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植物同化物分配及其模型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颖慧  贾海坤  高琼 《生态学报》2006,26(6):1981-1992
目前生态系统模型模拟中所用的大多数同化物分配模型是经验性的。同化物分配对植物的生长、竞争及结构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是植物生长的关键,也是植物生长模型中的薄弱环节。总结了影响同化物分配的因素:生理过程和环境因子。指出植物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所有的生理过程都对其有影响,维管束作为各器官间的连接系统,以及同化物的运输管道,其性质对同化物分配有重要的影响。综述了环境因子特别是环境水分条件对同化物分配的影响。总结了以往研究中发现的、主要的同化物分配规律,指出同化物分配的模式极其复杂,分配过程完全是根据环境以及生长阶段变化而变化的、随机应变的过程。 对于同化物分配模型按照经验模型,目的性模型,源汇关系模型进行了总结归纳,分析指出:经验性模型应用最多但机理性差;功能平衡模型在模拟营养生长阶段同化物在条与根之间的分配很成功,但应用于其它器官之间很困难;最优化模型适于模拟平衡态下同化物的分配;源汇关系模型机理性最强,可模拟任何器官间的同化物分配,应用范围最广泛。 同化物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研究中仍存在很多不足:对于各相关过程的研究存在不平衡性;整体水平上同化物分配的机理仍缺乏深入研究;同化物分配对于环境的响应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弱;缺乏多环境因素的研究;缺乏长期的实验观测研究。作者认为环境与同化物分配相互关系的研究将成为日后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基于源库生长单位的温室番茄干物质生产-分配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晋宇  温祥珍  李亚灵 《生态学报》2009,29(12):6527-6533
为了量化研究温室番茄果穗间干物质的分配,提高温室番茄栽培的效益,采用源库生长单位的测定方法,将经典的单叶同化物生产模型与GreenLab模型相结合,构建了干物质向源库生长单位内茎节、叶片、果实分配的动态模型,利用越冬茬、早春茬和春夏茬温室番茄各器官的干物质测定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性较好,不同茬口同化物生产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回归方程斜率为0.93,R~2为0.92;源库生长单位内茎节、叶片、果实以及根系的模拟值与实测值间回归方程斜率在0.85~0.89之间,其相对误差(R_e)均值分别为5.3%、5.6%、8.1%和3.6%,说明模型的模拟准确度较高,可为不同茬口温室番茄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3.
氮输入对植物光合固碳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光合固碳(C)是生物固C的重要途径和生态系统C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在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研究氮(N)输入对植物光合固C的影响,对于更好的认识C、N循环过程及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过程等具有重要意义。N输入是否能够增加植物固C取决于生态系统类型以及生态系统的N饱和度;草原和湿地生态系统N输入的临界负荷值较高,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较低;N输入可能改变植物光合固C在各器官的分配,主要由植物生理、自身生长节律和环境养分等决定。由于物种和生态系统类型的差异,N输入对植物固C的影响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缺乏准确、定量表达N输入对生态系统光合和C同化物分配影响的数学表达方法和过程算法。未来应着重加强N输入下C同化物分配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和N、P富集下植物光合固C耦合模型研究,并应用同位素标记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从生态系统角度综合探讨N输入下植物光合固C的分配和转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基于光合产物动态分配的玉米生物量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麻雪艳  周广胜 《生态学杂志》2016,27(7):2292-2300
光合产物分配是作物生长发育及生物量形成的关键环节,也是作物生长模拟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依据光合产物分配机理,结合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光合产物分配特点,构建了玉米光合产物分配模型.与WOFOST模型的CO2同化模块相结合,实现了对玉米各器官生物量动态的逐日模拟.利用锦州农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5年的春玉米大田试验资料对模拟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 模型能解释总生物量变化的95.4%;对营养器官生物量变化的解释率达87.0%;对叶、根、茎生物量变化的解释率分别达85.3%,67.9%和76.5%;对穗生物量变化的解释率达87.5%.模型可实现玉米各器官的生物量动态的准确模拟.  相似文献   

