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5年1月至1993年5月,我们施行非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105例,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05例中,男47例,女58例;年龄3.5~45岁,体重10~65kg。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67例,其中合并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3例、合并左上腔静脉引流至冠状静脉窦2例、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PS)31例、法乐氏三联症7例。ASD采用右胸前外侧切口进胸,PS及法乐氏三联症采用正中劈开胸骨进路。ASD直径1.2~2.9cm者43例,3.0~4.0cm者24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老年人长时间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的管理经验。方法2003年9月至2005年9月老年人长时间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36例,其中采用深低温停循环2例、中度低温34例。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7例,离心泵左心辅助循环4例,应用改良超滤(MUF)8例,心肌保护应用氧合血心肌停搏液。根据病情选用顺灌、逆灌、桥灌及顺灌逆灌间断灌注的灌注方法。实施血液保护、脑保护、心肌保护、肺保护、肾保护。结果1例冠状动脉移植合并室壁瘤切除术患者,术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其余均顺利康复出院。结论体外循环中采用综合性措施是老年人长时间心内直视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体外循环是影响婴幼儿心脏直视手术近期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报告近3年行婴幼儿心脏直视手术102例,死亡6例,另96例中虽部分并发低心排出量综合征(LCO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及脑损害等并发症,但经救治均恢复正常。表明膜式氧合器的应用、合理的预充和血液稀释、科学的体外循环管理、适当的温度控制及有效的心肌保护措施,对减少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4.
5.
华东平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4,21(1):16-20
抑肽酶在体外循环心脏外科中的应用能有效地保护血小板功能,抑制纤溶,与肝素有协同作用使ACT延长,减少肝素与鱼精蛋白的用量,并能抑制血管舒缓素,激肽,补体等激活所致机体炎性反应,保护心肺功能。对减少术中术后的出血与输血具有确实和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中过敏反应的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过去5年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过敏反应的症状、体征及治疗措施。结果: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平均动脉压下降(93.3%),氧合器液面迅速下降(80%),红细胞压积上升(80%),皮肤潮红或皮疹(66.7%)。经肾上腺素、皮质激素、抗组胺药、钙剂等抗过敏治疗后均治愈。结论: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过敏反应来势很急,应及时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70岁以上患者行心血管外科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总结70岁以上患者行心血管外科手术体外循环管理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70岁以上老年患者行心脏直视手术前的一般状况和术中体外循环管理方法,并随机选取同期80例40~60岁非老年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术前状况和术中管理方法,总结针对老年患者的发病特点所应采取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结果老年患者术前易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肺功能异常等疾病,术中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15.6±27.0)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80.4±32.2)min,最低鼻温(29.8±1.4)℃,最低肛温(30.7±0.8)℃,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用库血预充71例,占85.3%,明显高于非老年组患者(21例,P<0.05),老年组患者停机时红细胞压积比(HCT)(25.8±3.0)%,而非老年组患者停机时维持HCT(23.4±1.6)%,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老年组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维持60~90mmHg,81例患者顺利脱离体外循环机,3例患者因左心功能差停机困难,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预后良好。结论高龄并非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的禁忌证,根据其患病特点,合理地行体外循环管理,可以为老年患者成功地进行心血管外科手术提供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9.
我们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19例心脏病病人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前、中、后血浆心钠素(ANP)及尿量的变化,旨在探讨其动态变化的规律及其临床意义。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0.
11.
12.
