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在和学生们闲话写作时,他们谈到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实在让人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实,对于用心生活的人来说,身边处处都有可以激发情感、触动情思的东西,因为他们懂得感受生活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那么,对于学生而言,要想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就要学会感受和体味(这里的"体味"就是  相似文献   

2.
(一)学生要广泛深人生活,不断拓宽学习空间、实践空间和展示空间,充分积累写作素材.小学生正处于睁眼看世界的初期,心中充满着疑惑和好奇.所以要积极引导学生对生活作多方面的接触、感受、体验,由此产生丰富的内心体验,并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深刻性、多向性,使他们获取大量的作文素材,并点燃生命火花、思想火花,也使作文素材既量大面宽,又有创作价值.学生除了参加学校生活外,还要不断及时地介入到独特的家庭生活和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充实生活内容,提高生命质量,体味"生活真好、活着真好"的内蕴,唤醒他们理想的种子,激发他们写作表达的强烈需求.  相似文献   

3.
(一)学生要广泛深人生活,不断拓宽学习空间、实践空间和展示空间,充分积累写作素材.小学生正处于睁眼看世界的初期,心中充满着疑惑和好奇.所以要积极引导学生对生活作多方面的接触、感受、体验,由此产生丰富的内心体验,并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深刻性、多向性,使他们获取大量的作文素材,并点燃生命火花、思想火花,也使作文素材既量大面宽,又有创作价值.学生除了参加学校生活外,还要不断及时地介入到独特的家庭生活和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充实生活内容,提高生命质量,体味“生活真好、活着真好“的内蕴,唤醒他们理想的种子,激发他们写作表达的强烈需求.……  相似文献   

4.
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想让写作课有成效,一定要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在写作指导中,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在观察中寻找素材的能力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学生写作文时常常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推究其根源,是因为他们不能把写作和生活联系起来。因此,要让学生对写作文产生兴趣,首先得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积累情感体验,从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获得第一手资料。教师可以让学生记日记,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让学生知道,现实中的很多东西、很多现象,都极具启迪性,给予人很多启示。只要用心观察,善于感受,多加思考,就能感悟出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就好像,对着传统佳节的那一轮皓月,苏轼抒发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面对父亲那蹒跚的背影,朱自清体味到父爱如山的伟大和父爱的深沉等等。如此切身的感受正是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用心观察和感悟。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及拟题技巧,积极诱导学生1.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氛围,激发体验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它先进性、容量大、内容集中、重点突出、图像鲜艳等特点,通过特有的声音、图像、动画等,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和调动他们的内心感情,引发其写作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扎实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是一个长期而又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习作的乐趣。体验习作就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感受时代脉搏,让他们在生活中体味、揣摩、积淀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形成自主习作的动机,这样才能写出有个性的作文来。  相似文献   

6.
1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兴趣学生作文的取材主要来源于生活。多彩的生活,每天都在拨动着人们的心弦。生活本身蕴藏着十分丰富生动的写作材料,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深入生活,用心灵去感受生活。走到生活深处,广泛地摄取材料,挖掘生活的真、善、美,探求事物内在的奥秘,体味其精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深刻体验和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7.
激情对于写作这种个性化的精神创造活动非常重要,而偏重规则和技巧的小学写作教育观念损害了学生的写作激情,异化了写作活动。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丰富他们的生活感受,拓展写作思路,从而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8.
潘英 《青海教育》2004,(3):43-43
传统作文教学忽视了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学生没有生活感受,作文就缺乏源头活水、材料不足,以至写起来思路狭窄,内容匮乏,久之,学生便害怕作文,厌恶作文,自然作文水平就难以提高。契诃夫说:“谁要想描写人和生活,谁就得经常亲自熟悉生活,而不是从书本上去研究它。”艺术大师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学生作文材料单调“无米下锅”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身边的生活缺少足够的感受,对许多有意义、有情趣的生活没有细细体味,或缺少体味的能力。改变“无米下锅”的主要途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  相似文献   

9.
一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生活的范畴等同于思想和言语的范畴。就这个意义上讲,作为言语传输和显现的主要载体的作文,必须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感受时代脉搏,让他们在生活中体味、揣摩、积淀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验生活的乐趣,形成自主写作的动机,让思想与言语在涵养中同构共生。  相似文献   

10.
不少学生在写作中常常面对文题感觉没有什么可写,我发现其原因在于:他们对于常见的人和事情往往视而不见。生活中的种种事情,若在头脑中不留痕迹,写作就没有材料;不细心体验,就缺少感受和感动;不认真思考,就不会有顿悟和发现。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的首要责任就是要不断强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观察、体验、思考的意识,提高他们的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1.
刘美丽 《山东教育》2002,(16):43-43
学生作文中存在最普遍的一个问题是他们觉得没东西可写。其原因是他们对身边的生活“熟视无睹”。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感受生活,有独特的生活感受,写出来的文章才有个性,感受得深刻,才能表达得深刻,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呢?1.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我们可以结合著名作家热爱生活的事迹或体会,结合课文作者谈课文写作经过,让学生懂得,只有对生活满腔热情,充满兴趣,全身心感受,才能领悟到生活的启示,从而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2.引导学生善于体察生活。即引导学生对人、事、物设身处…  相似文献   

12.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不喜欢写作文,写出来的文章也缺乏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写作兴趣,不善于发现和体味生活中的"美".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水平,让学生真正做到有感而发,是我们中学老师的教学责任.  相似文献   

13.
关于作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写作,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尽管写作的自由度大多了,但在学生的写作活动中,搜集和处理、运用材料仍是非常重要的功课。对于农村中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阅历浅,生活经验贫乏,所见所闻皆为普通的人、事、物,加之相当的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淡薄,对身边的生活现象缺乏应有的思考,作起文来大多散乱、单薄、缺少灵气。  相似文献   

14.
学生作文之所以言之无物是因为他们平时不注意观察。其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写作素材,运用感官感知世界,进而认真思考,探求事物内在奥秘,并仔细揣摩、体味,必能广泛地获取各种素材。“生活,需要细心观察,更需要理性思考,从而获取鲜活而丰富的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15.
情感是写作的动力和源泉,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情感,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味生活,激发情感,是指导学生写作的首要条件,只有在情真意切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内容才会内容充实,生动逼真,真实感人。使学生在作文时从无话可说到非说不可,从无从下笔到下笔如有神。情感来源于观察、记忆、体会、畅想,让学生走进生活,切身实践,触发情感,是写好作文的最佳办法。  相似文献   

16.
一、观察体验生活:挖掘素材 叶老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要解决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作文中最大的困难,我们老师首先应指导学生尽情地投人生活,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深入生活、体味生活,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开掘心智,让他们感到语文无处不在,作文时时、事事可写。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去亲近生活,在生活中观察、聆听、感悟,让阳光、鸟语、亲情、泪光……都呈现在他们面前,并“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从而自觉、快乐地在作文中表现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7.
在记叙文的写作教学中,观察-思维体系主张写作源于生活,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一、参与生活,感受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引导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富有时代特色的信息,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写作灵感,培养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9.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自觉关注生活,去感受生活,使他们“有东西可写”;让学生自主写作,不拘文体甚至不必成文,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能够写出来”;多用肯定和激励的方法,多组织展示和交流,让学生切身经历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使他们“能够写得好”。[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生活的舞台包罗万象,内容无限精彩。语文即生活,本应无限丰富,多姿多彩。学生提笔写作,也应该是描写生活,反映生活。既然生活的范畴无限广阔,学生对生活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那么他们写作的才思,也应该如源头活水,绵绵不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