5.
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拥有华北地区唯一的天然油松林,通过对松山8块不同林龄天然油松林样地生物量分配格局进行调查,利用RDA分析和方差分解的方法探究环境因子对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研究发现:(1)乔木层生物量随着林龄增大而增加,40、55、70、95年生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116.96、132.31、144.86、170.82 t·hm-2,各器官(根、叶、干材、枝条)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大也呈现增长趋势,但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比在各个林龄无明显差异(P0.05);(2)林龄与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之间两两呈显著线性正相关。(3)环境因子前两个主成分对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生物量分配格局方差解释程度分别为:96.79%、46.04%、86.80%。在乔木层、草本层生物量分配格局的方差解释上,土壤因子模型的独立作用要远大于地形模型,在灌木层生物量分配格局的方差解释上,地形因子模型的独立作用要远大于土壤因子模型。  相似文献   

6.
油菜地上部干物质分配与产量形成模拟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油菜器官生长与发育进程及环境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构建了基于分配指数的油菜地上部器官干物质分配动态模拟模型.各器官干物质分配指数随着生理发育时间而变化,基因型、播期、氮素及水分水平影响各器官干物质在地上部分配的大小.其中,氮素营养水平对绿色叶片干物质分配影响最大,氮素营养水平越高,绿色叶片分配指数越大;播期影响角果分配指数,晚播的角果分配指数高于早播.模型引入氮素营养指数、水分及播期影响因子来定量油菜各器官在实际生产条件下的分配强度,同时考虑了品种遗传特性的影响.通过不同品种氮肥处理试验建立模型,利用不同品种播期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初步检验,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沙地云杉苗期生长与干物质生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本文用不同_的模型定量地研究了沙地云杉苗期的生长规律、季节动态及不同生长时期干物质在各器官之间的分配规律。1)1年生幼苗一直保持较高的生长速度,根生长尤为迅速。5年生幼苗在接近生长上限时,增长越来越慢。2)根、茎、叶干物质的生产符合理查德模型;根、茎、叶干重与全株干重之百分比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反映了于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规律。3)不同年度各器官的干重变化反映了由于自疏造成的叶的脱落和部分枝的脱落情况。4)各模型的相关系数几乎都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营养生长期植物冠根比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光强、温度和土壤水势等环境因子对植物光合、呼吸、同化物运输及生长等生理过程的影响结合起来,并考虑到各生理过程之间的交互作用,建立了一个营养生长期内植物条根比变化及对环境因子综合响应的模型。模型的运行结果表明,该模型与许多实验现象均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基于植株拓扑结构的生物量分配的玉米虚拟模型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依据植物结构—功能相互作用机理,建立了能模拟玉米生长发育与形态结构建成的虚拟模型。该模型的重要部分为基于植株拓扑结构的生物量分配模块。叙述了该模块的构建原理,以2000年田间试验数据提取了玉米的发育、生物量生产和生物量分配参数。模型模拟了2001年的玉米生长发育与生物量分配过程,模拟结果与田间试验结果比较吻合。应用该模型模拟了2001年玉米不同生育阶段植株的生物量分配和各器官生物量积累动态。  相似文献   

10.
植被界面过程(VIP)模型的改进与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植被界面过程(VIP)模型的预报能力,对VIP模型的一些参数化方案进行了更新,包括基于相对生育期的根深动态、根系分布密度和比叶面积季节变化,使模型能从机理上更合理地描述作物同化物分配及土壤水分运动。将改进后的模型应用于河北栾城冬小麦生长季的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和土壤水分模拟,并与相应时期的试验资料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VIP模型对土壤水分动态和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的模拟效果更好,模型各状态变量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均方根误差和相关系数都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以6年生库尔勒香梨为材料,用13C脉冲标记技术研究了150、300、450 kg N·hm-2(分别用N1、N2、N3表示)3个施氮水平下树体各器官生物量、碳积累量以及13C同化物的吸收分配特性。结果表明: 库尔勒香梨树体整株的生物量、碳积累量、13C固定量以及叶片的同化能力均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根冠比则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生殖器官果实的生物量、碳积累量在N2处理下最高。树体各器官13C含量和分配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发生动态变化。新梢旺长期,叶片和根系对光合同化物的竞争能力较强,且13C分配率均为N1处理下最高;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叶片和果实的竞争能力较强,叶片13C含量和分配率在N3处理下最高,而果实13C含量和分配率则在N2处理下最大。综上,根据不同施氮水平各器官对碳同化物的吸收分配特征,以提高产量为目标,建议6年树龄的库尔勒香梨果园最佳施氮量为300 kg·hm-2。  相似文献   

