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徐州8785是本所1981年用徐州21号作母本、郑州761作父本杂文选育而成.一、产量表现1990~1991两年同时参加徐州市和江苏淮北片小麦品种区试.徐州市两年试验,平均亩产347.9kg,较对照品种徐州21号增产7.3%,达显著水平.淮北片两年试验,平均亩产365.5kg,较对照济南13增产11.8%,达极显著水平.1992年淮北片小麦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1.1kg,较对照徐州21号增产2.3%.1990~1992连续3年参加黄淮南片区试,平均亩产421.1kg,比对照豫麦7号增产22.6%,达极显著水平;比徐州21号增产3.7%,增产不显著.3年共57点次试验有42点次比对照增产,占试点总数73.7%.  相似文献   

2.
偃高21是以(周麦16×豫麦49)F2为母本、豫麦18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丰产、早熟、广适小麦新品种,201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2014-2015年参加黄淮南片春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6.6 kg,较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7.9%;2016年参加黄淮南片春水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7.5 kg,较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6.4%。适宜黄淮南片广大麦区中高肥地中晚茬种植。  相似文献   

3.
<正> 该品系是石家庄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研究所,通过有性杂交系统选择而成。 丰产性,1999年产比试验平均0.067公顷产546.3公斤,较对照品种石4185增产9.8%,居11个参试品种第一位;2000年产比试验平均0.067公顷产514.6公斤,较对照品种石4185增产2.44%,居12个参试品种之首位;同年省冀中南优质组区试平均0.067公顷产532.08公斤,较对照品种高优503增产5.2%,达显著水平,比河南兰  相似文献   

4.
衡H116021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以(衡7228×衡94-5096) F1为母本、石97-6365 (石家庄8号)为父本,采用系谱选择法和水旱交替选择法选育的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突出特点是抗寒耐低温,节水性强,高抗条锈,中感叶锈病,中抗白粉病,抗干热风,熟相好。2014~2015年参加河北省冀中南水地组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8 839.1 kg/hm~2,较对照石4185增产8.4%。2016年参加河北省冀中南水地组小麦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8 507.6 kg/hm~2,较对照衡4399增产2.3%。2018年7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麦20180033)。该品种适宜在冀中南冬麦区中高水肥地块种植。  相似文献   

5.
小麦新品种安农 92 484由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小麦育种组选育 ,亲本组合为NS2 46 4/安农 845 5∥安农 86 35。于 2 0 0 0年 1 2月经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通过审定。1 产量和品质1 996~ 1 998年参加安徽省淮南片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 35 2 .4kg,较对照扬麦 1 5 8增产 1 0 %。1 999~ 2 0 0 0年参加国家级长江中下游区域试验 ,两年较对照扬麦 1 5 8增产4.77%。江苏江淮种子公司于 1 998年引进并在江苏省大中农场大面积示范种植 ,1 999年秋播面积 1 5 0 0 0亩 ,平均亩产 435 kg,千亩连片高产方亩产达 5 1 2 .5 kg。2 0 0 0年秋播种植面积扩大…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出适宜天水市秦州区栽培的抗性强、品质优良、丰产性好的小麦品种,笔者于2021~2022年开展了冬小麦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兰大211亩产为430.828 kg,较兰天33(对照)亩增产125.09 kg,增幅为40.91%;中梁38亩产为390.50 kg,较对照亩增产84.77 kg,增幅为27.73%;中梁34亩产为363.19 kg,较对照亩增产57.46 kg,增幅为18.80%。这3个品种生育期适中,越冬性、抗病性强,综合性状表现好,适宜在当地同等生态区域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以旱地小麦西旱2号为对照,对甘肃省待审定的8个旱地小麦品种进行了品种区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甘春37号产量最高,折合产量3177.9 kg/hm2,较对照增产622.2kg/hm2,增幅24.35%,其次是定西51号,折合产量2844.9 kg/hm2,较对照增产288.9kg/hm2,增幅11.3%,会宁23号折合产量2711.25 kg/hm2,较对照增产155.55kg/hm2,增幅6.09%、甘春38号较对照增产22.2kg/hm2,增幅0.87%。且甘春37号、定西51号、会宁23号、甘春38号4个品种具有适应性强的特点。若在其他地区的区域试验中,表现优异,建议参加下年的生产试验。定西52号、双西1号、陇春47号、高原289产量均低于对照,建议这4个品种继续参加下年区域试验,以取得更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8.
新麦9号是新乡市农科所选育的超高产、优质、高效小麦新品种。1997年5月通过新乡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0年8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2000年在河南省麦收面积近500万亩,现已成为该省第8次小麦品种更新换代的主要品种之一。 1 产量 1994~1996年农科所品系鉴定试验,新麦9号平均亩产520.6kg,比对照种豫麦2号增产8.8%,居首位;1995~1997年参加新乡市种子管理站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亩产552.0kg,较对照豫麦21增产11.4%,2年产量均居首位;1997~1998年河南省超高产区试,平均亩产468.3kg,较对照种豫麦21增产7.24%,居第2位;1998~1999年平均亩产564.3kg,较对照种豫麦21增产11.93%,居第2位;1998~2000年参加河南省生产试验,19点次汇总全部增产,较对照种豫麦21增产11.04%,平均亩产489.7kg,最高558.3kg,2年产量均居首位。1997~1998年,在小麦普遍减产的情况下新麦9号在新乡市郊区临清店2.28亩高产攻关田创下683.5kg的高产记录。1998~1999年在安徽省宿州市桥南村种植6亩,平均每亩产量达652kg。  相似文献   

