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并胆管结石的内镜治疗.方法:对46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并胆管结石患者全部行逆行胆管造影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并根据情况分别行网蓝取石,机械碎石后网蓝取石及气囊取石.结果:46例患者行EST后44例取出结石,28例行鼻胆管引流.结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并胆管结石患者行内镜下取石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术前应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技术诊断隐匿性胆总管结石并行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常规鼻胆管引流(ENBD)、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37例胆囊良性病变患者术前常规行MRCP检查。结果发现胆总管结石17例,14例改行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EST,常规ENBD,取出结石最大直径8 mm,最多6枚,术后1~3 d行LC,术后经ENBD造影无结石遗留。结论ERCP+EST与LC两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应该是目前优先选择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联合术中胆管造影 (IOC)、胰胆镜括约肌切开术 (IOEST)诊治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疾病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LC联合IOC ,IOEST诊断和治疗 10 6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6 0 .4 %术前诊断胆囊结石者 ,经IOC发现伴有胆总管结石 ;LC联合IOC ,IOEST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手术成功率为 93.4 %。并发轻度胰腺炎 6例、十二指肠穿孔 1例、胆漏 1例、术后气胸 1例、漏诊十二指肠乳头癌 1例、胃潴留 2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 3.7d。结论 IOC能有效避免漏诊LC中胆总管结石 ;LC联合IOC ,IOEST能一次性有效微创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管镜联合治疗胆囊伴胆总管结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联合运用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管镜微创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术前行十二指肠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检查(ERCP),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EST)胆总管取石,腹腔镜胆囊切除(LC)、胆总管探查(LCBDE),联合术中胆管镜取石,对25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者进行微创治疗。结果235例手术获得成功,23例中转开腹,无残余结石及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操作熟练后手术时间也短于开腹手术。163例随访6个月以上未见远期并发症。结论三镜联合的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切实可行和安全可靠的,其微创优势明显,可基本取代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并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联合运用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管镜微创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术前行十二指肠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检查(ERCP),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EST)胆总管取石,腹腔镜胆囊切除(LC)、胆总管探查(LCBDE),联合术中胆管镜取石,对25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者进行微创治疗。结果235例手术获得成功,23例中转开腹,无残余结石及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阐明显缩短,操作熟练后手术时间也短于开腹手术。163例随访6个月以上未见远期并发症。结论三镜联合的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切实可行和安全可靠的,其微创优势明显,可基本取代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并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与激光综合治疗胆囊及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明确并拓宽内镜的手术适应证。方法采用内镜(电子十二指肠镜乳头切开术及网篮取石,腹腔镜胆囊切除,经腹腔镜纤维胆管镜胆总管探查、取石、BD管引流术)与激光综合治疗胆囊及胆总管结石55例。结果ERCP及EST成功5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9.09%,经保守治疗后均痊愈;腹腔镜及胆管镜全部成功,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全组无中转开腹及死亡病例。结论内镜与激光综合治疗胆囊和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术后恢复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芍药甘草汤治疗Ⅱ型胆管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37例Ⅱ型胆管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患者,以芍药甘草汤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腹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分级评分、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胆总管直径及肝胆十二指肠核素显影时间,并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疗效方面,经治疗8周后,临床治愈11例,显效16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9.19%。(2)治疗后,患者的VAS评分和腹痛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患者的ALT、AST、AL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Bil、DBil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患者的肝胆十二指肠核素显影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的平均胆总管直径略有缩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芍药甘草汤治疗Ⅱ型胆管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患者疗效确切,能有效缓解患者腹痛症状,改善患者肝功能,减少胆汁排泄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术中配合及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观察61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经内镜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网篮取石的围术期情况.结论:术中熟练配合及围术期护理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并分析在DSA下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技术(ERCP)对胆总管结石的形成、疗效、并发症及经验体会.方法 收集行ERCP诊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66例,同时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下网篮及球囊取石,最后均行鼻胆管引流术(ENBD).统计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取石过程、并发症.结果 6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原发性胆总管结石12例占18%,胆囊切除术后及胆道探查术后并发胆总管结石54例占82%,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18例占27%.ERCP三腔切开刀插管成功率94%,针状刀乳头开窗占6%.穿孔并发症1%,胰腺炎的并发症4%,并发胆管炎1%.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操作、合适的医疗器具是顺利完成手术的关键,规范化的术后管理是降低或减轻并发症的重要手段,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是胆总管结石形成及困难插管因素之一,ERCP下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而高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1●例.根治治疗方法的差异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人数分别为67例与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腹胆总管引流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与内镜下经鼻胆管引流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在手术成功率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开腹手术胆总管引流术与内镜治疗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内镜治疗术具有微创性.安全性特征.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镜下乳头括约肌气囊扩张术(EPBD)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对行ERCP+EPBD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60例患者资料和围手术期观察护理经验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ERCP+EPBD后治疗肝外胆管结石60例,ERC成功率达100%,一次治愈52例(87%),行二次取石治愈8例(13%)。