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1 毫秒
1.
通过对城市历史街区及传统村镇聚落的保护与利用现实分析,提出其保护与利用原则和策略,使城市历史街区、传统村镇聚落的保护与利用并重、历史与现实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文化旅游的概念与发展现状,简述了传统村镇聚落文化的旅游资源,基于传统乡镇聚落的保护原则,提出了传统乡镇聚落的保护与更新策略,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流失中的黄土高原村镇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霍耀中  刘沛林 《城市规划》2006,30(2):46-48,78
介绍了以窑洞景观为特征的黄土高原村镇形态的形成,黄土高原传统村镇形态中隐含的乡土文化信息和黄土高原聚落形态的重大变迁及其缘由,认为要当务之急是保护好黄土高原的传统村镇形态。  相似文献   

4.
村镇聚落空间形态具有显著的地域分异性,表现出 明显的群系特征。综合多学科视角构建基于空间基因的村镇聚 落空间谱系,一是精准刻画村镇聚落空间形态的地域特征类 型,二是准确判读村镇聚落类型的内在关联,进而从群体关联 的视角科学认知村镇聚落空间形态类型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规 律。以重庆永川地区为例,对村镇聚落的多尺度空间形态特征 进行数字化解析,在此基础之上,采用聚类方法,对村镇聚落 空间形态进行类型划分,将永川村镇聚落分为5种类型;运用 形态类型学等方法识别提取村镇聚落空间基因,并采用信息编 码的方式,以空间基因序列信息为索引,构建村镇聚落空间谱 系,为全面解析村镇聚落形态类型特征的共性和差异性规律提 供一种新的思路,从而为村镇聚落的特色保护和风貌管控提供 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保护苏州市传统聚落历史文化资源,大量搜集了地方志、控规及非物质文化资源,理性分析了苏州村镇特色与发展演变轨迹,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聚落空间特征、特色格局以及细部要素,最后提出了针对苏州村镇评估量化体系和五类镇村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出发,回归图形建筑,从形态学、空间结构学、类型学对江南传统村镇聚落形态进行分析解读,探寻传统村镇聚落形态的图形意义,研究建筑作为事物是如何以其自身的物质形式来完成集聚的功能,以及如何获得人们的认同从而体现其存在的意义,反过来使世界以其自身的面貌出现。  相似文献   

7.
村镇联系的结构形态是城乡经济社会复杂关系的综合反映,如何测算村镇聚落联系、构建村镇聚落发展模式是研究村镇聚落体系规划布局的重要议题。以中山三乡镇为例,利用手机信令数据测算村镇聚落的多层级网络联系,并结合自容性、群集性、网络效率等指标分析村镇聚落的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三乡镇呈现簇群式的空间联系结构,具有自上而下的垂直联系和多层级相互交织的复杂网络特征;行政边界对村镇聚落联系的约束作用较小,而自然地理环境、道路交通条件、土地混合程度等对聚落联系的影响更大;作为沿海发达的半城镇化地区,工作日聚落联系的群集性较高,反映案例村镇联系不再是向心式的单一指向而呈现出网络化的水平多向联系;节假日村镇联系降低,整体网络效率、群集性也更低,但与中心城、外镇的联系比例增加,村民休闲消费的空间跃迁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8.
长久以来,学术界更热衷研究城市与自然的风景园林,对占绝大多数国土面积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及引申的乡村风景园林却研究不足。随着当前国家意志对农村问题的高度重视,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社会各界乡建热情空前高涨,但由于对其内涵了解的相对匮乏,以至于出现了东施效颦等现象。所以本文对《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内容展开评述,分析其借鉴的参考意义,基于历史和现状,对当下"乡村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提出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在自然、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村镇聚落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模式.文章基于中心地理论的视角,论述了包括地形、水系、城镇化、工业化、交通条件等不同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村镇聚落空间模式的作用机制,以抽象范式的形式,归纳出多重因素影响下的村镇聚落空间响应模式,以期对村镇聚落体系结构优化、中心村选址与建设、村镇规模调整等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周乾松 《城乡建设》2011,(7):6-11,4
历史村镇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聚落形成和历史演变过程,是展示优秀传统建筑风貌、传统空间形态和民俗风情的真实载体。保护历史村镇,弘扬传统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成为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对村镇城市化建设中出现的结构单一、环境质量差、公共设施少、科技含量低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规划环境、传统地域性、生态平衡、住宅设计等角度提出了村镇建设的建议,以加快村镇城市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目前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还处于由专家学者呼吁并提供技术支持,政府主导而民众参与有限的被动保护阶段,切实有效的公共政策成为实现村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目标的关键环节。公共政策的制定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政策、经济政策、传统建筑保护与利用、传统优秀文化保护和产业引导政策等。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战略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正式提出后,作为该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村镇的保护利用受到中国学界及社会的高度重视。尽管目前已有许多中国传统村镇完成了改造实践,但学界对其使用后的绩效评价的研究却相对匮乏。通过引入城市形态分析领域前沿的空间句法理论技术,结合AHP-模糊综合法等分析方法从定量化的角度构建传统村镇使用后评价体系,并根据评价结果的反馈信息对传统村镇的改造提出相应的策略。研究发现:(1)以广州市沙湾古镇这一典型的传统村镇作为研究案例,提出的传统村镇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体系具有适用性和可推广性;(2)2010~2020年间沙湾古镇的高整合度网络形成“十字”格局,路网可达性和交通承载力在改造后均有一定程度提升;(3)沙湾古镇公共空间在文化性建设方面位于“良好”层级,功能性评价与经济社会效应位于“中等”层级。最后,从优化古镇空间布局、提升使用者满意度,以及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三个方面,构造传统村镇公共空间保护更新框架,以期为重塑乡村形象、延续地域文脉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阴新明 《山西建筑》2006,32(24):39-40
阐述了古村镇保护规划实施的政策建议,从居民参与的法律及政策保障、保护管理的组织体系、居民参与保护管理的途径及程序等方面对居民参与古村镇保护规划的实施过程进行了论述,使古村镇传统风貌得以继续延续。  相似文献   

