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20例单纯性蛋白尿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肾功能性蛋白尿9例(45%),其中直立性蛋白尿(OP)、胡桃夹现象(NCP)各3例,OP并NCP3例;肾实质性蛋白尿11例(55%),其中肾小球性蛋白尿9例〔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3例,IgA肾病(IgAN)1例,特发性膜性肾病(IMN)2例,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N)、轻微病变(ML)、Alport综合征(AS)各1例〕,肾小管性蛋白尿2例。对两类蛋白尿的临床特征及鉴别要点和病因进行了讨论,建议应先初筛有无OP和NCP,然后再酌情进行肾活检。  相似文献   

2.
分析临床表现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微小病变肾病(MCD)、IgM肾病(IgMN)和非IgA、IgM系膜增殖性肾炎(MsPGN)病理改变(微机定量图像分析)和临床表现的联系。发现:(1)3种疾病以IgMN发生率最高(48.89%),一过性肾功损害、激素依赖比例以MsPGN为高,IgMN、MsPGN存在明显血尿;(2)病理定量分析表明:IgMN和MsPGN的系膜细胞数、系膜基质增宽及间质改变较MCD明显增高(P<0.01),MsPGN系膜区增宽比IgMN更明显(P<0.01);(3)IgMN、MsPGN间质病变越重,越易伴有高血压、血尿、一过性肾功损害和激素依赖,其中以MsPGN更明显。表明IgMN肾病预后相对较好,而MsPGN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3.
分析临床表现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小病变肾病(MCD)、IgM肾病(IgMN)和非IgA、IgM系膜增殖性肾炎(MsPGN)病理改变(微机定量图像分析)和临床表现的联系。发现:(1)3种疾病以IgMN发生率最高(48.89%),一过性肾功损害、激素依赖比例以MsPGN为高,IgMN、MsPGN存在明显血尿;(2)病理定量分析表明:IgMN和MsPGN的系膜细胞数、系膜基质增宽及间质改变较MCD明显增  相似文献   

4.
测定了急性肾炎(AGN)、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SSNS)及良因尿(BHU)三咱肾小政治协商会议疾病患儿急性期血清9种补体成分及免疫球蛋白含量,并做了比较,AGN时C3降低,IgG、IgA升高;SSNSC3、C4、C5、IgM升高,Clq、C9、B、IgG降低;BHU时IgA升高。依此可以辅助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与病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对90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进行肾穿术,取肾活组织进行免疫荧光、光镜、电子显微镜检查,同时将临床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性的病理类型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膜性肾病(MGN)、膜增生性为肾炎(MPGN)、IgM肾病(IgMGN)、IgA肾病(IgAGN)及新月体肾炎(PRGN),临床一病理之间无肯定的因果关系,多元相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类型与临床治疗的关系,对肾小球疾病131例行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其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120例,继发性肾小球疾病11例,前者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居多,占29.2%,其次是IgA肾病(IgAN),占25.8%。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57.2%。治疗后,随访6个月至6年,总痊愈率和好转率为76.7%,病理类型中的微小病变(MCNS)、轻度MsPGN、IgM肾病(IgMN)、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nPGN)等的疗效及预后好,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重度MsPGN及组织损害严重的IgAN等疗效差。提示治疗效果、预后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马杉肾炎(MGN)血清抗体、补体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建立家兔MGN模型,测定血清IgM、IgG、IgA、C3、C5、BUNey SCr含蜈。结果:家兔于造模后第5,10,15d血清IgM分别是对照组的2.6,2.9,2.3倍(P〈0.01),C3是对照组的1.3,2.5,2.6倍(P〈0.01)。并且C3与BUN、SCr,C5与BUN、SCr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3.7,3.8倍及4.2,7  相似文献   

8.
43例IgA肾病,通过光镜(LM),电镜(EM),特别是免疫荧光(IF)检查,显示肾小球系膜区存在IgA或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特征而患者无肾外体征。LM检查IgA肾病表现各种形态学类型。本组43例首次肾活检病理形态表现为弥漫系膜增生性肾炎(55.8%),局灶增生性肾炎(27.9%),轻微病变(9.3%)及弥漫硬化性肾炎(2.3%),未见有膜性及膜增生性改变;有C3沉积占93%,IgM沉积占69.8%,IgG沉积占11.6%;EM发现系膜基质增生并有团块状电子致密物沉积。  相似文献   

