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模压实验,研究温度、时间和压力对经编间隔织物模压性能的影响.对模压成的罩杯杯深、厚度、手感以及颜色变化等指标进行分析,并评价罩杯成型的优劣.得出经编间隔织物成型较好罩杯时的工艺参数,即模压温度为195℃,模压时间155~185s.为经编间隔织物在文胸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参数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经编间隔织物间隔丝的排列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间隔织物的压缩性能.对模型进行简化并得到了不同表面组织、织物厚度、间隔丝直径的间隔丝排列加权平均倾斜角.根据间隔织物压缩方程和理论参数,由Matlab模拟得到间隔织物的理论压缩曲线,并与试验得到的压缩曲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根据间隔丝排列模型得到的理论压缩曲线与试验曲线拟合较好,具有较大的网孔表面和织物厚度及较小的间隔丝直径的经编间隔织物在小变形压缩下的压力较小.  相似文献   

3.
经编间隔织物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介绍了经编间隔织物的三维结构,分析了该织物结构和原料选用对间隔织物性能的影响,着重分析了织物抗压性能的影响因素.在对其结构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经编间隔织物具有优良的抗压弹性、透气性、导湿性和吸音性.对经编间隔织物的新品开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采用阻抗管传递函数法测试了5种不同规格经编间隔织物在声频为100~2 500 Hz时的吸声系数,分析了织物结构参数对吸声性能的影响,并比较了该织物与常用吸声、衬垫材料海绵在吸声性能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织物的吸声性能与织物的密度、厚度、孔隙率等参数有关;经编间隔织物的吸声性能优于同厚度的海绵,在汽车行业中将是海绵类产品的优异替代品.  相似文献   

5.
采用敲击法和模拟地面随机振动法对坐垫用经编间隔织物实施振动力学性能测量,分析其阻尼比、固有频率和刚度等振动特征值,并讨论该3个振动特征值与经编间隔织物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通过敲击法和模拟地面随机振动法对试样施加激励,由两个加速度计对输入和输出的加速度信号进行测量,获得加速度-时间曲线,计算试样的阻尼比、固有频率和刚度.对试样振动传递性能的分析,可用于指导和改进经编间隔织物的结构设计,满足人们对坐垫舒适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间隔织物增强复合材料存在强度低、抗压性差的问题,选用经编间隔织物和玻璃纤维机织物作为增强体,聚氨酯泡沫作为基体,制备系列三维针织/机织聚氨酯基复合材料,并测试材料的拉伸、弯曲和压缩性能。结果表明:将经编间隔织物/玻璃纤维机织物以三维夹芯结构形式嵌入复合材料中,能够提高间隔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和压缩性能;在表面组织结构相同的情况下,经编间隔织物厚度大的三维针织/机织聚氨酯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较好;在织物厚度相同的情况下,填充大六角形网孔的间隔织物的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7.
选用冲击防护常用的经编间隔织物作为试验材料,研究材料粘弹性与其隔冲性能的关系。搭建了阻尼测试平台以测定不同规格的经编间隔织物阻尼比、压缩弹性模量和不同冲击速度下的冲击剩余载荷。试验结果表明,经编间隔织物的粘性或弹性作为单项指标与隔冲性能不存在明确的关系,提出粘弹比可以表征材料粘弹性与隔冲性能关系,在一定实验范围内,合适的粘弹比可获得较好的隔冲性能。  相似文献   

8.
将具有不同结构参数的经编间隔织物与聚氨酯泡沫材料复合,制备了7种经编间隔织物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试样.利用驻波管对复合材料进行了吸声性能测试,探讨间隔丝垫纱方式、织物厚度和表面组织结构对复合材料声波吸收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吸声特性,其吸声性能可以通过改变织物结构参数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医用护理垫海绵基材存在透气性差、回弹性不好等问题,选取厚度不同的3种经编间隔织物,分别测试其透气、透湿、吸水、缓压和回弹性能,并和海绵材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经编间隔织物比同等厚度的海绵材料具有更优的透气和透湿性能;产生相同的形变,经编间隔织物具有更好的支撑性能;且其弹性回复率下降指数远远低于海绵,经8次往复压缩之后弹性回复率仍能保持在88%以上,与海绵基材相比更耐久.因此,经编间隔织物较传统海绵更适合作为医用护理垫的主功能区基材.  相似文献   

10.
对以运动材料为主的20种织物的热、湿性能指标进行了主观实验.比较了20种织物各项单独热湿传递指标之间的差异,并分析了引起差异的原因.分别从静态条件和大量运动条件下对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每一类织物热湿舒适性的具体特点和同类织物之间热湿舒适性的相对优劣顺序.  相似文献   

11.
The properties of the warp knitted spacer fabrics for pressure reduction are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to other materials.The influences of the different parameters, such as thickness, spacer yarn diameter and connecting form are also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the spacer fabrics have very good properties for pressure reduction when they are used as soles, mattress or cushions.  相似文献   

