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董乐义 《区域供热》1998,(1):21-23,13
众所周知,发展城市集中供热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同时,集中供热行业也是能耗大户,能耗支出占据其大部分成本。因此,节能在集中供热行业中尤为重要。北京的集中供热是在建国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九五八年,北京市热力公司成立之初,首都的集中供热仅有13.44公里长的供热管线,供热面积不足3万平方米。在党中央和北京市委的关怀下,首都的集中供热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止到九六年底,供热管网纵横八个城区,主干线达到300公里。北京市热力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6个热源,供热面积3000…  相似文献   

2.
供热管道直埋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供热管道直埋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梁经通(天津市热力公司,天津300381)我国城市集中供热自50年代至今已有四十年历史,近年来集中供热事业发展较快,1990年底,全国165个城市中有117个建设了集中供热设施,供热面积达21263万平米,城市集中供热普及...  相似文献   

3.
青岛集中供热初具规模──供热能力逾400万平方米,供热面积达253万平方米,47000户居或用上暖气近几年,青岛市集中供热事业发展迅猛,移动供热、热电联产等多种区域供热形式并举,使全市供热能力和供热面积大幅度提高。至九四年底,市区总供热能力已逾四百万...  相似文献   

4.
<正>一、概述集中供热是现代化城镇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城镇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城镇集中供热得到快速发展,供热能力大幅增强,供热面积较快增长,供热效率不断提高。截至2012年底,全国集中供热能力约53.3万兆瓦,供热面积约51.8亿平方米,供热管网总长度约19.4万公里。集中供热的发展对北方采暖地区发展城市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节能减排、防  相似文献   

5.
吴悦 《区域供热》1997,(4):80-82,69
城市集中供热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集中供热采用热电联产更具有优越性,但以采暖为主的城市供热厂,由于其热负荷冬夏变化很大,大多仅具备部分热电联产或不具备热电联产的条件,加以上网电价难以合理解决,因此近来以采暖为主的集中供热锅炉房发展迅速。锅炉是集中供热厂的最主要设备,锅炉选型恰当与否,对于供热厂投资、运行费用及安全可靠性关系极大,因此在供热厂建设前,要根据供热厂的热负荷特性、供热对象、供热厂的位置、可用燃料,经多方案分析后确定为妥。经过前几年从事供热厂锅炉车间的运行、检修,近年来从事热力…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集中供热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闻作祥 《区域供热》1999,82(5):3-10
北京市热力公司成立于1958年,是以集中供热为主的大型一类企业,主要为首都党政军和国家机关、各国驻华使馆、公寓、教科文等大型建筑、工业企业及居民生活提供优质的供热服务。四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热力公司在供热发展、生产运行、企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较大的发展,截止1998年,供热能力近5000MW,集中供热面积3800万m2。一、北京集中供热的回顾集中供热理论的提出可追溯到一百五十多年以前,早在1845年,伟大导师恩格斯就预见到分散的取暖形式必须被集中供热代替。他说:“…  相似文献   

7.
安阳市集中供热事业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1986年至2001年期间,安阳市的供热是由两个热源厂各自为政、分块发展.管网建设技术含量低,供热方式落后,使该城集中供热长期无法走上正常有序的轨道。  相似文献   

8.
自2003年开展供热体制改革以来,我国集中供热面积发展迅速.截至2009年底,北方采暖地区集中供热面积38亿平方米,是2003年集中供热面积(18.9亿平方米)的2倍.其中集中供热住宅27.6亿平方米,是2003年集中供热住宅(13.1亿平方米)的2.1倍,供热体制改革促进了行业的发展,行业的发展需要改革.  相似文献   

9.
当前集中供热中的热点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供热制度特别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今后将对全国供热供暖行业现状及需求,全国城镇供热体系的发展方向以及分户供热与供热产品的开发进行研讨,现就当前集中供热中的热点问题谈谈一些看法,供讨论。 一、加强技术改造,不断提高现有集中供热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全国集中供热事业在国家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方针”的指引下,有了很大发展,至1998年底已  相似文献   