谢翠贤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7,13(3):189-191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 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185例临床经验。方法 185例病人接受OPCAB,采用左乳内动脉旁路者160例,且均与前降支吻合,其余旁路采用大隐静脉,术中采用超声血流检测仪测量旁路血管旁路的血流量、旁路血流的灌注指数(perfusion index,PI)及其波形,判断旁路通畅情况。结果 本组死亡1例,其余病人恢复顺利,心绞痛症状消失,心功能(纽约心脏协会分级)恢复至Ⅰ~Ⅱ级。结论 OPCAB是一种合理、安全的术式,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探讨心脏持续低温灌注体外循环(CPB)不降温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心脏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常温组和低温组各30例,对比研究两组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体温、多巴胺使用情况、血尿、心包纵隔总引流量、血细胞水平等检测指标间的差别。结果常温组CPB时间较低温组短(P〈0.05),术后总引流量、使用多巴胺的量和时间以及血尿的发生较低温组低(P〈0.05),手术时间较低温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心脏持续低温自体氧合血灌注体外循环不降温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心肌保护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 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185例临床经验.方法 185例病人接受OPCAB,采用左乳内动脉旁路者160例,且均与前降支吻合,其余旁路采用大隐静脉,术中采用超声血流检测仪测量旁路血管旁路的血流量、旁路血流的灌注指数(perfusion index,PI)及其波形,判断旁路通畅情况.结果 本组死亡1例,其余病人恢复顺利,心绞痛症状消失,心功能(纽约心脏协会分级)恢复至Ⅰ~Ⅱ级.结论 OPCAB是一种合理、安全的术式,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正> 在心脏外科领域,手术中输血量较大,如何减少因输血而引起的血源性感染已成为心脏外科医生不容忽视的问题.我科自1995年9月起实施了90例心脏直视手术,其中60例采用等容性血液稀释,术中、术后进行了不输或少输库血的探索和临床应用研究,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60例患者,男33例,女27例.年龄9-65岁,平均41.3±5.4岁.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16例,风心病MVR10例,AVR4例,DVR9例,先心病ASD12例,VSD6例,其他3例. 相似文献
18.
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分流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分流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99年 4月~ 2 0 0 1年 4月 ,3 6例单心室等复杂先天性心脏畸形患者接受了非体外循环下的双向格林分流术(非体外循环手术组 )。包括 2 8例单侧双向格林分流术 ,8例双侧双向格林分流术。男性 2 5例 ,女性 11例。年龄 5 7±5 4岁 (6个月~ 2 4岁 ) ,体表面积 0 72± 0 3 4(0 3 5~ 1 2 8)m2 ,术前经皮血氧饱和度 0 75± 0 0 7(0 45~ 0 83 ) ,术中肺动脉压 14 3± 3 6mmHg(1mmHg =0 13 3kPa)。并以 1994~ 2 0 0 0年间在体外循环下实施双向格林分流术的 3 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体外循环手术组 ) ,进行比较。结果 :非体外循环手术组病例无死亡 ,1例患者出现乳糜胸。所有患者发绀明显减轻 ,顺利出院。出院时动脉血氧饱和度 0 93± 0 0 4。与体外循环手术组相比 ,在非体外循环下实施双向格林分流术可以明显减少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术后胸液引流量。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的双向格林分流术操作较为简便 ,术后早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胰岛素控制血糖对心脏术后发生应激性高血糖患者预后的疗效。方法:选择80例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非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40例)和B组(40例),给予胰岛素静脉泵人,每2h监测1次血糖,A组控制血糖:8.4~11.1mmol/L,B组控制血糖:4.4~8.3mmol/L,每日记录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Ⅲ评分及相关监测指标。结果:与A组比较,B组呼吸功能不全(25.O%比7.5%),。肾功能不全(12.5%比2.5%)、中枢神经功能不全(15.0%比5.0%)、院内感染率(62.5%比20.0%)、死亡率(10.0%比2.5%)明显降低(P均〈0.05),较之A组,B组APACHEⅢ评分自术后第1d起均明显降低(P均〈0.05);住ICU时间[(11.3±8.9)d比(6.6±3.7)d]、使用呼吸机时间[(41.2±3.2)h比(18.5±4.5)h]明显减少(P均〈0.05)。结论:胰岛素控制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危重患者血糖在4.4~8.3mmol/L水平,可保护脏器功能,减少院内感染,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体外循环与急性肾功能衰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随着体外循环 (CPB)设备技术的日趋完善和心脏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 ,体外循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 (acuterenalfailure ,ARF)的发生率已趋下降。但急性肾功能衰竭一旦发生 ,死亡率很高 ,因此探索心脏手术围术期发生急性肾衰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合理的肾脏保护是心脏外科领域有待解决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