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滨海新区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面临水资源紧缺与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基于2020年至2021年滨海新区内15个监测站位的丰水期、枯水期实测数据,通过改进型加拿大水质指数模型对滨海新区地表水进行水质评价,在水质评价的基础上,利用相关性分析与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地表水水质状况的污染源。15个水质监测站位水质评价结果表明:丰水期水质指数为32.27~82.80,良好水质站位1个,中等水质站位6个,较差水质站位7个,差等水质站位1个;枯水期水质指数为47.28~81.36,良好水质站位1个,中等水质站位12个,较差水质站位2个。污染源分析结果表明:丰水期中,污染源为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养殖尾水点源污染;枯水期中,主要污染源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养殖尾水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2.
官厅水库入库断面水质多指标评价与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体质量状况及其污染特征是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治理措施制定的前提和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选取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等10个不同类型的监测指标,综合评价了官厅水库入库断面八号桥2006—2017年丰水期和枯水期水质年际变化特征,识别了不同阶段关键污染指标。结果表明:各年份丰水期(9月)大多数水质指标均优于枯水期(5月),特别是粪大肠菌群和氨氮,但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的差异较小。根据水质指标年际变化情况,可将研究期分为污染严重阶段(2006—2007年)、污染改善阶段(2008—2015年)和污染全面好转阶段(2016—2017年)。大部分水质指标呈现逐年好转的趋势,特别是粪大肠菌群、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但总磷仍是官厅水库入库河流的重要污染指标。  相似文献   

3.
我国河流水质评价污染因子选择方案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选用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地表水水质评价时 ,由于污染因子选择不尽一致 ,造成地表水水质评价结果不具有可比性。为了使地表水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 ,必须选择相对固定的评价因子。笔者对我国七大流域 1 990~ 2 0 0 1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了全面分析 ,提出了能够反映我国河流污染现状的污染因子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3年-2007年5a对象山港水质监测资料,以COD、DIN、PO^3-4P、DO作为化学指标参数,分析了象山港的有机污染和营养类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象山港水质明显呈高N低P状态,水质基本上属于重度污染,且整个象山港水质处于富营养状态。根据污染特征,分析了影响水质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为全面了解并跟踪上海市杨浦区黄浦江流域的水质情况,于2016年1月—2021年12月对杨浦区黄浦江流域的6个监测断面的地表水质量进行调查。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分析法和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分析法,探究了杨浦区内黄浦江流域水质的污染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2017年杨浦区开展河道整治以来,流域总体水质明显改善,出口水质从重度污染提升到良好水平;居民区密集的虬江断面水质相对较差,后续需加强对虬江流域的污染排放管理;水质污染特征分析结果发现河道的主要污染物种类从氨氮(NH3-N)转换为总磷(TP),说明河道整治提升了河道的自净能力,水质改善效果显著;水质在非汛期优于汛期,气温、降雨、泵站放江和污水排放是影响水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以2020年1—12月太湖主要入湖河流殷村港水质自动监测站的监测数据及2020年太湖水位资料为依据,构建了一维水量水质耦合数学模型,建立了入河污染负荷通量与入湖控制断面水质响应关系,以入太湖控制断面殷村港站达Ⅲ类水质水为目标,模拟计算了殷村港站主要污染物入湖水质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殷村港站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水质指标浓度最大值均明显的降低,其中氨氮浓度降低幅度相对较大,主要集中于3—6月;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日均入河污染负荷通量变化相对较小,氨氮日均入河污染负荷通量降低幅度相对较大;殷村港站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水质指标年入河污染负荷削减量分别为24.17,41.43,3.87 t。提出,基于核算出的削减量需进一步结合污染负荷通量过程和污染源溯源分析,确定不同水质指标下入河污染负荷控制方向,为科学合理规划殷村港主要污染物的入河污染负荷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1986-2020年苏州河水质监测数据为依据,将水质变化过程划分成1986-1996年、1997-2006年和2007-2020年3个阶段,系统分析了苏州河水质状况及多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第1阶段(1986-1996年),苏州河整体处于重度污染水平,从上游到下游水质显著恶化,市区段污染严重;在第2阶段(1997-2006年),苏州河市区段水质显著改善,有机污染指标消除劣Ⅴ类,氨氮和总磷仍处于较高污染水平,上下游水质逐渐趋同;在第3阶段(2007-2020年),苏州河水质持续改善,特别是2016年以来改善明显,2020年水质达到34年来的最好水平。苏州河水质改善与上海市实施的全市及苏州河多轮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上游来水水质改善等密切相关,反映了苏州河30多年环境综合治理的突出成效,并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8.
餐饮业油烟污染已成为城市环境污染的一大公害,关于油烟污染的投诉近年来有逐步上升趋势.而目前,国家尚未制定出油烟的规范测试方法.本文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摸索出了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来测定烟道气中的油烟,该方法简易、可行,符合有关质控要求.  相似文献   

