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人非创伤性腹壁疝的16层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或临床随访证实的37例成人非创伤性腹壁疝16层螺旋CT资料。结果:腹壁切口疝13例,股沟斜疝10例,腰疝4例,半月线疝3例,壁造瘘口疝3例,白线疝2例,脐疝2例。疝囊直径小于5cm者23例,6~10cm者11例,大于10cm者3例。疝内容可为大网...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DR、MSCT在创伤性膈肌破裂(TDR)诊断中的价值,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可靠影像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两年间经DR、MSCT诊断并且手术确诊25例TDR患者的影像资料。由2位高年资医师采用双盲法分析,以发现横隔异常升高、隔肌中断缺损、膈肌活动度、“颈圈征”、膈肌破口位置、大小及疝囊内容物为诊断依据;并与手术结果对照计算DR、MSCT在诊断TDR的准确率。结果:25例患者中DR、MSCT轴位在显示横隔异常升高及MSCT后处理技术在隔肌中断缺损、疝囊内容物与手术结果均具有较好一致性,准确率100%。与手术结果相比MSCT轴位在膈肌破口位置、大小准确率20%、隔肌中断缺损准确率48%、颈圈征准确率55.56%、疝囊内容物准确率55.56%。与手术结果相比MSCT后处理技术在膈肌破口位置、大小准确率92%、颈圈征77.78%。DR在膈肌活动度、疝囊内容物上有一定价值,与手术结果相比准确率分别为52%和24%,在隔肌中断缺损、颈圈征、膈肌破口位置、大小存在一定局限性。结论:MSCT后处理技术在诊断TDR具有较高准确率,为临床提供精准的影像信息和最佳的手术方案,应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外伤性膈肌破裂的影像表现,为临床手术提供有效影像诊断依据。方法:回顾2011年1月~2013年1月两年中经手术救治的15例膈肌破裂的影像表现。结果:15例患者胸腹的平片检查和腹部螺旋CT检查,均能清楚显示膈肌破裂的位置,破裂口大小,膈疝形成及疝囊内容物等,其中CT能显示膈肌中断、膈肌挛缩等特征性征象。结论:膈肌破裂的螺旋CT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平片,能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卵泡膜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CT表现从部位、大小、形态及边界平扫密度特征及强化程度,病灶有无囊变及腹水等进行分析。密度特征以子宫肌层密度作为参照。结果:12例患者临床上发病年龄为23~66岁,平均38岁。其中合并子宫肌瘤2例,合并子宫腺肌症1例,合并宫颈癌1例。12例肿瘤均为单侧。大部分肿块形态以圆形或卵圆形为主。肿块小者约1.5cm×2.0cm,大者约5.5cm×7.0cm,平均约2.8cm×3.0cm。CT平扫7例为实性肿块,4例为囊实性,1例为完全囊性。无腹水8例,少量腹水4例。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动脉期强化不明显,实质期不均性轻度强化为主要表现,囊性部分未见强化。结论:卵泡膜细胞瘤CT表现的良性形态特征,特别是其乏血供性轻度强化特征,有助于对该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腮腺Warthin瘤CT、MRI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腮腺Warthin瘤CT、MRI表现。其中男32例,女5例。年龄27~80岁,平均59岁,50岁以上26例(70.2%)。有吸烟史30例(81%)。结果:37例共56个病灶,单侧单发28例(28个病灶),单侧多发4例(12个病灶),双侧多发5例(16个病灶);CT及MRI表现:病灶长径0.5~4.8cm,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内部密度或信号均匀或不均;CT增强扫描病灶实质部分呈早期明显强化,MRI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强化。结论:腮腺Warthin瘤有一定的临床和CT、MRI特点,结合患者年龄、性别及病史,可提高对其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腰大肌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110例腰大肌病变的螺旋CT资料。结果:腰大肌血肿37例(其中急性期血肿30例,慢性期血肿7例),急性期血肿表现为腰大肌筋膜增厚、体积增大、伴有不均匀高密度和横突等骨折,随访中体积逐渐变小、密度渐减低,慢性期血肿液化呈水样密度;累及腰大肌的感染28例(其中结核21例,其他感染7例),CT表现为腰大肌膨隆、轮廓模糊,周围脂肪间隙可见索条、积液,CT随访可因病变的转归而发生相应变化,结核可伴相应椎体及附件骨质破坏;腰大肌肿瘤45例,其中腹腔恶性肿瘤直接侵犯15例,肿瘤转移30例(单纯性腰大肌转移3例,同时伴脊椎转移27例),CT表现为腰大肌肿大,明显强化的肿物。