9.
姜晓清 《农家致富》2014,(18):22-23
一、镇麦10号审定编号:苏审麦201301。来源与类型:原名“镇08178”,由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以苏麦6号/97G59,于2008年育成,属春性中熟小麦品种。适宜江苏省淮南麦区种植。1.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10~2012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组小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2.2公斤,较对照扬麦11号增产3.4%,2011~2012年度增产达显著水平。2012~2013年度参  相似文献   

10.
一、中研麦1号审定编号:苏审麦201104。原名"中研麦0702",由江苏苏乐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06年育成,属弱春性中熟小麦品种,适宜江苏省沿淮麦区种植。2009~2010年度平均亩产478.4公斤,较对照郑麦9023增产4.2%,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0~2011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2.3公斤,较对照郑麦9023增产8.0%。该品种表现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长势一般。抗寒性和抗倒春寒能力较强。分蘖力中等,春季返青起身早,抽穗扬花早,成穗数多。株型较紧凑,茎秆韧性较好,抗倒能力较强。穗层  相似文献   

11.
"郑州9023"系河南省农科院以[小偃6号/西农65∥83(2)3-3/84(14)43]F3/3/陕213选育而成的早熟、优质、多抗、广适性高产小麦新品种.1999年省农垦引进参加淮南片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亩产469kg,比"扬麦158"增产1.52%,同年参加江苏省淮北片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6.15kg,比"陕229"增产4.59%,比"徐州25"增产3.01%.  相似文献   

12.
高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陕麦159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麦159是以小偃597做母本,89605做父本,采用远缘杂交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的小麦新品种。2005-2007年度参加陕西省中肥组小麦区域试验,2年13点次,平均产量7336.5kg/hm2,比对照增产5.7%。2006-2007年度参加陕西省小麦生产试验,6点次平均产量7027.5kg/hm2,比对照增产8.9%。该品种品质优良,蛋白质含量14.5%,湿面筋含量32.6%,沉降值54.0mL,稳定时间21.9min。综合抗病性好,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3.
小麦新品种“内麦866”系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以“川麦104”为母本、以“川08品32”为父本,2011年进行配组杂交,采用系谱法,在内江和马尔康两地历时6年9代选育而成。2018年参加了四川省小麦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84.95kg/667m2,比对照品种绵麦367增产8.31%。2019年参加了四川省小麦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95.62kg/667m2,比对照品种绵麦367增产6.74%。2020年参加了四川省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17.19kg/667m2,比对照绵麦367增产0.46%。该品种穗层整齐、穗长方型,分蘖力中等,熟相好,长芒、白壳、红粒、半角质,穗数21.70万穗/667m2,千粒重47.63g左右。2022年1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现将选育过程与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绵麦367是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育成的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2010年10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定名并推广。该品种产量高,两年国家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76.9 kg,比对照增产13.95%,高产试点亩产达594.7 kg,慢条锈病、高抗白粉病,适宜在长江上游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5.
衡4399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采用水旱交替选择法、异地鉴定法等先进方法选育的冬小麦新品种。其高抗条锈、叶锈和白粉病,中抗赤霉病,抗热、抗寒性强;具有节水、高产的突出特点,抗旱指数1.152,为员级抗旱品种。2007耀2008年参加河北省冀中南水地组区域试验,2 a平均产量为8 206.35 kg/hm2,较对照品种石4185增产6.93%;2008年参加河北省冀中南水地组大区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7 868.4 kg/hm2,较对照石4185增产7.81%,居参试品种第1位;2011年河北省科学技术厅组织专家在高产高效创建示范方麦田实打实收,产量为10 574.7 kg/hm2,刷新了河北省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是非常适合黄淮北片冬麦区种植的一个优良品种。2008年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麦2008002号)。该品种是治理地下水超采的理想品种,2014年被列入河北省冬小麦春灌节水稳产配套技术项目入选品种。  相似文献   

