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论战创伤急救的时效性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目的 探讨战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对战创伤救治的指导意义。方法 围绕平、战创伤死亡统计资料分析战伤、平时创伤死亡与时间的关系;针对重点死亡高峰确定急救时间窗。结果 可控制的出血、解除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应该在“急救白金10分钟”内完成;休克应该在30min内有效地干预并控制;胸、腹、盆腔的内脏损伤出血、严重的颅脑伤应该在“黄金1小时”内进行确定性的救命手术或控制损伤手术。结论 提高战创伤急救各阶段的时效性,要从群体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着手,改进军事卫勤理论和技术,才能有效降低战创伤伤员的伤残率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战伤创伤救治新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战伤和创伤救治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其发展趋势,提出未来战创伤救治的研究方向、目标和重点.方法 采用情报调研方法,检索近5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战创伤方面的论著、文献综述、研究报告等.结果 欧美军事强国提出了"医疗与士兵"同在的理念,尤为重视战场前沿大批量伤员快速救治新技术与急救器材的研究,将医疗救援尽量前伸,加强建立无缝隙的医疗救援体系.重视严重战伤院内并发症发生机制与防治、高新武器致伤特点与机制、颅脑伤、损伤组织修复与再生等研究.我军分别在战创伤急救、损伤控制外科、休克复苏、并发症防治以及组织再生修复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为提升我军现代战争条件下卫勤保障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结论 我军未来在战创伤领域应以适应现代战争和执行多种非军事行动条件下卫勤保障需求为立足点,以显著降低战创伤死亡率和伤残率、全面提升军人健康为目标,大力加强战场前沿大批量伤员的快速救治能力,以及三军联合作战条件下战伤救治组织、救治技术和战创伤救治的转化医学研究,不断提升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卫勤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3.
339例严重创伤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现阶段严重创伤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5年8月~2006年7月收治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严重创伤病人339例,前3位的伤因依次是: 道路交通伤、坠落伤、斗殴致伤.20~49岁是严重创伤的高危人群.平均院前时间(38.19±15.92)分钟,不同转运方式的院前急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施院前急救与否患者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头、胸、骨盆、四肢是创伤的高发部位,其中以颅脑为首发损伤部位,亦是首位死亡原因.结论 应加强对严重创伤的预防和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建设,提高公众现场急救意识和能力.强调严重创伤救治的连续性、整体性、时效性,重视严重创伤临床救治的研究和培训是减少创伤造成的病死率和伤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创伤评分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近 30年来 ,面对创伤日益增多、伤情更为严重复杂的现实 ,创伤工作者在创伤学所涉及的各个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深入研究 ,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创伤评分评价创伤严重程度的量化标准 ,已成为研究伤员院前急救、院内救治和ICU监护治疗必不可少的客观指标。多年来 ,学者们根据现场急救、拣送、院内救治工作决策、预测预后和创伤研究等不同需要建立了多种评分方案[1,2 ] 。已经建立的评分方案可概括为 3个类别 :即用于现场急救和拣送的院前评分 ,用于急诊科和病房的院内评分以及用于ICU伤员的ICU评分。经过实践检验 ,多数学者认为修正的创伤…  相似文献   