9.
为全面掌握汉江襄阳城区段沿程水质变化情况,合理制定相应保护措施,基于2018—2022年汉江襄阳城区段出入境断面及支流水质监测数据,对汉江襄阳城区段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和相关特征开展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18—2022年汉江襄阳城区段入境与出境断面水质状况总体为优,但出境断面氨氮、总磷、总氮的质量浓度较入境断面均有明显增高,主要支流唐白河、清河及南渠的汇入对出境断面水质影响较大。2018—2021年汉江襄阳城区段出入境断面主要监测指标质量浓度分布表现为丰水期>枯水期,2022年表现为枯水期>丰水期。汉江襄阳城区段水质氮污染贡献明显高于磷污染,仍以氮污染为主,水质中氮主要以游离氨和铵盐以外的形式存在。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入境断面与出境断面中氨氮、总氮与各指标相关性差别较大,总磷、溶解氧与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可为制定汉江水环境改善及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杭州市钱塘江干支流水质多元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杭州市钱塘江干支流上26个断面的水质监测指标。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将断面所在河流分为3组,与钱塘江流域污染空间分布现状基本一致。对各组水质的主成分分析表明,第1组河流水质以有机污染为主,水体中氮、磷营养盐浓度较高,水体污染程度较轻,污染来源相对单一;第2组河流水体受有机物、重金属、石油类等多个污染指标的影响,水体水质较第1组差,污染来源相对复杂;第3组河流水体既有一般有机污染,也有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水体水质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11.
选取大河和巴关河流域2018—2022年水质监测数据,运用单因子评价法、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流域水质状况、变化趋势及主要污染物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18—2022年,大河流域水质未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流域整体综合污染指数超过了1,为重污染,下游污染程度较重;营养指标和有机污染物指标存在显著正相关。巴关河流域水质达到了地表水Ⅲ类标准;流域整体综合污染指数未超过1,为中污染,上游污染程度较重;营养指标、有机污染物指标和重金属指标等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巴关河流域水质总体优于大河流域。TP、NH3-N、CODMn、CODCr和BOD5是影响大河流域和巴关河流域水质的主要因子,均属于有机型及富营养化污染指标,主要来自生活源和农业源。建议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开展系统性小流域污染溯源,分河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小流域水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9年和2020年鄱阳湖流域降水及水质监测数据,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累积距平法对2020年汛期暴雨情景下的湖区及入湖河流开展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成因分析,量化湖区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在不同降水量级情景下的响应。结果表明:①从时间上看,TP为主要超标污染物。2020年汛期,出湖口水质为Ⅲ类的月份占比同比上升8.3%,有机污染强度同比显著加重,暴雨情景下的指标浓度变幅大于非汛期降水情景。②从空间上看,湖区水质自南向北改善明显。入湖支流汛期水质主要受有机污染强度增加的影响而有所下降,TP浓度在南部入湖口和出湖口变幅较小,NH3-N浓度与场次降水量存在强正相关性,污染负荷变化对场次暴雨量的累积响应较同步且迅速。③降水量级会影响污染来源结构。暴雨洪水的稀释作用可能是湖区水质年内波动的主要控制因素,暴雨可能导致湖体出现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在拉萨市垃圾填埋场周边布设4个监测井,于2017—2018年采样分析24项地下水水质指标,并运用单因子指数、综合评价法、污染指数P_(ki)法、等标污染负荷比法等对地下水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地下水水质在良好—优良范围内;单项污染指数1的有pH值、铅,相比背景井地下水水质有所下降;填埋场周边地下水污染程度呈轻污染,主要受到影响的指标为pH值、高锰酸盐指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铅、氟化物。  相似文献   

