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中医“证本质”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中医证的本质在我国已经研究了几十年,但至今对于中医证本质的科学内涵却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哲学原理等,对于中医证本质的科学内涵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提出了中医证的本质与单一证候的物质基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从西医疾病的基本发病学过程等方面探讨了证有本质的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2.
证候研究是中医学术研究的核心内容。上世纪50年代开启了证候研究的序幕,研究内容主要分为证本质研究、证规范化研究以及证候动物模型研究,其中以证本质研究最为广泛、深入。将证本质研究以时间为纵轴分为4个阶段来回顾与分析,总结每个阶段的研究现状及特点,分析证候研究存在的问题,结合机体电磁辐射理论提出中医证候假说,为中医证候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3.
证候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中医证本质的研究是中医研究的热点。本文从生物学角度探讨其对证本质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证本质的研究虽历经半个多世纪,一些阶段性的结论仍难得到普遍认可,早期支持证本质内涵的部分特异性指标随着研究的深入也逐渐淡出视野。尽管证本质的研究仍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仍是值得探讨的重大问题之一。目前对证本质的理解存在不同的说法和争议:有从证的形成历史角度阐述证的演变和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5.
试论证候有限空间模型中客观存在的复杂证候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证候理论形成过程中,出现了方剂的证候和理论推证的证候,二者构成了证候的有限空间模型.证候的有限空间模型中,临床患者个体客观症状群中存在着复杂的证候群,反映着证候的实在性、真实性,是证候理论研究应用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更是整体观念对辨证的基本要求.而对客观存在的复杂证候群在认知上的缺陷,误导着辨证的临床应用和实验,影响了对证候内涵及本质的揭示,阻碍了证候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孙静云  顾赛红  周仲瑛  叶放 《中医杂志》2014,(14):1171-1175
对50多年来中医开展的有关证本质与特异性微观指标、病证结合框架下证本质的研究和证的诊断标准化、引进系统生物学方法开展证的研究等方面的思路与方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反思。认为表现于外的证候信息与机体内部微观的分子、细胞和组织的生理、病理信息都是中医视角下证的表征而非本质,中医证的现代化研究应立足于中医基本理论及思维之上,提出对证本质的研究需重视证本质与现象的关系,首先开展对中医基本病机辨识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胡玲  陈冠林  陈蔚文 《中医杂志》2012,53(14):1174-1177
分别从脾虚的起源、古代有关脾虚理论的论述、临床脾虚证诊断标准和本质研究、脾虚相关动物模型复制和机制探讨及脾虚理论和本质研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脾胃学说的脾虚理论及其应用进行梳理,并探讨了脾虚证的研究方向及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医证本质研究的反思及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中医证的概念、证的本质、复方中药的作用机理和物质基础等是中医药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但其中以证的本质最为重要.用现代医学理论阐明中医证的本质是实现中西医理论结合的基础、揭示中医药理论科学内涵的关键和复方中药作用机理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证本质研究的新思路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随着西医学的引进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中医学向现代中医学的转化已成为中医学术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是理法方药一脉相承的桥梁和关键,多年来又一直是中医研究现代化的突破口.人们普遍认为抓住了证的研究,就抓住了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瓶颈[1].其中证本质研究又是最主要的攻关对象,人们试图超越疾病探求证的本质,寻求证的客观指标,认为只要发现和证实了与证有关的特异性物质成分,便揭示了证本质,便可对证进行客观的解释和度量,并可实现中、西两种医学本质上的交汇与融合.因此自20世纪50年代,在中医界全面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证本质研究.从临床研究到动物实验,从寻求单一"证"的特异性指标到病证结合研究某一病证的客观指标,人们将其作为中医现代化研究的攻关对象,期以突破.然而50年过去了,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我们为一时的成功而振奋鼓舞时,诸多困惑也伴随而生,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和进一步深入思考之处.  相似文献   

10.
中医证本质研究中的血清蛋白质组学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的证候间存在不同证候标志物,表现为差异蛋白质的表达。血清蛋白质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以往运用血清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中医证候的本质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中医临床证候、方证结合的应用方面进行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可以找到证候标志物,探明中医的证本质。  相似文献   

