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目的 评价肢体缺血预处理对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肝损伤的影响。 方法 择期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体重44~72 kg,ASA分级Ⅱ或Ⅲ级,心功能Ⅱ或Ⅲ级,左心室射血分数≥40%,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 n=30):对照组(C组)和肢体缺血预处理组(E组)。E组于麻醉诱导后将止血带置于患者右下肢,充气到300 mmHg,实施3个周期的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 0)、术后2 h(T 1)、12 h(T 2)、24 h(T 3)、72 h(T 4)和7 d(T 5)时,采集右侧颈内静脉血样,检测血清ALT和AST的活性;于T 0-4时采用RT-PCR法测定血清微小RNA122(miR-122)的表达水平。 结果 与T 0时比较,2组T 2-4时血清ALT和AST的活性升高,T 1-3时miR-122表达上调( P<0.05);与C组比较,T 2-4时E组血清ALT和AST的活性降低,T 1-3时miR-122表达下调( P<0.05)。 结论 肢体缺血预处理可减轻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肝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远程缺血预处理(RIPC)对心肺转流(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CPB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研究组(E组)和对照组(C组)。E组于麻醉诱导插管完毕稳定5min后,应用骨科气压止血带给左上肢加压至35kPa,5min后,减压至0kPa,5min后重复加压,共4次,而C组只固定止血带,不加压。分别于麻醉诱导插管完毕稳定5min后(T1)、主动脉开放30min后(T2)、CPB停止后2h(T3)、术后12h(T4)、术后24h(T5)测颈内静脉血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结果与T1相比,两组cTnI浓度在T2时升高达峰值,随后持续下降;两组CK-MB浓度在T2时开始升高,T3时升高达峰值,随后持续下降。E组cTnI、CK-MB浓度在T2~T5时均明显低于C组(P<0.05或P<0.01)。结论 RIPC可降低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cTnI、CK-MB的释放,减少围术期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减轻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远隔缺血预处理联合后处理(RIPC+RIPostC)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 招募于本院手术室接受择期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80例,年龄44~64岁,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C组)和处理组(R组),每组40例。R组患者于CPB开始前30 min实施RIPC,并于CPB结束前30 min实施RIPostC。具体处理措施:患者下肢绑好充气式袖带,充气加压直至压力为200 mmHg(1 mmHg=0.133 kPa),保持5 min,随后袖带完全放气直至压力为0;5 min后再次充气加压,如此进行3个循环;C组将袖带绑于患者下肢,但不进行充气及放气操作。分别于术前1天及术后第1、3天时抽取外周静脉血并测定血常规。术后3天内采用重症监护室(ICU)意识障碍评估法(CAM-ICU)进行POD的评估。神经认知测试在术前、出院时和术后3个月进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和痴呆症(AD)的评估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并排除术前<24分的患者。记录术中及术后任何不良事件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或低血压/高血压、术后感染等。记录住院时间及90天病死率。3个月后,使用问卷收集与睡眠有关的数据、生活质量、焦虑和疼痛。结果 两组术后第1、3天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较术前1天时的均增高,但R组均显著低于C组(P<0.05)。C组共有13例患者(32.5%)在术后第3天内发生POD,27例患者(67.5%)未发生PO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共有5例患者(12.5%)在术后3天内发生POD,35例患者(87.5%)未发生POD。术后90天随访时,MMSE评分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共有4例(10%)患者出现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两组间POCD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心动过缓或低血压/高血压、术后感染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在两组间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90天的随访期内,两组均无患者死亡。两组在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EQ-5D问卷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间的睡眠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IPC+RIPostC可减低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炎症反应,降低POD发生率,改善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老年病人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全身麻醉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老年病人60例,性别不限,年龄65~78岁,体重50~80 kg,身高150~180 cm,ASA分级Ⅱ或Ⅲ级,NYHA分级Ⅱ或Ⅲ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40%,按照随机...