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清甲胎蛋白和胆碱脂酶水平对重型肝炎的诊断以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通过分析慢乙肝、慢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之间甲胎蛋白、胆碱脂酶的差异,以及重型肝炎患者好转组与死亡组之间甲胎蛋白、胆碱脂酶的差异,评价甲胎蛋白、胆碱脂酶对重型肝炎诊断以及预后的价值。结果慢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胆碱脂酶水平明显低于慢乙肝患者的水平;慢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甲胎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慢乙肝患者的水平;重型肝炎患者好转组甲胎蛋白、胆碱脂酶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水平。结论血清甲胎蛋白、胆碱脂酶对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程度具有重要的判断价值,对肝脏疾病的预后估计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慢性重型肝炎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减少其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慢性重型肝炎无肝病史者9例;有肝炎肝硬化病史者29例,其中2例为胆囊切除手术后出现重型肝炎。本组病例死亡率52.6%。结论:重视肝病患者定期体检,预防重型肝炎发生。一旦出现慢性重型肝炎注意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发生,提高其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免疫抑制因素在乙型重型肝炎中的作用,并明确对目前重型肝炎分期的进一步认识,在此对本院近10年收治的16例乙型重型肝炎在院期间所观察到的病情演变进行总结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1989~1998年我院收治乙型重型肝炎16例,均为男性,年龄最小18岁,最大47岁,平均27.3岁。其中急性重型肝炎3例,亚急性重型肝炎9例,慢性重型肝炎4例;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  相似文献   

4.
王强 《吉林医学》2011,(2):233-233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相关因素及作用机理。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重型肝炎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分析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死亡18例,死亡率42.86%,其中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9例,死亡率47.37%,慢性重型肝炎9例,死亡率39.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死亡原因前3位依次为脑水肿7例次,占77.78%,DIC4例次,占44.44%,电解质紊乱3例次,占33.33%;慢性重型肝炎死亡原因前3位依次为脑水肿6例次,占66.67%,上消化道出血5例次,占55.56%,肝肾综合征4例次,占44.44%。结论:脑水肿是重型肝炎的主要死亡原因,出血、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等亦是重型肝炎死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杨文秀 《吉林医学》2012,33(24):5188
目的:观察血清前白蛋白(PAB)、甲胎蛋白(AFP)与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48例重型肝炎患者和同期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48例。自患者入院后观察3个月后根据患者是否生存再分为重型肝炎存活组和重型肝炎死亡组。在患者入院次日、健康体检者体检当日抽取空腹不抗凝静脉血4 ml。PAB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AFP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结果:48例重型肝炎患者经住院保守治疗3个月后死亡28例,占58.33%;存活20例,占41.67%。28例死亡的重型肝炎患者中死亡病主要集中在AFP含量<100 ng/ml者,其中尤以<25 ng/ml为主。28例死亡的重型肝炎患者中死亡病主要集中在PAB含量<100 mg/L者。结论:PAB、AFP可作为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各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病原学及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753例重型肝炎患者的病原学、年龄、各项生化、PTA和病毒指标等预后相关因素应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各型重型肝炎的预后不同,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②乙型肝炎是慢性重型肝炎的最主要病因;③年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总胆固醇(CHO)是影响预后的重要的实验室指标;④乙肝HBeAg阴性且HBV-DNA高表达者,病死率增高,有显著差异。结论重型肝炎以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为主,年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总胆固醇(CHO)以及乙肝前C区基因变异与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相关,可作为评价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邱平  林锋  贾杰  曾丽花  李晖 《中国热带医学》2005,5(3):412-413,471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型肝炎的治疗时期和临床疗效。方法47例重型肝炎为治疗组,应用ALSS治疗;94例重型肝炎为对照组,仅用综合疗法治疗。结果经ALSS治疗后,治疗组肝功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程度改善,总治愈好转率为59.5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0.42%(P<0.05);而早、中期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为100.00%,与对照组(51.66%)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5),但晚期重型肝炎中,ALSS治愈好转率为20.83%,对照组为6.00%,两组无显著差异(P>0.1)。结论ALSS治疗重型肝炎疗效可靠,在早、中期重型肝炎进行ALSS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重型肝炎与土家族、苗族、汉族人群ABO血型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与土家族、苗族、汉族人群的ABO血型的关系。方法 对病毒性乙型重型肝炎376例进行ABO血型检测 ,按民族进行分组比较各民族重型肝炎ABO血型分布 ,并与正常人群ABO血型分布对照比较。结果 重型肝炎患者血型分布特征为O >A >B >AB ;土家族人群为A >O >AB >B ;苗族为A >O >B >AB ;汉族为O >B >A >AB。结论 土家族、苗族、汉族人群内部及各民族间病毒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血型分布有差别。  相似文献   

