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明确临床特征有助于其诊断。目的:探讨UC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8年7月-2011年7月西京医院收治并确诊的活动期UC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共收治活动期UC患者360例,男女之比1.25:1;平均就诊年龄40.5岁。疾病严重程度以轻中度UC多见(84.4%)。病变累及以左半结肠和直肠、乙状结肠多见;18例病变呈节段性分布,其余均为连续分布。本组患者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内镜下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44例伴有肠外表现。多数患者的白细胞、ESR和CRP水平增高。52例患者合并并发症。349例患者接受内科治疗,病情明显缓解。结论:UC患者以中青年男性多见,内镜下病变以左半结肠和直肠、乙状结肠多见,常见并发症为结肠假性息肉。UC确诊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病理学检查,其中结肠镜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范围、程度以及肠腔有无狭窄或癌变,有助于临床病情分期,对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点、结肠镜表现、血小板(PLT)、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方法:收集2003-01/2006-12我院诊治的UC患者120例,对其临床资料、内镜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患者中,发病年龄以31-40岁为主,临床表现以黏液脓血便(72.3%)和腹痛(60.8%)为主;结肠镜镜下表现以黏膜充血水肿(91.7%)、血管网模糊(84.2%)、浅表溃疡(68.3%)最为常见,病变多发生于直肠、乙状结肠及左半结肠(51.7%);病理检查以黏膜慢性炎(97.7%),炎性细胞浸润(50.0%)及隐窝脓肿(41.7%)为常见;PLT、ESR及CR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UC病变大多局限于左半结肠,结肠镜对UC有较大的诊断意义,PLT、ESR及CRP可用来评价UC病情严重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454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内镜检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结肠镜结合黏膜染色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5年来确诊的454例UC。结果本组454例UC中。发病以21~50岁为主(75.2%),临床表现以黏液血便或脓血便(60.6%)及腹痛(41.2%)为主。病变分布以直肠、直乙状结肠及左半结肠最多见(63.7%)。结肠镜下表现以黏膜充血水肿(93.6%)伴糜烂(91.4%)或浅溃疡(62.6%)最常见。结论结肠镜检查结合黏膜染色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对UC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杨丽  杨瑜明 《胃肠病学》2013,18(3):172-174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极易误诊。目的:分析UC和CD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12年6月湖南省人民医院83例UC和28例CD病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变范围、实验室检查、并发症、治疗和误诊特点。结果:UC患者明显多于CD患者,UC病变部位以左半结肠为主,CD以回肠、末端回肠为主。UC病变范围和病情程度与CD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C、CD患者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降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升高,但两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CD常见并发症为肠梗阻、肛瘘,其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UC(P<0.05)。UC治疗以氨基水杨酸为主,CD以手术治疗更多见。UC的复发率、误诊率与CD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UC患者以轻中度为主,并发症较少,治疗以内科治疗为主;重度CD患者多见,并发症多,手术率相对较高。UC和CD的复发率和误诊率均高,应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的内镜特点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总结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表现。方法 收集1975年至2001年经结肠镜检查及病理确诊的UC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1975—1994年组有486例,1995—2001年组490例,观察其临床特点及内镜表现。确诊靠病理活检。结果 在1975—1994年和1995—2001年两组中,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UC患者占同期结肠镜的总数从3.51%上升至4.44%,男女之比分别为1.67和1.25,平均发病年龄从42.4岁上升至51.5岁,高峰年龄段分别是30—49岁和40—49,≥60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腹泻、腹痛等,病变范围:直肠及乙状结肠炎占55.4%和64.5%,左半结肠炎占17.3%和13.9%,全结肠炎占11.9%和14.3%。