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律失常情况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75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分为合并心律失常组(94例)和不合并心律失常组(28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心电图特点。结果心律失常总发病率为25%(94/375),以房性期前收缩发病率最高。2型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组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病率高于不合并心律失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2%(35/94)US.32.7%(92/281),P〈O.05;7.4%(7/94)帆5.7%(16/28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质量,性别,年龄,血脂浓度,收缩压,糖尿病病程,疾病种类。劳动方式是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更容易发生心律失常.这可能与糖尿病病程、高血压、冠心病造成的心肌细胞,血管,自主神经系统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者(EH+T2DM)和单纯高血压者(EH)心率震荡(HRT)的变化及HRT新指标-一震荡斜率起始时间(TT)的变化。方法30例EH+T2 DM(A组)、30例EH(B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c组)作为入选对象,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DCG)记录。利用MGYHT分析系统自动回放扫描并计算其反映HRT的指标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和TT。比较3组之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A组与C组比较,TO、TS和TT均有显著差异(P〈0.01);A组与B组比较,TO和鸭有显著差异(P〈0.05),TT无显著差异(P〉0.05);B组与C组比较,TO、TS和TT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者较单纯高血压者的HRT现象明显减弱,提示前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更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100例EH和100例正常人24h动态心电图(DCG)和心脏超声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轻、重度心肌增重组(A1、A2组)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明显差异(P〈0.05),且A2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A1组(P〈0.05),其余两类型相比,两组无差异(P〉0.05);②EH伴左心室肥厚(LVH)组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LVH组(B组)(P〈0.01),且A2组较A1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P〈0.01)。结论EH者LVMI愈高心律失常愈易发生,LVMI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动态血压(ABP)与左心室肥厚(LVH)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观察62例高血压者(A组)的24hABP和动态心电图(DCG)检测结果,并与48例正常人(B组)作对照。结果发现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38例,即夜间血压下降率〈10%)的高血压者其LVH检出率显著高于血压昼夜节律正常组(24例);前组Lown’s2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VR)显著高于后组,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提示临床上对血压昼夜节律〈10%的高血压患者,若伴有LVH时,要密切监测和控制VR的发生,以降低此类患者VR的猝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2例临床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55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为A组,57例单纯原发性高血压为B组,均给予培哚普利治疗,2、4、6周末测血压,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血脂及血糖。结果6周后A组显效率47.2%,总有效率79.3%,B组显效率50.9%,总有效率78.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6周末两组血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周末与治疗前比较,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血脂及血糖无明显变化(P〉0.05),不良反应A组9.1%,B组7.2%。结论培哚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降压疗效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肿瘤患者之间,中老年肿瘤患者之间,24h动态心电图(DCG)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方法将633例肿瘤者根据年龄不同分为老年组(A组)和中年组(B组),根据肿瘤部位的不同分为胸部肿瘤组(C组)与非胸部肿瘤组(D组)。分别将它们两组之间24h DCG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24h DCG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B组(X2检验,P〈0.01)有显著差异。C组与D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A组24h DCG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C组与D组之间24h DCG心律失常发生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症)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变化。方法采用美国DL-820动态心电(DCG)记录仪,监测96例确诊的妊高症者,同步连续记录24小时信息回放,计算机自动分析,专人判定结果。结果发生心律失常者61例,发生率为62.5%,ST—T异常发生率70.5%,室上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3.2%,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5.9%,各类型传导阻滞及其它33.4%。