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巴蜀地区明代木构建筑遗存丰富,技术、艺术成就突出,在巴蜀地区木构技术发展史中具有独特性,也是中国明代木构建筑营造史研究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巴蜀地区明代木构建筑的研究始于中国营造学社在西南地区的古建筑调查;其间,中国营造学社收集了 30 余处明代木构建筑的一手资料,并对部分单体建筑和明代木构总体营造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这些研究奠定了巴蜀明代木构建筑研究的基础,展现了巴蜀明代木构建筑的价值,也拓展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的维度。之后,特别是近 10 年,巴蜀明代木构建筑备受关注,有很多新成果涌现,但也仍有许多研究有待进行。一方面,巴蜀地区官式建筑、大式木构建筑研究需要继续深化;另一方面,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中的小木作、彩画、瓦石作等研究亦亟待开展。  相似文献   

2.
谢梁鸿 《建筑》2014,(6):69-70
本文对园林古建筑木作工程的修缮技术进行探讨。从园林古建筑修缮的基本原则,到斗拱的加固、更换及小木作环节修缮技术,对古建筑木作园林工程的修缮技术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
这里主要概述了古建筑木作工程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1)大木作工程及施工工艺;2)斗拱工程;3)小木作工程。  相似文献   

4.
古建筑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让人们可以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取很多知识。中国古代建筑很多都是运用了木质材料,这主要是因为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便于人们修缮、搬迁。本文主要阐述古建筑木作工程,中国古建筑木作工程的特点,从建筑材料、构造变现等方面对木作工程进行研究,从而了解木作工程修缮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人类历史进程中,最重要的进步就是发明并使用工具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这也是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南北朝以后,框锯的出现从根本促进了木作制材的发展,由于框锯是用来解木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建筑的建筑工艺和建筑形态。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建筑有着复杂的大木作结构和小木作装饰,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艺术成就极高。在我国许多传统民居建筑中我们都能看到框锯与木作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园林工程古建筑木作工程修缮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遗留的古代园林木作建筑保留很多(例如:浙汀省宁波市的保国禅导大雄宝殿900多年,七塔禅寺圆通窄殿300多年,天童禅寺大雄宝殿300多年等).由于年久失修,一些古建筑整体构架倾斜、腐烂;斗拱榫头断裂、劈裂、糟朽、斗耳脱落、小斗滑脱等现象;因而建筑木作工程修缮技术成为保护古建筑的一门课题,笔者根据近几年一些古建筑文保工程的施工经验,对园林工程古建筑木作上程修缮技术做一点总结.  相似文献   

7.
孙永林 《古建园林技术》1986,(10):10-17转63
古建筑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所谓大木作,是指梁架、柱、斗栱、椽望等,小木作则指内、外檐装修。外檐装修是指建筑外檐上的门、槛框等。内檐装修即室内装修,也叫细木装修。内檐装修的形式构造与外檐装修完全相同,但内装不受外界的气候限制,式样繁多。古建筑在装修上,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性。本文具体介绍古建筑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的各种门、窗、隔扇隔断等尺度确定、材料的使用和配制、作法与安装。  相似文献   

8.
古建筑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所谓大木作,是指梁架、柱、斗栱、椽望等,小木作则指内、外檐装修。外檐装修是指建筑外檐上的门、槛框等。内檐装修即室内装修,也叫细木装修。内檐装修的形式构造与外檐装修完全相同,但内装不受外界的气候限制,式样繁多。古建筑在装修上,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性。本文具体介绍古建筑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的各种门、窗、隔扇隔断等尺度确定、材料的使用和配制、作法与安装。  相似文献   

9.
故宫是我国现存古代建筑的重要代表,其在木作形式及营造技艺上都有着强烈的官式特征,体现了我国明清官式建筑等级森严、规范严谨等特点。与此同时,故宫建筑的建造也是我国明清时期官式和民间建筑艺术融合的巅峰,文章试图以文化多样性为视角,从历史变更、建造方式、宗教信仰、帝王情怀等几个角度出发,对故宫在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方面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巴蜀民居是巴蜀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建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巴蜀人民独特的营造思想及其对自然的适应改造能力。文章运用建筑符号学原理,从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三个方面对传统巴蜀民居的建筑艺术特色进行简析。同时作者结合具体案例分析,阐述对提炼出的建筑符号进行现代演绎的四个方面,这也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保留建筑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精髓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王其亨 《古建园林技术》1991,(30):29-32转64
歇山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屋顶形式之一,造型端庄活泼、华丽,山花装饰的多彩多姿也为之增色不少。在现存古代建筑中,歇山顶所占比重最大。歇山起源,梁思成等前辈认为,是由两坡悬山顶四周围以披檐而构成,但歇山沿革,至今未能澄明。用统计方法,对反映这种建筑式样的出土明器、雕刻、绘画及遗存实物,按时序和地理的分布加以分析,并参证民居的地理分布,可引出结论是:歇山起源于南方,其沿革,则明显呈现出随历史变迁由南而北逐渐传播流行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彭鹏 《山西建筑》2010,36(36):236-237
通过对青龙洞古建筑群的飞檐、雕刻、门罩等细部构件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匠师在建筑装饰艺术上的追求与思考,并指出只有对建筑的每一部分进行细致的处理与创造,才能使得它具有强烈的美感。  相似文献   

