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用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RPHI)法对太钢地区流行性出血热(EHF)隐性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本地区存在着EHF隐性感染,感染率为4.98%,无年龄、性别及职业差异。EHF隐性感染者的平均抗体滴度为1∶23.78,进一步说明健康人群对EHF基本处于无抵抗力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解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l6)在深圳市幼儿园健康儿童中的隐性感染情况,进一步探讨儿童手足口病(HFMD)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某幼儿园所有健康儿童血清中抗EV71和CoxAl6的IgM抗体水平,同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EV71和CoxAl6病毒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调查的350名健康儿童中,32名儿童感染了EV71或CoxAl6病毒,隐性感染率为9.1%,其中CoxAl6病毒感染率为7.4%,EV71病毒感染率为3.1%,同时感染CoxAl6和EV71两种病毒的感染率为1.4%;暴发班级的感染率为17.0%,非暴发班级的感染率为6.5%。每天洗手3次及以上(OR=0。40,95%CI:0.19~0.85)、洗手使用清洁剂(OR=0.33,95%CI:0.16—0.68)为EV71、CoxAl6病毒隐性感染保护因素;所在班级出现HFMD的聚集性病例(OR=3.80,95%CI:1.81—7.99)和儿童有咬玩具、咬手指习惯(OR=2.29.95%CI:1.06。4.92)为EV71、CoxAl6病毒隐性感染危险因素。结论隐性感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HFMD的流行,加强病人的密切接触者管理和宣传教育,尽可能降低隐性感染者的比例,对控制HFMD的暴发及流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1982~1990年湘南部队驻地共发生EHF97例,死亡5例。发病前大都与鼠类及其排泄物有明显的接触史。当地主要鼠种黑线姬鼠和褐家鼠的密度分别为48.5%和42.4%。EHF患者血清抗体阳性率为93.48%,人群血清的阳性率为2.59%,鼠类血清的阳性率为18.47%,其中黑线姬鼠和褐家鼠的阳性率分别为23.64%和20.83%。证明当地患者有EHF存在,人群也有EHF的隐性感染,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EHF的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流行性出血热疫源地首次调查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3年1月广州市区内报告首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我们以此例作为指示病例,于同年8~9月间开展了血清流行病学和疫源地调查,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T)发现正常人隐性感染率为0.25%(1/395),查可疑病人血清6份,发现阳性1份,查非EHF病人血清11份,阳性1份(临床诊断可疑登革热病);褐家鼠肺脏带EHF病毒抗原阳性率为8.6%(48/555),其它小啮齿动物均未发现阳性,从而首次证实广州市存在EHF疫源地,其主要贮存宿主为褐家鼠。  相似文献   

5.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为其主要传染源。我市1973年发现该病,至1989年陆续有病例报告,自1990年以来本市EHF发病率直线上升,疫区迅速扩大。为阐明本市EHF的流行规律,了解宿主动物的种类组成,确定主要传染源,分析感染场所和疫区类型及人群隐性感染状况和确定EHF疫苗接种类型等问题,使EHF的防治工作具有科学依据,本站于1998年3月份在红光镇进行鼠类种群分布,密度及病毒(抗原)携带情况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120对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1988年上海地区甲型肝炎暴发流行与接触肝炎患者、外出用餐、注射或输血、服用某些药物等传播途径无关,而与生食毛蚶有关(OR=23.20,X~2=69.22,p<0.0001),且罹患甲型肝炎的危险性OR值随生食毛蚶量上升(X_t~2=62.11,p<0.0001),控制年龄混杂因素后,仍有剂量反应关系。病例家属和(或)对照家属生食毛蚶者比未生食毛蚶者罹患甲型肝炎的危险性要高(OR=9.01,X~(MH)~2=29.97,p<0.0001)。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海南岛一般人群中流行性出血热 (EHF)的隐性感染率 ,以了解人群对 EHF的免疫力。方法 :应用 m IFA法分别对采自海南各地区一般人群血清 3 71份、不明热患者血清 3 5份进行流行性出血热 (EHF) Ig G抗体检测。结果 :一般人群血清中只有 1份阳性 (滴度 :1∶ 80 )。阳性率为0 .2 7% ,不明热患者血清中有 2份阳性 (滴度 :1∶ 2 0 )。阳性率为 5 .71 %。结论 :海南岛一般人群隐性感染率低 ,人群缺乏对 EHF的免疫力。海南岛是否存在 EHF的易感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 1998年11月,作者对曲阜市流行性出血热(EHF)流行强度不同的区域,进行了正常人群隐性感染的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调查对象 选择流行村(近3年连续发生EHF病例)两个;散发村(断续发生EHF病例)两个;未发村(近3年未发生EHF病例)两个;城区居民楼6所,作为采血点。采集对象有农民、学生、干部,年龄为10~60岁,共采血1047份。病人家属采血65份,由卫生院提供,以上均为无EHF病史,近期无发热,无出血点的健康人,每人取静脉血2ml,当日分离血清后置-20℃冰箱备检。2 EHF抗体测定及判断标准 用常规免疫  相似文献   

9.
