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7月一条由媒体工作人员自编自导的虚假新闻"纸馅包子"报道再次将传媒公信力推入一个尴尬的境地。本文从记者、编审人员和媒体的管理运行机制三个角度剖析传媒在此次事件中的职责缺失和错位,指出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必须自觉地以忠诚的职业精神承担起自己的职责,致力于为公众提供真实、全面、客观的事实报道。这是提升媒体公信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当今社会网络群体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及演化机理,本文根据网络社会行为个体与力学中"粒子"的相似性,运用社会物理学研究方法,设计事件契合变量、政府影响变量、个体能力变量、信息导向变量等4个影响因素变量,描述各个变量的属性.事件契合变量包括事件敏感度、与公众经历的契合,政府影响变量包括沟通力、公信力、处置力度,个体能力变量包括认知能力、心理状态、行为状态,信息导向变量包括信息对称性、公正性、权威性.给出每一种影响因素的函数,建立不同要素之间的影响模型.在对五年来网络热点事件调研和主要媒体在不同阶段对其报道情况统计的基础上,根据"抢盐事件"的文本分析网络群体行为演化过程,并通过Matlab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导火索事件控制的力度会直接影响到次生事件演化的程度,政府起着主导作用;主流媒体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是影响网络群体行为演化的重要因素;导火索事件与公众的契合度对网络群体行为有一定影响,但不起绝对作用;公众个体的认知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行为能力对网络群体行为有一定影响,认知能力越强、越理性客观的公众越不容易受到他人意见的左右.  相似文献   

3.
《南昌水专学报》2016,(5):50-55
风险社会下公众对社会的共同理解被迅速解构,公共事件后的社会整合能力在公众的习惯性不信任渗透下也逐渐弱化。公众维权后的心理则呈现易碎性,这种易碎心理是否得到有效疏导,成为能否治愈公共事件"后遗症"的重要因素。以"象湖事件"为例,通过对象湖居民的实地调研访谈并辅以质化研究分析,认为公共事件维权后,在信息失衡、社区传播"内卷化"以及新媒体平台工具化的作用下,公众心理将会长期处于一种敏感且易碎的状态。基于此,提出以新媒体与分时发布为技术手段,以媒介素养为人文关怀的传媒疏导路径。  相似文献   

4.
《南昌水专学报》2019,(5):60-64
基于PX百度词条事件的实地调研,围绕PX毒性"不确定性"所衍生出的辩论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发现,知识青年群体对于媒体报道有着强烈的自我认知,且对环境议题的表达呈现出"去政治化"的话语倾向;而媒体在形塑社会认知与进行知识生产的过程中,切合并迎合了市场竞争及受众心理的需求,进而强化了口语化、符号化、去政治化等表达形式的话语框架。为此,从媒体知识的空间书写、媒介话语的意识形态以及知识青年群体的话语表达风险三个常规维度来考察和分析当下知识青年群体"去政治化"话语的表达模式。从中探究媒体知识生产的平衡性与多样化,重建媒体与社会的信任关系与和谐的知识再生产效应。  相似文献   

5.
《南昌水专学报》2015,(2):51-56
转型期非均衡的利益博弈使底层社会群体利益受到了较大损害,"群体性事件"可以被理解为"聚众"通过行动而释放利益诉求信息的一种形式。社会化媒介日益成为底层群体利益诉求表达的新渠道,底层青年群体在利用社交媒体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抗争现象,即媒介抗争组织化。文章从边界、意识和对话三个角度对其形成过程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以此揭示底层青年群体如何通过有"组织性"的媒介行为来争取媒介话语权。由此,从公众充权、媒介平权和社会助权的角度出发,提供一条以"自我增权"为中心的媒介抗争组织化纾解路径。  相似文献   

6.
"社会的反向运动"视域中的城镇化反映出人与城镇之间的双向抗拒,资本裹挟下的城镇异化,社会阶层间的冲突对垒,以及社会深层结构的变迁。新型城镇化作为中国城市化的特色途径也遭遇"半城镇化"问题、被资本宰制的倾向、阶级冲突风险以及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可否认,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社会的反向运动"视域中的城镇化存在密切的内在关联。何以消解"社会的反向运动"视域中的中国城镇化问题?关键还在于"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处理好乡村观念与城市观念之间的关系、注重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政策网络的视域解读多元主体博弈合作下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借由《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出台探析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行为逻辑,以建立对公众参政现象的深度微观理解。利用政策网络理论,具体分析博弈事件中的利益相关者的行动策略及其行为互动对政策出台产生的影响,得出具有不同价值理念、利益诉求和权利禀赋的多元行动者搭建的网络平台是该政策出台的最大推力,"价值-利益-权利"三角链条的互构作用主导着政策网络主体的行动逻辑。通过对案例的探讨以期为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提供有效途径,为学界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提供典型范例,为政府解决类似公共事件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8.
《南昌水专学报》2017,(2):28-33
风险社会下的中国,各种社会矛盾不断积累。随着具体事件的发展和驱动,底层群体的心理逐渐呈现出愈发"极化"的倾向。以南昌象湖事件为例,通过在象湖新城的实地走访和对附近居民的深入访谈,发现底层群体的心理极化是在敏感的情景刺激下,对群体本身的认知、情感、态度进一步推进的结果。通过分析心理极化发展的一般路径,从公众、媒介、社会三个维度提出对底层群体心理极化的疏解策略。  相似文献   

9.
《南昌水专学报》2016,(2):33-38
公众对隐私问题的激烈讨论,反映了社会变革中隐私问题的复杂性与认知的多元性。社交媒体作为新型的沟通工具,更导致新信息方式下的交往行为与社会关系重塑。与传统媒体有着本质不同的运行逻辑,社交媒体对主体及其社会关系进行全面的型构,生成关系互联的相互性结构。这解构了传统隐私以权利为话语主导的控制理念,新的隐私认知是在关系视角的基础上,所衍生的具有社会属性的相互性规则。同时,隐私保护要求主体在关系差异化思维中进行边界的动态管理,进而维持社交媒体相互性的有序化。  相似文献   