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异氟醚预处理对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脑损伤的影响。 方法 择期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性别不限,年龄35~55岁,BMI 18~25 kg/m 2,ASA分级Ⅱ或Ⅲ级,NYH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20):对照组(C组)和异氟醚预处理组(P组)。麻醉诱导后P组吸入1.5%异氟醚30 min,洗脱15 min,洗脱结束时呼气末异氟醚浓度小于0.1%。分别于颈内静脉穿刺后即刻(T 1)、CPB开始前即刻(T 2)、CPB开始30 min(T 3)、CPB结束即刻(T 4)、CPB结束后6 h(T 5)和术后1 d(T 6)时,采集血标本,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S100β蛋白浓度,采用离子交换色谱法测定血清谷氨酸浓度。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7 d时记录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记录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T 1时比较,2组T 3-5血清S100β蛋白和谷氨酸浓度升高( P<0.05);与C组比较,P组T 3-5时血清S100β蛋白浓度降低,T 4,5时血清谷氨酸浓度降低( P<0.05)。2组均未见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结论 异氟醚预处理可减轻CPB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谷氨酸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老年病人心肌损伤的影响。 方法 择期行全身麻醉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老年病人60例,性别不限,年龄65~78岁,体重50~80 kg,身高150~180 cm,ASA分级Ⅱ或Ⅲ级,NYHA分级Ⅱ或Ⅲ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40%,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C组)和RIPC组,每组30例。RIPC组于麻醉诱导后5 min实施RIPC。具体步骤如下:在右上肢上臂放置袖带,充气加压使压力200 mmHg,持续5 min后袖带放气至0 mmHg,5 min后再次充气加压,此为1个周期,如此进行3个周期。C组于麻醉诱导后5 min将袖带绑于病人右上肢,但不进行充气及放气操作。于术前(T 0)、主动脉开放后1 h(T 1)、术后6 h(T 2)、12 h(T 3)和24 h(T 4)时抽取病人颈内静脉血样,检测血浆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cTnI和CK-MB浓度。术前和术后4周时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仪器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LVEF。记录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 结果 与C组比较,RIPC组T 2~4时血浆NT-proBNP、cTnI、CK-MB浓度、术后4周LVEDD和LVESD降低,LVEF升高( P<0.05)。2组病人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RIPC可减轻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老年病人的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7.
氨甲环酸对心肺转流患者手术出血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TA)对心肺转流(CPB)术中出血及输血量的影响.方法 择期心脏二尖瓣瓣膜置换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五组:TA100、TA75、TA50、TA25、TAO组,TA剂量分别为100、75、50、25、0 mg/kg,每组20例.除TA0组外,其他四组均于诱导后切皮前静注TA.记录术前、术毕、术后12 h血细胞比容(Hct),记录CPB时间、术中出血量、红细胞用量、术后12 h心包及纵隔引流量、输血量等.结果 与TA0组比较,其他四组术中出血量及红细胞用量、术后12 h心包引流量及红细胞用量、血浆用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但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PB前使用TA 25~100 mg/kg可以减少术中、术后的出血量和输血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系统性评价远隔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对各种原因导致的肺损伤的影响。 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检索出相关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并提取主要评估指标(ICU停留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和次要评估指标[术后24 h血清IL-6、TNF-α、IL-8浓度及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 oxygen tension gradient,A-aDO 2)、氧合指数(oxgension index,PaO 2/FiO 2)、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RI)],采用RevMan5.3和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8篇,476例患者,其中RIPC组237例,对照组239例。与对照组相比,RIPC可以减少患者术后ICU停留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并降低术后24 h血清TNF-α浓度( P<0.05),其标准均数差(standard mean difference,SMD)和95% CI分别为-0.03(-0.41,-0.05)、-0.2(-0.39,-0.01)、-0.85(-1.35,0.34)。 结论 RIPC可以减少患者术后ICU停留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改善肺损伤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9.