10.
我国集中供热发展迅速,供热规模巨大。在回顾我国集中供热发展过程的基础上,从能源网、热源、能源输送系统、供热智能化、计量技术等角度,介绍了我国集中供热技术的最新进展,对供热技术的时代划分作了探讨,对供热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了展望。指出在我国供热技术快速发展时期,应加大对未来供热技术的研究力度,对未来供热技术的发展做好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1.
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是我国供热的主力军,在国家节能政策的保障下,以及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的支持下,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近几年来,采暖欠费影响了集中供热的发展。本文认为坚持集中供热为主导,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针;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供热体制改革;强化管理等是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有序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的集中供热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集中供热系统是按照前苏联的模式建造的,是由热源、热网及热用户组成的供热物理设备网。随着技术的进步,集中供热系统逐渐发展成由供热物理设备网、供热信息物联网信息网及智能决策系统组成的新型供热系统。传统供热经历了人工运行、自动化运行、信息化指导运行时代。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中,供热运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 城市集中供热是节约能源的重要途径,逐步实现集中供热是供热事业的发展方向。在短期内要全部实现集中供热还有一定的困难。当前,分散小锅炉房供热仍占有相当数量。作好小型供热系统的设计,加强运行管理工作乃是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加强能源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4.
供热行业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其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而且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我国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推动各供热事业的发展。如今,集中供热已经开始从机关单位到居民采暖,从大城市走向中小城镇。为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高供热质量,本文研究了前国内外供热的现状,对采用集中供热分布式控制进行了合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杨婷 《区域供热》2009,(2):20-23
集中供热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体现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一个标志。发展集中供热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对节约能源、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搞好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必须要全面提高供热技术水平,特别是要提高供热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水平。供热工程中的自动控制对于保证供热系统优质供热、安全运行、经济节能、环境保护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供热系统控制方式由最初的传统人工管理模式分步转变为监测监控的高效管理经历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利用测控系统技术手段的特点实现稳态自动控制,有效提高城市集中供热控制管理的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16.
苗伟平 《区域供热》2000,84(1):25-28
随着北京第一热电厂在五八年一期工程的建成投产 ,向首都市区供热 ,揭开了北京集中供热的序幕。四十多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市的集中供热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供热系统。尽管热电联产 ,集中供热的发展速度很快 ,但还远远赶不上城市建设的发展速度 ,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热力输配管网是连接热源和用户的纽带 ,是热载体借以传送的手段 ,是城市集中供热的命脉。供热管网的量大 ,面广。结构比较复杂 ,造价是比较昂贵的。在供热系统中造价约占百分之三四十 ,有时高达百分之五十。规划、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  相似文献   

17.
在建筑节能发展战略中、北方地区集中供热系统的收费体制改草是落实城市供热系统节能工作的重要举措,而供热计量技术的推广应用是供热系统计量收费改革的前提,本文旨在总结供热计量技术在国内发展的情况及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的措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安阳市集中供热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由于体制原因,集中供热分散管理、管网不配套,供热初期的十几年间,供热管网长度只有38公里,供热面积不足80万平方米,一直形不成供热规模。为加快集中供热的建设发展,改变“大马拉小车”的局面,2001年9月,安阳市结合实际情况,大胆创新,把供热发展与供热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实施了厂网分离供热改革,把外网供热经营职能从热源厂剥离出来,由河南省政府批准成立了国有独资企业一安阳益和热力有限责任公司。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监控技术应用在集中供热系统中是供热节能和智能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结合邢台市供热监控实例介绍了集中供热监控技术的硬件组成、组件功能、控制策略及采用该系统给集中供热所带来的有益改变,同时对应用监控系统的实际节能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集中供热、热电联产对于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是国家大力倡导、积极扶持的产业之一。目前我国集中供热的发展已有近300个城镇具有集中供热设施,总供热面积达10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尤其现在如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