分别有89.9%和90.4%的患者病程小于10年。结论 UC的发病例数有所增加,病变主要以左半结肠为主,病程短,发病年龄相对较大,癌症发生率及并发症低。结肠镜及活检是诊断UC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112例溃疡性结肠炎的内镜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顾性分析过去13年经结肠镜检查并结合临床、活检符合溃疡性结肠炎(UC)诊断的112例结肠炎病例,占结肠镜检总数的3.01%。症状以腹泻(95.5%%)和腹痛(60.7%)为主,中毒性巨结肠和肠外表现少见。肠镜下糜烂和溃疡最多见(96.4%),其次是充血水肿、其它有质脆易出血、血管网模糊、粗糙颗粒感和假息肉。与病变范围广泛者相比,病变限制在直肠及乙状结肠的UC的病情轻、合并症和非典型增生少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的临床特征、结肠镜表现及发病危险因素,以提高对本病进一步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结肠镜确诊34例IC患者的临床资料(基础疾病、服药史、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结肠镜检查、处理措施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34例IC患者中,58.82%为60岁的患者。临床表现以腹痛、便血和腹泻为主。患者发病时间与首次接受肠镜检查时间相距平均5.4 d。病变范围以左半结肠受累为主,类型以一过型为主,无坏疽型。94.12%患者既往合并一项或多项基础疾病,以冠心病相关性疾病为主。61.76%患者存在6个月药物服用史。及时内科综合处理后,所有患者预后良好。结论结合临床资料,尽早检查结肠镜可及时确诊IC。IC及时内科综合处理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558例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以及危险因素,为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UC-CRC)的监测、筛查以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南方医院共行结肠镜检查32926例,对其中558例UC患者以及UC-CRC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558例UC患者中,发现结直肠癌8例,均为进展期癌,总体风险为1.43%,2组病人在年龄、疾病病程、病变范围、诊断结直肠癌前活检是否有不典型增生、是否使用5-ASA类药物、激素治疗以及是否参加内镜随访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别。危险因素分析提示,疾病病程、病变范围以及结肠镜检查发现不典型增生为UC-CRC的危险因素;定期内镜随访、5-ASA以及激素治疗可降低UC-RC发病的风险。结论 UC患者有较高癌变的风险,但总体风险较西方国家低;UC病程大于10年、全结肠炎以及活检发现有不典型增生是发生结肠癌的高危因素,定期内镜随访以及5-ASA和激素治疗是UC患者防止发生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背景: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发病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目的:探讨喀什地区维吾尔族(维族)UC的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03年2月-2012年2月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确诊的维族UC患者,对入组患者的一般情况、UC临床类型、疾病严重程度、病变部位、并发症以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126例患者纳入研究。男女比例为1.03∶1(64/62),青年为高发年龄段(48.4%);临床类型以慢性复发型多见(50.0%);疾病严重程度以中重度多见(83.3%);病变部位以左半结肠为多见(45.2%);并发症发生率低(4.8%);治疗以内科药物为主。结论:喀什地区维族UC患者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以青年高发,慢性复发型多见,疾病严重程度以中重度多见,病变部位以左半结肠多见,并发症发生率低,治疗以内科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严重度分型与内镜、病理分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严重度分型与病变范围及内镜、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1998年1月至2007年10月住院确诊的UC患者,采用分级的方法描述UC的临床严重程度及内镜、病理组织学特点。运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轻度UC(112例)病变范围多见于直肠及左侧结肠,中度UC(56例)以左侧结肠炎及广泛性结肠炎为主,重度UC(18例)以广泛性结肠炎为主(X^2=26.079,P〈0.01);患者临床严重度分级与病理组织学分级(r=0.520,P=0.000)、内镜分级(r=0.169,P=0.012)均呈正相关性;在临床完全缓解的88例中,肠镜及组织学分级为0级分别仅有21、24例,临床完全缓解和结肠镜分级为0级的21例中,10例组织学仍有Ⅰ级的改变。结论UC患者病变范围、内镜分级及活检黏膜的病理组织学分级能反映UC的活动性和严重性.在疗效评价中.组织学分级优于肠镜分级.肠镜分级优于临床分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结肠镜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对北京军区总医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192例因腹痛、便血、腹泻、腹胀等症状就诊的患儿行结肠镜检查,并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129例患儿首次结肠镜检查完成全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完成率67.2%。