景善鹏 《医学动物防制》2008,24(12):916-917
目的为查清临沭县流行性出血热(EHF)传染源种类,给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该县防疫站于1999~2002年对鼠类带EHF病毒率和正常人群血清抗体水平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疫区的6个鼠种均带有EHF病毒,冬季野外鼠种带毒率各年度平均为4.7%,春季室内鼠种带毒率各年度平均为8.9%,野外、室内各主要宿主动物的带毒率逐年增高,病人也明显增多,证明主要传染源带病毒的高低对该地区EHF流行起重要作用。隐性感染调查证明,不同职业人群的隐性感染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以病人家庭成员为最高,从事临床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最低。结论健康人群对该病毒普遍易感,对病家周围一定范围内进行疫源地灭鼠灭螨净化处理,及时消灭传染源,有利于控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核实疫情,确定某小学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暴发的存在并描述疫情三间分布特征和流行强度,探讨发病危险因素。结论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描述其三间分布后,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形成假设,再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验证假设。结果某小学2009年5月1日至6月18日搜索到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例共33例。首例病例5月21日发病,6月14-17日出现发病高峰。二(3)班罹患率最高,为28%。男生罹患率为12%,女生罹患率为9%。病例对照研究表明,在校就餐是危险因素;吃午饭前洗手、平时洗手时使用肥皂是保护因素。结论根据病例临床表现、三间分布特征,确定某小学存在流行性腮腺炎暴发;建议校方减少学生在教室就餐的机会,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相似文献   

11.
养狗作为流行性出血热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山东省莒南县1卿年3-6月发生的以家鼠型为主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139例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配比分析中,养狗的OR值为3.68(P<0.01)。分层分析结果提示,养狗与住室鼠患有相加的协同作用,养狗与养猫有近似相乘的协同作用,狗的传病作用不受住室鼠患、养猫的混杂。经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养狗仍是对出血热发病有独立作用的危险因素,OR为6.65(P<0.05)。狗感染后保持传染性的时间及其作为家庭内传染源的实际作用,应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2001年珠海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利群  陈斌  阮峰  谭爱军 《热带医学杂志》2003,3(3):338-339,282
目的:了解珠海市流行性出血热(EHF)在人和鼠的流行状况和趋势,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2001年发生的EHF病例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在哨点医院选取2001年3--6月份发热疑似EHF病例及健康人群进行血清学监测,并随机在市区选取6个监测点开展鼠监测。将在居民区和野外捕获的鼠分类,并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所采集鼠肺标本EHF抗原;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所采集的人与鼠血清EHF-IgM、IgG抗体。结果:人群EHF抗体阳性率为1.06%;捕获的鼠种类以褐家鼠为主,占总数的53.08%;鼠密度为28.52%;鼠抗原阳性率为1.36%,其中褐家鼠抗原阳性率为2.35%;鼠类EHF抗体阳性率为13.95%。结论:珠海市鼠存在有EHF流行,建议在流行季节应加强发热疑似病人EHF监测,积极灭鼠,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3.
