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8 毫秒
1.
目的:通过锥束CT观测并评价安氏Ⅱ2错病例正畸治疗前后髁突位置的变化。方法:对17例安氏Ⅱ2错病例进行正畸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拍摄双侧颞颌关节(TMJ)锥束CT片,进行t检验比较关节间隙的线性测量数值。结果:TMJ前间隙、后间隙在正畸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MJ前、后间隙比值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患者主诉TMJ区不适症状缓解,髁突位置基本居中。结论:正畸治疗安氏Ⅱ2错,可使髁突向前下方移动,使得RCP与ICP2位者比例增加,恢复了、肌肉、关节正常的平衡关系,有利于改善TMJ功能。锥束CT的应用使TMJ结构的变化得以量化,能对正畸治疗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 运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在Twin-block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位置及形态结构在三维方向上的变化。方法 选取20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或高峰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拍摄其功能矫治前后双侧颞下颌关节的CBCT片,运用InVivoDental软件对CBCT片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线距和角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矢状向关节前间隙减小,关节上间隙和后间隙增大,冠状向关节上间隙增大(P<0.01);髁突高度、矢状向髁突角度、横断面髁突前后径增加(P<0.01)。结论 采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后,髁突在关节窝的位置和髁突部分骨性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髁突有新骨沉积,高度增加,在关节窝内的位置更向下和向前。CBCT的应用使颞下颌关节结构的变化得以量化,能对正畸治疗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安氏Ⅱ1错儿童颞下颌关节(TMJ)髁突移位、关节盘移位等结构变化与临床症状、体征的特点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120例尚未接受正畸治疗的安氏Ⅱ1错患者,进行TMJ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后测定TMJ中髁突及关节盘位置,同时以Helkimo指数评价TMJ临床表现与功能状况;采用秩和检验(rank sum test)对临床功能检查结果与髁突移位与否、关节盘移位与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20例患者中髁突前位为61例,发病率达50.8%;盘前位为40例,发病率达33.3%。主诉症状指数Ai100%为0,且大部分无临床功能障碍(髁突前位患者中67.2%,盘前位患者中70.0%Di=0)。秩和检验结果表明TMJ临床表现、功能状况在正常组、髁突移位组、关节盘移位组间分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安氏Ⅱ1错儿童TMJ存在罹患颞下颌关节紊乱(TMD)风险但临床表现轻微多属无症状期。MRI能为TMD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对成年安氏Ⅱ类高角型错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01年10月到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21例成年安氏Ⅱ类高角型错患者,采用自锁托槽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利用16层螺旋CT,进行颞下颌关节扫描,然后通过多层面重建(multiplanarreformation,MPR)技术对颞下颌关节进行三维重建及参数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有27侧髁状突处于关节窝内中性位,占57.2%(27/4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处于关节窝前位和后位的髁状突构成比分别为33.3%(12/42)和9.5%(4/4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髁状突前斜面倾角测量值在治疗后平均增大1.64°,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结节后斜面斜度,关节窝前后径、内外径和关节窝高度的测量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治疗能使成年安氏Ⅱ类高角型错患者的髁状突位置前移及髁状突前斜面适应性改建,但不会对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和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探讨维吾尔族错(牙合)畸形成年患者髁突位置及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及其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64例维吾尔族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成年患者的颞下颌关节CBCT图像进行分析测量,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颞下颌关节窝间隙、髁突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颞下颌关节形态之间的差异.结果: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成年维吾尔族患者髁突在颞下颌关节窝内的位置无性别差异(P>0.05);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窝前间隙、上间隙及深度均大于安氏Ⅰ类患者,后间隙小于安氏Ⅰ类患者;髁突的内外径及前后径在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维吾尔族安氏Ⅰ类患者的髁突位置及颞下颌关节形态与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存在差异,临床诊治过程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正畸治疗对安氏Ⅱ类 2分类深覆髁突位置变化的影响。方法 :对 11例安氏Ⅱ类 2分类深覆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前后颞颌关节区三维CT影像分析和Sam Ⅱ型诊断性架分析 ,以确定其髁突位置变化。结果 :随着上前牙唇倾度增加和咬合打开 ,两侧髁突纵距和髁突高度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 ,RCP ICP位置差异也有显著性减小。结论 :正畸治疗安氏Ⅱ类 2分类错能够改变其髁突位置 ,使之在关节窝内向前下方移位 ,并且更接近RCP。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安氏Ⅲ类错(牙合)不同CVM分期颞下颌关节(TMJ)的生长发育差异.方法 分别对60名恒牙早期均角安氏Ⅲ类患者和60名恒牙早期正常(牙合)在牙尖交错位进行CBCT扫描,按颈椎CVM分期进行分组,使用Invivo5软件对影像重建并进行数据测量.通过SPSS22.0软件采用LSD法分析比较生长发育高峰前期与高峰期的髁突生长发育差异.结果 安氏Ⅲ类错(牙合)组相比正常(牙合)组中髁突绝大多数位于关节凹前位.安氏Ⅲ类错(牙合)组CS3-CS4期与CS1-CS2期生长变化差值显示髁突上间隙、前间隙减小量、后间隙增长量与正常(牙合)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髁突前后径减小量、髁突高度增长量与正常(牙合)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关节窝深度、关节后斜面角减小量、关节窝前后径增长量与正常(牙合)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安氏Ⅲ类错(牙合)生长发育高峰期相对于高峰前期髁突绝大多数位于关节凹前位且在关节凹中的位置更靠前上.髁突垂直向发育过度,更为细长,关节凹浅而宽.  相似文献   

8.