12.
水稻主茎与分蘖间的物质运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借助放射性同位素C~(14)、P~(32)从地上部和地下部分研究了水稻各生育期(分蘖期、抽穗期、乳熟期) 主茎与分蘖间同化物运转的规律,所得结果如下: 1.水稻植株在不同生育期主茎与分蘖间同化物的运转各有特点,分蘖期主茎叶片的同化物和根部吸收的P~(32)均可流向分蘖内,抽穗至乳熟期同化物极少(几乎没有)流入分蘖。分蘖中的物质在分蘖期亦流入主茎;抽穗期同化物则极少流入主茎,乳熟期光合产物流入主茎的量显著增加。 2.分蘖期主茎叶片光合产物流入分蘖的量比分蘖流入主茎的量多16.47%;主茎根系所吸收的P~(32)流入分蘖的量比分蘖流入主茎的量少12.87%。主茎与分蘖地上部与地下部物质相互运转差别直到抽穗期物质相互运转极少的情况下仍然存在。 3.主茎与分蘖间同化物运转与植株各生育期光合产物的积累,各器官对物质的需要,养分(C~(14),P~(32))进入植株体内的途径不同有着密切关系,有自主性,也有相关性。 4.试验征明:水稻植株内养分能互相协调成一个完整的有机联系,看来分蘖植株对水稻体内营养物质有调节的良好影响。特别应当指出的是乳熟期分蘖植株竟有1/3的光合产物转向主茎穗部积极参与主茎结实器官形成,这无疑地对增加主穗重起着有利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不同径级思茅松人工林根系特征、地上部分各器官以及根系生物量分配特征,构建以胸径和树高为变量的思茅松人工林各器官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方程,为思茅松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的准确测算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思茅松的粗根(根径2.0 cm)、大根(1.0~2.0 cm)、中根(0.5~1.0 cm)和小根(0.2~0.5 cm)的根长和比根长随径级增加而增大,细根(0.2 cm)的比根长降低;中根、小根和细根在根生物量中所占的比例随径级增大先减小后增加,粗根和大根先增加后减小;同一径级中,细根的比根长远高于其他根系类型;思茅松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大小比例为干枝根叶果,树干生物量均占全株生物量50%以上,各器官生物量随着径级的增大而增加,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思茅松单株地上部分生物量在2.23~324.95 kg,根生物量在0.52~41.80 kg,根颈、主根和侧根的生物量随径级增加而增加,根颈/主根、根颈/总根、侧根/主根与胸径和树高呈显著正相关,主根/总根与胸径和树高呈显著负相关;思茅松人工林各器官和总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的非线性回归与对数转换后的线性回归的AIC差值都大于2,误差为相乘型,选用线性模型更合适。各器官和总生物量线性模型的R_(adj)~2为0.661~0.992,除球果外,加入树高的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各器官与全株生物量。  相似文献   

14.
灌溉施肥部位对玉米同化物分配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土柱管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灌溉施肥深度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地上地下部分同化物分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表下灌施抑制了玉米生育早期的地上部分生长,使根系向土壤中下层的分布加强,从而保证了作物中后期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利用,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生长的最佳灌施深度为30cm。  相似文献   

15.
选用千粒重大小不同的小麦品种,研究了去除顶端两个小穗对两类品种(大粒品种和小粒品种)穗部性状、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单穗平均增重速率、植株光合速率及14C同化物运输分配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去除顶端两个小穗后,两类品种的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和单穗平均增重速率(分别表征籽粒库容活性和穗粒库容活性)相应提高,穗粒重表现为补偿性增长。两类品种比较,小粒品种的增长幅度大于大粒品种。穗粒库容活性增强使得小粒品种灌浆中后期的植株光合速率提高,使两类品种分配到籽粒中的14C同化物比例增加。从而表明,无论是植株光合速率还是同化物的运转分配皆受库容活性的调控,调控方式和幅度因品种类型而不同。  相似文献   