9.
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205例病理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5例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活检结果显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最常见,占40.5/,其次是微小病变肾病(MCD),占14,6%,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占12,7%。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最常见共102例,占50.0%,其中以MsPGN和MCD居多,分别占36.3%和29.4%。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试图了解尿免疫复合物(UIC)检测能否反映肾小球所发生的免疫病理改变。结果表明UIC主要出现于肾小球病变严重的病人,如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EnPGN),膜性肾病(MN),弥漫增殖性肾炎(DPGN)或免疫复合物(IC)介导致病的临床类型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APSGN),狼疮肾炎及部分肾炎性肾病(NNS)患儿尿液之中。UIC阳性病人肾小球多伴有IgG及C3沉积,分析表明IgG类UIC检测能提示IgG类IC所致肾病变,长期使用激素治疗的迁延性肾病变不易检出UIC。  相似文献   

11.
作者测定了SLE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的有关免疫学指标,结果:两病Ig均高于正常对照(P<0.001);而补体CH_(50)、C_3、C_4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慢活肝C_(1g)高于正常人、B因子低于正常组,SLE则相反,C_(1g)降低、B因子升高;两病的CIC值均增高,自身抗体SLE总检出率为(96.97%)并以ANA阳性为主(90.9%)慢活肝总检出率为68.6%,以SMA阳性为主(48.57%)。作者认为虽然两病都有相似的免疫学指标,但可以从IgG、IgM数值,C_(1g)、B因子水平以及ANA、SMA阳性率等项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12.
海洛因依赖者免疫功能及SOD水平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2例海洛因依赖者作了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测定,其中30例作了血清IgG,IgA,IgM,C3,C4,Bf以及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测定,与年龄匹配的33例健康志愿者比较,依赖组IgA,C3和SOD水平明显降低(IgA,C3,P〈0.01;SOD,P〈0.001),而CIC则显著升高(P〈0.01),提示长期海洛因刺激可损伤机体的Ig和补体,并影响SOD的合成。  相似文献   

13.
C3PHENOTYPEANDALLELES,C3HAV4-1MONOCLONAL PHENOTYPEDISTRIBUTIONINHYPERTENSIVEPATIENTSWITHIgAGLOMERULONEPHRITISGuoJizhen(郭冀珍)(S...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在成人膜性肾病中的致病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国柱  章友康 《中华医学杂志》1995,75(9):540-542,I051,T001
为了进一步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成人膜性肾病(MN)发病中的作用。作者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7例MN,患者肾组织中的HBV抗原进行了检测。年龄小于30岁者26例,30~50岁者32例,大于50岁者9例。肾组织中HBV抗原检出率分别是73.1%(19/26),75%(24/32)和33.3%(3/9)。50岁以上MN患者肾组织中HBV抗原检出率显著低于50岁以下年龄组(P<0.05)。MN患者肾组织中以HBsAg检出串最高,67.2%(45/67),HBcAg检出率22.4%(15/67),HBeAg仅1例阳性;HBV抗原总阳性率68.7%(46/67)。以30例系膜增殖性肾炎(MsPGN)为对照,HBsAg检出率10%(3/30),HBcAg、HBeAg均为阴性。HBV抗原总阳性率10%(3/30)。MN组肾组织内HBV抗原检出率显著高于MsPGN组(P<0.01)。本研究结果显示,HBV抗原及其相应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在膜性肾病,特别是中青年患者的发病机理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HBsAg可能是最主要的致病抗原。  相似文献   