安氏Ⅱ类错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安氏 1和 2错在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情况探讨这两类错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之间的关系。利用矫正薛氏位 X线片在正畸前对 1错 16人和正畸后其中 14人及 2错正畸前 17人和正畸后其中 15人双侧颞下颌关节髁突居关节窝的位置进行评价 ;并依据正畸前患者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 (前移、居中、后移 )从上述两类错患者中各选 5人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 ,观察正畸前后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正畸前后 1错髁突居关节窝中位置无明显变化 :为髁突居中位 ,但有前移倾向。 2错正畸前髁突居关节窝后位 ,正畸后变为居中位。正畸前后 1错关节盘位置和形态基本没变化 ,均基本正常 ,而 2错部分患者在正畸前关节盘位置和形态异常经正畸治疗后关节盘位置和形态恢复正常。安氏 1错与 TMD关系不密切 ,而 2错与 TMD关系密切。对 2错尽早进行正畸治疗 ,可以防治 TMD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运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及Invivo5软件研究青少年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在双(牙合)垫矫治器(Twin-block)矫治前后的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骨性结构及其髁状突相对关节窝位置的变化,了解Twin-block矫治器对颞下颌关节结构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7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或高峰前期的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于Twin-block矫治前后拍摄CBCT,利用Invivo5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后,进行各线距和角度的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双侧髁突前后径及髁突高度均增加,且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关于髁突和关节窝形态的测量项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各关节间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win-block能刺激青少年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髁突的改建,使其髁突前后径及高度增加,但对其关节窝的改建及髁突相对于关节窝的位置关系的影响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0.
矫治安氏Ⅱ~1错,评价功能性矫治器治疗效果时,一般最注意髁突的生长。近来关节凹位置向前移位被认为是功能性矫治器治疗的另一可能效果。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用 Bionato r治疗安氏Ⅱ~1患者,重建时下颌前伸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特别注意髁突与 S 点的矢状和垂直关系。材料和方法 27例安氏Ⅱ~1患者,按年龄、性别配对分成两组。第一组14人,重建时下颌前伸至切对切关系,切牙垂直间隙在息止(牙合)间隙内(2mm~4mm),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正畸治疗对安氏Ⅱ类2分类深覆牙合髁突位置变化的影响。方法对11例安氏Ⅱ类2分类深覆牙合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区三维CT影像分析和Sam-型诊断性牙合架分析,以确定其髁突位置变化。结果随着上前牙唇倾度增加和咬合打开,两侧髁突纵距和髁突高度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下颌后退接触位-牙尖交错位(RCP-ICP)位置差异也有显著性减小。结论正畸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能够改变其髁突位置,使之在关节窝内向前下方移位,并且更接近RCP。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成人骨性安氏Ⅲ类错(殆)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TMJ)变化.方法 选择2002-2010年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成人骨性安氏Ⅲ类错(殆)患者30例,采用正畸治疗加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BSSRO)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方案,分别在BSSRO术前、术后1个月、矫治结束时拍摄标准薛氏位片,采用Cohlmia测量法对关节片进行关节间隙及关节窝形态测量,观察髁突位置及关节形态的变化.结果 (1)关节间隙变化: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双侧关节各间隙均明显变大(P<0.05);矫治结束后关节间隙测量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髁突位置和关节窝形态变化:术后1个月髁突位置与术前比较,矢状向髁突位置后移,垂直向髁突位置下移.矫治结束后与术前比较,髁突位置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关节窝形态的指标在术前、术后1个月和矫治结束后三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30例患者中治疗前9例有关节弹响,治疗后5例弹响消失,术前无关节弹响者术后均未出现弹响,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未出现关节疼痛及开口受限.结论 (1)BSSRO术后1个月关节间隙增大,髁突位置稍偏后,矫治结束后恢复正常.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未引起关节窝形态的改变.(2)所有患者均未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且部分患者治疗后关节弹响消失,提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可能对TMD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术前正畸对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颌患者颞下颌关节(TMJ)的影响。方法 选取24例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颌患者,分别在术前正畸完成前后检查并记录关节症状,并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在三维方向测量髁突各径值(d)、髁突高度(h)、不同角度下关节间隙(L)、双侧髁突间距(R)及各髁突角度值,比较和分析不同时期TMJ症状及骨性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 术前正畸前后关节症状无明显改变;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在三维方向上的各测量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过程中,术前正畸不会对患者TMJ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口腔医学》2014,(3):164-166