16.
 选用千粒重大小不同的小麦品种,研究了去除顶端两个小穗对两类品种(大粒品种和小粒品种)穗部性状、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单穗平均增重速率、植株光合速率及14C同化物运输分配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去除顶端两个小穗后,两类品种的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和单穗平均增重速率(分别表征籽粒库容活性和穗粒库容活性)相应提高,穗粒重表现为补偿性增长。两类品种比较,小粒品种的增长幅度大于大粒品种。穗粒库容活性增强使得小粒品种灌浆中后期的植株光合速率提高,使两类品种分配到籽粒中的14C同化物比例增加。从而表明,无论是植株光合速率还是同化物的运转分配皆受库容活性的调控,调控方式和幅度因品种类型而不同。  相似文献   

17.
延晓冬  赵俊芳 《生态学报》2007,27(7):2684-2694
以植物生理学、森林生态学和土壤环境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建立了基于个体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模型FORCCHN。模型通过两种步长运行:在步长为天时的基本过程包括林分(个体)的光合、呼吸、分配和凋落,以及凋落物和土壤有机物的呼吸和转移;在步长为年时的基本过程包括林分的同化物分配、树高和胸径增长、大凋落物生成。通过对模型样地水平上与全国总量上NPP、NEP的验证,说明该模型在考虑幼龄林基础上,能较好的模拟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因此可以用来模拟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过去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胡旦旦  张吉旺  刘鹏  赵斌  董树亭 《生态学杂志》2018,29(10):3229-3236
为了探讨不同密度混播对玉米植株13C同化物分配和产量的影响,选用‘郑单958’(ZD)和‘登海605’(DH)为试验材料,在不同密度下(LD,67500株·hm-2;HD,97500株·hm-2)设置单播(SZD、SDH)与混播(M、1∶1、2∶2)处理,研究玉米品种不同密度混播对植株光合特性、13C同化物分配、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密度增加,籽粒产量、13C同化物在籽粒中的分配、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均提高;而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则降低.在67500株·hm-2下,混播较单播处理无显著优势,但在97500株·hm-2下,两品种混播提高了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穂位叶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混播促进茎等营养器官的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提高了13C同化物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混播处理较单播产量增加,主要因为千粒重显著增加.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混播有助于扩大光合面积,维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提高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改善干物质的分配状况,增加同化物向籽粒的分配,最终提高夏玉米产量.可见,混播栽培可显著增加黄淮海区密植夏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蓖麻油不皂化物是否具有激素效应,以及蓖麻油不皂化物与蓖麻油的抗生育活性的关联性,分别用剂量为100 mg/kg·d、 200 mg/kg·d、 500 mg/kg·d的蓖麻油不皂化物灌胃小鼠来检测其抗生育活性,并通过幼鼠子宫实验和E-SCREEN实验来检测蓖麻油不皂化物是否具有雌激素效应.结果 表明:蓖麻油不皂化物对成年小鼠具有明显的抗生育效果.在未成熟小鼠子宫实验中,当灌胃剂量为500 mg/kg·d时,表现出明显的雌激素效应;但是E-SCREEN实验结果中,蓖麻油不皂化物却未表现出雌激素效应.结论 :虽然在E-SCREEN实验中蓖麻油不皂化物不表现出雌激素效应,但是在动物个体实验中,其表现出的雌激素样作用同其抗生育作用具有一定的联系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不同密度混播对玉米植株13C同化物分配和产量的影响,选用‘郑单958’(ZD)和‘登海605’(DH)为试验材料,在不同密度下(LD,67500株·hm-2;HD,97500株·hm-2)设置单播(SZD、SDH)与混播(M、1∶1、2∶2)处理,研究玉米品种不同密度混播对植株光合特性、13C同化物分配、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密度增加,籽粒产量、13C同化物在籽粒中的分配、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均提高;而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则降低.在67500株·hm-2下,混播较单播处理无显著优势,但在97500株·hm-2下,两品种混播提高了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穂位叶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混播促进茎等营养器官的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提高了13C同化物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混播处理较单播产量增加,主要因为千粒重显著增加.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混播有助于扩大光合面积,维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提高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改善干物质的分配状况,增加同化物向籽粒的分配,最终提高夏玉米产量.可见,混播栽培可显著增加黄淮海区密植夏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