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的特应性皮炎(AD)样小鼠模型特点及皮肤菌群改变。方法 将30只雄性、无特定病原级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3组:阴性对照组小鼠背部涂抹200 μl丙酮和橄榄油(体积比为3∶1)每周2次,连续6周;高、低浓度DNCB组小鼠于第1周的第1、3天均涂抹1% DNCB 200 μl,第2周起分别涂抹0.5%、0.1% DNCB 200 μl,每周2次,连续5周。末次给药24 h后评估皮损严重程度,测量经表皮水分丢失和角质层含水量。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切取背部皮肤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每组取3只小鼠背部全层皮肤组织样本,通过Illumina Miseq PE300型高通量测序仪检测小鼠背部皮肤菌群16S rRNA基因V3-V4可变区,并分析皮肤菌群的组成结构及不同菌属相对丰度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各指标的差异,Games-Howell法进行两两多重比较。结果 高、低浓度DNCB组小鼠皮损严重程度评分分别为(9.83 ± 2.45)分、(2.71 ± 0.56)分,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0.51 ± 0.12)分],t值分别为-7.19、-2.85,均P < 0.05。高、低浓度DNCB组经表皮水分丢失值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7.72,-2.68,均P < 0.05),而角质层含水量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6.77、5.99,均P < 0.05);高浓度DNCB组经表皮水分丢失值显著高于低浓度DNCB组(t = 2.76,P < 0.05),而高、低浓度DNCB组间角质层含水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间棒状杆菌属相对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49.85,P < 0.001),高浓度DNCB组棒状杆菌属丰度显著升高。3组小鼠皮肤样本observed species和Chao1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高浓度DNCB组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和低浓度DNCB组(t值分别为6.96、-6.37,均P < 0.05)。结论 DNCB可诱导小鼠皮肤形成AD样皮炎,其皮损严重程度、屏障功能受损程度与DNCB浓度相关;高浓度DNCB组小鼠皮肤菌群物种多样性明显下降,高浓度DNCB造模对研究AD的微生物学变化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刺果油在修复表皮通透屏障功能的同时对表皮抗菌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A)组8只、正常+2%青刺果油(B)组6只、模型(C)组8只、模型+2%青刺果油(D)组6只、模型+基质(E)组6只、模型+2%橄榄油(F)组6只。利用1-氯-2,4-二硝基苯(DNCB)和4-乙氧基亚甲基-2-苯基-2-唑啉-5-酮(OX)于C、D、E、F组小鼠背部构建特应性皮炎样模型,然后在B、D组小鼠背部涂抹2%青刺果油,在E组小鼠背部涂抹基质(辛酸/癸酸甘油三酯),在F组小鼠背部涂抹2%橄榄油。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7、15天用无创性皮肤生理功能测试仪测定小鼠背部受试区经表皮水分流失(TEWL)及皮肤水分,15天后取小鼠背部受试区皮损,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cathelicidin和β-防御素(MBD1、2、3、4)的表达。结果无创性皮肤生理功能测试结果显示,用2%青刺果油干预后,D组TEWL值均明显下降,皮肤水分均明显上升;与C组相比,D组TEWL值干预3、15天后明显下降;与E组相比,D组TEWL值干预3、7、15天后均明显下降;D组皮肤水分干预7、15天后明显上升;与F组相比,D组TEWL值干预7、15天后明显下降,D组皮肤水分干预7、15天后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用2%青刺果油干预后,D组cathelicidin和MBD3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A、B、C、E、F组,D组MBD1、2、4蛋白的表达高于C、E、F组。结论青刺果油在修复表皮通透屏障功能的同时可通过增加cathelicidin和β-防御素的表达来增加表皮抗菌肽的表达,从而可用于AD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硒对小鼠特应性皮炎样表现的影响。方法 40只BALB/c小鼠随机等分为缺硒组(0.01 mg/kg)、正常硒组(0.25 mg/kg)、过量硒组(3.00 mg/kg)和对照组(0.25 mg/kg),4组小鼠先用缺硒饲料饲养4周后,再分别以缺硒、正常硒、过量硒和正常硒饲料喂养4周。此后,3个致敏组(缺硒组、正常硒组、过量硒组)采用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特应性皮炎样表现。激发期间监测小鼠皮炎表现严重程度。激发3周后检测小鼠血浆总IgE、全血炎症细胞计数,并剪取小鼠背部皮肤组织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分析组织中硒含量。