32例患儿进镜过程中发现病变后退镜。病变部位主要为乙状结肠及直肠。病变主要为结肠息肉、结肠炎、过敏性紫癜、嗜酸粒细胞性肠炎、移植物抗宿主病、炎症性肠病等。91例便血患儿中61例发现大肠息肉。结论结肠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对小儿肠道疾病诊断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小儿结肠病变常见部位为乙状结肠及直肠。小儿便血最常见原因为结肠息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青少年儿童炎症性肠病(IBD)的特点,从而发现小儿IBD最佳诊断方法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39例IBD住院患儿根据2000年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IBD诊断标准及WHO对CD推荐的诊断要点进行分析,并比较UC和CD差异。结果UC24例,CD15例,男女比为2∶1,临床表现均以腹痛、腹泻、便血为主;病变分布UC以左半结肠为主,CD以末段回肠为主;肠镜检查特点UC为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多见(78.3%),CD病变以不具特异性的息肉样增生及肠腔狭窄为主(87.5%);IBD病理组织检查特点UC为以炎性细胞浸润为主(86.7%),CD最多见的是淋巴细胞、浆细胞及炎性细胞浸润与聚集(73.3%),故肠镜在诊断IBD中作用明显。结论现阶段临床结合肠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是诊断青少年儿童IBD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及内镜下表现,以利对比患者的诊治。方法对96例UC患者临床及内镜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UC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为黏液脓血便、腹痛、发热、里急后重、便秘和消瘦等。内镜下所见黏膜出血、水肿、血管网模糊、粗糙颗粒、质脆易出血、糜烂、溃疡、假性息肉和癌变等。结论临床症状尤其是结肠镜检查对UC的诊治有重要意义。结肠镜检查应列为UC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4.
结直肠溃疡可由多种疾病所致,目前结肠镜结合病理检查是诊断结直肠溃疡病因的主要手段。目的:探讨不同病因结直肠溃疡的特征和诊断方法,以期提高对相应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93例结直肠溃疡患者的临床特点、结肠镜检查和活检病理资料。结果:结直肠溃疡的病因以溃疡性结肠炎(UC)、肠结核、缺血性结肠炎、结直肠孤立性溃疡、克罗恩病(CD)、感染性肠炎、内痔,息肉术后、恶性淋巴瘤等常见。临床诊断的敏感性为33.3%,病理诊断为46.2%,内镜诊断为61.3%,结肠镜检查结合病理诊断为73.1%。结肠镜下UC多为弥漫分布的不规则浅小溃疡;肠结核多为环形溃疡;CD多有铺路石样改变;缺血性结肠炎病变与正常肠段界限明显。多数UC患者可见隐窝脓肿;异型淋巴细胞见于恶性淋巴瘤,经免疫酶标检查可证实;干酪样肉芽肿和抗酸染色阳性对肠结核有确诊意义,肠结核和CD中均可见非干酪样肉芽肿。结论:结直肠溃疡病因复杂多样。结肠镜结合病理检查对结直肠溃疡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显著提高其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UC)严重发作的治疗仍困难,问题主要是确定结肠切除术的适应证和时间。1981年起,作者对所有UC急性发作者做常规结肠镜检查,来评价结肠镜检查的安全性、准确性和决策上的有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大肠幼年性息肉的结肠镜下特点、结肠镜下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1月1日~2014年1月1日行结肠镜检查病理诊断为大肠幼年性息肉70例,对其结肠镜下病变特点、结肠镜下操作方法、围手术期处理、术后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0年1月1日~2014年1月1日我院结肠镜检查7512例,发现大肠息肉的806例,病理活检诊断大肠幼年性息肉并坚持随访2年的病例70例。本研究发现,70例患者的大肠幼年性息肉以单发息肉为主[66(94.29%)],其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52(74.29%)]。70例患者均经过完备的术前检查和肠道准备,由医护给予专业术后指导。全部大肠幼年性息肉患者均采用内镜下注射无菌生理盐水抬举后圈套切除。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大肠幼年性息肉病变以单发为主,主要分布在直肠、乙状结肠;通过完备的术前检查、充分的肠道准备、恰当的术后医嘱,在电子结肠镜下使用注射后圈套法切除大肠幼年性息肉是安全的、治疗是彻底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仿真结肠镜在老年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75例高度怀疑存在结直肠病变却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结肠镜检查的老年患者,进行CT仿真结肠镜检查。结果 CT仿真结肠镜显示存在阳性病变61例,包括肿瘤53例,其中16例患者最后得到了手术治疗,经手术及术后病理得到进一步证实;另有良性狭窄病变8例。8例良性病变及14例阴性结果病例中有11例在6个月后得到复查,病情均无明显进展。结论 CT仿真结肠镜对老年患者的结直肠病变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是结肠镜检查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8.
