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个性化心理干预对口腔正畸患者心理状态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口腔正畸患者随机分为个性化组和对照组各6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口腔正畸治疗,对照组给予一般的正畸知识教育,个性化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个性化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正畸治疗效果,采用简式的Mc Gill疼痛问卷(SF-MPQ)评估疼痛情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比较两组治疗1年后的治疗满意度和依从性。结果:个性化组治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67%(χ~2=8.015,P0.05);个性化组口腔正畸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3.279,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疼痛评分方面组间和时间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39.547,P0.05;F时间=249.053,P0.05;F组间×时间=87.491,P0.05);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个性化组戴入矫治器后2h(t=7.403,P0.05)、6h(t=8.288,P0.05)、12h(t=8.849,P0.05)、24h(t=6.964,P0.05)、48h(t=6.808,P0.05)、72h(t=6.395,P0.05)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个性化组干预后SAS(t=-3.069,P0.05)、SDS(t=-3.696,P0.05)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个性化组治疗满意度(t=2.283,P0.05)、治疗依从性(t=3.127,P0.05)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个性化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口腔正畸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正畸治疗性疼痛,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和依从性,最终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随机分成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就住院时间、预后等情况进行调查.时获得的资料分类汇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心理干预的患者.依从性好,预后好。结论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依从性有明显改善作用。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干预,提高其依从性,减少病情复发,有利于改善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口腔正畸患者对自己体像的满意程度和体像障碍发生率的情况。方法采用体像自评问卷对297名口腔正畸患者和433名普通人群进行测试。结果1正畸患者的体貌满意度得分低于普通人群,正畸患者的心理痛苦度和易貌愿望度得分高于普通人群;2正畸患者关注的体貌主要集中在身高、容貌、牙齿等部位;3正畸患者中体像障碍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结论正畸患者体像满意度的自我评价较普通人群要低,且有着较高的体像障碍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微型种植体支抗在未成年人口腔正畸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间于我院行口腔正畸治疗的未成年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对照组采用传统强支抗,根据患者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倾角差、磨牙位移指标以及牙龈指数、出血指数、菌斑指数指标比较两组治疗8个月后正畸效果、牙龈情况、不良反应以及治疗依从性。结果:正畸后,观察组上中切牙凸距差和上中切牙倾角差分别明显大于对照组,而磨牙位移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牙龈指数、出血指数、菌斑指数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应用于未成年人口腔正畸疗效更好,明显改善牙龈情况,减少不良反应,且具有更好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口腔矫治器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临床疗效,为口腔正畸治疗OSAS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矫治器治疗OSAS患者15例,将治疗前后多导睡眠监测所测的呼吸功能改变与治疗前X线头影值进行相关分析,比较疗效的差异.结果:15例OSAS患者呼吸暂停指数及最低血氧饱和度有明显改善.结论:口腔正畸治疗OSAS是一种新的、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口腔正畸是将错位的牙齿排列整齐,既达到美观效果,又能建立起良好的咀嚼系统,助力日常健康饮食,成为众多错颌患者的首要选择。错颌畸形治疗历时较长,且每次正畸加力都会让患者感觉不适,给生活带来不便,因此采取让患者能够快速矫正、免受长时间疼痛的治疗方案很有必要。激光具有微创、精确、无痛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口腔硬组织疾病、口腔软组织手术领域,其在口腔正畸应用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大量激光与口腔正畸应用文献为基础,主要介绍了治疗口腔疾病常用激光的种类,并从激光治疗对正畸疼痛、正畸疗程、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影响及激光祛除、清洗托槽和预防釉质脱矿等方面的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完整牙齿三维模型为正畸医师进行错颌畸形诊断、治疗方案规划提供了必要的辅助信息。目前,牙齿三维模型主要通过口腔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像分割与重构得到。然而,利用CT图像重构的模型精度较低,不适用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辅助设计;另一方面,在正畸治疗的不同周期对患者进行重复口腔CT扫描会给患者带来辐射伤害。为此,本文提出基于口腔CT图像与激光扫描图像融合重构牙齿三维模型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口腔CT图像重构的牙根与激光扫描图像重构的牙冠经配准融合后建立完整的牙齿三维模型,所建立的模型牙冠部位精度更高。同时,该方法只需在正畸治疗前对患者进行一次口腔CT扫描,在治疗过程中进行激光扫描即可得到患者各治疗周期完整的牙列模型,从而通过减少CT扫描次数降低给患者带来的辐射伤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临床体像障碍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MMPI),症状自评量表(SCL-90),认知偏差问卷(CBQ),情绪自评量表(SDS、SAS)对32名口腔正畸临床体像障碍患者和30名普通正畸患者进行测试。结果1MMPI测试结果:体像障碍组疑病、抑郁、偏执、精神衰弱、精神分裂和社会内向各分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2SCL-90测试结果中,体像障碍组的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3体像障碍组的SDS和SAS得分高于对照组;4CBQ测试结果:体像障碍组的"抑郁-歪曲"条目得分高于对照组。结论口腔正畸临床体像障碍患者存在个性和认知方式偏离和更多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9.
