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提高贵金属修复体在患者口腔中的粘接强度一直是许多学者研究的方向.通过对贵金属表面处理如热处理、镀锡等,粘接前预处理,不同粘接系统的选择等各种方法可提高其粘接强度.但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其粘接强度的高低结论也不统一.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医学文献进行一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金属冠组织面激光处理对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采用YAG激光器对金属冠的组织面进行蚀刻处理后,将其粘固在标本牙上,进行拉力试验,测定粘接强度。结果:激光处理后金属组织面与粘接剂间的粘接强度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采用激光对金属冠组织面进行处理,可使粘接桥的固位力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金属冠组织面激光处理对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采用YAG激光器对金属冠的组织面进行蚀刻处理后,将其粘固在标本牙上,进行拉力试验,测定粘接强度。结果:激光处理后金属组织面与粘接剂间的粘接强度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采用激光对金属冠组织面进行处理,可使粘接桥的固位力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喷砂、酸蚀及硅烷偶联剂等表面处理方法对热压铸陶瓷,玻璃渗透陶瓷和氧化锆陶瓷与不同种粘结剂的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样本分为热压铸陶瓷组,渗透陶瓷组和氧化锆陶瓷组。每组各20片,各组中再随机分为A,B,C,D4小组,每组5片。分别应用不同种表面处理方法和粘结剂,测其剪切强度。结果方差分析表明热压铸陶瓷组中酸蚀涂硅烷树脂粘结组粘接强度最高,喷砂玻璃离子粘结组粘接强度最低。渗透陶瓷组中喷砂玻璃离子粘结组粘接强度最高,酸蚀涂硅烷树脂粘结组粘接强度最低。氧化锆陶瓷组中喷砂玻璃离子粘结组粘接强度最高,酸蚀涂硅烷树脂粘结组粘接强度最低。结论应用常规树脂粘结剂粘固热压铸陶瓷修复体取得较好的粘同效果,采用酸蚀和硅烷偶联剂的表面处理可取得最大粘结强度。但常规树脂粘结剂粘固渗透陶瓷和氧化锆陶瓷修复体取得的粘固效果不理想。临床上应根据全瓷修复体的种类选择适当的粘结剂系统和表面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2种含磷酸酯单体的底涂剂处理的Y?TZP陶瓷与树脂的粘接及其耐水解性。方法:80枚氧化锆(Y?TZP)瓷片随机分为4组进行不同的表面处理:氧化铝喷喷砂;氧化铝喷砂后以氧化锆底涂剂Z?Prime Plus或Clearfil Ceramic Prime处理;摩擦化学法硅涂层后以硅烷处理。使用树脂水门汀制作粘接试件测试其剪切粘接强度。Y?TZP瓷片表面分别经过2种底涂剂处理后以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检测其表面化学键变化。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制谱(ICP?MS)测试Y?TZP/树脂粘接界面的磷元素释放量。结果:老化前,与阴性对照组相比,2种含MDP的底涂剂处理均能提高短期粘接强度值,但硅涂层处理组的粘接强度最高。老化后,硅涂层处理组较老化前未有明显变化;喷砂及2种含MDP底涂剂处理组的粘接强度值显著下降(P < 0.05)。XPS在Y?TZP陶瓷使用2种含MDP底涂剂处理后均检测出“?P?O?Zr”键。ICP?MS测试在使用含MDP底涂剂处理的粘接试件的浸泡液中检测到磷元素的释放。结论:水会负面影响磷酸酯单体介导的氧化锆与树脂间的粘接。  相似文献   

6.
自Buoncore开创牙齿酸蚀粘接技术以来,粘接材料及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为牙体缺损修复注入全新的概念和技术。传统洞型固位的方法已在一定程度上被较少磨削牙体的粘接方法所取代,自1992年以来,牙本质粘接随着人们对其机制的深入研究,现已趋向成熟,粘接强度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无机填料对粘接性树脂粘接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无机填料对粘接性树脂粘接强度与破坏韧性的影响,同时对4℃和60℃冷热循环试验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选用临床常用的不含无机填料及无机填料含量不同的粘接性树脂为对象,采用抗拉粘拉试验及破坏韧性试验方法,分别对冷热循环试验前后各材料的粘接强度及破坏韧性加以测试比较。结果:无机填料的有无及含量多少对粘接性树脂的粘接强度无显著影响,但对粘接性树脂的破坏韧性的影响有显著性,即无机填料的填加会使破坏韧性值降低。冷热循环测试结果表明:无机填料的填加可提高粘接性树脂的粘接耐久性。结论:粘接性树脂应该科学适量地添加无机填料。  相似文献   

8.