结论:认识腰大肌病变的CT特征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骶管内囊肿的临床表现、CT和MRI诊断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腰骶管内囊肿的影像学特征,并评价CT、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MRI检查19例,CT检查11例。结果在19例腰骶管内囊肿中,肠源性囊肿2例,脊膜囊肿17例;2例多发,其余均为单发;有11例行CT检查,检出囊肿7例;19例全行MRI检查,均查出囊肿。结论MRI是椎管内囊肿的最佳检查方法,MRI可对其作出正确诊断,并指导手术治疗。CT对该病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胎盘植入介入治疗前后的MRI征象,评价MR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间28例疑胎盘植入行介入治疗(子宫动脉栓塞术)的患者MRI资料,与手术和/或临床综合诊断标准相比较,分析胎盘植入介入治疗前后MRI征象。结果:胎盘植入的MRI表现:胎盘信号不均、胎盘下肌层变薄或消失、动态增强胎盘植入部分明显强化呈"花环状"或"结节状"。介入治疗后3个月及1年后复查MRI,显示增大子宫体积基本恢复正常大小,子宫肌层仍可见受侵异常信号改变,植入胎盘与宫壁融合。结论:MRI能显示胎盘植入部位及子宫肌层受侵程度,对胎盘植入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CT/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CT/MRI影像学资料,并评价肿瘤部位、大小、边缘、密度/信号、形态学特征、毗邻结构改变、增强表现与肿瘤局部与远处转移情况。结果:肿瘤边界大多数清晰。肿瘤密度/信号均匀性差。肿瘤毗邻结构受推挤居多。肿瘤不均匀强化。肿瘤形态呈分叶状或椭圆形。结论:CT/MRI影像学特点对临床鉴别诊断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有重要价值,是临床推荐应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肠空气灌肠双源CT检查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临床怀疑小肠病变的患者,行双源CT检查前或后3天内行胶囊内镜检查。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最大者42岁,最小者23岁。症状主要为腹痛10例,脓血便4例,不明原因消瘦1例,病程最长4年,最短1月。结果:胶囊内镜未见异常8例,双源CT检查亦未见异常;双源CT诊断克罗恩病4例,与胶囊内镜及临床诊断一致;胶囊内镜可疑肿瘤3例,双源CT发现2例并作出良恶性诊断,其中1例为空肠间质瘤,1例为回肠腺癌,经手术病理证实;仅1例胶囊内镜可疑3cm大小肿瘤,双源CT未见异常,结合MRI检查及临床,证实为假阳性。结论:小肠空气灌肠双源CT检查,不仅可以显示小肠器质性病变范围、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而且可以结合临床鉴别炎性病变与肿瘤性病变,并对肿瘤性病变做出良恶性鉴别;还可以为胶囊内镜所见病变定位及排除假阳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肝脏多房环形强化的影像学特征,探讨肝脓肿、肝内胆管细胞癌、肝转移瘤的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肝脏病变表现为多房环形强化的影像学特征,其中肝脓肿1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7例,肝转移瘤9例。13例行上腹部 CT 平扫和三期增强检查,7例行 MRI 平扫及 LAVA 多期增强检查,11例同时行 CT 和 MRI 检查。结果:3种病变在环壁及分隔的强化征象有差异。肝脓肿环壁及分隔均匀、完整(P <0.05),可见病灶缩小征(P <0.05)。胆管细胞癌环形强化呈向心性充填(P <0.05),或出现肝包膜回缩(P <0.05)和扩张胆管壁的局限性增厚。环壁不规则中断或见强化的壁结节,是诊断转移瘤较有价值的征象。结论:肝脓肿、肝内胆管细胞癌、肝转移瘤 3种病变各有其影像特点,CT 及 MR 检查对三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CT和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CT和MRI表现,其中12例CT,14例MRI。结果:所有病例均能发现痛风结节,CT显示45个,MRI显示48个,痛风结节位于肌腱和韧带共58个,滑膜或关节腔内15个,骨内11个,其他软组织9个。形态呈条块状31个,结节状31个,线状4个,不规则形27个。骨质破坏CT共发现21处,MRI发现24处,位于骨边缘共30处;MRI显示5处骨质破坏周围骨髓水肿。痛风结节在T1WI均呈低至中等信号;T2WI上39个呈混杂信号,6个呈高信号,3个呈低信号。