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评估多组间IgE、硒水平和细胞计数等检测结果差异, 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评估IgE等检测指标与硒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致敏6 d后,致敏组小鼠皮肤表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致敏第6、8、11、13、15、18天时各组间比较,F值分别为44.897、76.622、114.866、33.352、28.605、11.271,均P < 0.01),第11天过量硒组皮肤表现评分明显高于缺硒组和正常硒组(均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致敏小鼠均发生明显的皮炎病理改变,但3个致敏组之间皮损中炎症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致敏小鼠全血炎症细胞和血浆总IgE水平均随膳食硒水平的增加而升高;其中过量硒组血浆总IgE水平升高最明显,与缺硒组、正常硒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67.17 ± 8.49) μg/L比(124.78 ± 5.32) μg/L、(132.61 ± 4.71) μg/L、(109.13 ± 0.79) μg/L,t值分别为3.919、3.222、6.485,均P < 0.05]。致敏组小鼠皮肤组织硒含量与小鼠血浆总IgE水平(r = 0.579,P < 0.001)、全血白细胞(r = 0.414,P < 0.05)、中性粒细胞(r = 0.439,P < 0.05)、淋巴细胞(r = 0.417,P < 0.05)和嗜酸性粒细胞(r = 0.505,P < 0.01)均呈线性正相关。结论 不同硒水平对小鼠皮炎表现严重程度的影响不同,过量硒组皮炎表现更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镇心安神方(ZXASF)对特应性皮炎(AD)样小鼠模型血清及皮肤组织1,25(OH)2-D3、维生素D受体及Filaggrin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1-氯-2,4-二硝基苯(DNCB)反复刺激BALB/c小鼠背部皮肤,建立AD样动物模型。54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维生素D组、ZXASF低、中、高剂量组),每组9只。造模14 d后,ZXASF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含ZXASF生药量9.9 g/(kg·d)、18.18 g/(kg·d)及36.36 g/(kg·d)的颗粒水溶液灌胃,维生素D组灌服维生素D滴剂2000 IU/(kg·d),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0.1 mL/(10g·d),共治疗14 d,观察各组模型小鼠皮损面积及皮炎评分,ELISA检测模型动物血清1,25(OH)2-D3、维生素D受体及皮肤组织Filaggrin含量,HE染色观察皮损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皮肤组织FLG的表达。结果末次给药后模型组皮炎评分、皮炎面积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模型组皮肤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角化过度、棘层肥厚、海绵形成、真皮层炎性细胞浸润,ZXASF低、中、高剂量组及维生素D组小鼠背部皮损的红斑、糜烂、渗液及结痂减轻,皮炎评分及皮损面积均低于模型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1,25(OH)2D3、维生素D受体及皮肤组织Filaggrin含量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ZXASF中剂量组血清1,25(OH)2D3、维生素D受体及皮肤组织Filaggrin含量升高(P<0.05),ZXASF低、高剂量组血清1,25(OH)2D3含量低于维生素D组(P<0.05),ZXASF中剂量组血清VDR含量高于维生素D组(P<0.05)。结论ZXASF可以改善AD样动物模型皮损,上调动物模型血清1,25(OH)2-D3、维生素D受体及皮肤组织Filaggrin的表达,以中剂量组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臭氧水疗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样小鼠的疗效。方法 DNCB诱导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样小鼠模型40只,随机分成A组(臭氧水疗组),B组(药物治疗组),C组(纯净水治疗组),D组(自然恢复组)。A、B、C三组皮损处分别予以臭氧水疗、外用药物、纯净水治疗,连续治疗2周,D组不做任何处理。2周后处死小鼠,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的皮肤组织病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小鼠皮肤棘层的变化;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皮损中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7(IL-17)表达水平。结果 A组及B组较C组及D组小鼠的搔抓症状及皮炎表现好转,皮损处病理结果与电镜下超微结构明显改善。