树脂托槽与瓷修复材料粘接抗剪切强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瓷表面处理方法对树脂托槽与瓷修复体粘接抗剪切强度的影响,找到适合瓷面与树脂托槽粘接的粘接剂和瓷表面处理方法。方法90颗制作好瓷贴面的离体牙随机均分为A、B、C三组:A组使用京津釉质粘合剂,B组使用光固化复合树脂,C组使用BISCO正畸单组分粘接剂粘接树脂托槽。每组再按照瓷表面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三组,在粘接前分别用酒精擦拭、打磨去釉氢氟酸酸蚀和打磨去釉氢氟酸酸蚀后涂硅烷偶联剂处理瓷贴面表面。所有样本在37℃恒温水浴中储存24小时后测定抗剪切粘接强度并记录去粘接后瓷贴面的破裂情况。结果BISCO正畸单组分粘接剂组的粘接强度明显高于京津釉质粘合剂组和光固化复合树脂粘接剂组(P<0.05),瓷贴面经打磨去釉氢氟酸酸蚀或再涂硅烷偶联剂处理后使用BISCO正畸单组分粘接剂粘接取得了正畸临床有效的粘接强度。各组去粘接后瓷破裂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京津釉质粘合剂和光固化复合树脂粘接剂不适于正畸树脂托槽的粘接,BISCO正畸单组分粘接剂经打磨去釉、氢氟酸酸蚀后才能取得正畸临床有效的粘接强度,瓷面涂布硅烷偶联剂可增加其粘接强度且对去粘接后的瓷面破裂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潇  施长溪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9):1333-1335,1345
目的 研究干燥或湿润的牙本质表面状态对丙酮基粘接剂粘接强度和粘接界面微观结构的影响。并探讨粘接强度和粘接界面微观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 选用3种含有丙酮的湿粘接系统Gluma One-Bond、Bond-1和One-Step,将Chrisma树脂分别粘接在干燥或湿润的人牙本质表面。测试各组试件的微拉伸强度。并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比较各组试件粘接界面微观结构的异同。结果 湿粘接时粘接剂对牙本质表面的渗透较为充分,混合层均匀。厚度约为5μm,并可观察到牙本质小管和侧支小管中有明显的树脂突形成;干燥粘接时形成的混合层变薄,牙本质小管中的渗透图象有明显的中断,侧枝小管的渗透减少。干燥粘接时,3种粘接系统的微拉伸强度均有显著降低,下降幅度最高为39%,微拉伸破坏的方式主要是粘接界面的破坏。结论 含有丙酮的粘接系统在干燥粘接时对牙本质表面的渗透性下降,微拉伸强度有明显的降低;微拉伸强度的测试可以更客观的反映粘接强度的大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试酸蚀前和酸蚀后氟处理对托槽粘接抗张强度的影响。方法:将离体牙90颗分为对照组,酸蚀前用氟组和酸蚀后用氟组,粘托槽,水浴24h后测托槽的粘接抗张强度。结果:3组托槽粘接抗张强度无性差异。结论:酸蚀前和酸蚀后氟处理预防和牙釉质龋不影响托槽的抗张粘接强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可切削氧化锆陶瓷与热压铸法和粉浆涂塑法两种不同加工方式的饰面瓷之间的初期结合强度?方法:制作两种品牌的氧化钇稳定四方相可切削氧化锆陶瓷块各12个,分别以热压铸法和粉浆涂塑法在氧化锆陶瓷块表面制作饰面瓷块,随后测试各组试件的剪切结合强度,分析断裂模式,以扫描电镜和能量色散谱仪表征结合界面?结果:两种品牌的可切削氧化锆与两种加工方式制作的饰面瓷初期剪切结合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扫描电镜观察显示结合界面紧密,能谱分析显示热压铸法制备的饰面瓷/氧化锆界面处存在化学元素的相互渗透?结论:以热压铸法和粉浆涂塑法在氧化锆陶瓷基底表面制作饰面瓷不存在初期结合强度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作为一种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在细胞增殖时可以取代脱氧胸腺嘧啶核苷插入正在复制的DNA分子之中,EdU技术的检测原理是基于乙炔基与一种小分子荧光叠氮化合物探针反应形成稳定的三唑环,该反应是一种被称作"click"化学作用的Cu+催化的环加成作用,基于这一反应可以高效快速地检测细胞增殖,并可以有效地检测处于S期细胞的比例。现就EdU在应用于检测细胞增殖的原理、优越性以及具体应用实例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一种用于牙列缺损永久修复的新型粘结固定桥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有单个或多个牙缺失的病人,进行固定桥基牙的牙周和特定的牙体预备。然后制作固定桥并试戴,用4-META/MMA-TBB树脂粘结剂粘结固定桥。结果 267例(304个)固定桥病人经二年以上随访,发现192个前牙桥中只有1个,112个后牙桥中只有2个脱落,其余固定桥稳定、功能良好。结论 采用树脂粘接技术,结合基牙的机械预备,能较好地克服3/4冠桥、桩冠桥和嵌体桥的缺陷,使之成为良好永久的修复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牙釉质经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后,与树脂的即刻粘接强度及粘接界面的超微形态。方法:选取牛切牙,沿唇舌向纵剖为两半,制备釉质粘接样本,随机分为4组(每组样本n=20),(1)1组:酸蚀+树脂粘接(对照组);(2)2组:诊室外漂白+即刻酸蚀+树脂粘接;(3)3组:等离子体处理5 min+即刻酸蚀+树脂粘接;(4)4组:等离子体处理5 min+树脂粘接,粘接样本均使用single bond 2粘接系统及Filtek Z250树脂。