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不同浓度镉对苜蓿生长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盆栽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镉对苜蓿生长和叶片中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镉胁迫对苜蓿的生长存在剂量效应,低浓度水平处理刺激苜蓿生长,叶绿素a、b含量增加;高浓度镉抑制苜蓿生长,叶绿素a、b显著下降(p<0.05)。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在镉浓度为1.0mg·L-1时活性最高;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和GSH的含量在Cd浓度为50mg·L-1时达高峰。证明在重度胁迫下,叶绿体内主要依赖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系统来抵御氧自由基的毒害。  相似文献   

2.
采用常温静水实验法,探讨重金属污染物镉(Cd)对鲫鱼的急性毒性效应。通过对(150±10)g的鲫鱼进行的重金属镉染毒实验得出,其在24、48、72和96 h对重金属镉半致死浓度(LC50)和绝对致死浓度(LC100)分别为57.375、23.558、18.216、16.920 mg·L-1以及101.415、47.236、39.475、35.738 mg·L-1。利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测定鲫鱼组织中重金属镉的富集含量和消除规律:镉在鲫鱼不同组织内的富集程度不同,肌肉中最大富集浓度为2.069 5 mg·L-1,而内脏和鳃的最大富集浓度分别为27.484和45.252 mg·L-1,远远高于肌肉对镉的富集,即鳃内脏肌肉。而且高浓度的重金属镉在鲫鱼体内消除比低浓度的要快,在不同组织中的消除情况表现为鳃内脏肌肉。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鲫鱼对不同时间段和不同浓度的重金属镉的毒性表现出不同的耐受能力;重金属镉在鲫鱼不同组织内的富集含量也不同;鲫鱼具有自身调控机制,在耐受范围内能将镉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3.
以黑麦草为实验材料,通过盆栽实验模拟不同质量浓度铅镉污染,添加不同浓度乙二胺二琥珀酸(EDDS)后测定黑麦草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叶绿素(CHL)含量的变化,探讨EDDS对不同质量浓度铅镉污染下黑麦草幼苗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麦草对铅镉有一定的抗性.在铅镉质量浓度分别为600,60 mg/kg时,施加2.4 mmol/kg的EDDS时,SOD和POD的活性达到最高;在铅镉质量浓度分别为600,60mg/kg时,施加1.2 mmol/kg的EDDS时,CAT的活性达到最高;在不同铅镉质量浓度下,随EDDS浓度的增加,黑麦草幼苗叶绿素的含量均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在铅镉质量浓度分别为600,60mg/kg,EDDS浓度为2.4 mmol/kg时,黑麦草幼苗叶绿素含量最少.因此,根据不同铅镉污染程度的土壤应选择相适应的EDDS浓度,才能有利于缓解铅镉对黑麦草幼苗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锌对玉米幼苗生长和细胞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不同浓度的锌(Zn^2 )处理玉米种子,研究对幼苗生长和细胞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Zn^2 浓度高于50mg/L时,幼苗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根系长度、根体积和株高随Zn^2 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根系和土地上部生物量在Zn^2 浓度为5mg/L时达到峰值,而后随Zn^2 浓度的增加,植株干重减少.随Zn^2 浓度的增加,幼苗根系活力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下降,叶绿素含量减少,根内丙二醛(MDA)含量增加;抗坏血酸氧化酶(ACO)和多酚氧化酶(POL)活性下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Zn^2 浓度为5mg/L时显著高于对照,随Zn^2 浓度的增加,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5.
青霉素对香瓜、南瓜幼苗生长和下胚轴插条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青霉素对香瓜、南瓜幼苗生长和下胚轴插条生根的影响 .结果表明 ,3 0 0mg/L的青霉素促进香瓜幼苗和根生长的效应最为显著 ,3 0 0mg/L的青霉素为促进香瓜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促进南瓜幼苗和根生长的最适青霉素浓度为 40 0mg/L ,在 3 0 0~ 40 0mg/L的范围内 ,40 0mg/L的青霉素促进南瓜插条生根的效应最强 .可溶性糖含量都增加 .  相似文献   

6.
以南瓜作为受体,通过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试验,初步研究了银胶菊浸提液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1)银胶菊浸提液对南瓜种子的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叶、根、全株浸提液对南瓜种子萌发的抑制效应均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强;(2)各器官浸提液对南瓜的根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银胶菊叶、根及全株浸提液对南瓜的苗高具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强;(3)叶水浸提液的抑制作用要高于其他部位.  相似文献   