在5例均行CT及MRI检查膝关节比较中:CT显示痛风结节21个,MRI显示痛风结节18个;CT和MRI在显示骨质破坏的部位均为12处,MRI显示骨髓水肿4处;MRI显示软骨异常共5处。结论: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在影像上有一定的特征性,CT更容易发现痛风结节,而MRI更合适于评估软组织情况及炎性改变,综合分析两种影像资料有助于准确诊断痛风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韧带样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结合文献分析4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韧带样纤维瘤的病理、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结果:本组4例发病部位分别为腹腔、腹壁、胸壁及腋窝和股骨下段。典型的韧带样纤维瘤表现为较均质的单发病灶,CT平扫比相邻软组织密度稍高或相等,在MRI上可因肿瘤内成分不同而引起T2WI信号的变化。增强后有轻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韧带样纤维瘤(DF)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DF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6例中7例行CT平扫与增强,7例行MRI平扫与增强,2例同时行CT、MRI检查。结果:16例DF均为单发,包括腹外型7例,腹壁型5例,腹内型4例。边界不清14例,边界清晰2例。呈浸润性生长13例,膨胀性生长3例。病灶与肌肉长轴平行9例。CT表现:9例平扫呈稍低密度,未见出血、坏死及钙化,增强扫描飘带样强化7例,6例延迟扫描均呈渐进性持续强化。MRI表现9例均见T2WI抑脂条带状低信号,未见出血、坏死,增强扫描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延迟呈渐进性持续强化。“蟹足样”浸润周围组织5例;“筋膜尾征”4例。结论:DF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综合分析这些特点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CT和MRI可清晰评估DF边缘和范围,有助于术前制定手术计划。   相似文献   

15.
目的:借助嵌有磨玻璃病灶的胸部体模研究X线摄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数字断层融合(DTS)3种检查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9枚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典型影像表征相似的类椭圆形磨玻璃影磨玻璃病灶置入体模内各肺叶处,分别用低剂量CT扫描、DTS扫描和X线摄影方法检查,更换病灶位置后再次检查,对3种方法的总检出率、磨玻璃病灶所在胸壁位置、肺叶位置、大小等对各方法检出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CT技术的总检出率高达100%,DTS技术(52.6%)次之,但与最低的DR技术(31.6%)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与CT技术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DTS技术对前后方向上胸侧壁处的病灶的检出率可达100%,而对胸前壁或后壁处的病灶均未能检出,对病灶大小(不小于2.21cm×1.55cm)的敏感度为62.5%,不如对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胸侧壁处)的敏感度(100%);DR技术在此检出的最小病灶大小为4.86cm×4.5cm,其检出和未检出病灶的大小之间存在差异,对病灶大小(大于4cm×4cm)的敏感度(85.7%)高于对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胸侧壁处)的敏感度(60%);DTS或DR技术对不同肺叶内的病灶的检出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种技术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当量值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DR技术最低,为0.026mSv/次,CT技术(0.829mSv/次)比DTS技术(0.709mSv/次)稍高。