万能试验机测试剪切粘接强度,扫描电镜观察处理及酸蚀后釉质表面的超微形态,以及断裂界面,SPSS17.0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个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结果:剪切强度测试显示:4组(8.60 MPa)低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17.89 MPa)高于4组,但低于其余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1组(34.82 MPa)和3组(34.69 MP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显示等离子体处理5 min后,釉质表面呈现轻微熔融状较规则的外观形态,但不如酸蚀处理后的釉质表面的蚀刻形态明显。1组和3组粘接后断裂界面相似,均为混合断裂。结论:与常规诊室漂白相比,应用等离子体处理釉质表面后即刻进行酸蚀与树脂粘接,粘接强度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跟踪法测定文题体系的双键转化率,研究了紫外光固化反应过程,阐述了光引发剂、活性稀释剂种类和浓度以及低聚物与活性稀释剂用量之比等因素对光固化反应速度的影响。发现α-羟基-α,α-亚戊基苯乙酮(Irgacure184)引发固化反应效果最佳;兼用各种官能度活性稀释剂能控制反应速度,提高涂膜性能。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Self and mutual-aiding occlusive dressing is a novel method to treat with the wounds in special circumstances.This study aims to prepare a new antimicrobial adhesive for the dressing and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the adhesive.Methods The main component of the new antimicrobial adhesive was 5% triclosan / cyanoacrylate (CA) antimicrobial adhesive.The adhesive was modified with carboxylic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MWCNTs-COOH),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MWCNTs),hydrophobic nano-silica,nitrile rubber,epoxy resin and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 respectively.The bond strength,toughness and viscosity of the modified adhesive in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were examined to select the optimal modifying material and the best ratio to prepare the new antimicrobial adhesiv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After that,the antimicrobial property of the new antimicrobial adhesive was tested by filter paper method.At last,we disposed the injury models in rats using the new antimicrobial adhesive to examine the application effects.Results In individual tests,the bond strength modification performance of 0.064% MWCNTS-COOH is the best,the bond strength is (14.71±1.48) Mpa.8% nano-silica shows the best toughness modification performance,the Tg is (1.10±0.24)℃.The viscosity modification performance of 8% nano-silica is the best,the viscosity is (15 536.68±28.4) cP.However,consolidating three test results,6% nano-silica / antimicrobial adhesive has the balanced bond strength,toughness and viscosity.Its bond strength is (14.03±1.92) Mpa,the Tg is (3.60±0.68)℃,and the viscosity is (5 278.87±31.68) cP.The inhibition zone diameter of 6% nano-silica / antimicrobial adhesive and antimicrobial adhesive group in Day 5 is (28.61±0.91) mm versus (28.24±2.69) mm (P >0.05).In animal studies,both in blood routine test and pathological section,6% nano-silica / antimicrobial adhesive group shows lower white blood cells count than gauze bandage group (P <0.05).Conclusions 6% nano-silica has the optimal effect of bond strength modification,toughness modification