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经病理学诊断为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6例。结果患者均采用X线胸片检查后采用64排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分析检查CT前后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与CT检查前比较,CT检查后患者中检出边缘不规则分叶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等的患者比例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薄层增强扫描可有效辅助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对早期周围小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及MPR重建对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的征象显示率及诊断价值。方法:20例早期小肺癌均进行了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后对病变区域再次进行薄层扫描,16例进行了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薄层CT扫描对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的征象显示率明显高于常规CT扫描,空泡征(6/3)、小结节堆积征(7/4)、支气管充气征(4/1)、分叶征(8/4)、毛刺征(15/8)、胸膜凹陷征(7/3)。结论: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及MPR重建对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的征象显示及诊断、鉴别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周围性小肺癌的X线、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周围性小肺癌(SPLC)的X线、CT影像表现,提高对SPLC的正确诊断。方法 经X线、CT初步诊断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性小肺癌58例,全部病例均摄胸部正侧片及CT片。结果 (1)X线、CT征象特点:分叶征、边缘毛刺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毛玻璃样征及蜂窝征。小空洞及血管集束征为SPLC基本征象。(2)X线、CT表现差异:肿块密度、分叶、毛刺、胸膜凹陷、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观察CT优于胸片。病灶形态、边缘的显示胸片优于CT。(3)CT对SPLC定性诊断的准确性高于X线胸片。结论 X线胸片、CT征象显示3种边缘征象以上的肺周围型肿块应高度提示SPLC。增强扫描对鉴别肿块的良恶性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周围型小肺癌于螺旋CT薄层扫描的表现。方法50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均经CT薄层(2~3mm)扫描,分析了其CT征象。结果周围型小肺癌的主要CT征象有:分叶征见于46例(92%),边缘毛刺征38例(76%),空泡征28例(56%),胸膜凹陷征39例(78%),以及血管集束征35例(70%)。结论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CT征象起着重要作用,螺旋CT薄层扫描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上述诸征象,因而能够提高小肺癌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X线片与多层螺旋CT在鉴别诊断周围型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周围型肺癌确诊患者79例为研究对象,先后给予患者X线机及64排螺旋CT机检查。对比2种检查方法各种征象检出情况、灵敏度、特异度。结果多层螺旋CT检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1. 14%、92. 98%,高于X线片的57. 35%、53. 16%(P 0. 05)。多层螺旋CT检测在周围型肺癌Ⅰ~Ⅱ期、Ⅲ~Ⅳ期中阳性表达率及总表达率均高于X线片(P 0. 05)。结论 X线片与多层螺旋CT均可鉴别诊断周围型肺癌,但多层螺旋CT能为周围型肺癌早期诊断提供较科学、完善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早期的CT表现特点。材料与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31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其胸部正侧位片及CT片的影像学特征。结果:X线胸片上26例病灶密度较高、轮廓模糊,结节状或球形,5例呈肺炎样小片状稍高密度,CT图像上有23例显示分叶征;18例显示细短毛刺和锯齿征;26例有血管集束征;22例显示空泡征/细支气管充气征;20例显示胸膜凹陷征。CT动态增强扫描6例中有4例CT增强值在20 Hu~60 Hu之间,<20 Hu 1例,>60 Hu 1例。结论:X线胸片及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胸部正侧位片,及普通CT薄层扫描图象研究小肺癌的影像学征象。材料与方法:对30例病理证实的肺癌进行X线及CF征象分析。结果:周围型小肺癌的X线、CT征象有:毛刺征10例、空泡征13例,癌周有尖角及胸膜凹陷征9例,密度不均、边缘较模糊10例,空洞2例、条索影9例。结论:在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上各种不同组织类型的小肺癌具有的X线、CT征象也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8.
