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晋唐时期的温病理论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晋唐时期,伤寒温病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医家开始试图从病因与治疗上对伤寒与温热做出某种区别,比较突出的是对疫病病因及其传染性方面的认识,并提出了"伏气""戾气""时行"等新概念。在温病治疗方面,主张在治温病初起时应加入寒凉药。医家们在原《伤寒论》方的基础上进行化裁,将原本辛温发汗的方子,转化为辛凉或辛寒发汗的方子,为后世温病治疗开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
晋唐时期,以伤寒研究为中心,以疲疠、天行、时行、时气、温病等研究为翼助,疫病的辨证体系得到了较大丰富,且众多医家从不同角度探讨疫病:认为伤寒有新感而成、两感而成、直中三阴而成;提出伏邪温病、新感温病等概念,指出温病由“伏邪”、“疠气”(“乖戾之气”)等导致,温病初起应使用寒凉药;《诸病源候论》则对疫病的传染性进行了探究.疲病辨治思路有时气病六经日期辨治、时气病表里日期辨治、天行病日期辩治和疫疠病脏腑辨治等,但大都体现了时间辨治思想.晋唐医家对疫病证候的认识、辨治思路及疫病流行性、传染性的辨识等,对后世疲病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兴起,多用寒凉,重视养阴,改变了援易说医、贵阳贱阴的风气,而阴阳学说的基本特征仍体现在温病学派诸家的辨治特色中。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家进一步发展了阴阳学说,并将阴阳平衡观体现在其"存津液""养阴血""通阳气"等辨治特色中。  相似文献   

4.
从气候、环境论岭南外感热病的证治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岭南地处亚热带,气候炎热,湿润多雨,人群体质以“阳热质”、“湿热质”、“气阴两虚质”居多,故岭南外感热病表现出阳热郁结、气机不畅,多挟湿的临床特点,在治疗上须重视清解透热、宣畅气机和化解湿邪。外感热病初起,治宜透表汇热和疏表化湿。外邪入里,以疏理宣畅气机,调整脏腑功能为治疗关键。病温热者,宜用寒凉宣汇之品或用寒凉宣热和辛温开通之品合用,疏畅气机,使温热之邪由里向外透达;病湿热或温病挟湿者,须注意分消湿热,万应重视化湿。宣通三焦是疏理气机,分消湿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素问*咳论》说:“五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历代医家多崇之,然诸家立论太繁,难得其要领。自明代张景岳以外感、内伤立论起,则纲目分明。然而,诸家率以辛温治外感咳嗽,误人多矣。唯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对温病咳嗽的辨治独出心裁,纵辨三焦,横辨燥湿,确能补前人之未逮,启后人之思路。 笔者兹以《温病条辨》[1](简称《条辨》)、《吴鞠通医案》[2](简称《医案》)医论医案为依据,对其温病咳嗽辨治经纬观探析如下。 1 辨治经纬观内涵 1.1 纵辨三焦《条辨》上焦篇论及咳嗽计9条(第3、4、6、28、29、52、55、56条及“补秋燥论”之第2条);中焦篇论及咳嗽计3条(第17、23、67条),下焦篇论及咳嗽计7条(第31、35、41、47、48、70、78条),可见在温病的上、中、下三焦三个不同病理阶段皆可出现咳嗽。咳嗽是温病的症状之一,而处于不同病理阶段的咳嗽必然带有其所处阶段的病理特点,因此纵辨三焦是温病咳嗽辨治的关键。 1.1.1 上焦咳嗽,其治在肺:吴氏认为:“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1]当然,此等温病未必皆咳,而“咳者,加杏仁利肺气”[1]则已。可见吴氏治上焦咳嗽,力主辛凉,确补前人之未备。向来诸家以辛温统治伤寒温病咳嗽,不知寒为阴邪,太阳为腑属阳,阴邪伤人之阳,自当辛温;而温为阳邪,太阴为脏属阴,阳邪伤人之阴,则当辛凉,诚有以也。虽然辛凉宣上之法已定,但病有轻重,咳有微甚,不可不辨。如“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1]。此较银翘散病轻而咳重。  相似文献   

6.
辛温解表是《时病论》中用以治温病初起的第一个大法。雷丰认为:春温、晚发、热病等温热病均属伏气,伏气之发,若由新感寒邪引动,悉当先用辛温解表法;冬温虽属新感,但如寒在外而温在里,亦宜先用辛温解表法。这一主张与吴鞠通用桂枝汤治温病法互为呼应,在医界具有巨大的影响,宗之者迄今尤众,但是否合理,很值得作进一步之研究,本文拟撷录《时病论》有关理论,结合其医案,试加析评,用资讨论,冀能引玉。  相似文献   