11.
郭文峰  陈蔚文 《新中医》2006,38(8):8-10
从脾的生理功能与营养物质吸收、脾运化失常与营养物质吸收障碍的关系,阐述了营养物质在胃肠的吸收作为探讨脾虚证本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阐明了该研究对脾虚证本质研究的重要意义,并简述了代谢物组学等研究领域的进展,为从营养物质的吸收研究脾虚证本质提供了技术方法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医证本质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目前证本质研究中存在的困惑,提出正确认识证概念的学术内涵,深入进行文献研究与整理,加强临床研究,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综合探索证本质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从全息性谈中医证本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有丰富的全息思想,全息思想是中医理论的特色,阴阳、五行、脏腑等都渗透着浓厚的全息思想.证作为中医学认识疾病的理论模型,同样存在这种全息性.因此,对中医证本质的研究,不能忽略证的全息性特征,一味地运用还原分析的研究方法寻求证的特异性指标,而应追根溯源,在深刻了解中医证理论的特征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医学证理论自身特点的科研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及对中医证本质认识的深入,冠心病中医证候研究已经从症状、体征为主体,发展到了目前的分子基因水平。众多中医药工作者在基因层面上对冠心病中医证候本质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证候相关基因及其多态性研究、证候相关基因差异表达谱研究等,涉及冠心病血瘀证、痰浊证、痰瘀互阻证、心阳虚证等方面。本文对近年来冠心病中医证候与基因相关性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证候本质研究是中医理论现代化研究的主要领域.简要回顾了证候研究的历史,分析了近年来证候本质研究的现状与困惑,从证候规范化、病证结合、严格的科研设计、合理利用动物模型及多学科研究等角度对证候本质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提出应坚持中医自主发展道路,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在证名与证候规范的基础上,引入微观分析,宏观指标与微观指标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临床与实验研究并举,以证本质的研究为突破口,推进中医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证的定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世纪五十年代朱、任、秦三氏倡导辨证论治,使“证”从中医病症中分化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自此争鸣至今,归纳为三种见解,证区别于病症;联系西医理论识证;否定证独立存在。在承认证区别于病症者中,对证是什么?证据说与诊断说相峙不下。笔者从研究证候晶体学角度对“证”再定义:“‘证’是同防治耦合的,从证候判断人体一定时空偏离阴平阳秘状态的具体本质”。企图吸取否定论提出的问题,统一“证”是什么两派的分岐。给证科学定义,界定其内涵与外延,是证规范的第一步,为证全面系统规范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运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医证候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讨论蛋白质组学与中医证候的相互关系。方法:通过广泛查阅文献,对中医证候的研究状况以及蛋白质组学应用于中医证候的实质研究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结果:我国在中医证的本质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目前还没有揭示证的本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中医证候有其理论和实践基础。结论:蛋白质组学的广泛应用将对中医证候本质的研究带来契机,从而揭示疾病和生命活动的最终机制。  相似文献   

18.
肾虚证动物模型一直是中医证候研究的重点,提供与人类疾病类似的肾虚证动物模型,有助于深入研究肾虚证本质及其治疗。近年来建立了不少肾虚证动物模型,然而不同的肾虚证模型特点也不尽相同。对临床常见肾虚证型,从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虚方面进行概述,并对其存在的不足进行思考,以期为肾虚证动物模型的构建及其证候生物学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痰证研究思路探讨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根据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探讨痰证的研究思路,指出需立足中医理论,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痰证,必须建立痰证辨证标准;从自由基损伤、免疫功能失常、体液调节失控等方面,探讨了选用合适指标的思路;强调临床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医与药研究相结合,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痰证病理生理学本质的假说。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肾阳虚证的现代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海生  蒋健  贾伟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7):1014-1016
从肾阳虚证与内分泌功能,免疫功能,相关基因、形态学和代谢组学研究方面阐述其研究概况。探讨证本质研究中的成果与困惑,以期对证本质的研究乃至中医学现代化进行反思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