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加味枳术汤治疗高脂血症性脂肪肝49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脂肪肝是由多种疾病和病因引起的肝脏脂肪性变。中医学属积聚、胁痛、痰浊、瘀血的范畴。中医认为 ,脂肪肝产生主要责之于肝脾肾三脏 ,因膏粱厚味 ,或酒湿痰食太过所致的高脂血症脂肪肝 ,有脾失健运 ,水湿内停 ,或湿聚生热 ,热结为痰 ,以致肝失疏泄 ,土壅木郁 ,痰瘀交阻的病机。以加味枳术汤治疗高脂血症性脂肪肝 49例 ,总有效率达 88% ,与西药组作对照观察 ,有着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加味枳术汤 ,具有疏肝健脾 ,补肾活血 ,祛湿化痰的作用 ,能有效调节血脂和改善肝功能 ,不失为治疗脂肪肝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从血脂代谢紊乱起始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进展中存在着一定的病机演变规律,即谷气过旺,消耗不足,是血脂增高及脂质代谢紊乱形成的始动病机环节;气化失司,膏脂凝结,是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及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的病理基础;脂浊壅滞,聚结肝胞,是高脂血症及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主要病机;脾运失健,痰瘀互结,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形成的病理基础和病机关键;痰瘀郁热,积损肝络,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形成病理关键及其预后转折点。其中脾失运化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程进展的关键因素,而气化失司则贯穿与整个疾病过程。  相似文献   

3.
<正> 本人总结多年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发展具有不同的病理阶段,病因为肝失疏泄、脾失运作、湿热内存、痰浊、郁结、瘀血阻滞,终成痰瘀互结,闭阻肝内转换脉络。根据其发展规律,可将酒精性脂肪肝分四期、早期、轻度、中度、重度分期辨证治疗或以痰为主,或以瘀为主,或以痰瘀同治,或从脾沦治疗或从肝论治,或肝、脾、肾同调、应辨证对待,以证施药、肝气郁滞是脂肪肝初期的主要病机、轻度脂肪肝属脾失运作,水湿内停、聚生痰浊、精浊不清、日久化热。中度脂肪肝痰之即成,肝内气滞血痰日久、痰瘀互为因果、终由痰瘀互致病。重度脂肪肝、肾精亏损、水不养木、肝失肾养、或肾脏已虚,水运失调、浊水内生、腹水浮肿、以上分期分型为指导临床辨症用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山东中医杂志》2017,(5):430-433
高脂血症属中医痰湿、浊阻范畴,对从痰浊论治高脂血症的理论基础及临床研究从病因病机、脏腑辨证两方面进行综述。认为本病病位以脾、肝、肾三脏为主,病机为脾失健运,脂浊停留;肝失疏泄,津留为痰;肾失气化,水凝为痰。对于高脂血症的治疗宜从脾、肝、肾三脏论治,注重脏腑相关的整体化治疗,化痰泄浊,促进血脂转运及排泄。参考文献30篇。  相似文献   

5.
分期辨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总结多年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发展具有不同的病理阶段,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最终形成痰瘀互结,闭阻肝脏脉络。根据其发展规律,可将非酒精性脂肪肝按早期、轻度、中度、重度分期辨治,或以治痰为主,或以治瘀为主,或痰瘀同治,或从脾论治,或从肝论治,或肝脾肾同调,灵活对待,随证施治。肝气郁滞是脂肪肝初期的主要病机;轻度脂肪肝属牌失健运.水湿内停,聚生痰浊;或气机郁滞,水湿不化聚而成痰,日久化热;中度脂肪肝痰之既成,气滞血瘀日久,痰瘀互为因果,最终由痰瘀互结致病;重度脂肪肝肾精亏耗,水不涵木,肝失所养;或肾气已虚,气化不及,水运失司,浊阴内生。以上分型为指导临床辨证用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从痰瘀学说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辨治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灿立  张龙江 《新中医》2007,39(11):5-6
从痰瘀学说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辨证论治思路进行探讨。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因系饮食失调,或感受湿热疫毒,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病位在肝,与脾、胃、肾等脏腑密切相关。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而最终形成痰瘀互结,闭阻肝脏脉络。治疗应以活血化痰为根本大法,或以治痰为主,或以治瘀为主,或痰瘀同治,又或从脾论治,或从肝论治,或肝脾肾同调。  相似文献   