7.
通过设置不同的Ca2+浓度,探究钙营养对甜菜幼苗形态特性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50、0.75、1.50和3.50 mmol·L-1Ca2+浓度处理下,植株根面积、叶面积、株高和叶绿素含量均随Ca2+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3.50 mmol·L-1时达到最大值;随着Ca2+浓度进一步提升至7.50 mmol·L-1时,各项指标开始出现递减趋势;参数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均随Ca2+浓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3.50 mmol·L-1时达到最大值。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4项表观光合作用指标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05),株高、干重和Tr在衡量不同Ca2+浓度对甜菜幼苗生长及光合作用影响中占主要成分。综上所述,适宜的钙营养能促进甜菜幼苗生长,提高光合生理代谢,且在Ca2+浓...  相似文献   

8.
硅对小麦幼苗几项生理生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砂基培养小麦幼苗,用不同浓度的Si(Na2SiO3)溶液灌溉后,研究硅对小麦幼苗叶片几项生理生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硅的浓度在0至3.5mmol/L范围内,随着硅浓度的升高,叶绿素、蛋白质含量均有所增加;硅浓度在0至2.5mmol/L范围内,随着硅浓度的升高,小麦幼苗叶片细胞内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大,质膜透性、MDA含量、POD及SOD活性均呈下降趋势;硅的浓度大于2.5mmol/L时硝酸还原酶活性有降低趋势,质膜透性、MDA含量、POD及SOD活性均突然上升;CAT的变化趋势与POD及SOD恰好相反,说明硅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以促进小麦幼苗生长、保护幼苗细胞,而高浓度的硅对小麦幼苗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9.
以“长春密刺”黄瓜为实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1%,5%,15%,25%,35%)聚乙二醇(PEG)溶液常温浸种4 h,蒸馏水作为对照(CK).浸种完成后,待黄瓜幼苗长至两叶一心期,在培养箱中低温(昼/夜温度分别为:25/15(常温对照组),20/12,15/9,10/6℃)处理3 d,测定水势大小以及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脯氨酸的质量浓度,研究了PEG浸种对黄瓜幼苗耐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PEG浸种的黄瓜幼苗水势均呈下降趋势,其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以及脯氨酸的质量浓度均呈上升趋势;在相同处理温度下,经PEG浸种后,黄瓜叶片的水势以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脯氨酸的质量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15%PEG浸种对提升黄瓜幼苗低温耐受性最佳.PEG浸种能明显提高黄瓜幼苗耐冷性.  相似文献   

10.
不同钾钠水平对甜菜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钾是甜菜生长过程中的必需元素,而低浓度钠能够促进甜菜的生长发育,本文在水培条件下分析了不同K~+浓度(0.03、1.5和3 mmol·L~(-1))和不同Na~+浓度(0、1.5和3 mmol·L~(-1))供应水平对甜菜幼苗生长、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发现在低K~+供应下,随着Na~+供应水平的增加,甜菜幼苗的株高、叶面积、鲜重和干重以及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增加,丙二醛(MD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以及甜菜碱、胆碱、脯氨酸、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随着K~+和Na~+供应水平的增加,甜菜幼苗的株高、叶面积、鲜重和干重以及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增加,在K~+和Na~+均为3 mmol·L~(-1)时达到最大;MD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以及甜菜碱、胆碱、脯氨酸、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在K~+和Na~+均为3 mmol·L~(-1)时达到最低。结果表明,在缺钾供应条件下,钠可以部分替代钾的功能;钾和钠的供应水平均为3 mmol·L~(-1)时对甜菜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这可以为钾供应有限的地区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利用树干解析计算分析福建省牛姆林自然保护区18 a生拉氏栲(Castanopsis lamonteii)人工林的生长量、生物量及生产力特征.结果表明:拉氏栲树高、胸径和材积总生长量分别达到16.4m,15.85 cm和0.17 m3,期间分别出现5次、3次和1次生长高峰,按生长高峰出现年份先后顺序依次为胸径、树高和材积;树高、胸径连年生长量曲线起伏波动较大,且与平均生长量曲线出现多次相交,材积各生长量曲线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将拉氏栲树高、胸径和材积总生长量与林龄进行回归方程拟合,拟合效果理想;拉氏栲各器官生物量表现为干〉枝〉根〉叶,各器官含水率表现为叶〉根〉枝〉干,单株平均含水率为41.9%;拉氏栲种群生物量为189 133 kg·hm^-2,种群净生产力为10507.39 kg·hm^-2·a^-1.  相似文献   

12.
以天然抗盐碱植物虎尾草为材料,用中性盐NaCl、Na2SO4和碱性盐NaHCO3、Na2CO3按不同比例混合,模拟出12种盐碱强度各不相同的天然盐碱生态条件,并以此对虎尾草幼苗进行胁迫处理.通过测定丙二醛的含量以及植物的干鲜重,来分析盐碱胁迫对虎尾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盐胁迫组的含水量先上升而后下降,而碱胁迫组的含水量则一直下降,说明低浓度的盐胁迫对虎尾草的生长反而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碱胁迫对其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盐胁迫.随着盐胁迫强度的增大,盐胁迫和碱胁迫均造成虎尾草MDA含量逐渐升高.其中在盐胁迫状况下,MDA含量增张幅度不大且平缓,而碱胁迫下特别是当碱胁迫强度达到160mmol·L^-1以上时,MDA含量由相对平缓转而急剧上升,且明显超过盐胁迫.实验结果证明:盐胁迫和碱胁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胁迫,碱胁迫对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盐胁迫.在本实验条件下.以上可以说明虎尾草具有较高的抗盐碱性.  相似文献   