A组及B组小鼠皮损中IL-10、IL-17 m RNA水平明显低于C组和D组,IFN-γm RNA水平较C组及D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臭氧水疗对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样小鼠有明显疗效,可能通过调控T细胞间的平衡及细胞的氧化还原反应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交感神经对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系统性炎症的影响。 方法 将24只SPF级C57BL/6J小鼠以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银屑病样皮炎模型组(模型组)、白念珠菌感染组、阴性对照组及银屑病样皮炎模型伴溶剂处理组(溶剂模型组)、6-羟基多巴胺(6-OHDA)处理组、溶剂对照组,每组4只。每日肉眼观察各组小鼠银屑病皮损变化情况;取小鼠背部、耳部皮损通过HE染色、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白介素17A(IL-17A)炎症因子表达情况;取小鼠脾脏,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炎症细胞、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1β(IL-1β)观察小鼠脾脏的系统性炎症情况。结果 白念珠菌感染组小鼠背部及模型组小鼠背部均可见表皮增厚、角化不全、基底角化细胞增殖和炎症细胞浸润,且IL-17A上升,以上指标两组小鼠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相较于白念珠菌感染组,模型组还可见皮肤大量鳞屑产生及脾脏增大,脾脏炎症细胞增多,且IL-6、IL-1β水平升高(均P<0.01)。相较于溶剂模型组小鼠,6-OHDA处理组小鼠脾脏明显变小,脾脏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数显著降低,脾脏IL-6、IL-1β水平降低(均P<0.01)。结论 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样小鼠模型存在系统性炎症,交感神经的激活可能参与银屑病中系统性炎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银屑病的迟发性超敏反应进行研究。选择22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及100例正常人志愿者对照观察。所有患者均未用过任何免疫抑制剂,也无任何其它疾患。皮肤试验:(1)DNCB 致敏:用0.1ml 含 DNCB2000μg 的丙酮涂于右前臂屈侧1cm 直径钢圈内,作为致敏剂量,同样在左臂涂0.1ml 含 DNCB50μg 的丙酮以说明致敏前情况。在左臂临近 DNCB 点涂  相似文献   

8.
应用RNA的聚合酶链反应(PCR)研究环孢素A(CsA)在体内对皮肤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作用。 方法:隔日皮下注射5或10mg/kg的CsA橄榄油溶液于8~10周龄C57BL6雌鼠的背部,共3周。对照组小鼠注射等体积的橄榄油。处死小鼠,切取背部皮肤,刮除皮下组织和部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IL-35在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中的表达。方法: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及对照组,每组15只,使用丙酮:橄榄油3:1溶液作为基质配置0.5% 2,4-二硝基氟苯(DNFB)经皮致敏建立特应性皮炎样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使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35、IL-4、IFN-γ、IL-17的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皮肤组织中IL-12p35mRNA及EBI3mRNA水平。结果:模型组小鼠背部皮肤出现明显炎症,病理表现为表皮增厚、海绵水肿、真皮浅层炎细胞浸润。模型组小鼠血清中IL-35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L-4、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IL-35与IL-17水平呈负相关(P<0.05);模型组小鼠背部皮损组织中IL-12p35及EBI3mRN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IL-35可能在特应性皮炎发病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恶唑酮诱导建立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初步研究特应性皮炎的组织病理特点和炎症机制。方法:选取6~8周龄雄性无毛小鼠(SKH-1),在背部外用1%的恶唑酮连续刺激3 d,致敏后用0.1%恶唑酮隔天刺激9次。结果:恶唑酮多次处理后的无毛小鼠背部皮肤出现明显的湿疹样改变,表现为红斑水肿、表面痴屑剥蚀面和血痂。皮肤生理指标检测发现TEWL升高.皮肤表面pH值升高,角质层含水量降低。组织病理示恶唑酮处理的小鼠表皮明显增厚,海绵水肿,真皮层浅层有多数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提示浸润的炎性细胞多数是白细胞介素(IL)-4阳性的Th2淋巴细胞,甲苯胺蓝特异性染色显示大量的肥大细胞。RT-PCR发现恶唑酮处理的小鼠IL-4、IL-I3、KLK5、PAR2及TSLP表达量较正常小鼠明显上升,表皮抗菌肽BD3表达明显下降。免疫组化提示IL-4,TSLP在AD组呈阳性表达。