5.
颅颌面部战创伤是战伤减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颅颌面部战创伤救治的教学是提高我军战场急救水平的迫切需求.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3D打印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口腔种植、口腔修复、口腔颌面外科等临床及教学多个领域中.将低成本的3D打印模型引入到颅面部战创伤救治的教学,可以提高颅面部战创伤相关的解剖结构及救治方法的教学效果.颅颌面部战创伤模型的3D打印主要是在标准或损伤后颅颌面部立体光刻(stereolithography,STL)文件上创建模拟出战创伤的损伤形态,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及3D打印技术制作出损伤模型,再将其用于颅面部战创伤救治的教学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西藏高原地区创伤病人临床诊治特点,为提高救治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8月~2010年7月在西藏山南地区某部中心医院的门急诊创伤病人临床资料。主要统计指标包括门急诊创伤患者人数、伤后入院时间、伤情伤类分布、主要救治效果及转归,并对死亡患者构成及相关原因进行分类和汇总。结果该院2008年8月~2010年7月期间门急诊创伤病人总数共计1 453人,收住院人数612人,占总住院人数比例20.3%;其中轻伤占39.78%,中度伤占29.57%,重度伤占18.72%,危重伤占11.93%。创伤患者受伤后到院就诊时间相差极大,但大多超过1h;共死亡135人(占9.29%),其具体原因除严重原发伤外,主要包括创伤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脓毒症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创伤是高原地区高发病,具有较高死亡率。需要加强创伤急救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低氧血症对高原地区创伤患者救治结局及机制的影响,注重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和整体性,防治创伤性休克及各种严重并发症,以提高高原地区创伤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急救部开展创伤急救手术1673例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探讨急救部开展创伤急救手术的可行性和救治效果,方法:急救部在4年时间内开展各部位创伤急救手术1673例,其中开颅探查术259例,开胸探查术55例,开腹探查术205例,四肢长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术768例,血管,神经、肌腱吻合术242例,颈部伤及全身多处软组织撕脱伤的清创缝合术141例,脊柱或骨盆手术3例,结果:本组术后痊愈1567例,死亡106例,其中颅脑外伤术后死亡96例,心脏刀刺伤术中死亡1例,严重多发伤术后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死亡6例,并发感染性休克死亡1例,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死亡2例,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严重的颅脑外伤,心脏刀刺伤,MODS,ARDS,感染等,术后发生并发症者362例,主要并发症为低血容量性休克103例,感染性休克86例,心源性休克12例,ARDS92例,MODS58例,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11例,结论:急救部应开展各部位创伤的手术急救,以降低创伤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提高严重多发创伤的救治成功率。方法 2003年6月~2008年6月收治严重多发创伤69例。外伤原因为交通伤、高处坠落伤、斗殴刀刺伤等。按AIS90版与ISS标准评定均>16,最高89。损伤组织器官依次为颅脑、左心室、右上肺、左右胸腔、肝及血管、脾脏、左肾、膈肌、胰腺、小肠,脊柱及骨盆等。同时伤及2~3个部位54例,4~5个部位15例。急诊抗休克65例,急诊手术69例,抢救手术11例。结果存活66例(95.65%),入院时血压为零及心脏刀刺伤11例均抢救成功。死亡3例(4.35%),死于重度脑外伤。无一例并发症及MOF。结论严重多发创伤救治严禁按诊断程序救治,采取争分夺秒地边抗休克复苏边进行急诊手术。及时手术止血是抗休克的根本措施,开胸剖腹探查是急救患者的诊断与救治的首选方法。手术治疗应选择最佳时机与恰当术式,同时注意早期保护重要器官。处理器官伤仍坚持"保全生命第一,保全器官第二"的手术救治原则。  相似文献   

9.
创伤严重度综合评定计分法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总结创伤严重重度综合评定计分法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以达到快速救治、快速分流,改变既往轻、中、重创伤患者集中救治的做法。方法结合本创伤中心创伤患者的伤情严重度,采用国内吴恒义等设计的创伤严重度综合评定讲分法,即“吴氏”计分法(包括创伤、生理参数和附加分)对救治的1120例创伤患者的创伤严重度评分法进行计分。15~24分为重度患者(812例),25~34分为危重度患者(234例),≥35分为极危重度患者(74例)。结果通过综合评定计分法,对轻伤员集中处置,重伤员优先抢救,并总结出创伤患者救治成功和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创伤病人计分值越高,则病情越重,重伤员优等抢救,死亡率较高。结论创伤医院使用创作严重度评分法的基本原则是比较创伤患者伤情严重性,以正确诊断并采取快速有效的救治措施,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和伤残率;有利于判断创伤患者的预后,对指导创伤急救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水平而努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白涛 《创伤外科杂志》2002,4(3):129-130
严重创伤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公害,是国人第四位死亡原因,为降低其死亡率,急待提高严惩创伤救治水平,尽管相互影响因素众多,但救治中正确熟练救治技能,漏诊误诊的防止,伤情评估,基本设备仍是十分关键的,尤其是救治中充分利用宝贵有限的时间和后期并发症所致多脏器功能不全的防治。现场急救,急诊生命支持,ICU支持的危重病医疗连续体(C.C.M.C)在创伤救治中也显示出了其重要性和优越性,全民创伤急救的知识普及教育,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及设备,急救梯队建设及急救人员政策倾斜也是提高救治水平的必需保障。  相似文献   

11.
血管战创伤引起的大出血是战时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自近现代战争以来,血管战创伤救治技术得到巨大发展,尤其是腔内血管救治技术与理念出现后,以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为代表的救治技术和器具显著提高了血管战创伤救治的成功率。本文将深入探讨血管战创伤救治技术的前沿,围绕血管战创伤救治理念、腔内血管外科技术、血管战创伤救治装备与材料等方面的创新展开论述,并对信息时代下的血管战创伤救治技术发展进行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向医学领域的渗透,战、创伤早期复苏的成功率明显提高,但后期感染和内脏并发症日见增多,并已成为战、创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仅就战、创伤感染与免疫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战、创伤感染的研究进展感染是战、创伤病人常见的并发症,而且是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在战、创伤感染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1.1细菌学研究创伤感染研究中的一大进展是认识到创面细菌生长水平比细菌的存在更为重要,污染创面的细菌数量越多,形成感染的机会就越大。目前,公认的细菌感染的临…  相似文献   