结论:除病情严重、炎症范围较大、行动不便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可考虑采用DR技术进行检查外,其他情况下宜用体检用低剂量CT检查方法为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CT及MRI表现特点,加深对此少见病的认识,提高对AIP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及临床证实为AIP的CT及MRI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11例全部行CT检查,其中有7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全部病例中有7例AIP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大,4例为局限性肿大。病变胰腺CT平扫表现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MRI扫描在T2WI上信号轻度升高,T1WI上信号降低;增强扫描胰腺实质在动脉期强化减弱,门脉期及延迟期呈渐进性强化且强化均匀。MRI有5例显示包膜样环,CT有4例显示包膜样环,CT不能显示胰管狭窄段,MRCP有4例显示胰管狭窄段。胰腺外表现主要为:胆管壁增厚并管腔狭窄5例,脾血管包埋变细4例,肾脏受累3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6例,肠系膜血管周围及腹膜后纤维化各1例。经类固醇激素治疗后影像学复查显示胰腺内外病变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AIP患者胰腺内、外CT及MRI表现均具有一定特征。其影像学表现结合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可做出正确诊断,避免患者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SCT及后处理技术对腹外疝合并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证实腹外疝合并肠梗阻患者的MSCT资料。全部病例行全腹部MSCT检查,其中19例平扫,2例增强扫描。薄层横断面图像传至工作站行多平面重组成像(MPR)和曲面重组成像(CPR)等图像后处理。结果:2l例腹外疝合并肠梗阻患者经MSCT检查诊断明确,MSCT薄层横断面图像结合后处理技术显示腹外疝2l例,其中腹股沟斜疝8例,腹股沟直疝5例,切口疝4例,股疝2例,闭孔疝2例;其中13例为不完全性肠梗阻,8例为完全性肠梗阻。结论:MSCT及后处理技术在腹外疝合并肠梗阻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可靠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脏肉瘤样癌(SHC)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SHC患者的临床、CT/MRI表现及病理特征,并对其一致性进行评价。结果:SHC在CT平扫上表现为病灶边界不清,呈低密度,大小范围从4.2 cm×4.7 cm至14.0 cm×11.0 cm不等。增强CT扫描显示病灶呈环形或早期强化,多见大片坏死区。MRI上T1WI及T2WI病变实质信号不均匀,可见囊性变和坏死区,DWI呈明显的弥散限制性改变;增强扫描表现为病灶边缘及实性成分渐近性强化并可见假包膜出现延迟强化,6例病灶中心出现不同程度坏死;5例有淋巴结转移。病理特征:SHC细胞呈多角型和梭形,肿瘤组织内可见广泛坏死及出血;免疫组化染色Vimentin、CK为阳性。结论:SHC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学特征具有较好一致性,有助于深入了解SHC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有益于肝脏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IgG4-SC)的CT和MRI表现,探究初诊患者影像特征与血清IgG4、IgG水平的关系。方法:总结50例IgG4-SC初诊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资料,通过MRCP观察病变分型、管腔狭窄形态与扩张程度;增强MRI和CT观察管壁增厚、强化模式及合并其他IgG4-RD的数量,分析基线血清IgG4及IgG水平与胆管病变和合并其他IgG4-RD数量的相关性。结果:初诊41例MRCP见Ⅰ型IgG4-SC 28例,Ⅱa型11例,Ⅲ型、Ⅳ型各1例;肝外胆管狭窄端呈漏斗状37例、截断状4例,狭窄段均为长狭窄(≥1.0 cm),其中1例胰腺段狭窄伴憩室样外凸;狭窄上游胆管扩张37例,不扩张4例。初诊42例增强MRI/CT均显示肝外胆管壁连续性增厚,15例见肝内胆管壁弥漫性增厚,管壁增厚呈向心性。50例IgG4-SC均合并AIP,其他受累器官还包括肾19例、涎腺7例、腹膜后纤维化5例、肝4例、肺4例、前列腺2例、硬化性纵隔炎2例、胆囊壁增厚20例及上腹部淋巴结肿大15例。基线血清IgG4、IgG水平升高与合并其他IgG4-RD的数量呈正相关,而与胆管壁厚度、狭窄段长度不相关。结论:胆管局限性狭窄伴上游胆管扩张或不扩张以及管壁弥漫性增厚是IgG4-SC初诊患者的特征性MRI和CT表现。基线血清IgG4及IgG水平升高与胆管病变的严重程度无关,而与合并其他IgG4-RD的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