结论:采用恶唑酮多次刺激的方法可以诱导无毛小鼠出现稳定的特应性皮炎的临床改变、组织病理和病理生理特性,可以作为研究AD筛选药物的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建立硬皮病小鼠模型,检测模型小鼠血清及皮肤组织中IL-8及瘦素的表达水平,探讨IL-8及瘦素在硬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用博莱霉素(BLM)造模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二组:模型组小鼠每日用BLM在小鼠背部皮肤皮下注射,对照组小鼠每日用磷酸盐缓冲液(PBS)于背部相同部位皮下注射,连续4周后分别取小鼠背部皮肤及肺组织、血清。采用HE染色观察皮肤及肺的组织病理变化特点,并测量两组小鼠真皮厚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两组小鼠血清IL-8及瘦素浓度,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L-8及瘦素在皮肤中的定位及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皮肤组织呈典型的硬皮病病理学改变,同时模型组小鼠肺组织切片HE染色结果显示肺泡间隔增宽以及大量单个核细胞浸润。模型组小鼠真皮(135.60±3.71)μm较PBS对照组(84.94±1.75)μm显著增厚(P0.01)。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得硬皮病模型小鼠血清中IL-8及瘦素表达水平上升(P0.01),两者呈正相关性(r=0.84,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L-8及瘦素在硬皮病模型皮肤中表达阳性,且表达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博莱霉素反复皮下注射可诱导建立硬皮病小鼠模型。硬皮病小鼠血清及皮肤组织中IL-8及瘦素水平较对照组升高且呈正相关性,提示这些因子在硬皮病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豆低聚肽(SOP)对中波紫外线(UVB)诱导的BALB/c光老化小鼠皮肤中的Ⅰ型和Ⅲ型胶原的作用。方法 BALB/c小鼠背部皮肤剃毛后予UVB照射,构建小鼠皮肤光老化模型。随机分组行UVB照射后分别外用不同浓度的SOP。组织切片、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改变并测定其胶原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MMP1、MMP3、COL1a1、COL3a1 m RNA。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浓度SOP组的胶原含量及COL1a1、COL3a1 m RNA表达增加(P0.05),MMP1、MMP3 m RNA的表达减少(P0.05),且SOP中浓度组效果最显著(P0.05)。结论 SOP能有效对抗UVB所致BALB/c光老化小鼠皮肤中的Ⅰ型和Ⅲ型胶原的降解,对小鼠皮肤具有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的Nc/Nga小鼠特应性皮炎样皮损的影响。方法 15只Nc/Nga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5只。第1周开始,对照组在小鼠足垫及除毛之后的腹部外涂丙酮并腹腔注射生理氯化钠溶液100 μl,模型组外涂丙酮配置的5% DNCB并腹腔注射生理氯化钠溶液100 μl,治疗组外涂丙酮配置的5% DNCB并腹腔注射100 mg/L的BCG/PSN 100 μl,三组均为隔日给药1次,共7周。第2周开始,用丙酮配置的0.1% DNCB涂抹在小鼠双侧耳部和颈部皮肤,每周1次,共6周。通过小鼠耳朵厚度、组织病理学、免疫学指标评价皮炎损伤程度,观察BCG-PSN对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 外用DNCB可以引起Nc/Nga小鼠湿疹样皮炎的产生,模型组小鼠出现皮肤干燥、红斑、水肿、脱毛和糜烂,组织病理学显示表皮和真皮增厚、过度角化和炎症细胞浸润,小鼠血清IgE(174.72 ± 12.64 μg/L)和IL-4(91.49 ± 6.32 ng/L)增高,与对照组IgE(17.32 ± 3.56 μg/L)和IL-4(83.95 ± 6.63 ng/L)相比,P值均 < 0.05;而治疗组小鼠血浆IL-12(122.10 ± 4.64 ng/L)和IFN-γ(73.89 ± 2.39 ng/L)增加,IgE(84.27 ± 9.35 μg/L)下降,与模型组IL-12(20.14 ± 6.15 ng/L)、IFN-γ(51.53 ± 3.45 ng/L)和IgE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CG-PSN可能通过促进IL-12和 IFN-γ分泌,抑制IgE合成,发挥治疗Nc/Nga小鼠特应性皮炎样皮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芦荟提取物芦荟多糖(AP)对特应性皮炎小鼠的保护作用以及对免疫球蛋白E(IgE)、白介素-17(IL-17)及核因子κB(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将小鼠分为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odel)、AP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波尼松龙,prednisolone),对小鼠背部受损皮肤进行评分,HE染色观察皮肤组织病理损伤;测定小鼠脾脏、体重、脾脏指数变化;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IgA、IgM、IgE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淋巴液中Th17细胞含量;蛋白免疫印迹(WB)、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受损皮肤组织IL-17、NF-κB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受损皮肤评分显著升高;与模型组相比,AP低、中、高剂量组、波尼松龙组受损皮肤评分显著降低(P0.05)。