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蒲海燕 《饮料工业》2011,14(5):32-34
以雪莲果为主要原料,研究雪莲果果酒的加工技术,通过试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初始糖度20%、pH4.0、主发酵温度22℃、主发酵时间8d、接种量10%、后发酵温度15℃、后发酵时间30~40d。  相似文献   

2.
以红皮红肉的火龙果为原料,通过不同酵母对其进行发酵实验,筛选出合适的酵母,对筛选出酵母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极差、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葡萄酒活性干酵母适合火龙果干红发酵;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为30℃,pH4.3,发酵时间为5d。  相似文献   

3.
以酒精度、感官评定、pH和糖度为指标,利用麦曲和等离子体诱变选育的耐酒精酵母S45对紫甘薯清酒加工工艺进行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麦曲紫甘薯清酒的最佳加工工艺为:发酵温度25℃,发酵时间7 d,麦曲添加量3%,酿酒酵母添加量3%,酿酒酵母添加时间为即时添加。最佳工艺条件下发酵后经过滤得紫甘薯清酒,其酒精度(v/v)为11.3%,总糖为3.55 g/L,固形物为4.3 g/L,pH 3.34,总酸为3.90 g/L。对发酵过程中菌落演替规律的研究表明,细菌在酿酒过程中最先繁殖,数量增长快但后又迅速减少,之后为霉菌,酵母菌繁殖最慢,但发酵7 d后,与发酵初始时相比,酵母菌数量基本保持一致,而细菌和霉菌则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4.
陈臣  李景旭  张静  孙骏飞  崔海灏 《酿酒》2020,47(2):45-50
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法和响应面分析法对清酒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先用Plackett-Burman设计从5个因素中筛选出对清酒品质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再用最陡爬坡实验及Box-behnken设计进一步优化。结果表明,酵母接种量,米曲接种量和发酵温度是影响清酒品质的显著因素,优化后的发酵工艺:酵母接种量1.5%(mL/g饭米),米曲接种量23%(g/g饭米),发酵温度13℃,发酵时间35d,加水量125%(g/g饭米)。在此发酵工艺下可制得品质优良的清酒。  相似文献   

5.
以柿花为原料,采用发酵法酿造柿花干酒,并使用复合澄清技术对其进行澄清过滤,以提高其非生物稳定性.最佳生产工艺条件为:发酵前调整糖度为20°BX,酸度为3.5,果胶酶添加量为0.25%,酵母添加量0.1g/L;主发酵温度为24℃,发酵时间为10d~14d,后发酵温度为20℃~25℃,发酵时间为20d~25d.  相似文献   

6.
以冷藏红灯樱桃为原料,经护色处理樱桃果浆后,发酵生产樱桃酒.对酵母接种量、发酵温度、主发酵时间、初始含糖量进行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以酒精度为指标,确定了最佳生产工艺参数,即酵母接种量为5%,发酵温度为25℃,主发酵时间为6d,初始含糖量为18%.  相似文献   

7.
以野生榛子为主要原料,经液化、糖化、调整成分后接种活性干酵母进行发酵,通过正交试验等实验方法进行优化,确定出最佳工艺条件和配方,即主发酵温度25℃,时间6d,调整后总糖度为2%,菌种添加量5%。  相似文献   

8.
以青稞为原料探索酿制地域性清酒的生产工艺,原料经精选、粉碎、蒸煮、发酵而成,原料粉碎度为3~5瓣,加曲温度为32~35℃,料水比1:4,入罐温度18~20℃,发酵品温控制在28~30℃内,发酵周期15~20 d.  相似文献   

9.
杏仁具有很好的营养和保健作用,以杏仁为主料山楂为辅料红曲作为发酵剂进行杏仁果酒发酵研究。通过实验得出杏仁果酒最佳工艺为:主发酵时间7 d,初始pH为4.5,酵母菌接种量为7%,在26℃的温度下后发酵后陈酿,澄清过滤后得到酒度在8.5%的保健型杏仁果酒。  相似文献   

10.
低度石榴果酒的生产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琨  刘钊 《酿酒科技》2006,(11):81-82
以石榴为原料、酵母为发酵菌种,采用石榴果全汁低温发酵,主发酵温度26~28℃,发酵时间4~5d;后酵温度18~22℃,发酵时间20~25d。酿制出的石榴果酒酒体呈桃红色,清亮透明,香气优雅纯正,酒香浓郁,口感醇正,酒精度低,营养丰富,具有饮用滋补双重作用。(孙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