and viscosity modification,and the antimicrobial adhesive modified with it has a good antimicrobial property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条件下不同树脂粘结剂对纤维桩粘结强度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12月间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因正畸需要拔除的160颗单根管前磨牙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完善的根管治疗,再进行桩道预备后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A、B、C、D四组,每组40颗。每组分别采用不同粘结剂处理桩道,A组采用第六代可乐丽粘结剂,B组采用第八代3M粘结剂,C组采用第八代BISCO粘结剂,D组采用第八代Kerr粘结剂;将玻璃纤维桩粘结于根管内,包埋后用慢速金刚石切割机垂直于牙长轴将每颗牙在牙根颈部切取一个厚1 mm片段,作为实验试件;每组又平均分成两小组,即推出实验组和冷热循环实验组,每组20颗,测试不同条件下,记录不同粘结剂对粘结强度产生的影响。最后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标本的断裂情况。  结果  4种粘结剂在薄片推出实验中粘结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0.854,P < 0.001),其中D组粘结强度最高[(28.04±3.18)MPa],A组粘结强度最低[(15.15±2.62)MPa]。4种粘结剂在冷热循环实验中粘结度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630,P < 0.001),其中D组粘结强度最高[(24.12±2.47)MPa],A组粘结强度最低[(14.29±2.11)MPa],4组薄片推出实验和冷热循环实验在粘结剂断裂方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906、3.593,P=0.820、0.731)。  结论  不同粘结剂对纤维桩粘结强度差异显著,其中第八代Kerr粘结剂粘结强度最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不同的表面处理对玻璃纤维桩与不同部位根管牙本质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选择40颗新鲜拔除根长相近的单根管前牙,常规根管治疗后去除牙冠,完成根桩牙体预备后,粘固GC玻璃纤维桩至根管内。根据粘固前桩表面处理方法,将40颗离体牙随机均分至如下4组:硅烷偶联剂组为对照组(S组);过氧化氢组(H2O2组);氧化铝喷砂组(Al2O3组);Er-YAG激光照射组(Er-YAG组)。用慢速金刚石切割机将每个牙根垂直于牙长轴切割出6个1 mm厚的片段作为测试样本。将所有测试样本置于万能试验机上,用不锈钢制加载棒(末端直径1.0 mm)以0.5 mm/min的速度对其加载,直至纤维桩从根片中完全脱出。对实验数据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观察样本的破坏模式。结果玻璃纤维桩与牙本质间粘结强度均值牙颈部最大,根中部次之,根尖部最小。牙颈部粘结强度与根中部和根尖部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根中部与根尖部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相同根管部位的粘结强度值均表现为H2O2组最高,Al2O3组次之,显著高于Er-YAG组及对照组(P<0.05);而Er-YAG组最低,但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样本的失败模式主要为混合破坏。结论用过氧化氢酸蚀和Al2O3喷砂进行桩表面处理可提高玻璃纤维桩与根管牙本质的粘结强度,且根颈部粘结强度大于根中及根尖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极固宁TM对不同粘接剂与牙本质间粘接力的影响.方法:将64个离体牙牙合面釉质去除后,分为极固宁TM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用4种不同的粘接剂(RC、PCC、GIC、ZPC)将表面积相同的铸件粘接到牙本质表面,进行粘接拉伸强度测试.结果与结论:极固宁TM的应用降低了RC、PCC与牙本质间的粘接力(P<0.05),对GIC,ZPC与牙本质间的粘接力无影响(P>0.05).  相似文献   

20.
唐承杰  陈经勇  陈如见  刘显东  张鹏  成俊  李钟 《四川医学》2010,31(10):1495-1496
目的探讨自体髂后上棘骨移植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松动翻修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采集2006年6月~2009年1月入我院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松动的患者11例,所有患者术中均取自体髂后上棘骨进行骨移植术。结果术后Harris评分平均91分;1例出现植骨块轻度吸收,但无临床症状;1例出现脑栓塞,转内科治疗;1例在术第5天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即时予溶栓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自体髂后上棘骨移植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松动翻修术,是一种很好的骨移植物的选择和植入方法,值得在髋关节外科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