目的应用螺旋CT扫描技术,研究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治疗前后髁状突与关节窝结构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病例15例,年龄6.710.3岁,采用前方牵引进行矫治。经PHILIPS公司16排螺旋CT常规扫描后进行头颅三维重建。取颞下颌关节正中矢状位图像分析关节前间隙、关节上间隙、关节后间隙、关节窝深度及关节结节后壁角度。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髁状突与关节窝结构的改变。结果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前间隙、关节窝深度、关节结节后壁角度变化无统计学差异,关节上间隙、关节后间隙减小,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畸形后,关节上间隙及关节后间隙减小,髁状突上后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术前正畸对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颌患者颞下颌关节(TMJ)的影响。方法 选取24例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颌患者,分别在术前正畸完成前后检查并记录关节症状,并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在三维方向测量髁突各径值(d)、髁突高度(h)、不同角度下关节间隙(L)、双侧髁突间距(R)及各髁突角度值,比较和分析不同时期TMJ症状及骨性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 术前正畸前后关节症状无明显改变;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在三维方向上的各测量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过程中,术前正畸不会对患者TMJ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分析低角型Ⅱ类错成年患者正畸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位置及形态结构的变化,为成人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9名成年低角型安氏Ⅱ类错患者,采用自锁托槽矫治技术,于正畸治疗前、后,利用16层螺旋CT,进行颞下颌关节扫描,采用多层面重建(MPR)技术对颞下颌关节进行三维重建及参数测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有20侧髁突处于关节窝内中性位,占52.6%(20/38);而处于关节窝后位的髁突减少至31.6%(12/38),二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掊2 分别为4.41和5.32)。髁突前斜面倾角测量值在治疗后减小了2.32°±1.78°,髁突头高度则增加了(1.07±0.29)mm,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年低角型安氏Ⅱ类错患者正畸治疗后,髁突位置及髁突部分骨性结构发生一定程度改变,改变结果使关节结构趋于协调和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分析成人安氏Ⅰ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髁突形态在三维方向上的变化.方法:选取25例临床无口腔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成人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男5例,女20例)正畸治疗前、后双侧颞下颌关节的CBCT影像,应用Mimics10.01软件对CB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测量正畸治疗前、后髁突的高度、最大轴位平面和最大矢状位平面的面积及骨密度,三维髁突及上部三维髁突的体积及骨密度,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大轴位平面和最大矢状位平面的面积和骨密度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三维髁突体积及骨密度和上部三维髁突骨密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成人安氏Ⅰ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髁突发生适应性的改建.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改良式Forsus矫治器对安氏Ⅱ类错下颌后缩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2011年来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采用改良式Forsus矫治器治疗的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20例,应用改良式Forsus矫治器进行功能性矫形治疗,并对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变化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改良式Forsus矫治器治疗6~8个月后,髁状突后上方出现增生迹象。髁状突与关节窝的位置关系、关节盘与关节窝的位置关系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髁状突与关节盘位置关系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Forsus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过程中,可刺激髁状突、关节盘产生适应性改建,髁状突、关节盘、关节窝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保持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青少年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关节窝形态、髁突形态、髁突位置及关节间隙的锥形束CT(CBCT)表现,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19年12月来苏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青少年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30例为实验组,青少年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关节长轴、关节短轴、髁突外嵴最突点到矢状中线距离、髁突水平角、关节内间隙、关节中间隙、关节外间隙、关节前间隙、关节上间隙、关节后间隙、髁突垂直高度、关节窝宽度、关节窝深度、关节结节后壁倾斜角及双侧髁突到水平线垂直距离差。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中性侧与远中侧关节后间隙、髁突水平角、髁突垂直高度、关节窝宽度、关节窝深度、关节结节后壁倾斜角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对照组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左右两侧关节窝形态、髁突形态及髁突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可能在髁突位置、髁突形态及关节窝形态上与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存在差异,正畸治疗中需对此类患者提高警惕,在临床初诊检查时应多关注颞下颌关节区的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成人单侧后牙反患者髁突的对称性及矫治后髁突位置(R)的变化。方法:21例成功矫治的单侧后牙反成年患者作为实验组,男10例,女11例,年龄18~23岁,平均21.8岁。21例安氏Ⅰ类错患者作为对照组,男10例,女11例,年龄19~23岁,平均22.1岁。实验组矫治前后与对照组均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和双侧矫正薛氏位片,测量髁突的不对称指数和髁突在关节窝中的相对位置。结果:实验组两侧髁突高度(CH)不对称,与对照组相比,CH的不对称指数明显增大(P<0.05)。实验组矫治前后两侧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均无显著性差异,但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非反侧髁突相对位置由前位趋于正中位(R由13.52减小为9.48)。结论:成人单侧后牙反患者的髁突形态存在不对称性,而髁突位置相对对称,颞下颌关节可随咬合关系和下颌骨位置的变化发生改建;正畸治疗后髁突位置更加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