7.
高脂血症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代谢性疾病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诸如脂质代谢异常、激素水平改变、环境和遗传因素、脂质过氧化损害、免疫反应、缺氧和肝循环障碍等 ,致使肝脏脂肪代谢功能发生障碍 ,脂类物质的动态平衡失调 ,过量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高脂血症和脂肪肝虽都有痰瘀病理因素的存在 ,但从病理性质而言 ,高脂血症的病性属于本虚标实 ,病位在肾 ,病机重点在于肝肾亏虚 ;脂肪肝以标实为主 ,病位在肝 ,以肝胆邪实 ,肝脾不调 ,湿热毒瘀与痰浊互结为重点。脂肪肝是形成肝纤维化、肝硬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笔者总结多年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发展具有不同的病理阶段,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最终形成痰瘀互结,闭阻肝脏脉络。根据其发展规律,可将非酒精性脂肪肝按早期、轻度、中度、重度分期辨治,或以治痰为主,或以治瘀为主,或痰瘀同治,或从脾论治,或从肝论治,或肝脾肾同调,灵活对待,随证施治。  相似文献   

9.
脂肪肝为现代多发病,属中医"胁痛"、"痰浊"、"积聚"等范畴.多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情志失调,少劳过逸,致肝失疏泄,肝血瘀滞,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阻气机,痰瘀互结,损伤肝络,其病位责之于肝脾肾.笔者临证时从湿浊、痰凝、瘀血入手治疗脂肪肝,取得较好效果,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0.
叶丽红王敬卿  周仲瑛 《中医药学刊》2003,21(7):1143-1143,1169
高脂血症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代谢性疾病,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诸如脂质代谢异常、激素水平改变、环境和遗传因素、脂质过氧化损害、免疫反应、缺氧和肝循环障碍等,致使肝脏脂肪代谢功能发生障碍,脂类物质的动态平衡失调,过量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高脂血症和脂肪肝虽都有痰瘀病理因素的存在,但从病理性质而言,高脂血症的病性属于本虚标实,病位在肾,病机重点在于肝肾亏虚;脂肪肝以标实为主,病位在肝,以肝胆邪实,肝脾不调,湿热毒瘀与痰浊互结为重点。脂肪肝是形成肝纤维化、肝硬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脂肪肝为现代多发病,属中医“胁痛”、“痰浊”、“积聚”等范畴。多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情志失调,少劳过逸,致肝失疏泄,肝血瘀滞,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阻气机,痰瘀互结,损伤肝络,其病位责之于肝脾肾。笔者临证时从湿浊、痰凝、瘀血入手治疗脂肪肝,取得较好效果,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2.
何教授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位在肝,病性以邪实为主,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浊内阻,痰、湿、瘀互结是其重要病机。故应以疏肝健脾益气、化痰除湿活血为治疗大法,以祛脂愈肝颗粒为基本方。强调基础治疗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中的作用。简要介绍何鲜平教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3.
魏华凤  季光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2):2031-2033
1 脂肪肝的病因病机当代诸多医家对脂肪肝病因病机的认识 ,基本上秉承了历代医家对“胁痛”、“积聚”等相关疾病的辨治经验。究其病因病机主要为两方面。肝脾失调 脂肪肝的起因多为饮食失节 ,过食肥甘醇酒 ,或感受湿热疫毒 ,或情志不畅。其病变主要涉及肝、脾两脏。肝失疏泄 ,脾失健运 ,湿热内蕴 ,痰浊郁结 ,瘀血阻滞 ,最终形成湿浊痰瘀互结 ,痹阻肝脉而成。《金匮要略心典》中言“食积太阴 ,敦阜之气抑遏肝气 ,故病在胁下” ,亦强调了本病与饮食的密切关系。本病的病机关键在肝脾失调 ,肝失条达 ,脾失健运 ,气机郁滞 ,血脉瘀阻 ,痰浊内…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论述补益脾肾、降浊活血法在老年高脂血症中的应用,揭示了脏腑虚损和肝脾失调是高脂血症的发病基础,痰浊瘀血均为病理产物,痰瘀并治已成为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一个新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中医学无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病名,根据NAFLD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应归属于中医学"胁痛"、"积聚"、"肝癖"等范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机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虚气化不及,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而最终形成痰瘀互结,闭阻肝经脉络而成。因此NAFLD病变部位在肝,其形成与肝、脾、肾的病理变化密切相关。1从脾论治《证治准绳》云:"脾虚不分清浊,停留津液而痰生。[1]"又云"夫人饮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瘀不行"。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则湿  相似文献   