13.
以三蕊柳的休眠芽为材料,进行了萌动芽的生长,不定芽的分化,试管苗的继代培养与留茬培养,生根苗扦插和移植的研究,成功地建立起三蕊柳快速繁殖技术.研究结果证明:MS+BAO.1mg·L-1 +GA 1.0 mg·L-1+ IAA0.2mg· L-1是休眠芽生长培养的理想培养基;1/2MS+BA 0.6 mg·L-1+ IA...  相似文献   

14.
以天然盐生植物碱地肤为材料,利用人工生态模拟方法对其施加0~400mmol·L^-1的盐胁迫(摩尔比1:1的NaCl和Na2SO4)和碱胁迫(摩尔比1:1的NaHCO3和Na2CO3).通过测定其相对生长率(RGR)等生理响应指标分析其抗盐、抗碱能力及特点,以期明确其生态定位的生理基础.结果表明:碱地肤不仅具有强抗盐性也具有强抗碱性,在高达400mmol·L^-1的盐胁迫或400mmol·L^-1的碱胁迫下仍能存活并维持一定的生长.低浓度的盐胁迫(80mmol·L^-1)对其生长非但不抑制反而具有刺激作用.从RGR等胁变指标来看,在相同盐浓度下,碱胁迫对碱地肤的胁迫强度大于盐胁迫,碱地肤对碱胁迫所做出的胁变反应均大于对盐胁迫的反应.以此可推断,碱胁迫甚于盐胁迫,碱地肤的抗盐性大于抗碱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验模拟研究了铜(Cu)污染对小麦生长状况有效性的规律.结果发现,铜(Cu)污染与小麦种子萌发、株高有很好的相关性,呈低促高抑效应.作为营养元素,铜(Cu)浓度在300mg/kg时,出苗率、株高、生物量都达到最大值;生物量与铜(Cu)浓度呈弱相关.  相似文献   

16.
选用无水乙醇为有机溶剂,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半夏干粉中的活性物质,研究提取物对桃蚜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半夏乙醇提取物对桃蚜有较好毒杀活性,提取物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当浓度为100.0mg·mL^-1,处理后48h,毒杀校正死亡率在90%以上.桃蚜在半夏无水乙醇提取物处理过的叶片上取食,其若蚜发育历期延长,成蚜寿命显著缩短,生殖力显著下降,桃蚜种群数量受到明显的抑制,在浓度为100.0mg·mL^-1时,7d后桃蚜种群数量约为对照的47.6%.  相似文献   

17.
一个以Keggin型铁取代杂多阴离子PW11O39Fe(Ⅲ)(H2O)^4-[PW11Fe(Ⅲ)(H2O)]为光催化剂的新颖类光芬顿体系被用于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的光催化降解。实验结果表明,在pH6.86的含有0.1mmol·L^-1 DMP+1.0mmol·L^-1PW11Fe(Ⅲ)(H2O)+3.0mmol·L^-1H2O2。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反应80minDMP的降解率达到100%,总有机碳去除率为43%,并详细考察了溶液pH、初始过氧化氢浓度和PW11Fe(Ⅲ)(H2O)浓度对降解效率的影响。提出了过氧化氢存在和缺失条件下的光催化机制,这个新颖的类光芬顿体系为实际的水处理提供了潜在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水体中Cu(Ⅱ)对大型溞的急性毒理作用及其生理生化指标影响,在三种条件下(自然光,强光照,振荡),将大型溞暴露于Cu(Ⅱ)的9个浓度组和1个对照组进行48h的急性毒性试验,得到24h和48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再将成熟的大型溞暴露于4个浓度组和1个对照组进行48h的暴露试验,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总糖的含量,将实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后,结果显示: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Cu(Ⅱ)的毒性增强(24 h-LC50为248.9μg·L-1,48 h-LC50为134.6μg·L-1);强光照组和振荡组的48 h-LC50低于自然光组;SOD酶活性在Cu(Ⅱ)低浓度时高于对照组,高浓度时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除160μg·L-1外);POD酶活性先增加后降低,在Cu(Ⅱ)浓度为240μg·L-1时达到峰值,各处理组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各处理组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呈递减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在Cu(Ⅱ)浓度为80μg·L-1时,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高于对照组,其他处理组均低于对照,统计分析结果同SOD.实验结果表明振荡和强光照会影响Cu(Ⅱ)对大型溞的毒性,SOD、POD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可溶性总糖的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