14.
岷江流域水质状况评价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岷江断面水质监测数据,利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进行水质评价,分析了2009—2013年岷江干流水质情况及其变化趋势。阐述了2013年岷江流域水质空间分布、月季变化情况。提出了流域水质污染防治建议。结果表明,岷江干流上游水质较好、中游较差、下游略有好转,体泉河等部分岷江支流水质较差。2013年全年来看,4—5月份水质较差,7—10月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21年5月—2022年4月合溪新港河流水量、水质(TN和TP)的同步监测数据,利用通量模型核算了合溪新港污染物(TN和TP)通量。通过测算合溪新港TN、TP通量与断面降雨强度、水质的响应关系,分析了该区域的污染类型及特点,为后期水质污染调查及通量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结果表明:合溪新港流量与降雨量存在明显相关关系,在强降雨期(7—8月)水体流量最高,占监测周期总流量的57.77%;少雨期则流量最低,且会出现湖水倒灌现象(11—12月)。通过分析合溪新港TN、TP通量与流量、水质的相关关系,确定了该流域污染类型为点源污染及农业面源污染共存的混合型污染,且在高强度降雨时污染物负荷量较大。综上,可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对该流域治理提出相关对策,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体系,以有效降低TN和TP污染物的入湖通量,减少太湖TN和TP污染物负荷量。  相似文献   

16.
柴窝堡湖水质污染与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雪冬  刘彦林  邢健 《干旱环境监测》2003,17(4):225-226,232
描述了柴窝堡湖的水质恶化现状。讨论了湖水水质被污染的原因,提出了削减污染的管理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17.
马超  纪元 《干旱环境监测》2012,26(3):153-157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柴窝堡湖水质现状及11年水质变化趋势的分析,预测了柴窝堡湖"十二五"水质变化情况。通过综合分析,找出污染成因,并提出对策建议,为区域水环境保护和水体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黄河是举世闻名的多泥沙河流。大量泥沙的存在,给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许多复杂而特殊的问题,如水质监测方面的样品预处理方法,就是长期未能解决的难题之一。 黄河水质分析工作迄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天然水化学分析始于1958年,污染监测始于1972年。目前流域内水质分析室近40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辽宁省19条主要入海河流"十二五"期间入海断面水质变化与入海通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辽宁省入海断面水质呈现好转趋势,重度污染水质断面比例明显下降,52.6%的入海断面水质始终保持良好或水质明显好转,26.3%的入海断面水质中度到重度污染。水质污染主要为耗氧类有机污染和营养盐类污染问题。入海通量的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氨氮、总磷和石油类。"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的入海通量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现象。  相似文献   

20.
对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灌溉农业二期项目(1998年2002年)江苏省项目区的水环境进行了监测与评价。项目实施期间,对地表灌溉用水河段监测结果表明,各监测河段参评指标的单项污染指数及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1,地表灌溉水不构成单项指标污染和综合污染,其水质符合农业灌溉用水水质要求;对地表灌溉退水河段监测结果表明,退水河段中仅有部分监测指标比灌溉用水中的相应指标有所升高,但不构成综合污染,退水水质仍能满足其他地区农业灌溉用水水质要求;对地下灌溉水测井的监测结果表明,有个别地下灌溉井单项指标超标,但所测井的综合污染指数均远远小于l,对地下水环境未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