病理切片提示模型组小鼠背部皮肤角化严重,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AP低、中、高剂量组、波尼松龙组皮肤组织得到明显缓解。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体重、脾脏重量、脾脏指数降低,IgA、IgE水平显著升高,IgG水平显著降低,Th17细胞比例显著升高,IL-17、NF-κB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AP低、中、高剂量组、波尼松龙组体重、脾脏重量、脾脏指数显著升高,IgA、IgE水平显著降低,Th17细胞比例显著降低,IL-17、NF-κB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芦荟多糖对特应性皮炎小鼠皮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Th17细胞以及NF-κB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皮炎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18只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等分为凡士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6只。小鼠背部剃毛后,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背部涂抹5%咪喹莫特乳膏62.5 mg每天1次,连续6 d,凡士林组小鼠涂抹等量的凡士林软膏;治疗组小鼠在第1、4天予尾静脉注射1.5 × 106个MSC。根据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每日评估小鼠背部皮损严重程度。末次涂药24 h后(第7天)取血并处死小鼠,取背部皮肤行HE染色,切取脾脏并获取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中Th1、Th17细胞亚群。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A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多重比较采用Tukey检验,PASI评分随时间变化的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 第7天,模型组小鼠背部出现明显的鳞屑性红斑,皮肤厚度为(78.73 ± 23.11) μm,凡士林组为(13.28 ± 4.57) μm,两组比较,q = 19.25,P < 0.001,模型组炎性细胞浸润数亦显著增加(q = 7.21,P < 0.001)。治疗组小鼠PASI评分、表皮厚度、炎性细胞浸润数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均P < 0.001)。治疗组小鼠脾脏Th17细胞亚群比例、血清TNF-α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 < 0.05)。治疗组与模型组之间脾脏重量、脾指数、脾脏细胞计数、Th1细胞亚群比例及血清IL-17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人脐带MSC可减轻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皮炎小鼠模型皮肤炎症,机制可能与抑制Th17细胞及TNF-α的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100A10蛋白在银屑病皮损的表达以及对咪喹莫特诱导小鼠银屑病样皮炎的影响。方法 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通过外科手术收集28例银屑病患者皮损, 同期于普通外科及眼科收集18例健康人皮肤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检测S100A10蛋白在银屑病患者皮损和健康对照皮肤的表达。分别选取10只野生型(WT)C57BL/6J雌性小鼠及10只S100A10-/- C57BL/6J雌性小鼠, 建立咪喹莫特(IMQ)诱导的银屑病样皮炎小鼠模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因敲除(KO)/IMQ组、WT/IMQ组、KO/凡士林(VAS)组及WT/VAS组, 每组5只, 背部剃毛后, KO/IMQ及WT/IMQ组每日涂抹IMQ乳膏(62.5 mg)于背侧皮肤建立银屑病样皮炎小鼠模型, KO/VAS及WT/VAS组每日涂抹凡士林乳膏(62.5 mg), 连续7 d, 每日观察小鼠背部皮损情况, 于第7天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 切取背部皮肤组织。每日通过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价IMQ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炎, HE染色观察皮损病理表现,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薄膜封包对慢性皮炎小鼠模型表皮增生的影响。