Graves病131碘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心理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措施在131碘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将398例甲减患者按心理检查时单双序号随机抽取200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行为干预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等综合性心理干预;对照组仅常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干预前、后SCL-90检测结果并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进行比较。结果 经综合治疗3~6个月后,SCL-90因子除敌对、偏执因子外,其余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研究组对治疗的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综合性心理干预有效提高甲减患者对替代疗法的依从性和疗效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口腔生物力学是口腔正畸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在传统正畸力学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上,矫治理念仍在不断更新发展,随着各类新型矫治器不断研发、矫治技术不断提出,对不同矫治体系的生物力学效应探索是正畸领域的关注重点。口腔生物力学技术的不断优化、突破与创新也为更加真实模拟和理解矫治中的生物力学效应提供了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固定矫治、隐形矫治、矫形治疗3个矫治体系相关的生物力学研究进行综述,包括正畸新理念和正畸新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生物力学新技术在正畸中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青少年心理因素对其在正畸治疗中配合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欲进行正畸治疗的112例12-18岁青少年错耠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前运用SCL-90进行心理状况测评,正畸治疗开始后6个月间对其不配合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结果: 32.1%的正畸青少年有各种轻度的心理问题,有12.5%的正畸青少年可能存在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正畸青少年不合作行为平均为11.9次;心身症状越多正畸治疗中的不合作行为越明显,二者呈正相关(r=0.46).结论: 青少年正畸前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影响治疗中不合作行为的发生情况,正畸医师可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采取适宜的矫治设计并进行相应的口腔卫生宣教和指导.  相似文献   

12.
深圳市外来工心理卫生服务需求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调查深圳市外来工的心理需求,为开展心理卫生进社区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 设计封闭式调查问卷,对深圳市宝安区的外来工心理卫生需求进行抽样调查。结果 外来工的心理卫生需求达81.5%,并且60.0%曾经考虑过心理求助,但是仅有5.0%真正寻求过心理服务。对于心理卫生服务,他们首选的方式是电话。结论 对外来工提供心理卫生服务很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s. Despite the widespread belief that orthodontics improve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self‐esteem, there is little objective evidence to support this ( Kenealy et al., 1989a ; Shaw, O'Brien, Richmond, & Brook, 1991 ). A 20 year follow‐up study compared the dental and psychosocial status of individuals who received, or did not receive, orthodontics as teenagers. Design. A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cohort design with four studies of the effect of orthodontic treatment. Secondary analysis of outcome data incorporated orthodontic need at baseline and treatment received in a 2 × 2 factorial design. Methods. A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programme studied a cohort of 1,018, 11–12 year old participants in 1981. Extensive assessment of dental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well‐being was conducted; facial and dental photographs and plaster casts of dentition were obtained and rated for attractiveness and pre‐treatment need. No recommendations about orthodontic treatment were made, and an observational approach was adopted. At the third follow‐up 337 (30–31 year olds) were re‐examined in 2001. Results. Participants with a prior need for orthodontic treatment as children who obtained treatment demonstrated better tooth alignment and satisfaction. However when self‐esteem at baseline was controlled for, orthodontics had little positive impact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in adulthood. Lack of orthodontic treatment where there was a prior need did not lead to psychological difficulties in later life. Dental status alone was a weak predictor of self‐esteem at outcome explaining 8% of the variance. Self‐esteem in adulthood was more strongly predicted (65% of the variance) by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at outcome: perception of quality of life, life satisfaction, self‐efficacy, depression, social anxiety, emotional health, and by self‐perception of attractiveness. Conclusion. Longitudinal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observed effect of orthodontic treatment on self esteem at outcome was accounted for by self esteem at baseline. Prior need for treatment assessed in childhood made a small contribution to the prediction of self‐esteem 20 years later in adulthood. Dental status in adulthood, whils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ppeared to be of minor importance in a model that included other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When prior need for treatment was taken into account there was little objective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assumption that orthodontics improves long‐term psychological health.  相似文献   

14.