12.
 新型防振金具减振防舞阻尼弹簧间隔棒改进了传统金具在减振方面的方法,采用阻尼弹簧和重球联合减振来抑制输电线路微风振动.此新型防振金具在组件构成和结构形式上都有较大创新,使间隔棒框架、阻尼弹簧和重球组成一个整体,通过阻尼弹簧和重球的持续运动将振动的能量耗散掉,获得减振效果.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装有间隔棒的四分裂导线模型,模拟微风振动,通过对比无间隔棒、加普通间隔棒、加减振防舞阻尼弹簧间隔棒情况下的位移时程曲线,得到此新型防振金具在减振性能方面的优越之处,相同时间内减振防舞阻尼弹簧间隔棒能将导线的最大振幅降到最低.通过非线性拟合和参数优化获得最优减振性能的间隔棒参数,运用ANSYS验证优化数据的正确性,最终得到当重球质量取1.8kg,弹簧刚度取0.7kN/m时,减振防舞阻尼弹簧间隔棒取得最优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13.
合成制备了4 种含有不同疏水基及联接基团的阳离子型Gemini 表面活性剂. 红外谱图分析和质谱表征显示, 产物与设计的目标分子结构基本一致; 表面张力的测试结果表明,产物的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同传统的表面活性剂相比降低了12 个数量级, 且随着疏水基C 原子和联接基团的单元数的增加而下降; 乳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产物在高盐浓度下的乳化能力明显优于传统单链型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14.
双轴向增强纬编间隔织物复合材料的加工制造及力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玻璃纤维编织一种新型双轴向增强纬编间隔织物,采用轻质树脂传递模塑工艺(LRTM)制作了该新型结构织物增强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在经纬向的拉伸性能、弯曲性能和压缩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研究表明:制作双轴向增强纬编间隔针织复合材料的关键是织物在厚度方向上不被压扁;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和弯曲性能主要取决于两个面层衬经衬纬纱的拉、弯性能.压缩性能不仅与纤维束的压剪组合破坏有关,还与纤维束与基体的界面黏结性能有关.  相似文献   

15.
溶剂辅助重力泄油注入压力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不同注入压力下丙烷抽提稠油能力,通过物性试验和流动试验,评价不同注入压力下稠油和丙烷体系的物性参数和泄油能力.结果表明:低于丙烷饱和蒸气压时,注入压力越大,丙烷在稠油中的溶解度越大,稠油降黏效果越明显,泄油能力极值点出现在丙烷饱和蒸气压附近,之后泄油能力开始降低;在丙烷饱和蒸气压时泄油速度出现大幅变化,丙烷溶解度和稠油降黏幅度变化不大,泄油速度增加是沥青结晶在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FLUENT软件分析了迎风相导线对背风相导线的风压屏蔽作用,获得了迎风相和背风相导线各子导线的风阻系数。利用ABAQUS建立了500 kV紧凑型线路的单档有限元模型,模拟了随机风场下导线的非同期摇摆过程,研究了紧凑型线路的非同期摇摆特性及相间最小距离。研究结果表明,水平布置的两相导线易在非同期摇摆时出现相间距离过小问题,且相间最小距离主要出现在导线弧垂最低点附近。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基于相间间隔棒的不同布置及相间-相地间隔棒混合布置的紧凑型线路非同期摇摆防治措施,并对提出的各方案进行了防治效果评估,给出了紧凑型线路风偏/非同期摇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相间合成绝缘间隔棒大挠度屈曲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大挠度理论分析了相间合成绝缘间隔棒大挠度屈曲问题,并确定了几种不同芯棒直径的相间合成绝缘间隔棒在大挠度屈曲时发生强度失效的极限值。试验研究证明了相间合成绝缘间隔棒在大挠度屈曲变形时其屈曲性态与其放置形式无关。提出了选择相间合成绝缘间隔棒芯棒直径新的设计方法和选择条件。并用此新的设计条件研制了我国第一条北京安定—廊坊220kV紧凑型线路用的相间合成绝缘间隔棒,现已有300多支间隔棒在安—廊线挂网运行。  相似文献   

18.
新型Protein A免疫吸附膜材料制备及其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纤维素复合膜为基质合成了Protein A免疫吸附材料,研究了微环境对固定化的Protein A吸附性能的影响,优化了合成方法并对Protein A免疫吸附膜材料的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表明,当每g复合膜上的环氧基团为0.74mmol,间隔臂长度为18个原子,溶液pH为7-8时,Protein A免疫吸附膜能够达到良好的吸附性能和再生性能,每g膜对IgG的最大吸附能力为12.84mg,在连续使用100次时,仍能达到10.08mg。制备的Protein A免疫吸附膜柱具备良好的流动特性和抗压能力,同时非特异吸附小,能够满足免疫吸附治疗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根据气体状态方程建立了微孔隙氢浓度计算公式,结合原有微孔隙氢压强度计算公式,建立了钢中微孔隙氢压强度综合计算模型。通过分析锻件内的微孔隙的物理性质和变形特征,将微孔隙分布视为多孔可压缩材料,利用多孔可压缩材料的刚塑性有限元法,建立了Cr5材料锻件内部微孔隙锻造压实与微孔隙氢压强度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上下V型砧锻造工艺下,压下量对相对密度和微孔隙氢压强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压下量的增大,锻件内部相对密度随之增大,相对密度对微孔隙氢压强度的影响有一个阈值效应,通过控制锻件压下量可以有效地控制锻件内部的微孔隙氢压强度的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