16.
徐洪涛  袁成业  肖香群 《光明中医》2014,29(11):2392-239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其中肝纤维化是一切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学基础.中医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是由于肝失疏泄,脾失运化,而致痰浊内生,气血痰瘀相互搏结,瘀阻肝络.因此肝脾脏功能失调是本病病机的关键,痰湿、瘀血是本病的基本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近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琪 《广西中医药》2000,23(5):58-60
脂肪肝相当于祖国医学“积聚”、“痰浊”、“胁痛”等范畴。中医认为 :脂肪肝的产生主要责之于肝脾肾三脏。其病机可概括为 :肝失疏泄 ,肝血瘀滞 ;脾失健运 ,湿邪不化 ,痰浊内生 ;肾失气化 ,痰瘀留滞[1]。近几年来 ,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一定成果 ,现将1995~1999年有关中医药治疗脂肪肝文献综述如下。1辨证分型治疗根据临床不同的表现对脂肪肝进行辨证分型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姚国科等[2]将脂肪肝分为4型 :肝郁气滞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气滞血瘀用消脂通络方(丹参15g,赤芍18g,香附、木香、枳壳、五灵脂、泽泻、虎杖…  相似文献   

18.
高脂血症中医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坤元 《江苏中医药》2005,26(12):66-67
近年来认为高脂血症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脾失健运、肾虚、肝失疏泄、痰瘀和饮食习惯有关,其本为肝脾肾三脏的虚弱,其标为痰浊、瘀血内生,诱因为饮食不节、起居失常等。中医治疗上辨证分型施治取得良好效果,单味中药、针灸治疗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脂血症是由于脂肪代谢转运异常、血浆中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称为高脂血症。临床上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是冠心病、脑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治疗高脂血症对预防动脉硬化及其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的意义。高脂血症属中医“痰浊”、“痰湿”、“痰瘀”等范畴,其形成原因有内外两因,外因过食肥甘厚味,暴饮暴食,过剩之水谷、肥甘、不化精微而生痰浊。内因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湿聚、痰生、血瘀。脾主运化,水谷,忧思伤脾,脾胃受伤,运化失常,痰湿内生。肝主疏泄,郁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脾,脾失运化,而生痰浊。  相似文献   

20.
脂肪肝系各种原因引起肝脏脂肪蓄积过多的病理状态 ,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如脂质代谢异常、激素水平改变、环境和遗传因素、脂质过氧化损害 ,免疫反应、缺氧和肝循环障碍等在其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如不及时治疗 ,部分脂肪肝患者可发展为肝纤维化 ,甚至肝硬化 ,故可以认为脂肪肝是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前期病变〔1,2〕。中医认为脂肪肝是由于患者嗜食肥甘厚味 ,脾运不及 ,或忧思伤脾 ,脾气不足 ,或疫毒伤肝 ,肝病日久 ,脾失健运 ,水湿不化 ,凝聚为痰 ,痰浊停聚中焦 ,壅塞气机 ,土壅木郁 ,肝胆失疏 ,或气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