一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在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今天 ,各高校无论是在师资力量、教学实验设备还是在后勤保障等各方面都将面临一定的压力 ,这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更加显得十分重要 ,这是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毕业后真正成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为此 ,我们对广州市 5所高校的 99级部分新生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 ,试图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整群随机抽取广州地区的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以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心理社会干预对其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120例病人被随机分配到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干预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外,接受系统的心理社会干预,如健康教育、放松训练及集体心理干预,对照组只有药物治疗.采用中国癌症化疗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LQ-CCC)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乳腺癌化疗患者生存质量和心理状况的测查指标.结果 乳腺癌化疗患者的生存质量状况以化疗中最差,而治疗结束后,干预组患者的SCL-90总分(131.9士13.7)与对照组(192.5士15.4)相比,P<0.01;而躯体、心理、社会、总体方面评分分别为:26.7士2.6 分、13.7士1.5 分、8.5士0.8 分、46.9士3.5 分,P<0.05或0.01,表明干预组患者的不良情绪明显改善,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结合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实施系统的心理社会干预,是改善不良情绪,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北华大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了解新合并的综合性大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 SCL-90 ) ,对综合性大学 1 80 8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 1 5 .93 % ,主要表现为强迫、偏执、恐怖和精神病性等。心理健康总分和除躯体化、其他以外的因子分 ,均明显高于中国常模水平。三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一、二、四年级 ,尤以四年级为最低。来源于乡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和县城的学生。工学、理学和医学专业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人文、艺术和体育专业的学生。结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很不理想 ,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耐多药结核病人的心理护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耐多药结核病人(MDR-TB)治疗中的作用,为临床MDR-TB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胸科医院收治的MDR-TB28例,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28例MDR-TB进行自评,评价耐多药结核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与护理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耐多药结核病人SCL-90的9个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P〈0.01),心理护理后SCL-90的9个因子分显著降低。结论心理护理能改变耐多药结核病人的焦虑和恐怖等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耐多药结核病人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社区系统管理对高血压病患者的效果。方法 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对广州市站前社区6个居委会中参与社区高血压系统管理的435例高血压患者,采取饮食、用药、生活行为、运动、心理健康指导以及健康宣传等措施进行健康干预,比较社区健康系统管理前后高血压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接受治疗率、规律服药率、血压控制率,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情况、血压控制情况及实验室指标控制情况。结果健康干预后高血压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接受治疗率、服药依从性、血压控制率、系统管理满意率均有明显提高,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室指标及生活方式均有明显改善,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变化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控制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社区健康系统管理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自身防治切实有效,此方法在社区中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considers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issues for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s working with patients using opiate medications to treat chronic pain with a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ir potential relationship to substance abuse. We review general opiate medications, including a discussion of medications with increased addiction potential. Practice guidance is offered regarding long-term opiate treatment, including definitions of addiction, initial assessments, ongoing substance misuse monitoring, use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instruments, and managing medication misuse problems. Additionally, we examine the role of the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 within this area and examine the incorporation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patients using opiates. A case illustration includes several of these complicated issues of managing chronic pain with opiate medications.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住院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按心内科一般护理常规和系统化整体护理进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调查患者的社会情况、对医院和健康问题的感知、近2个月生活事件的频度及应对能力、人格、焦虑、抑郁等,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和健康教育,测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绞痛发作的情况及住院天数。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绞痛发作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疾病的症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