心脏外科手术应用心肺转流 (CPB)时 ,可明显破坏血小板和凝血系统功能 ,导致术后大量渗血。近年来研究表明 ,抑肽酶作为一种蛋白酶抑制药 ,有良好的抑制纤溶系统和保护血小板的功能。本文就应用国产抑肽酶的体会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选择 6 0例病人 ,男 41例 ,女 19例 ,年龄 38~ 5 5岁。术前肝肾功能正常 ,出凝血指标正常。 40例单瓣置换 ,2 0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联合置换。随机分为三组 :小剂量组 (LA组 ) ,大剂量组 (BA组 ) ,对照组 (C组 ) ,每组 2 0例。抑肽酶使用方法 麻醉后肝素化前静脉滴注 5 0万KIU(LA组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氨茶碱在心肺转流(CPB)术中对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择期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患儿40例,年龄2~6岁.体重12~20 kg,随机分为氨茶碱组(A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A组于麻醉诱导插管后先静脉缓慢(5 min内)注射浓度为1 mg/ml的氨茶碱2mg/kg.其后按0.5 mg·kg-1·h-1经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浓度为1 mg/ml的氨茶碱至CPB结束.C组以生理盐水替代A组用的氨茶碱作为对照.监测给氨茶碱前(T1)、停机后5 min(T2)、30 min(T3)、60 min(T4)的静态肺顺应性(Cst)和动态肺顺应性(Cdyn);记录HR、MAP、中心静脉压(CVP)、潮气量(VT)、气道峰压(Pmax)、平均气道压(Paw)、气道平台压(Pplat)、呼气末正压(PEEP)、吸入氧浓度(FiO2)、PaO2、PaCO2.计算呼吸指数(R1)及氧合指数(OI).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浓度.结果 T2、T3时A组HR显著加快.并快于C组(P<0.05).T2~T4时C组OI、Cst、Cdyn较T1及同时点的A组明显下降,而Paw及R1明显升高(P<0.05).C组T2~T4时TNF-α、IL-8浓度显著高于T1时及A组(P<0.05).结论 氨茶碱可通过抑制CPB的炎性反应对手术患儿具有良好的肺功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远程缺血预处理(RIPC)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CENTRAL)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3月2日,采用主题词+自由词的方法,搜集关于RIPC应用于心脏手术的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23项,患者5 045例,按照缺血预处理方式分为RIPC组(2 524例)和对照组(2 521例)。实验组采用麻醉诱导后远程缺血预处理,上、下肢均可;对照组采用相同部位假缺血处理,比较两组指标差异。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病死率和肌钙蛋白I值,次要结局指标为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总时间。二分类结局变量采用相对危险度(RR)及95%可信区间(95%CI)表示,连续性数值变量采用均数差(MD)或标准化均数差(SMD)的95%CI表示。因文献术后72 h肌钙蛋白I曲线下面积的研究间存在不可接受的异质性,放弃meta分析,仅作定性分析。 结果 两组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包括急性心肌梗死(RR=0.92,95%CI:0.79~1.07,P=0.27)、急性肾损伤(AKI)(RR=1.01,95%CI:0.90~1.14,P=0.83)、术后新发房颤(RR=0.98,95%CI:0.83~1.15,P=0.77)、卒中(RR=0.96,95%CI:0.61~1.50,P=0.84)及病死率(RR=1.27,95%CI:0.84~1.91,P=0.2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未发现RIPC改善体外循环心脏术后临床结局证据,其心肌保护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心肺转流(CPB)前和主动脉开放后10min时瓣膜置换术患者肺静脉(PV)和主动脉窦(AS)中P-选择素(CD62P)、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血浆水平变化。方法 12例择期行CPB心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ASA Ⅲ~Ⅳ级,分别于CPB前、主动脉开放后10min抽取患者PV(T1、T3)和AS(T2、T4)血,采用酶联免疫法定量测定CD62P的血浆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方法定量测定IL-8和IL-10血浆水平。结果 CPB前PV和AS中CD62P、IL-8和IL-10值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主动脉开放后10min时,CD62P和IL-8的PV值及AS值均较各自CPB前显著上升(P〈0.05),IL-10的PV值较CPB前显著上升(P〈0.05),而AS值虽较CPB前上升但差异无显著性。主动脉开放后10min,CD62P、IL-8和IL-10的AS值分别和各自的PV值相比均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 CPB心瓣膜置换术时左心内膜未见大量炎性反应介质释放。  相似文献   

13.
体外循环结束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Swan-Ganz导管监测技术对一组换瓣术病人CPB结束后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CPB停机后CI明显增高,MAP、MPAP、PCWP、PVRI及SVRI明显降低;随后CI略回降,MAP渐上升至麻醉前值;但PVRI和SVRI仍明显低于麻醉前。CPB后RAP略高于麻醉前;LVWI有所增加,RVWI有所减低。Hct在停时最低,随后逐渐回升。相关分析显示CI与LVWI和RVW  相似文献   

14.
