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具有联络四肢关节、约束骨骼、维络周身、主司运动的功能,其病变主要表现为经筋循行所过部位筋肉的挛急、弛缓所导致的肌肉掣引、痹痛、转筋、强直、肢体不用及其他并发症[1-2].经筋推拿疗法是根据经筋分布区域与途径的病理改变与表现,进行顺经推拿,使经筋疏通,达到祛瘀、解痉、散结、复正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马强  王茎  曾永蕾 《中国针灸》2022,(5):569-572+578
梳理早期经筋理论特点,认为《灵枢》中十二经筋循行及主病与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渊源较深,而后附于十二经脉,导致其理论发展受阻。经筋理论指导多种针灸优势病种(痛证、痹证等)的诊治,筋膜之间通行卫气是经筋理论的核心,“在筋守筋,以痛为输”“维筋相交”“依脉引经气”为早期经筋理论的选穴依据,使用刺微法(分刺法)能调动卫气抗邪、解除经筋病灶压迫,使经脉气血畅通。对经筋理论特点的合理认识,能提高经筋病症诊疗准确性,还可以为经脉理论“减压”,有利于针灸理论体系框架的丰富。  相似文献   

3.
赵勇  董福慧  张宽 《北京中医》2008,(9):705-707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经筋病候之筋急者多表现为十二经筋的痹症。本文从软组织力学角度探讨经筋病理状态下的结构,分析经筋痹痛的机理,以及经筋病灶点的分布规律,并且提出经筋“结”“聚”由“应力集中”、经筋痹痛由“软组织张力增高”两方面原因所致。针对这种病理特点,在经筋痹痛软组织张力高点针刺或刺络拔罐,即可改变经筋痹痛处筋膜层的“结”“聚”与张力,达到减压减张的作用,从而使筋骨关节应力平衡,痹痛消失,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灵枢》经筋理论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十二经筋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循行分布特点以经脉为纲纪,无脏腑属络;循行方向呈向心性;结、聚、交、合;呈片、面状分布.其病候特点、病理变化分为筋急与筋纵;病位分为经筋所过外周病候与内脏病候;治疗特点有"燔针劫刺",量化刺激标准基于"维筋相交"的交叉取穴法等等,并总结了经筋实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经筋是以筋为基础构建的筋病远端诊疗体系,其中“筋”更多的是具备特殊手感的结构,而不是某一个沿固定路线走行的单一解剖结构。“以知为数”是以对患者筋骨结构的整体诊查所感知的结果作为筋病治疗的标准,且这一理念应贯穿筋病诊治的全过程,“以痛为输”是对“以知为数”的验证与践行。在“以知为数”的指导下通过“知标本”“调阴阳”将挛急和弛纵的筋恢复正常状态,治疗筋病及其引发的其他疾病。以“以知为数”为核心的经筋诊疗体系能够完善概念模糊的“经筋理论”,形成系统的筋病治疗思维,为临床筋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经筋是对人体肌肉、肌腱、韧带和神经等软组织的高度概括。文章基于经筋的实质结构和功能特点,从软组织生物力学角度探讨了经筋病发病机制,认为各软组织之间的非生理性活动影响了经筋正常的生物力学结构,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高张力性经筋病变;根据经筋病病变规律,以“循经查灶,以痛为腧,松筋解结”和“动静结合,交互抑制,整体论治”为原则深度剖析了经筋病的治疗思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经筋"一词首见于《灵枢》。明.张介宾指出:"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虽经筋所盈之处,则唯四肢溪谷之间为最,以筋会于节也。"筋属木,其华在爪,故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关节,联于肌  相似文献   

8.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经筋病一般表现为经筋循行处筋肉、关节的疾患,以疼痛、运动障碍为主。经筋病的治疗"以痛为腧"为基本的治疗方法,强调局部取穴的重要性。同时,配合以灶为腧、整体观念取穴,通过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近治与远治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经筋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经筋是经络系统在人体体表的连属部分,其分布部位及病侯着重表现左筋肉方面,病变沿着循行部位发生,位置较表浅,临床上多表现为筋肉的拘挛、弛缓、转筋和抽搐等。其表现类似于软组织损伤。根据经筋特点对筋脉病变进行诊断,并以推拿手法治疗的方法称为经筋推拿疗法。推拿部位多是手、足三阳、三阴经筋等十二经筋所过之处,如腿、臂、肘、肩、腰、髋、膝、踝等。经筋推拿疗法的手法原则是:根据经筋分布区域与途径的病理改变与表现,进行顺经推拿,“祛瘀、解痉、散结、复正”为手段,使经筋疏通,达到治病的目的。经筋推拿手法常用的有推…  相似文献   

10.
经筋是经络系统中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循行分布规律、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在概括经筋疾病临床特征的前提下,认为经筋辨证体现出以望筋伤部位颜色、形态功能异常以及触结筋病灶点分布规律以辨病筋为基础,筋性肢节病辨筋伤与筋性骨伤之标本且局部与整体多维互参辨病位,筋性脏腑病辅以脏腑辨证辨阻滞气血之病筋,八纲辨证贯穿始终的辨证思路。通过探讨经筋辨证,以期丰富经络辨证体系的科学内涵,更好地指导筋伤病的针灸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1.
正经筋病证首见于《灵枢·经筋》篇,同时提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目前文献报道治疗经筋病证的方法多为手法、针刺、火罐等。笔者根据经筋理论在临床运用汤药试治经筋病证,亦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从经筋的循行和病证表现论治经筋隶属于十二经脉,位于人体表浅筋肉间互相联系的循行系统。张景岳言:"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关节,联于肌肉,上于颈项,终于头  相似文献   