60例均行鼻胆管引流术,术后发生轻症ERCP术后胰腺炎2例,高淀粉酶血症7例,无出血、穿孔发生。结论 ERCP+EPBD术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有效手段,而围手术期的护理关系到手术成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内镜及外科手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两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均给予手术治疗,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医生完成其相关操作,研究组给予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胆管取石术,对照组行外科开腹手术。记录两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临床疗效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经上述相应方法治疗后均行影像学检查确认结石取净,临床治疗有效率均高达100.00%(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6.82%,对照组则获得高达20.45%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P0.05)。结论:对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给予内镜治疗可获得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有利于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保障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张加军  高楠  张广业 《中医药通报》2008,7(2):52-53, 51
目的:评价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中药和单纯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并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住院胆总管并肝内胆管结石患者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0),分别采用EST取石联合中药和单纯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观察两组的结石治愈及好转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胆总管取石成功率为92.5%和90%,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肝内胆管结石好转率分别为75%和27.5%,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胆总管结石取石成功率相似,但治疗组肝内胆管结石消失率优于对照组,说明中药具有排泄肝内胆管结石的作用,EST取石联合中药治疗胆系结石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正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ERCP)已成为肝、胆、胰疾病极其重要的诊治方法,在ERCP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内镜下胆汁内引流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等治疗,避免患者承受开腹手术的痛苦~([1])。ENBD是在十二指肠镜直视下进行的胆管置管引流减压技术,因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胆总管下端嵌顿性结石行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治疗的探讨。方法:回顾我县1998年2月至2008年2月应用十二结肠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治疗胆总管下端嵌顿性结石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治愈11例,死亡1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2例。急性胰腺炎1例,十二指肠瘘1例。结论:胆总管下端嵌顿性结石应用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治疗的方法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胆道排石汤配合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管结石的方法、疗效。方法:将120例胆管结石(胆管结石直径≤2cm)病人行EST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中药组两组,中药组(60例)给予胆道排石汤;对照组(60例)给予消炎,解痉治疗,并将两组一周后治疗结果相比较。结果:中药组胆管残余结石率,扩张胆管复原及肝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此疗法集中医和腔镜二者优点为一体,大大提高EST术后胆管结石的排石率,且安全、经济,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天津市第四医院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60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的相关病例资料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全组先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或乳头开窗术后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54例患者利用十二指肠镜行EST或乳头开窗术成功取出胆总管结石,6例未成功,其中2例结石嵌顿导丝无法通过,另4例则有结石残留,后行开腹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取石及"T"管引流术。4例EST术后一过性血、尿淀粉酶升高者和1例发生轻度急性胰腺炎,1例消化道出血,2例电解质紊乱,均经积极治疗后仍行LC术;经ERCP+EST或乳头开窗术后行LC,LC术全部成功,无1例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与十二肠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方法安全有效,符合优先考虑微创治疗的现代理念,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8.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手术配合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已成为重要的治疗方法.尤其对手术后胆总管结石残留、复发患者已成为首选的方法。随着胆石症发病率的增加,使用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日趋广泛,我科应用内镜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7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手术配合及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胆道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采取三镜联合治疗110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方式。十二指肠镜下乳头中切开(EST)网篮取石(直径≤1.5CM),留置鼻胆管引流(ENBD),术后3天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前ENBD(结石>1.5CM估计镜下取出困难),行LC+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LCBDE)+术中胆道镜取石,胆管一期缝合;LC+LCBDE+术中胆道镜取石,T管引流术(术前ENBD失败)。结果:成功实施①EST+LC 86例;②ENBD+LC+LCBDE 16例;③LC+LCBDE T管引流术3例;中转开腹5例(4.65%)。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除③组与开腹相当外,其余病例均较开腹手术明显缩短。全组病历无残余结石及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98例随访半年以上未见远期并发症。结论:三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具有微创、安全、手术及住院时间短的优点,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0.
高鹏程 《新中医》2017,49(8):81-84
目的 :观察中药利胆排石汤联合内镜乳头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2016年1月收治的20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口服中药利胆排石汤联合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术后第1、3、5、7天肝汁引流量情况,总胆红素(TBil)、淀粉酶(AMY)、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结石排出率、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疗效比较,右上腹痛刺痛或压痛、恶心呕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改善身目发黄、胸闷纳呆、口苦咽干、发热、大便干、小便赤黄症状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第1天胆汁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3、5、7天治疗组胆汁引流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AMY、TBil、AST、ALT水平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AMY、TBil、AST、AL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个月经B超复查显示,结石排出率治疗组100%,对照组79.0%,2组结石排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组2.0%,对照组11.0%,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胆排石汤联合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手术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术后胆汁引流量,且结石排出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