16.
<正> 豫麦13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丰优育种室选育的小麦新品种。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表现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深受农民欢迎。生产实践表明,在目前推广的小麦品种中,豫麦13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品种。一、生产试验,连年夺冠豫麦13从1989年开始参加全省高肥组生产试验,连续三年,产量均居第一位。1989年13个试验点汇总,亩产量幅度347.5—464.4公斤,平均亩产420.5公斤,比对照豫麦2号平均增产5.8%,居7个品种的第一位。浚县原种场种植的产量最高,亩产达到463公斤。1990年继续参加生产试验,据14处汇总结果,其中有13处比对照增产,一处减产。亩产量幅度304—493公斤,平均亩产407.5公斤,比对照平均增产11.8%。豫北6个点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第六次小麦品种更换的标志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种植作物良种是实现农业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国内外资料表明,提高小麦单产品种的作用约占30~40%,甚至更高。随着生产的发展,及时科学地进行小麦品种更换,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环境和品种黄金时期的增产潜力,夺取更大丰收。河南省小麦平均亩产由50年代的不足50kg,上升到90年代的250kg,亩产翻了两番多。有力的证明了小麦品种更换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并充分显示了良种增产的巨大作用。每次小麦品种更换,不仅提高了小麦单产,而且带动了综合增产技术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品育8155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2005年以97土31为母本、917-44907为父本,通过人工杂交经多年系谱法单株选育而成的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2014—2015年参加国家黄淮冬麦区旱地组新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产量5 988.8 kg/hm~2,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9.1%,增产点率82.6%;2015—2017年参加国家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区试,2 a平均产量4 917.1 kg/hm~2,较对照晋麦47号增产4.2%,增产点率73.9%;2017—2018年参加国家黄淮冬麦区旱薄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 668.8 kg/hm~2,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6.9%,增产点率83.3%。2019年3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190044。该品种适宜在山西省南部旱地、甘肃省天水市、陕西省宝鸡市、咸阳市和铜川市以及河南省、河北省沧州市的旱薄地种植。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小麦品种品质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根据1998~2003年间山东省小麦高肥区试品系和审定品种的试验结果,分析了山东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特点。结果表明:37个完成两年区试的参试品系平均籽粒蛋白质含量14 6%,湿面筋32 9%,吸水率57 3%,面团稳定时间4 5min;15个审定品种的平均籽粒蛋白质含量为15%,湿面筋33 4%,沉降值为34 3ml,吸水率58 0%,面团稳定时间6 9min;区试品系和审定品种产量分别较对照品种平均增产3 0%和3 74%,其中7个强筋小麦审定品种产量平均较对照增产2 6%,其他审定品种增产4 7%。优质小麦品种产量由过去的显著减产变为平均增产是山东小麦品种品质改良的重要突破;面粉吸水率偏低、面团稳定时间较短是今后小麦品种品质改良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石新733”由石家庄新品种研究所通过有性杂交、定向培育而成。2000年河北省冀中南水地优质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981.2kg/hm2,较对照品种“高优503”增产5.2%,达到显著水平,比超高产的大穗大粒面包专用小麦“906-4”增产20.85%,居17个参试品种首位。2001年省生产试验平均单产71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