13.
腹部创伤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腹部创伤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为提高救治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腹部创伤病例,分组对比死亡组与存活组在年龄、性别、受伤到急诊就诊时间、受伤主要机制、开放或闭合性损伤、受累器官数目、检查阳性率、平均出血量、院前休克例数、损伤严重程度、手术方法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与存活组患者比较,死亡组患者在交通事故受伤比例高(P〈0.001)、腹外器官损伤数多(P〈0.001)、平均出血量多(P〈0.01)、院前休克例数多(P〈0.001)、损伤严重程度高。结论受伤机制、受累器官数目、休克、损伤严重程度、手术方法的选择等都是腹部创伤死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战创伤已成为现代社会一大公害,其死亡率已跃居疾病谱的第3位,创伤失血休克为战创伤的重要并发症,占战创伤早期死亡的近50%。近年来针对战创伤早期救治提出了许多新治疗理念和措施,包括损害控制复苏、限制性液体复苏、早期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以及血管低反应性的防治等,本文就战创伤休克的这些新的治疗概念和措施做一阐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损害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腹部创伤休克救治的全过程分阶段应用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严重腹部创伤休克患者在院前急救与转运、院内急救与复苏、急诊手术与ICU监护、计划性再手术等不同阶段应用损害控制外科技术的救治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 4例患者在急救及转运过程中死亡,余82例术前初步复苏成功,获得救命性手术治疗。其中2例在术中大出血死亡,4例在后期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MOF),76例治愈。结论 将损害控制外科技术贯穿应用于严重腹部创伤休克患者中的不同阶段可以取得良好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创伤评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量化和权重处理的伤员生理指标或诊断名称等作为参数,经数学计算以显示伤员伤情严重程度的诸多方案总称为创伤评分。在评定创伤救治质量、预测预后和进行临床研究时,创伤评分是必不可少的量化标准,对多发伤、复合伤伤员尤其如此。现代创伤评分始于60年代,国外的...  相似文献   

17.
急救绿色通道在严重创伤早期救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绿色通道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早期救治中的作用和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7年11月以绿色通道急救模式救治60例创伤患者的效果,并与2004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46例非绿色通道组患者的急救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机制、ISS及失血量等指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绿色通道组60例患者死亡2例,死亡率为3%,对照组46例患者死亡5例,死亡率为11%(P<0.05).绿色通道组在急诊室处理时间、特殊检查时问、入院至手术室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 结论 绿色通道急救模式缩短了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空间和时间,显著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救治成功率,保证了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分析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世博园区相关的医疗转运服务中创伤患者的急救及转运情况,为今后此类大型公共活动中创伤患者的院前救治及急救转运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此次世博会期间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记录的全部世博相关随车病例,通过对接受转运的创伤患者的性别比例、创伤部位、创伤原因、现场处置方法及转运耗时情况等指标的分析,研究这部分创伤患者的基本情况、疾病特点、现场救治及转运情况等相关信息。结果因创伤需转运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2.88岁,以女性患者居多。最常见的创伤部位为四肢(62.17%)及头面部(27.82%)。园区内转运创伤患者的平均耗时为9.10min,园区与定点医院间转运创伤患者的平均耗时为15.23min。创伤患者现场急救和随车急救的各项措施实施率均<20%。结论上海世博会与各类大型公共活动一样,创伤是发病率最高的疾病类型。正确评估创伤种类及伤情,分析受伤群体特点,科学合理的医疗保障配置,规范的现场急救和及时的转运是创伤患者得到良好救治的基本保证。其次,进一步完善大型公共活动医疗数据的统计、汇总工作,取得更多完整的客观数据,以便制定出大型公共活动医疗保障规范。  相似文献   

19.
鞠钟鸣  万琪  杨玉兰  杜娟 《西南军医》2012,14(4):595-597
目的了解高原地区创伤患者流行病学变化情况。方法分析2007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11 718例创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的变化。结果创伤患者11 718例,占总住院人数的17.0%;2009~2011年每年住院总人数及创伤住院患者呈上升趋势;创伤患者中2/3以上的创伤患者发生在20~50岁年龄段;创伤住院患者主要集中在5~12月份;创伤部位主要集中在四肢、颅脑、颌面颈部等;创伤住院患者中死亡患者35例,占创伤住院患者数0.3%,其中颅脑部位伤死亡24例,占颅脑部位伤的1.0%(24/2384),占总死亡病例数的68.6%(24/35)。结论为减少西藏高原地区创伤发生率、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应当强调:预防是创伤防治的关键;不断完善的创伤急救模式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创伤专业化治疗应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严重创伤急救程序-时间控制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在医院内建立严重创伤的急救程序-时间控制模式对严重创伤的救治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在中山市人民医院就诊的严重创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男性6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37.8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58例,工程事故及高处坠落伤12例,意外伤害10例。2012年类似创伤患者64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8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36.5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46例,工程事故及高处坠落10例,意外伤害8例。记录两组患者在急诊抢救室滞留时间、检查检验时间、就诊至手术时间。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致伤机制及院前指数(PHI)等指标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程序-时间控制组死亡4例,死亡率为5%;对照组死亡6例,死亡率为9.37%(P0.05)。急救程序-时间控制组在急诊抢救室滞留时间、检查检验时间、就诊至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建立严重创伤急救程序-时间控制模式可提高严重创伤的院内救治水平,规范院内救治中伤情评估、紧急手术和损害控制各环节流程,建立操作性强、效率较高的严重创伤院内救治管理模式,可显著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