15.
田银生 《南方建筑》2019,(6):108-111
特色村镇保护改造规划技术革新研究主要包括5个方面。首先,对特色村镇进行内涵界定及类型划分并建立数据库;其次,从文态彰显、生态遵循和形态继承的角度保护传统特色;第三,着眼于资源禀赋与新时期的宜居宜业要求,全面提升村镇功能并发展时代特色;第四,革新规划技术及实施办法以实现保护和发展的协调一致;第五,构建全过程的技术平台以支持保护与改造工作。  相似文献   

16.
基于历史文化谱系的传统村镇风貌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村镇的保护对象已经从注重保护典型文物古迹、优秀建筑发展到重点保护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见证实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存。本文引入谱系学原理,提出历史文化谱系概念,并从我国非典型传统村镇的保护实际出发,对传统村镇风貌保护的基本思路与原则进行探讨.进而构建了传统村镇风貌保护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和AHP模型,最后提出传统村镇风貌保护的基本策略与建议.以期对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历史文化保护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7.
罗瑜斌  肖大威 《华中建筑》2009,27(8):204-208
根据村镇历史发展、功能特征、自然和人文景观等物质要素特点,将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划分为传统农耕聚落文化型、侨乡外来文化型、建筑遗产型、革命史迹型、商贸交通型和名人史迹型六种类型,并归纳出其以水为脉、以祠为宗、以墙为围、以巷为网的村镇整体格局特征以及岭南传统文化景观特征。  相似文献   

18.
现代木结构技术在我国乡镇民居建设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解析了现代木结构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比较了现代木结构与传统木结构的异同,提出二者的融合有利于我国乡镇人居环境的改善及建筑风貌的提升。以此为基础,通过一次项目实践的梳理,分析了现代木结构技术介入乡镇民居建设的设计流程,以及建筑方案设计、构件设计、专业协同等方面的设计要点,即模数化、精确化、一体化。以期为当下建设具有中国传统特色乡镇民居提供多一种思路,促进中国乡镇建设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对河北武安伯延镇传统村落与民居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发掘出北方传统村镇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关系,对其处理手法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中国传统聚落与民居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其独特的叙事空间很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弋雪宁 《山西建筑》2014,(35):17-18
介绍了沁河中游传统古村镇的类型与居民布局特征,针对该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资金短缺、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创设遗产保护资金、加大宣传保护力度等策略,以更好地保护沁河中游丰富的古村镇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