方法以0.01%佛波酯(TPA)涂搽小鼠皮肤,造慢性皮炎表皮增生模型,应用非通透性膜封包,采用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法观察表皮增生改变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 TPA保鲜膜组和TPA基质组,表皮厚度(μm)分别为89.94±14.34,84.28±20.64,t=2.51;PCNA阳性标记率(%)分别为20.12±1.04,19.85±1.68,t=0.5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0.01%佛波酯(TPA)反复涂擦小鼠背部可以复制慢性皮炎模型;增殖细胞核抗原在慢性皮炎动物模型中表达明显增高;薄膜封包对慢性皮炎小鼠模型表皮增生没有明显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5%咪喹莫特对BALB/c小鼠皮肤组织和外周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其诱导银屑病小鼠动物模型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5%咪喹莫特乳膏规律地涂抹于BALB/c小鼠背部皮肤,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皮肤组织和外周血中VEGF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5%咪喹莫特乳膏涂抹小鼠背部皮肤5天后出现类似银屑病样皮损;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示:涂药8d后,在皮肤组织和外周血中,实验组小鼠的VEGF mRNA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小鼠的VEGF mRNA表达量,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5%咪喹莫特乳膏成功诱导银屑病动物模型的机理可能与其能上调皮肤组织和外周血VEGF 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初步探讨(635±3)nm的低剂量红光对DNFB诱导的特应性皮炎样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15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红光组,每组5只,使用2,4-二硝基氟苯(DNFB)经皮致敏建立特应性皮炎样小鼠模型。予以6 J/cm2的低剂量红光干预,计算皮炎严重程度评分、搔抓频率;HE染色观察皮损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计算表皮厚度,甲苯胺蓝染色计数肥大细胞;测量脾脏重量;ELISA法检测血清及脾脏组织匀浆上清液中IgE和细胞因子IL-4、IFN-γ、IL-17的水平。结果 造模完成后,模型组皮炎严重程度评分及搔抓频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红光组皮炎严重程度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搔抓频率也较模型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表皮厚度及肥大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红光组能显著改善表皮的增厚及减少肥大细胞数量(P<0.05);红光组的脾脏重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血清及脾脏组织上清液中IgE、IL-4、IL-17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IFN-γ浓度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咪喹莫特(IMQ)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中再次诱导是否可以模拟复发表型及组织常驻记忆性T细胞(T_(RM))的变化。方法将20只C57BL/6小鼠编号后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10只。所有小鼠背部剃毛后,一组小鼠涂抹62.5 mg凡士林(vaseline),另一组小鼠涂抹62.5 mg的5%咪喹莫特乳膏,连续6 d。第6天处死每组小鼠中的5只小鼠(Vaseline组和IMQ组),第36天时两组剩余小鼠背部皮肤均再次涂62.5 mg咪喹莫特(Vaseline-IMQ组和IMQ-IMQ组),连续6 d后处死小鼠。每日记录小鼠背部皮损严重程度指数(PASI),取背部皮肤进行HE染色。取脾脏及皮肤获取单细胞悬液,进行流式细胞检测。结果在第6天处死时,IMQ组银屑病样皮损典型,PASI评分最高为(9.50±0.58)。在第42天处死时,再次诱导的IMQ-IMQ组PASI评分为(10.75±0.50),比单次诱导的IMQ组(P=0.03)和Vaseline-IMQ组(8.25±1.50,P0.0001) PASI评分高,且比单次诱导的银屑病样皮损出现更快且更重。IMQ-IMQ组病理切片表皮厚度为(85.68±32.83)μm,比IMQ组(59.34±19.33)μm和Vaseline-IMQ组(52.04±11.94)μm更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IMQ-IMQ组脾脏Th17细胞比例增高为(5.17±1.94)%,高于IMQ组(3.36±0.58)%(P=0.18)和Vaseline-IMQ组(1.87±1.69)%(P=0.006)。IMQ-IMQ组小鼠背部皮肤的CD8~+CD103~+T_(RM)比例为(5.29±2.25)%,显著高于IMQ组(0.63±0.18)%(P=0.000 1)和Vaseline-IMQ组(1.12±0.61)%(P=0.000 4)。结论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在间隔1个月后再次诱导,银屑病样皮损更重、反应更快、表皮增厚更多,且存在更多的Th17细胞和CD8~+CD103~+T_(RM),有可能作为银屑病研究中的小鼠复发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