7.
寒温争鸣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术争鸣的角度,对持续千余年的温病学派与伤寒学派的论辩,进行简要地历史梳理。该争鸣早在晋唐时期即开始酝酿,两宋金元已正式发端,明清两代则更为深化和激烈,进而形成各具辨治理论体系的并列于外感病学中的两个学派。鱼伤寒关前,故其实质乃是温病学派对伤寒学派的争鸣,确系外感病医疗实践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湿热论》是清代温病学派医家薛雪的代表性著作。该书以正局、变局作为纲领,对外感湿热证(症)辨治规律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述。正局是湿热病病机变化之常,变局是病机变化之变。三焦辨治是针对病机变化之常的治法,卫气营血辨治则是针对病机变化之变的治法。三焦传变的不同阶段中又常中有变,遂治法各异。常变思维贯穿于薛雪湿热病辨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温病的治疗一般都以清热养阴为总則,选用寒凉之品。而把温热药作为温病的禁忌,只在变证或挟寒证才可用之。然而寒凉药与温热药合用也是治疗温病不可忽视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温病的常用治法中往往出现滥用误用之弊。作者在教学中临床中体会到其中最常用的5种方法亦是此种弊端最易发生之处,故当慎之。1 慎辛温发汗温病作为外感之疾,邪自外来,初起在表,表证宜汗;汗非辛温不发,故传统方法外感初起辛温发汗。虽然清代温病大家力辟此流弊,但在临床实际仍蹈覆辙。首先温病的常规疗法可汗而不可辛温。因为温为阳邪,阳胜则阴伤;汗为阴液之一,发汗徒损已伤之阴,不解侵入之邪。故作为外感病邪初起的经典方麻黄、桂枝之类绝不可轻用于温病初起。其次温邪在表,解之必以辛凉为则,要做到:(1)分病邪、季节不同有辛散凉泄解表,辛…  相似文献   

11.
脾脏的盛衰是疫病防治的重要影响因素。总结历代防治疫病的经验,认为中医学对疫病的防治经历了从以伤寒论治到创立温病学说的一个变化过程,治疫顾脾亦从秦汉偏重温脾补气,晋唐燥湿运脾,宋金元寒凉泻热益脾阴、攻邪清脾,到明清宣透芳化、涤浊醒脾、恢复气机的过程。从疫病的发病、治法及遣方用药中,总结出未病期补脾实卫,已病期运脾祛邪,恢复期养脾扶正等贯穿始终的治脾思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伏邪学说的理论发展以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对伏邪学说的理论做了初步探析,论述了伏邪学说萌芽于先泰,初创于西晋,发展于宋、金、元,鼎盛于明、清的发展过程.并对伏邪学说的现代临床研究做了浅析.结果:伏邪学说可以应用于肺系疾病、心系疾病、肝系疾病、肾系疾病等多个系统的病因病机研究,灵活变通,可以更好指导临床.结论:中医的伏邪学说源于古代而在当代富于强烈的启发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医养生康复思想发展史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养生康复学虽是一门新兴学科,但伴随着医疗实践活动,就已开始了养生康复知识的积累,并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本文从商周、春秋战国、汉晋六朝、隋唐、宋金元、明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7个历史时期,概述了中医养生康复学术思想发展简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植物皮类中药入手,分析其药性及应用特点,探析"以皮治皮"理论内涵。方法:对《中华本草》进行逐条筛选,梳理出此部分药物在"皮病"方面的应用,并总结其药性特点,分析此类药物用于"皮病"的用药思想。结果:可用治疮疡、跌打肿痛、水肿、虫蛇咬伤、烧烫伤、刀枪伤等的"皮病"植物药有450味,占比74.5%;其中以用于外科病证、伤科中的跌打肿痛以及内科中的水肿者为最多。用治疮疡的药物多性寒凉、味苦,清热解毒、通利血脉而疗疮痈;用治跌打损伤者,多味辛、苦,性温,有行气活血、温经止痛的功效;治疗水肿的药物寒热属性相当,味辛、苦居多,既能温中行气、清热除湿,又能通调水道、利水消肿。结论:用于治疗"皮病"的多为树皮、枝皮、根皮等草木皮,治疗的"皮病"主要有疮疡、跌打损伤和水肿。"以皮治皮"不只是对病位的界定,亦可指对标本治疗效果的界定,植物皮药大多作用于外在、初期,即对"标"的治疗,之后仍需配伍补虚药物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对外感病辨治体系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古代的外感病辨证论治体系渊远流长,丰富多采。伤寒六经辨证与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是其中杰出的两种,但并不是全部,至少还存在着表里实热、六经气化两大辨治体系,刘河间、杨栗山、余师愚、俞根初即是其代表。他们富有特色的理法方药,往往可以弥补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某些不足。同时,辨证论治并非治疗外感病的唯一方法,晋唐时期的方书中,以总结名医、民间经验为主的辨病论治,同样取得了许多宝贵的认识,并为后世的各种辨证论治体系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方剂。辨证论治侧重于思维技巧的运用,而辨病论治则更看重个人经验的积累,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是全面提高治疗外感病疗效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6.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创造性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观点,他不仅擅长内科杂病的治疗,对外科亦有精深造诣,文章从李东垣的著作中归纳总结其治疗疮疡的特色,探索其处方用药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从《外台秘要》浅谈晋唐的温病学特点。《外台秘要》卷3~4集中记载了晋唐对温病的认识与治疗经验,内容涉及温病的分类、温病的预防、温病的治疗、温病的病后调护等方面,体现了晋唐的温病学特点,也是明清温病学派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晋唐经方类著作在总量上远超过医经类著作,使该期医学呈现出"重术轻理"的特征。试图从社会生活、文化、科技、医学教育等大背景入手,揭示方书兴盛的时代原因。在战乱年代,直接从方书中找寻治法,无疑是最快捷有效的自救方式,方书正因通俗的便民特质而易于流通。又因当时印刷术尚未普及,理论性医著的流通极其局限,医学教育又多是师徒之间的秘授,故大多数人无法接触到医学理论,因此理论性著作较少,方书中亦少有病因病机及组方理法的阐释。故不应忽略科技、教育等时代局限而将晋唐时期在方剂学发展史上的地位简单地定位于"经验用方的积累"阶段,若将晋唐经方与《诸病源候论》联系起来解读,或许会对其背后的组方理法收获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