚实辨证分析,本病以纯实证证型为主(占46.88%),其次为虚实夹杂证(占45.39%),纯虚证较少见。饮食失宜因素与该病发病有相关性,其中不同饮食失宜情况与中医证型分布呈显著性相关。痰湿阻滞证是该病的主要证型,饮食失宜因素与PCOS中医各证型分布相关性如下:偏食肥甘油腻者以痰湿阻滞的基本证型为主,肾虚型基本证型较少;偏食辛辣刺激者以气滞血瘀的基本证型为主;贪凉喜冷者以气滞血瘀的基本证型为主;有节食减肥史者以痰湿阻滞型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的关系。[方法]选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门诊收集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病例,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和中医体质判定,观察分析不同证候类型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收集263例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分型以脾虚痰湿证居多,83例,占31.6%,其次为肾虚肝郁证77例,占29.3%;痰瘀互结证70例,占26.6%、肾虚血瘀证33例,占12.5%。中医体质以气虚质(74例,28.1%)、血瘀质(53例,20.2%)、痰湿质(51例,19.4%)3种体质占主要比例。4种中医证候的中医体质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脾虚痰湿证以气虚质和痰湿质为主要体质;肾虚肝郁证的体质以气虚质及气郁质为多;痰瘀互结证中以血瘀质和痰湿质占主要比例;肾虚血瘀证中血瘀质和气虚质为主要体质。[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候间中医体质分布存在差异,中医体质的特异性影响中医证候的类型。  相似文献   

18.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素与性激素水平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常见中医证素与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74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采用辨证要素积分的方法,通过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性激素指标的观察,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素与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结果:①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位证素主要以肝、肾为主;病性证素以阴虚、气滞、血虚为最多见;②E2与肾、血虚呈负相关;FSH与肾、血虚呈正相关;FSH/LH与肝、气滞呈正相关。结论:E2下降、FSH升高是肾虚形成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之一,FSH/LH与肝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亚健康员工中医证候特征和其主要证型。方法:采用问卷和传统中医诊疗方法,对亚健康人群中医证候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根据阳性症状发生频数及均数将亚健康症状分为12项主要症状,19项常见症状和3项少见症状。33.3%者舌象正常,13.7%为平脉,72.2%面色正常。主要证候特征为虚证,主要证型为心肾不交、肾阳不足、气虚证、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结论:通过对综合医院亚健康状态205例员工症状、舌脉象和面色等的研究与分析,总结出其中医证候特征和主要证型,为医院亚健康员工针对性地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肾虚证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基本证型,常伴随在男性不育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运用现代生物学技术构建肾虚证动物模型是研究中药治疗男性不育症作用机制的重要方法,目前已经取得了 一定的进展.由于男性不育症存在许多不明确的因素,导致相关动物模型的研究比较复杂.本文通过检索2005-2020年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梳理了肾阳亏虚型、肾阴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