70只湖北省流行性出血热疫区的草兔经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发现5只草兔的多个腔器中带有流行性出血热抗原,4只草兔血中有特异性抗体,证明野兔在自然界中可受到感染。这一发现使EHFV的自然宿主范围扩大到兔形目,为研究EHFV在不同动物宿主间的传播及今后如何采取预防措施提出了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海南省人群流行性出血热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海南省部分地区人群血清,采用免疫荧光法进行流行性出血热抗体检测。结果共检测800人份人群血清,感染率为4.25%(34/800);西部地区的东方市、儋州市和中部地区的五指山市感染率(5%~6%)高于东部地区的万宁市(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率较高的为30~39岁、40~49岁、50~59岁3个年龄组,分别为7.5%、6.25%和5.6%。这3个年龄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年龄组感染率低于这3个年龄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感染率(7.25%)高于女性(1.2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南省局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和中部的农村地区,存在EHF的潜在流行,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发生局部暴发,建议这些地区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人间疫情的监测和防控,防止疫情的流行和暴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上海地区乙型肝炎(乙肝)家庭聚集性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设计调查表,调查先证者家庭成员乙肝感染相关行为危险因素,以乙肝聚集性家庭为病例,非聚集性家庭为对照进行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共调查298个家庭共870名家庭成员,经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家中有肝硬化患者(OR=2.548,95%CI 1.352~4.800;P=0.004)、共用搓澡巾(OR=1.864,95%CI 1.125~3.089;P=0.016)是乙肝家庭聚集性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共同生活和共用搓澡巾是上海地区乙型肝炎家庭聚集性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Typhoid fever continues to pose public health problems in Selangor where cases are found sporadically with occasional outbreaks reported. In February 2009, Hospital Tengku Ampuan Rahimah (HTAR) reported a cluster of typhoid fever among four children in the pediatric ward. We investigated the source of the outbreak, risk factors for the infection to propose control measures. We conducted a case-control study to identify the risk factors for the outbreak. A case was defined as a person with S. typhi isolated from blood, urine or stool and had visited Sungai Congkak recreational park on 27th January 2010. Controls were healthy household members of cases who have similar exposure but no isolation of S. typhi in blood, urine or stool. Cases were identified from routine surveillance system, medical record searching from the nearest clinic and contact tracing other than family members including food handlers and construction workers in the recreational park. Immediate control measures were initiated and followed up. Twelve (12) cases were identified from routine surveillance with 75 household controls. The Case-control study showed cases were 17 times more likely to be 12 years or younger (95% CI: 2.10, 137.86) and 13 times more likely to have ingested river water accidentally during swimming (95% CI: 3.07, 58.71). River water was found contaminated with sewage disposal from two public toilets which effluent grew salmonella spp. The typhoid outbreak in Sungai Congkak recreational park resulted from contaminated river water due to poor sanitation. Children who accidentally ingested river water were highly susceptible. Immediate closure and upgrading of public toilet has stopped the outbreak.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司法系统职工HBV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国司法干警乙肝病毒(HBV)的感染状况和危险因素,1993年3月我们对河南省司法厅所属两单位1042名干警HBV感染状况进行血清流行病学研究。检测方法使用酶联免疫法(ELISA)和固相放射免疫法(SP-RIA)。结果发现,该人群HBsAg、抗-HBs、抗-HBc阳性率和HBV总感染率分别为4.8%、33.4%、17.08%和46.1%。从人群分布来看,HBV感染存在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本人肝病史、家庭成员肝病史,注射史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共用茶杯等)是该人群HBV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提示,密切生活接触是HBV感染不可忽视的因素,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小儿抽动障碍与链球菌感染、家庭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取小儿抽动障碍患儿共60例为观察组、10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链球菌感染情况、血清抗DNA酶B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同时对两组进行相关家庭因素的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小儿抽动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链球菌感染率为41.67%,高于对照组的18.00%(P<0.05).观察组抗DNA酶B滴度、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存在打骂体罚、孕期营养不良、任性发脾气、注意力分散、压力大、近期有感染症状者的比例高于观察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打骂体罚、孕期营养不良、高抗DNA酶B滴度、压力大和任性发脾气是小儿抽动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抽动障碍与链球菌感染相关,而父母打骂、母亲孕期营养不良以及家庭环境和个性也是小儿抽动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在临床上应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1982年6月至1983年1月,从湖北流行性出血热疫区新洲、武昌等县捕获家栖鼠83只,经间接免疫荧光检查,69只褐家鼠肺带有EHF病毒抗原者17只,阳性率为24.6%,其中新洲县为41.2%,武昌县23.7%,水果湖为17.1%。12只黄胸鼠和2只小家鼠均为阴性。经EHF病人双份血清,其他病人血清检查及免疫荧光阻断试验进一步证实鼠肺抗原为EHF病毒抗原。这一结果表明褐家鼠也可能是湖北流行性出血热疫区的重要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