13.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山西平遥的古建筑的特色进行阐述,其中主要从建筑设计、装饰以及建筑蕴含的"礼"的角度来探究山西平遥古建筑的建筑特色。首先我们将从感知的角度来初步分析山西平遥古建筑中的大小构件装饰在建筑空间氛围的营造作用,重点将结合地域性和时代性两方面来对平遥古建筑的大小构件装饰进行详细分析,进而呈现出平遥古建筑大木构件装饰的完整面貌,以此来展示中国建筑中特有的"结构性装饰"。除此之外,华夏民族是一个讲求"礼"的民族,所有人们也将"礼"的风尚融入到建筑中来。平遥古建筑做为目前我国现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其必然会蕴含"礼"的基本理念,并以此来展现平遥古建筑中的中国传统礼制文化。  相似文献   

14.
张行彪  张仁静 《华中建筑》2008,26(9):203-206
该文通过大量的实例图片展示了粤中古代庭园中的建筑装修。展示了既具构件组合的协调美又有几何尺度的比例美的外檐装修,和能将功能空间灵活分隔的内檐装修。并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阐述了其方便灵活的实用功能和怡情养性的艺术内涵,这些特点体现了粤中古庭园建筑的特征及风格。  相似文献   

15.
寝宫楼位于浚县浮丘山碧霞宫古建筑群中轴线的末端。寝宫楼内檐的彩画,内容丰富,画工精细,既有官式画法,又结合了苏式彩绘的风格,是研究我国古代木构建筑地方彩画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由于年久失修,陈旧画面已全部脱胶,彩画颜料层松散浮起。为保护原有彩画,制定了上胶加固,稳定画面颜色,并增添画面保护层的技术措施,有效地保持了彩画的原貌和完整。  相似文献   

16.
形成于清代的宝珠吉祥草彩画是官式建筑彩画类别之一,兼具满、蒙、藏民族文化艺术特色,仅装饰于清代皇宫城门与帝王陵墓建筑内。北京中轴线上的端门内檐彩画属于清代宝珠吉祥草存迹,独特的方心式布局,使其成为宝珠吉祥草彩画的一个特例。宝珠吉祥草元素的形成与角色转换,见证了中国古建装饰艺术多样化的创新历程。作者从端门内檐宝珠吉祥草彩画的结构布局、纹饰特征入手,将其与传统满、蒙宝珠吉祥草纹饰进行对比分析。于共性中寻找差异,梳理出宝珠吉祥草纹样演变脉络,剖析端门内檐彩画所蕴含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论证了端门内檐宝珠吉祥草彩画的独特性与唯一性。  相似文献   

17.
太原晋祠     
晋祠位于太原西南五十华里,历史悠久,始建年代无从考证。圣母殿为该寺最雄伟的一座大殿,它与其他建筑构成庙观内主要的中轴线。圣母殿由外形上看,殿基柱额,是龙蟠螭绕,琉璃瓦顶吻兽相望,是极为华丽的一座大殿。殿内上下檐皆施斗栱。因位置及功用不同,结构各异。殿内装修虽经过历代重修仍保持古老的手法。塑像更具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旭  何兰 《山西建筑》2012,38(11):241-242
对东北地区保存较完整的锦州天后宫配殿的建筑装饰艺术进行了研究,分别阐述了过厅檐口木雕与过厅外部斗拱彩画的特点及个性,指出该建筑装饰风格既延续了南方传统天后宫装饰特色,又具有北方清朝末期建筑装饰特点。  相似文献   

19.
黄山八面厅作为浙中地区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以其宏大的格局和精美的木雕艺术闻名于世。特别是那些以梁托、牛腿、琴枋、雀替等小木构件所组成的檐下承托系统,不仅作为一种结构构件,也常常成为建筑装饰中的重要对象,并通过那些雕凿于结构之上的极具装饰意味的故事内容或图像。来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某种诉求。基于此,它己不是单纯的建筑构件.而是一种以构件为依托的艺术雕刻,不仅表达构造本身的特点,也具有了通过图像表述细节和传达意义的功能,是特定地域思想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丁旭  宫艺兵 《山西建筑》2012,(22):15-17
指出中西古代建筑中窗的形态丰富多样、工艺精湛,反映了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倾向,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从建筑文化、建筑材料、装饰题材及装饰方法等方面论述了中西古建筑窗形态的差异,以达到从古建筑的窗的形态中汲取精华,力求对现在窗体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