结论DCG优于常规心电图,能准确地记录到24小时心电改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无症状冠心病者的心率变异(HRV)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动态心电图(DCG)监测88例此类患者(A组),与50例正常人(B组)对照,比照两组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结果 A组4种时域指标均比B组降低(P〈0.01或〈0.05)。结论糖尿病合并无症状冠心病者早期常有自主神经损害,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HRV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鼾症与无鼾症者动态心电图(DCG)变化。方法对鼾症组(A组)和无鼾症组(B组)各39例进行DCG检查对比,A组和B组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相匹配。结果A组最高心率增加、最低心率降低,房性和室性期前收缩、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传导阻滞、ST-T缺血性改变均较B组增加(P〈0.05~0.01)。结论鼾症可引起多种心律失常,发生机理与打鼾时呼吸暂停引起低氧血症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糖尿病(DM)者短阵室性心动过速(VT)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方法对50例患者,根据动态心电图(DCG)监测有无短阵、VT分为:VT组(A组)23例;无VT组(B组)27例,并与健康对照组(C组)25例进行比较,观察HRV的4项时域指标和无痛性心肌缺血(SMI)的发生率。结果0)3组之间的R—R间距无明显差异(P〉0.05);②A组、B组HRV的各项指标明显低于c组(P〈0.05);③A组中HRV的各项指标明显低于B组(P〈0.05);④A组中有15例发生SMI(其中突发急性心肌梗死(AMI)11例,24h内死亡7例),占65.2%,明显高于B组8例(其中突发AMI2例,无死亡),占29.6%(P〈0.05)。结论DM者HRV降低,尤其是伴有VT者HRV降低更明显、MI发生率高。反映了DM者特别是伴VT者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失衡,这类患者多合并有SMI,易引起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EHLVH)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观察125例EHLVH者(A组)与同期125例原发性高血压左室正常者(B组)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 A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发生率66.5%),室性、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A组明显高于B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 EHLVH者有较高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提示应积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逆转左室肥厚(LVH)以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肺心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主要原因。方法:对50例肺心病患应用美国麦克8500T系统磁带式记录仪,MV5和MV1双极导联连续同步监测24小时,并分别在24小时持续低流量吸氧及非吸氧下监测。结果:(1)动态心电图(DCG)检出心律失常32例,占64%(32/50),常规心电图检出心律失常16例,占32%(16/50),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2)吸氧组20例,DCG检出心律失常6例,占30%;非吸氧组30例,DCG检出心律失常26例,占86%,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3)血氧分析:吸氧组氧分压均值为10.37kPa,二氧化碳分压值为6.65kPa;非吸氧组氧分压均值为8.5kPa,二氧化碳分压均值为7.4kPa,两组有显差异(P<0.05)。结论;结果说明,(1)动态心电图24小时连续监测发现的慢性肺心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发现的心律失常发生率(P<0.05);(2)肺心病心律失常的发生与低氧血症、高碳酸有密切关系;(3)对于慢性肺心 病动态心电图监测和吸氧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方法 77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成两组,单纯高血压病组(n=49)及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组(n=28),采用动态心电图(DCG)观察两组患者心律失常、缺血性ST-T改变及HRV情况,分析两组患者代谢及HRV指标特点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患者的体质指数、血尿素氮、血尿酸、收缩压及空腹血糖水平均高于单纯高血压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平均心率、夜间心率、HRV时域参数及室性早搏、非持续性心动过速及缺血性ST-T改变检出率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HRV明显减低,且易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4.
预警心电图对冠心病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预警心电图对冠心病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对经筛选后100例冠心病者应用24h动态心电图(DCG)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出现预警心电图的冠心病者52例(C组),无预警心电图的冠心病者48例(B组),对照组(A组)为无器质性心脏病健康者42例。A、B、C三组:SDNN、PNN50、HRVTI、TO≥O%、TS≤2.5ms/R—R间距、复杂型室性期前收缩例数等指标。C组与A组、C组与B组、B组与A组比较P〈0.01。心源性猝死例数C组与B组、B组与A组比较P〈0.05,C组与A组比较P〈0.01,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预警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治疗、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18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孕妇行常规胎儿心电图(FECG)监测,探讨妊高征者FECG的特征,并对异常FECG作产后心电图分析。方法采用杭州产FECG—D型胎儿心电图分析仪,对180例妊高征(A组)及200例非妊高征(B组)孕妇行FECG检测分析。结果A组FECG异常率为42.8%,B组异常率为10.5%,两组间有显著差异。妊高征的轻重程度与异常FECG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妊高征病情越严重,异常FECG的发生率越高。结论FECG是一种非侵入性检测方法,是反映宫内安危的客观指标之一,是值得推广的诊断胎儿心律失常、宫内缺氧及其他异常的方法,可作为妊高征孕妇的常规监测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6.