12.
摘要:肩前痛属于“筋痹病”范畴,经筋理论与肩前痛的生理病理以及病因的联系紧密,并且对肩前痛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治疗上,宜遵循“舒筋通络,松解筋结”的治疗原则、治疗部位宜选取“结筋病灶点”、治疗方法可选取针刺、针刀、火针、推拿等。从经筋理论的角度理解肩前痛的发病与诊疗过程,有利于拓展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3.
正中医以十二经脉理论为纲领进行辨证,使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十二经脉病,早已成为明确的治疗规范。经筋病,是指发生在人体肌肉、肌腱、关节及滑膜等部位的急慢性疾病~([1])。经筋病的特殊情况即经筋病变累及到经络、脏腑的气血循行,从而成为临床相关病症的继发因素,称为经筋累及性  相似文献   

14.
黄龙祥 《中国针灸》2023,(8):855-867
梳理筋病刺法的源流,发掘出其兴衰背后的根源,对于筋病刺法及其理论经筋学说的继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采用语境分析、整体考察、实践检验的方法,解析“筋”“经筋”“筋急”“结筋”等筋病刺法及经筋学说基本概念,特别是对当下学术界争议最大的经筋病候治则治法涉及的3个关键概念“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进行了深度考察。厘清筋病刺法的范畴及主要刺法术式,并重点考察“燔针劫刺”“贯刺法”的起源,探讨争议较多或长期被忽略的“内热刺法”“贯刺法”“挑刺法”“分刺法”“募刺法”的演变。最后从筋与脉的关系、干针疗法与筋病刺法的异同分析入手,探讨经筋学说未来发展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及解题思路,以供针灸学理论创新之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经筋实质、经筋病病机与治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经筋实质探讨1.1十二经筋实质探索《针灸学》第7版教材认为,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具有结、聚、散、络的特点。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正如《素问.痿论》所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内经》经筋实质究竟是什么?古今医家、学者不乏探索,颇多争论,至今无定论。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经筋理论探讨非特异性腰痛的病理机制与手法治疗思路。其病理机制为经筋损伤引发致痛物质析出,长期形成病理性结筋病灶点,阻碍气血运行,产生经筋痹痛。临床通过查体与触诊结合的方式确定结筋病灶点位置,以理筋松解手法、关节复位手法及康复治疗手法为主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石力  周振坤  姜敏 《中医杂志》2023,(18):1922-1925
认为由于尿道和膀胱支托结构损伤或松弛所致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当属“经筋病”范畴,病机为“经筋失养,弛纵不收”,可分为虚实两种情况。虚主要指气虚,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实主要指热邪、瘀血。故提出“濡养经筋,调筋摄泉”的治疗原则,以经筋刺法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经筋刺法包括浮针、圆利针、透刺法、芒针刺法等。取穴以下腹部、腰骶部及下肢部位为多,如气海、关元、八髎穴等,重视以痛为腧。基于经筋理论,可为针灸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别从中医及现代医学角度分析了经筋在心脏神经官能症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中医认为经筋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正常功能状态为“肌肉解利”,一旦出现“聚结”、“筋挛”等病理改变就会影响经脉的畅通,进而影响到和经脉相关的脏腑功能,使之失常,当影响到心脏的功能时就会发生“筋性类冠心病”,即是心脏神经官能症;现代医学认为人体软组织损伤会通过物理的组织卡压和化学的炎性物质刺激周围的组织,一旦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系统受其影响导致调节紊乱,就会引起心脏神经官能症。同时把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症候群分为经筋本病即“前胸后背痛”和经筋累及性内脏病变即“心悸、胸闷、气短及头晕、失眠”等,为从经筋论治心脏神经官能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是一种难治性疾病,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脑卒中后的痉挛性偏瘫是其主要后遗症之一,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痉挛呈折刀状,下肢过伸呈划圈样步态,临床存在治疗费用高、周期长、疗效差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良肢位摆放作为一种早期介入、贯穿全程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纠正痉挛性偏瘫的肢体异常,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经筋理论是我国中医经典理论的一种,在长期实践中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首先阐述了经筋的分布特点与经筋理论的临床应用,利用经筋理论分析了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与经筋病变之间的关系,提炼出“上肢屈肌痉挛为阴急阳缓,下肢伸肌痉挛为阳急阴缓”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发病机制,从而依据“病在筋,调在筋”理论,从经筋理论角度分析良肢位摆放对于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意义及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下的良肢位摆放具体操作。最后从经筋理论角度分析良肢位摆放改善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报道,得出经筋理论指导下的良肢位摆放能更清晰地认识患者的痉挛特征,有效避免关节挛缩、压疮等并发症的结论。文章立足于经筋理论,以全新角度理解良肢位摆放并对其设计提供临床思路,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从《灵枢·经筋篇》所论十二经筋病候看,经筋为病多表现为十二经筋循行所过之处筋肉或与动作有关的疾患,如挛急、掣痛、转筋、强直、弛纵、关节活动不利及肢体痿废不用等。临床常见的肩周炎、网球肘、肋间神经痛、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等各种软组织伤病及偏瘫、截瘫、重症肌无力、小儿麻痹症等多种瘫痪性的疾病均属于经筋疾患。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