9.
印健  吴长健 《黑龙江医学》2006,30(12):890-891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注射液(Lipo-PGE1)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4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TNF-α、IL-8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IL-8水平明显高于慢性肝炎及健康人(P<0.05~0.01)。Lipo-PGE1治疗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TNF-α、IL-8水平明显下降(P<0.05~0.01),死亡率也明显低于一般综合治疗组(P<0.05)。Lipo-PGE1治疗组血清胆红素浓度下降与血清TNF-α、IL-8水平下降呈正相关(P<0.05~0.01)。结论TNF-α、IL-8水平可以反映慢性重型肝炎损伤的程度及判断预后,Lipo-PGE1注射液能改善慢性重型肝炎免疫状态,降低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IL-8的水平,是其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重型肝炎感染模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病原学感染模式,及临床类型与病原学关系。方法:采用ELISA、fWR等方法检测98例重型肝炎的血清肝炎病毒标志物。结果:表明急性重型肝炎发生率较低(1.0%),以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主,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占重型肝炎的97%,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病毒之间的重*感染促使重型肝炎的发展。结论:研究提示乙型肝炎病毒仍是引起重型肝炎的主要病毒。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与重型肝炎诊断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138例重型肝炎患者资料,按重型肝炎内科治疗原则进行治疗,监测AFP、PTA、肝功能、B超等。结果:重型肝炎的分型与AFP分布有关,以慢重肝组最为明显;血清AFP水平与重肝预后明显相关,并且AFP升高的程度与重肝的预后也明显相关。结论:检测血清AFP水平可辅助诊断重型肝炎并用以评估病情、判断预后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甲种胎儿球蛋白(AFP)的分布、与肝损害的关系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性免疫法测定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AFP。结果96例患者,79.78%慢性重型肝炎血清AFP水平升高(>400ng/ml),主要分布在血清胆红素<320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35%者中。随着AFP含量的升高,重型肝炎的生存率逐渐增高,病死率逐渐降低。结论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升高反映了肝细胞再生旺盛,提示AFP含量增高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重型肝炎患者fgl2凝血酶原酶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fgl2凝血酶原酶mRNA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重型肝炎患者18例,非重型急性肝炎15例、非重型慢性肝炎14例,应用RT-PCR方法对其外周血fgl2凝血酶原酶mRNA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重型肝炎组外周血fgl2凝血酶原酶mRNA与β-actin mRNA表达灰度值比值为1.55±0.23,明显高于非重型急性肝炎组(1.34±0.18)、非重型慢性肝炎组(1.29±0.16)及正常对照组(1.31±o.12),均为P<0.01.结论重型肝炎患者的肝坏死可能与fgl2凝血酶原酶的高表达有关,为重型肝炎的诊疗提 供了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对照分析研究,探讨人工肝治疗对重型肝病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选择5家医院的肝病患者916例,将患者分为人工肝治疗组和常规内科治疗对照组,记录其诊断、分期等原始资料并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方法和Log-Rank以及Breslow检验进行生存情况分析。结果人工肝治疗有延长生存时间的趋势;人工肝治疗对急性重型肝炎的生存时间有明显影响,能够延长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存时间;人工肝对晚期患者的短期生存率有影响;人工肝治疗次数对患者生存时间有明显影响;人工肝治疗次数对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明显影响。结论人工肝治疗能够延长急性重型肝炎患者、慢性及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存时间,多次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次治疗和内科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 (AFP)含量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 96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AFP含量检测。结果 AFP异常率高达 86.3 %。急性重型肝炎AFP阳性率明显低于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 ,P均 <0 .0 1。 96例中存活 69例 ,AFP值为 2 5 3± 83 .2 4μg/L ,死亡 2 7例 ,AFP值为 3 8± 2 1.3 6μg/L ,两者AFP值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t=19.85 ,P <0 .0 0 1。结论 重型肝炎部分患者AFP值升高 ,以亚急性、慢性增高最常见 ,是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重型肝炎的患者出现顽固性呃逆,明显影响患者的进食、休息和治疗效果,我科采用针炙治疗重型肝炎的顽固性呃逆30例,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一、临床资料 30例均是90年至97年住我院的重型肝炎,其中急性重型肝炎2例,亚急性重型肝炎6例,慢性重型肝炎22例;男25例,女5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0岁,平均36.2岁,诊断以《1990年5月上海第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为依  相似文献   

17.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观察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重型肝炎在综合对症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ALSS治疗。结果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66.7%,慢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42.8%,降低了重型肝炎病死率。结论ALSS为重型肝炎提供了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也为肝移植的开展提供了条件。ALSS对重型肝炎的早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重型肝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和转归。方法随机选取收治的重型肝炎患者共52例,研究其各器官衰竭的发生比例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在重型肝炎时,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肝脏、血液系统、脑、胃肠系统和肾脏等;患者受累器官的数目多少与恶化病死率呈正相关。结论重型肝炎应采取综合治疗,在治疗肝炎的同时,注意保护其他器官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重型肝炎病人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病毒性重型肝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和包被管免疫放射分析 (IR MA)法检测 73例重型肝炎患者FT3、FT4 、TSH值 ,并与 40例慢性肝炎、40例正常健康者对照比较 ;分析重型肝炎存活组与死亡组以及存活组治疗前后FT3、FT4 、TSH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慢性肝炎组、正常对照组比较 ,重型肝炎组FT3、FT4 明显下降 (P <0 .0 1) ,TSH改变不明显 ;重型肝炎死亡组FT3、FT4 比存活组明显下降 (P <0 .0 1)、TSH升高 (P <0 .0 5 ) ;重型肝炎存活组治疗后FT3、FT4 比治疗前升高 (P <0 .0 5 )。结论 甲状腺功能可随肝炎病情变化而改变 ,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检测可作为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的一项参考指标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急性重型肝炎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超声诊断技术动态检查32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并经肝穿刺病检证实的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资料、声像图特点作一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的50例慢性重型肝炎作对照比较。结果急性重型肝炎与慢性重型肝炎首次超声检查在肝脏体积、门脉内径及门脉流速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脏和胆囊壁的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若急性重型肝炎存有下列声像图改变,则提示预后不良:(1)肝脏体积缩小;(2)肝实质呈斑块征;(3)肝内管道结构显示模糊;(4)胆囊充盈差、囊壁增厚;(5)腹水;(6)门脉流速减低。结论 动态超声检查对急性重型肝炎的病情监视及预后估测具有实用临床价值,胆囊壁增厚程度可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临床判定标准前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