原发周围型小肺癌影像分析及其动态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传统X线胸片及胸部CT平扫和动态增强在诊断原发周围型小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年来经手术和穿刺活检等病理证实,有完整资料的12例原发周围型小肺癌。所有患者通过传统X线筛选后做常规CT平扫(层厚层距10mm),同时在病灶区薄层扫描(层厚层距1-2mm)或HRCT及动态增强并分析影像特征。结果 12例中腺癌6例,鳞癌4例,大细胞癌1例,腺鳞癌1例。分叶征(6/12),毛刺征(8/12),空泡征(3/12),血管纠集征(4/12),胸膜凹陷征(5/12)。病变均位于肺外围。12例做了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增强,CT值增幅为20-60HU。结论 采用传统X线胸片及CT薄扫动态增强,结合CT导向下穿刺活检,对提高诊断原发周围型肺癌的认识和定性诊断十分重要,明显缩短临床观察时间,提高诊断及时性,为选择治疗方法和预后提供有意义的指导价值,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周毅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3):5493-5494
回顾性分析我院放射科2009年9月~2014年9月收治周围型肺癌患者90例X线平片及螺旋CT影像资料,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用于周围型肺癌影像学阳性表现检出准确率。结果入选患者行螺旋CT扫描检查肿块、毛刺征、棘样突起、胸膜凹陷、空泡征、厚壁空洞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等影像学阳性表现检出准确率显著高于X线平片检查(P0.05);但两种检查方式对于分叶征表现检出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型肺癌患者行螺旋CT扫描检查、X线平片可有效提高影像学阳性征象检出率,改善诊断准确程度,螺旋CT扫描检查价值优于胸部X线平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在矽肺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32例已确诊为矽肺病人的X线胸片与螺旋CT的影像表现。结果32例中20例螺旋CT显示有多发且分布密集的小矽结节(直径%10mm),而X线胸片显示12例,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4.00,P〈0.05);直径〉10mm的融合结节和团块CT共检出12例,X线胸片检出9例,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5.27,P〈0.05)。CT检出矽肺并发肺气肿11例,X线胸片检出6例;CT检出矽肺并发肺结核5例,X线胸片检出3例;CT检出矽肺并发纵隔和肺门淋巴结大或钙化21例,X线胸片检出15例。结论螺旋CT在矽肺大小结节的显示及并发症的检出上优于X线平片,对矽肺的正确、综合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与X线平片对早期周围型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3月份我院收治的周围性肺癌患者152例,分别进行X线平片与多层螺旋CT的诊断,比较2种诊断方法对周围型肺癌临床典型征象及TNM分期诊断的检出率,并计算诊断符合率。结果: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空泡征、分叶征、胸腔积液、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等典型征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P0.01)。X线平片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56.58%,多层螺旋CT为92.11%,2种检测方法的诊断符合率差异显著(P0.01)。结论:与X线平片相比,多层螺旋CT可更好的对周围型肺癌的典型征象及临床TNM分期进行诊断,诊断符合率更加接近病理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比较影像学检查诊断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EBTB)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临床确诊为肺结核并分别行X线胸片、胸部螺旋CT及支气管镜检查的200例患者,将最后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例肺结核中有97例明确为合并EBTB。X线、螺旋CT及支气管镜对肺结核患者合并EBTB的发现率分别为7.0%、25.5%、,18.5%,胸部CT的发现率显著高于X线胸片(x^2=35.29,P〈0.001),但仍然低于支气管镜,两者比较x^2=24.51,P〈0.001。CT未发现支气管异常的EBTB病例以充血肿胀病理类型居多。结论:EBTB的X线表现除了一小部分病例可表现为阻塞性肺不张外常无特异性,胸部螺旋CT与X线比较可显著提高发现率,对诊断EBTB有较高优势,但对早期充血水肿型的EBTB病变发现率较低,支气管镜仍然是诊断EBTB最重要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螺旋CT横断位薄层图像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某院2015-01—2016-12收治的50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对比普通平扫与横断位薄层图像,并作对比分析。结果普通平扫对分叶征、棘突征、短毛刺征、空泡征、细支气管相、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叶间胸膜破坏征、血管穿过征的显示明显低于薄层扫描,P0.05;薄层扫描能够较准确的分辨病变与周围结构关系,对血管聚拢、支气管改变、胸膜的显示率明显优于普通平扫,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横断位薄层图像有助于鉴别周围型小肺癌,是临床早期诊断周围型小肺癌的有效影像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320排CT不同三维重组方法诊断原发性周围型小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41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周围型小肺癌的CT征象,结节直径均不超过3cm,比较薄层横断图像与不同三维重组图像(包括MPR、VR、MIP)对小肺癌基本征象的显示率。结果与横断图像比较,三维重组图像对周围型小肺癌的空泡征或含气支气管征、细支气管阻塞或截断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的显示率(68%、44%、90%、63%)有明显提高(P〈0.05),对分叶征和边缘毛糙征的显示率(97%、93%)无明显提高(P〉0.05)。