15.
22例系膜性IgM肾病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继英  王质刚 《北京医学》1998,20(3):162-164
报告22例系膜生IgM肾病,占同期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活检证实)总数的13.92%,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NS)15例,单纯性蛋白尿5例,蛋白尿伴镜下血尿2例。血清IgM明显升高者16例,其中1例最高达4.09g/L。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IgA肾病(IgAN)患儿血浆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IgAN患儿血浆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38例IgAN患儿根据按临床表现分为3组:血尿蛋白尿(HP)组(14例),急性肾炎(AGN)组(7例),肾病综合征(NS)组(17例);按病理分级分为3组:病理Ⅲ级组(22例),病理Ⅳ级组(10例),病理Ⅴ级组(6例);按初次就诊时是否曾接受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分为2组:初发组(28例),非初发组(10例);其中,初发组IgAN患儿根据是否早期联用ACEI治疗随机分为2组:ACEI组(10例)和非ACEI组(18例)。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2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分别采用Witko-Sarsat法、硫代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和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浆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OPP)、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结果】 ①与对照组相比,IgAN组血浆氧化应激水平明显升高,表现为AOPP和MDA水平明显升高[AOPP:(99 ± 27) vs (53 ± 21)μmol/mL,MDA:(5.3 ± 2.1) vs (2.5 ± 1.4) nmol/mL,均P < 0.01],SOD水平明显下降[(67 ± 21) vs (95 ± 20)U/mL,P< 0.01]。②血浆氧化应激水平在肾病综合征组和病理V级组最高,且与IgAN患儿的肾脏Katafuchi评分密切相关。③与非ACEI组相比,ACEI组治疗后血浆氧化应激水平明显降低(P< 0.05)。【结论】 IgAN患儿存在血浆氧化应激水平的升高,表现为血浆AOPP和MDA水平升高,且血浆SOD水平下降,氧化应激与IgAN患儿的进展及预后有关,早期联用ACEI治疗可以改善IgAN患儿血浆氧化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有报道糖皮质激素( G Cs) 亦可加重肾脏病蛋白尿。本课题旨在探讨 G Cs 是否加重激素不敏感肾病综合征( N S) 蛋白尿及其机制,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 G Cs。方法:19 例对激素不敏感的 N S 患儿予泼尼松每日15 ~2 mg/kg 隔日早上08∶00 顿服。同时检测激素日和无激素日的尿蛋白及其成分、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 G 及肌酐的清除率、肾有效血浆流量( E R P F) 、尿前列腺素等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无激素日比较,激素日尿蛋白明显增加(24 g ±05 g vs 15 g ±04 g/24 h , P <001) ,其中以尿白蛋白、 Ig G 增加为主,尿β2微球蛋白无明显变化。激素日的内生肌酐清除率、白蛋白清除率及 Ig G 清除率亦明显增高,3 例 E R P F在激素日均高于无激素日,而尿血栓素 B2 和6酮前列腺 F1a 、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 Ig G 均无明显改变。结论: G Cs 可能通过增加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及改变肾小球血流动力学,而加重激素不敏感的 N S患儿的蛋白尿;其加重蛋白尿机制并非通过肾前列腺素系统;对 G Cs 疗效不可靠的 N S 患者,不宜长期、大剂量使用 G Cs 。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应用合成肽代替完整病毒检测柯萨奇B组病毒(CVB)抗体及其在病毒性心肌炎(VMC)病因诊断中的作用。方法从CVB衣壳蛋白VP1及VP3的保守区及CVB3衣壳蛋白VP2的非保守区各选出一段多肽(分别称为VP1-1肽、VP3-1肽、VP2-1肽)进行化学合成,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这几条多肽与型特异性CVB1~6抗体的结合反应。以VP1-1肽、VP3-1肽作包被抗原,用间接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CVBIgG及VCBIgM抗体。结果VP1-1肽和VP3-1肽与型特异性CVB1~6抗体均有良好的结合反应。85例健康人、67例急性VMC、39例慢性VMC患者血清CVBIgG阳性率分别为23.5%、53.7%、38.5%,CVBIgM阳性率分别为7.1%、49.3%、28.2%。CVBIgM抗体与中和抗体检测结果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P<0.001),阳性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应用合成肽抗原检测CVBIgM抗体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李龙芸  孙文萍 《北京医学》1998,20(3):137-139
应用小剂量(2μg/kg)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于18例肺癌患者化疗中,以观察预防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疗效。其中小细胞肺癌5例,非小细胞肺癌13例,随机分成G-CSF组及对照组各9例,化疗方案为CE(卡铂-VP16)。结果G-CSF组粒细胞绝对计数(ANC)<2.0×109/L,发生例数5例,持续天数为3.6±3.5天;对照组持续天数16.8±7.1天,P<0.05。ANC最低值至恢复正常(ANC>2.0×109/L)的天数G-CSF组及对照组分别为2.6±1.3天,8.9±5.3天(P<0.05)。G-CSF组化疗后的第20天ANC均已恢复正常,ANC为(9.7±6.8)×109/L故可在第22天顺利接受第二周期化疗。对照组ANC(1.66±0.8)×109/L(P<0.01)。由此可见,小剂量G-CSF能有效地防治肺癌化疗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NIDDM)尿白蛋白排泄量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对218例NIDDM进行了24h尿白蛋白排泄量测定和眼底检查,同时测定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含量,并记录血压及病程。结果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率为41.3%,其中微量蛋白尿为30.3%,持续蛋白尿1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率为50.9%,其中背影型视网膜病变(BDR)占42.4%,增殖型视网膜病变(PDR)8.7%。正常蛋白尿组36.7%伴BDR,3.9%伴PDR;微量蛋白尿组56.4%伴BDR,10.3%伴PDR;持续蛋白尿组50%有BDR,33.3%伴PDR。微量蛋白尿组与正常蛋白尿组比较DR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大量蛋白尿组与微量蛋白尿组比较DR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动脉压(MAP)分别为13.57±1.81和12.89±1.99kPa(P>0.05);持续蛋白尿组与微量蛋白尿组比较MAP分别为15.45±3.14和13,57±1.81(P<0.025)。结论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不良、高血压是DN和DR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