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免疫复合物(以下简称复合物)是抗原和抗体相结合的复合体,是整个免疫反应中的一部分。本来是正常的生理状态;但在某些情况下,可发生病理性的损伤。这种病理性损伤可称为免疫复合物疾病。  相似文献   

2.
白血病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用免疫学技术测定38例白血病患者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及免疫复合物花环和循环免疫复合物水平。结果;白血病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低于正常人,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高于正常人,免疫复合物水平高于正常人。红细胞C3b受体花环与血清免疫复合物花环之间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作者报告用牛胶固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43例重症肌无力患者和50例正常人血清中的循环免疫复合物,结果发现MG患者的循环免疫复合物水平(12.2±3.6μg AHG/ml)明显高于正常人(6.6±1.9μgAHG/ml)(P<0.01)。眼型及全身型MG患者的循环免疫复合物水平均高于正常人(P<0.01),而全身型MG患者的循环免疫复合物水平高于眼型患者,但无显著性差异。作者还观察到经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与未经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血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水平也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4.
用免疫学技术测定 98例白血病患者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及免疫复合物花环和循环免疫复合物 (CIC)水平 ,并与 40例健康人比较 ,结果提示 :白血病患者红细胞C3b受体花环低于正常人 ,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高于正常人 ,免疫复合物水平高于正常人 (P <0 .0 1 ) ;红细胞C3b受体花环与血清免疫复合物花环之间无相关关系 (r =- 0 .2 0 4 ,P >0 .0 5 ) ;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与血清CIC水平呈正相关 (r =0 .497,P <0 .0 1 )。故测定白血病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 ,对了解患者的免疫状态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检测了45名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病人血清中的循环免疫复合物及补体对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溶解作用。结果表明,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病人血中含大量的循环免疫复合物,补体可介导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溶解,溶解后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平均光密度明显低于自身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囊尾蚴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在脑囊尾蚴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囊尾蚴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在脑囊尾蚴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ELISA法检测109例脑囊尾蚴病患者血清抗原、抗体及循环免疫复合物。结果: 在109例标本中,检出囊尾蚴抗原阳性率33.03%,抗体阳性率68.81%,循环免疫复合物阳性率47.71%。在52例循环免疫复合物阳性标本中,12例囊尾蚴抗原和抗体均为阴性。结论: 检测循环免疫复合物有助于提高脑囊尾蚴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各型尤其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免疫复合物的报道很多,综述下面几个问题。一、血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IC) 目前一般认为,抗原(如肝炎病毒)进入机体后能诱发机体产生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因而有可能导致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到目前为止,已经公认HBV感染后可以产生HBsAg-抗-HBs、HBeAg-抗-HBe及HBcAg-抗-HBc三大抗原抗体系统。此外1977年Rizzetto发现Delta-抗-Delta系统;1978年Alberti又报告Dane-抗-Dane系统。  相似文献   

8.
<正> 前言免疫复合物是当前免疫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它与免疫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关系十分密切。国内有关免疫学的参考书籍和期刊近年来已经陆续发表过一些文章,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也出版了这个专题的小册子(世界卫生组织技术资料译丛——免疫复合物在疾病中  相似文献   

9.
李永柏  杨锡强 《重庆医学》1993,22(6):357-359
免疫复合物中成份、结构复杂,故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多样性,若仅对循环或其它体液中免疫复合物进行总体测定,其临床意义非常有限,缺乏特异性。只有通过构成免疫复合物中的抗原式抗体亚类分析方可进一步揭示防病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发现不少感染性疾病伴有免疫复合物。其中有些病经免疫学及免疫病理学证明,其发病机理与免疫复合物参与有关,属第Ⅲ型变态反应。感染病原涉及病毒、细菌、原虫及蠕虫等。现将免疫复合物与感染性疾病有关认识综述如  相似文献   

11.
有人认为,流行性出血热(简称流热)的免疫学发病机理和第Ⅲ型变态反应有关。某些实验室对本病患者血清中和组织中免疫复合物做了检查。国内外报道,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查流热肾组织中免疫复合物,但荧光法需要荧光显微镜,标本也不易保存。而免疫酶组化法可以克服上述缺点,并且在观察沉积物时,清晰度和准确性都较好。用本法观察流热肾组织免疫复合物,国内刊物尚未见报导。为了进一步观察组织中的免疫复合物,探讨其发病机理,作者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抗体的组化法对病肾IgG 及C_3免疫复合物的沉积进行了观察。一、材料与方法1.流热尸体肾脏:取自1例33岁男性尸体肾脏。根据病理常规巨检和HE 染色切片镜检所见,并结合全国流热临床诊断标准确定为流热。  相似文献   