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替换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探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替换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动态检测30例心脏瓣膜替换病人术前和术后1、3、7、14天多项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指标。结果显示:术后早期T、B淋巴细胞数目减少,亚群分布异常,淋巴细胞转化率及转化后白细胞介素2受体阳性表达细胞数低下;红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血中免疫球蛋白浓度及其诱生能力低下,血中补体水平低下和C反应蛋白增高。结论:体外循环换瓣术后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明显抑制,是术后易发感染的主要原因,应强调围术期采用综合性预防感染措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探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替换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动态检测30例心脏瓣膜替换病人术前和术后1、3、7、14天多项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指标。结果显示:术后早期T、B淋巴细胞数目减少,亚群分布异常,淋巴细胞转化率及转化后白细胞介素2受体阳性表达细胞数低下;红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血中免疫球蛋白浓度及其诱生能力低下,血中补体水平低下和C反应蛋白增高。 结论: 体外循环换瓣术后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明显抑制,是术后易发感染的主要原因,应强调围术期采用综合性预防感染措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探讨体外循环对心脏瓣膜替换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作者对9例单瓣膜替换和7例双瓣膜替换病人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IL-2诱生能力和SmIL-2R+表达水平在术前和术后1、3、7、14天进行动态检测。结果显示术后早期CD+3、CD+4、CD+4/CD+8、IL-2和SmIL-2R+值均较术前明显降低;CD+4、IL-2和SmIL-2R+值的下降,双瓣膜替换者较单瓣膜替换者更明显;均于术后7~14天恢复。表明体外循环能明显抑制这类手术病人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程度与体外循环时间和输血量有关。故认为围术期应采取保护和增强病人免疫功能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米力农对心肺转流患者肺炎性反应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米力农对患者肺内血浆中P-选择素、白细胞介素-8(IL-8)和血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24例择期行心肺转流(CPB)下心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随机双盲分为米力农组(M组)和对照组(N组),每组12例。分别于CPB转机前、主动脉开放后10min抽取患者肺动脉血(PA)和肺静脉血(PV),测定P-选择素、IL-8和IL-10水平。结果P-选择素、IL-8和IL-10在主动脉开放后10min的PA、PV中血浆浓度均较CPB转机前显著升高(P<0·05)。在主动脉开放后10min时,P-选择素在M组PV中的血浆浓度较PA中血浆浓度显著降低(P<0·05),N组下降不明显,M组PV中与N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两组中IL-8在PV中的浓度均较PA中显著升高(P<0·05),且N组升高的幅度与M组相比更大(P<0·05);两组IL-10在PV中的浓度均较PA中显著降低(P<0·05),M组在PA及PV中均较同一时点N组值高(P<0·05)。结论米力农可减轻心瓣膜置换术CPB所致急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手术中氨力农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择期心内直视瓣膜置换手术病人 79例。术前用药为东莨菪碱、吗啡。麻醉以咪唑安定、芬太尼、维库溴铵和丙泊酚维持 ,并间断吸入异氟醚或七氟醚。桡动脉穿刺置管行直接动脉压监测。诱导后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和SWAN GANZ导管 ,分别测定中心静脉压 (CVP)、肺动脉楔压(PCWP)、肺动脉压 (MPAP)、心输出量 (CO) ,并同时相抽取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 ,计算体循环阻力 (SVR)、肺循环阻力 (PVR)和心脏指数 (CI)。A组于停机前 10~ 15min经心肺转流 (CPB)单次给予氨力农 1 0~ 1 3mg/kg ,然后以 5~ 8μg·kg 1·min 1持续静脉输入。N组不用氨力农 ,两组均根据停机后的心功能及循环状态酌情使用循环支持药 儿茶酚胺类药 (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 ) ,维持CI在 3 0L·min 1·m 2 以上。所有指标对照分析时机为诱导后开胸前循环稳定时(S0 )、停机后即刻 (S1)、停机后 1h(S2 )、手术结束前 (S3 )。结果 CPB前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CPB后两组间HR、CVP、MPAP、CI无显著性差异 ;SVR于S1、S2 、S3 各时点A组显著降低 ,并明显低于N组 (P <0 0 1) ;PVR两组间的差异不如SVR明显 ,但于S2 时点A组显著低于N组。A  相似文献   

19.
体外循环对瓣膜替换病人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体外循环对心脏瓣膜替换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作者对9例单瓣膜替换和7例双瓣膜替换病人的T淋巴细胞亚群、IL-2诱生能力和SmIL-2R+表达水平在术前和术后1、3、7、14天进行动态检测。结果显示术后早期、IL-2和SmIL-2R+值均较术前明显降低;IL-2和SmIL-2R+的下降,双瓣膜替换者较单瓣膜替换者更明显;均于术后7~14天恢复。表明体外循环能明显抑制这类手术病人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程度与体外循环时间和输血量有关。故认为围术期应采取保护和增强病人免疫功能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20.
妊娠期心瓣膜置换术围术期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妊娠期妇女的心脏病发病率为1%~4%,其中以风湿性心瓣膜疾病最为常见。在内科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则需要进行手术干预。由于妊娠期特有的生理改变,妊娠期患者的心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处理与非妊娠期患者相比有较大的差异。目前,对妊娠期患者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已不是绝对禁忌证,但胎儿的死亡率和致畸率仍然很高。目前在心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对体外循环方法、术后监护和抗凝等方面的不断改进,将有助于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率。现就近年来妊娠期心瓣膜置换术围术期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