炎症性肠病8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小平  王丽莎  詹灵凌  陈兰  唐星火 《内科》2011,6(3):202-206
目的总结分析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点,探讨诊治策略。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9年7月354例炎症性肠病住院患者和2003年1月至2009年7月504例炎症性肠病门诊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资料显示我院近12年来IBD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溃疡性结肠炎(UC)明显多于克罗恩病(CD)。本组IBD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28∶1。IBD平均发病年龄(41.07±16.07)岁。UC发病高峰年龄为30~49岁,CD发病高峰年龄为20~39岁。本组住院患者中UC和CD两组民族构成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肠镜检查中UC以直肠和乙状结肠病变为主,CD以回盲部及回肠末端病变为主。本组患者IBD病理组织学检出率为41.5%,UC误诊率为17.0%,CD误诊率为25.0%。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及类固醇激素为主。结论炎症性肠发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IBD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及病理。IBD呈慢性复发性发作过程,应长期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调查沈阳军区总医院住院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分析近年住院U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沈阳军区总医院住院的487例UC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临床特征,内镜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近14年该院UC住院患者呈上升趋势,发病高峰年龄20~40岁.临床症状主要有腹泻(91.03%)、血便(71.08%)、腹痛(75.34%)等,肠外表现(3.49%)及并发症(6.57%)少见.病情以中度(32.65%)、重度(37.44%)为主.病变范围以广泛型或全结肠型(37.22%)为主,临床类型以慢性复发型(40.14%)、初发型(37.41%)为主.中医证型以湿热内蕴型(44.78%)、脾胃气虚型(25.59%)为主.治疗上以西医(86.65%)为主,氨基水杨酸类药物(86.02%)和糖皮质激素(86.02%)、中药(52.36%)广泛使用.单纯内科治疗总有效率达89.22%,手术率1.02%,死亡3例(0.65%).[结论]近年来该院UC患者呈增加趋势,病程较短,以中、重度为主,慢性复发型及初发型多见,肠外表现及并发症少.中医证型以湿热内蕴型、脾胃气虚型多见.内科保守治疗效果较好,手术病例少,死亡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缺血性结肠炎( IC)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IC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及结肠镜、腹部CT检查结果,记录转归情况。结果本组78.6%为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为急性腹痛40例、便血38例、腹泻28例。42例结肠镜检查显示,92.9%的病变发生在左半结肠;40例行病理检查,表现为结肠黏膜充血28例、糜烂18例和溃疡8例,与正常黏膜界限分明。30例行腹部CT检查显示,9例结肠肠壁增厚。均给予内科保守治疗后,入院2周~1个月复查结肠镜,40例痊愈,2例好转。结论 IC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以急性腹痛、便血、腹泻为主,结肠镜检及腹部CT检查均有助于明确诊断,保守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