12.
免疫转印技术在分析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组份中的应用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临床免疫研究室,武汉430030陈悦,杨东亮,李方和,喻植群,郝连杰关键词出血热.流行性;循环免疫复合物;免疫转印技术中图法分类号R512.8免疫转印技术是本...  相似文献   

13.
<正> 免疫复合物(Immuno Complex IC)的形成是机体正常免疫应答的一部分,当病原体被相应抗体复盖后,有利于吞噬细胞的吞噬。小分子的可溶性抗原,不易被吞噬细胞捕捉,当组成免疫复合物后即可增大,且在补体的作用下将其粘附于其他细胞,有利于捕获与吞噬。较大的靶细胞(肿瘤细胞、寄生虫等)被抗体作用后,也易于受到K细胞的杀伤。因此IC在体内是经常形成的,但免疫复合物所引起的病理性损伤却很少发生。因此免疫复合物病(IC disease,ICD)的发生是有条件的,只有当IC形成后不能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红细胞免疫功能和循环免疫复合物与流行性出血热的关系。方法测定了52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红细胞C3b花环率和循环免疫复合物。结果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红细胞C3b花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循环免疫复合物阳性率达807%。结论循环免疫功能和循环免疫复合物,对该病的病情判断和预后的观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抗原和抗体相互作用产生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是正常免疫反应的一部分,在特殊情况下,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简称IC)可产生有害的结果并导致疾病。现已知道人类的大多数肾炎是免疫复合物病理损伤的结果。IC肾炎诊断的最终确立有赖于循环免疫复合物(Circulating Immune Complex,简称CIC)的检测,复合物中特异抗原的解离及复合物在肾小球  相似文献   

16.
免疫复合物对单核巨噬细胞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免疫复合物对单核巨噬细胞的增殖、细胞因子的分泌及吞噬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免疫复合物组:细胞坏死上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对照组有5组:坏死上清+正常人血清组、坏死上清组、SLE血清组、正常人血清组和培养基组,以上分别作用于U937细胞和U937细胞诱导产生的巨噬细胞。24h后,用CCK 8法检测U937细胞的增殖,RT-PCR法检测U937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B细胞活化因子(BAFF)的变化,中性红比色法检测诱导产生的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免疫复合物能明显促进U937细胞的增殖 (P<0.05),TNF-α 和BAFF 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并明显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P<0.05)。结论  在免疫复合物作用下,单核巨噬细胞系统(MPS)处于异常活化状态,使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增多而清除减少,从而参与了SLE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根据聚乙二醇(PEG)能沉淀溶液中的免疫复合物,但不能沉淀正常球蛋白的原理而设计的检测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PEG沉淀法,因方法简便、迅速、重复性好,已被临床广泛采用。但在方法学上各地仍有许多差异,报告方式亦因地而异,有的按吸光度ΔA×10~2报告,有的直接以ΔA报告,而直接以阳性、阴性报告者也不少见。由于实验条件及报告方式不同,各地报告的  相似文献   

18.
英《柳叶刀》杂志第1卷第8729期(1979年6月16日)第1265页报道:用Raji细胞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了22例与输血有关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和2只实验性肝炎黑猩猩血中的循环免疫复合物。在升高的转氨酶活性恢复至正常值之前、同时期内或恢复期间,13名病人(59%)和1只黑猩猩都呈现有循环免疫复合物。10例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中发现7例的血清转氨酶中有免疫复合物,该复合物水平的增减与转氨酶活性物的变化呈平行关系。免疫复  相似文献   

19.
作者及其同事近年来通过实验研究,认识到IC病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是由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下促成的。我们的成就在于(一)建立了适合于研究IC病发病机制的动物模型,根据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将AESS模型分为三期,建立了检测特异性免疫复合物(BSA-抗BSA)的ELISA法和补体的复合物释放活性(CRA)检测法。(二)在理论上确定了补体系统在IC病中的积极防御作用;揭示了T淋巴细胞在IC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也发现了CaM与免疫复合物性炎症的关系。(三)证实了左旋咪唑、甲氰咪呱、抗胸腺细胞球蛋白、PGE_2、山莨菪碱等5种免疫调节剂有减轻IC病的作用,为临床提供了防治IC病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
<正> 循环免疫复合物在第Ⅲ型(即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测定血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含量及其动态,对有关疾病的诊断、病程观察及发病机理的研究等,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目前检测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方法较多,而以Clq结合实验、Raji细胞二法为优。我们自1980年以来采用Volanakis等人的方法,从新鲜人血中快速提取Clq;再用Zubler等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