结论320排CT同三维重组方法能充分显示原发性周围型小肺癌的形态学特征.为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黄利波 《临床医学》2013,33(2):35-3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周围型小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济源市肿瘤医院诊治的28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全部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和横断薄层扫描,对分叶征、细支气管气相、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棘突征、短毛刺征以及空泡征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与横断薄层扫描相比,多层螺旋CT扫描明显提高了分叶征、细支气管气相、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以及空泡征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周围型小肺癌,多层螺旋CT扫描定位准确,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应用于肺动脉栓塞诊断的准确率及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57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患者的辅助检查中,对比D-二聚体检测、X线胸片与64层螺旋CT扫描的检查结果及诊断准确率。结果螺旋CT扫描及D-二聚体检测的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4层螺旋CT扫描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血浆D-二聚体检测(100%傩66.67%,P〈0.05),64层螺旋CT扫描的阳性率和准确率均显著高于x线胸片(91.23%撕72.19%,100%们86.36%,P均〈0.05)。结论螺旋CT应用于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是临床上重要的一种辅助检查设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病人螺旋CT常规胸部扫描 ,病灶区薄层扫描并三维重建 .结果螺旋CT薄层扫描可较好地显示肿瘤内部形态特征,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显示肿瘤周边形态优于常规扫描.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对周围型小肺癌诊断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并分析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高分辨率计算机体层X线摄影术(HRCT)在周围型小肺癌中的价值与影像学征象。方法 2012年5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确诊的62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增强组与高分辨率组,每组31例。其中强化组施以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高分辨率组施以HRCT检查。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征象。结果 HRCT组对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空泡征、棘突征、细支气管气相、短毛刺征以及分叶征的检出概率均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组,但两者之间各征象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观察病例中,Ct值的增加幅度处于20~30 HU的患者例数为5例(16.13%),Ct值的增加幅度处于30~65 HU的患者例数为21例(67.74%),Ct值的增加幅度超过65 HU的患者例数为5例(9.68%)。结论在常规CT扫描的基础上,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HRCT都属于对周围型小肺癌较可靠的诊断方法;其中HRCT对各影像学征象的检出略有优势,而螺旋CT增强扫描后周围型小肺癌Ct值增幅较为明显,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朱凤 《上海医学影像》2002,11(4):297-299
目的:总结小肺癌CT诊断的体会,强调正确的扫描方法和增强CT在小肺癌诊断中的实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5例经过病理或临床证实的直径8-20mm的周围型小肺癌的CT征象。结果:97.56%的实质性小肺癌具有一般周围型肺癌的特征性表现;高分辨CT(HRCT)可导致肺内小结节密度偏高;浸润型小肺癌CT表现与炎症相似;增强扫描时(1.5-2ml/kg,2-3ml/s‘),实质性小肺癌强化峰值在1-1.5分钟。结论:薄层螺旋型CT扫描,标准重建不仅能真实地反映病灶的细微征象,对病灶的性质做出判断,而且能较准确地提示小肺癌TNM分期。增强扫描时小肺癌的强化峰值与静脉注射对比剂的速率和扫描时间相关。浸润型小肺癌与炎症鉴别较难,抗炎治疗后不吸收需加以警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对肋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并对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本组38例进行如下检查:X线平片17例;CR21例;SCT胸部横断扫描并薄层重建7例;薄层横断扫描6例;薄层倾斜扫描7例;MSCT胸部横断扫描并薄层重建、二维多平面重建和三维容积成像、最大密度投影18例。结果:X线平片、CR图像利于定位,其诊断率分别为71.0%、74.3%,诊断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CT、MSCT利于显示病变,其诊断率分别为91.0%、92.6%,CT与前两者间诊断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CT扫描对肋骨转移瘤的诊断优于X线平片和CR图像。薄层CT病变诊断率均达100%,将之确定为诊断标准;2D重建可作为横断图像的补充;3D重建可立体显示骨性胸廓的全貌,利于病变的整体观察及定位。结论:CT扫描及其二维、三维重建对肋骨转移瘤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与X线平片或CR图像的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定位、定量及定性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