177例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心率变异性(HRV)在评估冠心痛(CAD)病情、并发症、预后方面的临床作用。方法分析177例CAD(A组)者、17例合并糖尿病(DM)的CAD者(B组)和50例年龄、性别相当的正常人(C组)24h动态心电图(DCG)HRV的时域指标和昼夜节律变化。结果①A组HRV指标较C组明显下降,且缺血程度重、高危室性心律失常、半年内死亡者HRV下降更显著,以SDNN、SDANN、SDNNI为甚。②B组者HRV指标较A组者下降更显著,以rMssD、PNN50为甚。③CAD者觉醒前SDNN峰值较正常组显著下降,昼夜节律变化消失。结论HRV在评估CAD者病情、缺血程度、合并并发症和死亡发生等方面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我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CA)病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6例疑诊CH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CAG)资料。结果合并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者分别为75.0%、52.6%和30.2%。有吸烟史者占31.2%。其中心肌梗死组、典型心绞痛组、不典型胸痛组的CAG阳性率分别为100%、81.08%、22.22%。心电图ST—T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总的符合率为60.4%。CAG显示:冠脉供血呈右优势型者57例(75%),均衡型者11例(14%),左优势型者8例(11%)。病变累及CA136支,单支病变占31.6%,2支病变占21.0%,多支病变占45.6%;A型病变38支(27.9%),B型病变52支(38.2%),C型病变46支(33.8%),重度以上狭窄占65.2%,23例(40.4%)有不同程度的侧支循环,其中5例(21.7%)为3级。结论我院CHD患者普遍高龄,且合并多种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可不典型,CA分布以右优势型居多,CA病变以2支及多支病变为主,B型及C型病变占多数、CA狭窄程度较严重,部分病例已有不同程度的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探讨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者心律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和24小时心电图(DCG)同时对281例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者进行检查分析。结果DCG检出心律失常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心律失常与心功能严重程度有关,心功能Ⅳ级者发生率高。同时室性心律失常在冠心病患者中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分别测定2型糖尿病(A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B组)、原发性高血压(C组)及正常人(D组)的Lp(a)浓度。对每位利用Homa-model公式计算IRI。结果:(1)A组、B组及C组的Lp(a)浓度无显差异,但均显高于D组;(2)A组与B组IRI无显差异,两组均高于C组;(3)Lp(a)与A组、C组IRI无显相关;与B组IRI呈显正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及合并高血压IRI无显差异,Lp(a)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IRI呈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恢复期亚急型和慢型克山病患者动态心电图(DCG)特点,探讨其预后意义。方法 选择恢复期亚急型和慢型克山病患者88例,进行心电图(ECG)和DCG检查,并长期随访,以观察终点结果死亡或存活分组对比分析。结果 恢复期亚急型克山病患者在ECG90.3%正常情况下,84.9%的DCG出现异常。慢型ECG及DCG异常检出率都很高,分别为94.7%和100.0%。亚急型DCG异常检出率室早最高,为77.4%,其中成对室早51.6%,室速32.3%;房早次之41.9%。慢型DCG异常检出率室早最高,为96.5%,其中频发室早75.4%,成对室早51.6%,室速32.3%;房早次之82.2%。死亡组与存活组对比,死亡组ECG房早、室早、ST-T改变较存活组检出率高(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DCG室早总检出率无差异(P〉0.05),但成对室早和室速检出率较存活组高(P〈0.05)。结论 房性与室性心律失常是恢复期亚急型和慢型克山病的DCG特征,亚急型ECG正常,DCG高异常检出率;慢型ECG及DCG均高异常检出率。成对室早和室速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