10.
个体自我认知活动具有普遍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性。个体创造价值的社会生产活动具有普遍性,蕴含个体自我认知活动的劳动工具、劳动产品和社会关系具有普遍性。社会性是人本身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个体自我认知活动对内观照的依据存在于他直接或间接创造的外部世界中,他的一切思想行为的基础条件都体现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个体在创造自身生命活动的同时,也在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着他人的生命表现,在这种生命创造活动中确证、实现着自我的社会本质。个体实践活动根据的两个因素,合理的目的和有效的方法的形成,总与作为个体思想和行为根据的目的和方法的认知活动紧密联系,个体通过生产实践方式将其社会活动对象化,并在对象化的事物和结果中实现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11.
针对食品安全行为中公众群体具有的小世界网络特性,构建了小世界网络模型进行行为仿真。结果表明:在随机、集聚优先和距离优先三种模式下,生产环节风险感知对公众食品安全行为选择影响显著。在"低集聚度"网络中,不考虑风险感知时,距离优先和集聚优先模式下对公众食品安全行为的影响高于随机模式。在"高集聚度"网络中,考虑风险感知时,距离优先模式对公众食品安全行为的影响则高于集聚优先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内容分析法,选取了从2017年8月1日至2018年7月31日这个时间段,分别抽取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南方日报的微信公众号结构周对应日期的样本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四个媒体公众号的内容推送具有相似性也具有差异性。相似性包括:四个媒体公众号推送内容丰富,社会生活类占比最大;推送时间段选择集中;内容形式都以文字+图片为主;对热点事件会形成议题共振。差异性包括:市级媒体公众号与省级媒体公众号报道范围不同;影响力大的媒体公众号之间更易形成议题共振等。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地方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平台的一些未来展望以促进微信公众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媒体监督与司法机关独立审判是法治社会的两大基石.媒体对司法审判具有舆论监督的积极正面的影响,也存在报道失真、报道"越位"等负面影响.协调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审判,要加强司法信息公开、提高媒体人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强调媒体的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的传媒是一个巨大的“造星梦工厂”。名人经常为名利向媒体出卖自己的隐私,却又装出无辜受害者的模样;媒体为发行量和收视率侵犯名人隐私,却又以受众的“知情权”作为冠冕堂皇的借口;受众指责媒体的庸俗趣味和道德侵犯,却又通过媒体选择行为反证了正是他们的窥私欲和幻像化生存导致了媒体的疯狂行为。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也是名人盛开的时代,媒体在成就名人的同时,也使名人付出了“非人化”的代价,但利益的追逐使他们之间的冲突在秘密的共谋和虚伪的喧闹中一带而过。在受众的窥私欲、名人的“暴露癖”和媒体的道德沦丧之间,有一条直线的因果链,在这个链条之下,是传媒、名人与受众之间隐密而无耻的狂欢,这种不负责任的狂欢呼唤理性的节制。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是一种新兴媒体,对于心理处在发展阶段的军校青年学员的认知、行为、情感和自我评价等方面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优化网络环境、实行交互式管理模式、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则有利于学员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们已经处在了风险社会时代。随着利益分化的加速、社会流动的加剧,当今社会已日益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趋势,群体性事件也由原来的非常态问题变成了社会发展中的常态事件。本文借助风险社会、PEST模型等理论来阐述关于风险社会视域下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如何预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图式加工:一种社会心理研究的认知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理论是分析社会行为的一个理论视角。图式是认知心理学中用来解释复杂知识储存和表征的一个概念。图式形成以后会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发挥各种作用,以图式为基础的图式加工对社会知觉、社会认知、自我理解、偏见和歧视、群体间的行为差异有影响,因此图式加工是具有认知特色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8.
《南昌水专学报》2018,(2):49-53
从解释学"前理解"这一视域切入,危机事件舆情危机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政府、媒体、公众三者对相关事件的"前理解"存在对立或分歧,进而导致后续舆情危机。文章从这一视域出发分析了三者面对相关事件时的"前理解"差异及其与舆情危机产生的关联性,指出预防、减少、消解危机事件舆情危机,皆可从解决三者"前理解"的对立或分歧入手,尽力达到"前理解"的一致或相互包容,才能有效应对危机事件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19.
风险社会中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弱势群体与基层管理方的利益博弈,而在风险社会视域下审视弱势群体的利益博弈心态,消除公共信息的不对称,找寻博弈双方的利益博弈均衡点,是解决群体性事件利益纷争的有利前提,亦是规避社会风险的有效途径。由此,正确引导博弈各方理性抗争,一方面使得弱势群体合理归因社会矛盾、充分理解社会改革中的客观因素;另一方面基层管理自觉调整强势角色,搭建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平台,实现双方平等对话。在此基础上,作为平衡社会信息的媒体更需要合理设置议程、为博弈双方提供对称信息以期化解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20.
贾立平 《南昌水专学报》2013,32(2):25-27,53
《风险社会视阈下的媒介文化研究》一书以学者的天然济世情怀,把媒介对中国当代底层群体心理极化的规避研究提升到媒介文化的高度与核心层面上来,并将其置于高风险社会时代背景下予以深度关照,具象化地诠释出在高风险社会语境下,媒介文化中的价值观、伦理观乃至外显行为对大众特别是底层群体心理的媒介功用所在,并建设性地提出风险社会视域下媒介应该从构建自身媒介文化切入,自觉担当理性启蒙功能以规避底层群体心理极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