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长白山沼泽山雀的生态习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沼泽山雀(Parus palustris brevirostris Taczanovski)是中山、低山带较常见的典型森林鸟类。关于它的生态习性,La Touche(1925—30),ⅡeMe~TKCB,r.n.等(1954),郑作新等(1958),郑作新等(1963)、范忠民等(1965)及李桂垣等(1982)均有过报道;但鉴于其生态习性的地区差异及某些环节的不足,尤其是对其生长发育的研究欠缺。为此,笔者将1963—1965,1979—1983年,在长白山北坡对该鸟生态习性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巢捕食是影响鸟类繁殖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鸟类繁殖生态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确定鸟类的主要巢捕食者及影响巢捕食的因素对于了解鸟类繁殖成功率、种群增长率及种群数量等具有重要意义。2009—2012年,对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巢箱中繁殖的杂色山雀(Parus varius)、沼泽山雀(P.palustris)、大山雀(P.major)和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四种鸟类的巢捕食率及影响巢捕食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共记录到238个繁殖巢(杂色山雀74巢、沼泽山雀21巢、大山雀118巢、白眉姬鹟25巢),其中35巢被捕食,捕食率为14.7%,雏鸟期被捕食占91.4%。巢捕食率在4种鸟类之间无差异(x~2=0.429,df=3,P=0.934)。以锦蛇(Elaphe spp.)为代表的蛇类是该地区小型森林洞巣鸟类繁殖期主要捕食者,占总捕食率的94.3%。对影响巢捕食的22个相关因子进行二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发现,坡度、地面裸露率、草本盖度对巢捕食具有显著性影响;出雏时间、坡位、距碎石块距离对巢捕食的影响接近显著水平;而巢高、树粗、巢箱年龄、窝卵数、距路距离等对巢捕食无显著影响。因此,处于坡度较陡,坡位较高,草本覆盖率较高,地面裸露率较低,距碎石块距离较近,且出雏时间较晚的巢更容易被捕食。  相似文献   

3.
李乐  万冬梅  刘鹤  殷江霞  李其久  霍雅鹏 《生态学报》2011,31(24):7492-7499
杂色山雀(Parus varius)是一种分布区域极其狭窄的小型森林洞巢鸟类,种群数量稀少,在中国大陆仅见繁殖于辽宁省的东南部山区和毗邻辽宁的吉林省西南部山区,为当地留鸟.为了探讨巢址选择对杂色山雀繁殖的影响,找出影响杂色山雀繁殖成功率的巢址选择方面的主要因子,于2009-2011年3-7月,在辽宁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悬挂人工巢箱,进行杂色山雀对人工巢箱的巢址选择以及不同的巢址对杂色山雀繁殖成功率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杂色山雀多在针阔混交林中活动和繁殖,对位于赤松与蒙古栎混交林中的巢箱有一定偏好.野外共发现24巢杂色山雀在人工巢箱中繁殖,其中15巢繁殖成功,9巢繁殖失败.对杂色山雀利用的巢址样方主成分分析表明,巢位因子( 19.826%)、乔木因子(17.571%)、灌木因子(13.11%)、光照因子(11.587%)、隐蔽因子(10.562%)和边缘效应因子(7.572%)是影响杂色山雀对人工巢箱选择的重要因子.利用巢箱与对照巢箱相比,两者在距水源距离、距路距离、乔木平均高度、灌木平均高度和植被类型这5个环境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繁殖成功巢与繁殖失败巢相比,繁殖成功的巢箱所在位置距路稍远,坡度较高,乔木最大高度较高,灌木盖度略低于繁殖失败巢箱.人为干扰和天敌捕食是造成杂色山雀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巢向偏南、距地面2 m以上、周围乔木高大、灌木平均高度大于1.5m、盖度在45%-55%之间、距水源20 m左右、距路20 m以外的位于针阔混交林边缘的巢箱是杂色山雀繁殖的最优巢址.目前杂色山雀的种群数量还很稀少,希望本研究能对这一珍稀鸟类的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2009年3-7月,在北京小龙门森林公园悬挂人工巢箱,对大山雀(Parus major)和褐头山雀(P.montanus;)的繁殖进行比较研究.野外共悬挂100个巢箱,其中19巢(19.0%)被大山雀、11巢(11.0%)被褐头山雀进驻,总利用率为30.0%.同域繁殖的大山雀和褐头山雀在窝卵数、孵化期上有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大山雀的窝卵数(8.21枚±0.25枚,n=19)极显著大于褐头山雀(6.18枚±0.23枚,n=11),而褐头山雀的孵化期(14.22d±0.44d,n=10)极显著长于大山雀(13.17 d±O.83 d,n=12).两者在卵重、卵大小、出雏数、雏鸟出飞数上无显著差异(P>0.05).大山雀的繁殖成功率(27.0%)和营巢成效(63.2%)均显著低于褐头山雀(54.5%和100%)(P<0.01).表明大山雀可能采取高产卵数、低存活率的繁殖对策,而褐头山雀的繁殖策略则可能为低产卵数、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利用天然树洞繁殖的五种鸟的巢位特征及繁殖成功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海涛  高玮  万冬梅  刘多  邓文洪 《生态学报》2003,23(7):1377-1385
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次生阔叶林中的大山雀 ( Parusmajor)、沼泽山雀 ( Paruspalustris)、普通跓( Sitta europacea)、白眉姬? ( Ficedula zanthopygia)和灰椋鸟 ( Sturnus cineraceus) 5种利用天然树洞繁殖的次级洞巢鸟进行了巢位选择和繁殖成功率研究。本研究中共发现 1 41巢。五种鸟对树洞类型的选择存在种间差异 ,普通跓不利用裂洞 ,沼泽山雀不利用啄洞 ,其它 3种鸟对 3种洞均有利用 ,但有一定的倾向性。对 5种鸟 9个巢位变量的比较中 ,只有洞口方向差异不显著 ( p >0 .0 5 ) ,其它 8个变量均差异显著 ( p<0 .0 5 ) ,该结果说明 5种次级洞巢鸟对巢位的选择具有其各自的需求。洞口横径、洞口纵径、洞处树直径、洞内径、巢距地高是巢位选择重要变量 ,它们决定不同种类对树洞的利用。巢损失多数出现在产卵之前和孵化阶段 ,44个繁殖失败的巢中有 35个在这两个阶段损失。大山雀的巢成功率最低 ,灰椋鸟的巢成功率最高。 5种鸟的孵化率都超过 90 %。人为破坏和动物捕食是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 ,占总数的 61 .4%。洞巢鸟巢位选择中的重要变量影响繁殖成功。普通跓繁殖是否成功受洞口横径和巢高影响 ,沼泽山雀受洞口纵径、树胸径和洞内径影响 ,大山雀受洞口横径、巢高和洞内径影响 ,灰椋鸟受洞内径和洞深影  相似文献   

6.
2004~2006年的3~7月,在辽宁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杂色山雀(Parus varius)的繁殖及繁殖成功率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杂色山雀主要营巢于海拔400~900m的阔叶杂木林、针叶林及林缘地带;繁殖期在3~7月,其洞巢种类多样,筑巢期约15d;巢为碗状,巢结构的2/3由苔藓构成;窝卵数为6~8枚,平均(6·92±0·92)枚(n=13);雌鸟单独孵卵,孵化期为(14·00±0·00)d(n=10);育雏由雌雄鸟共同承担,育雏期为(17·50±0·58)d(n=4)。杂色山雀繁殖成功率为50·95%,繁殖力为2·22。人为干扰是造成卵和雏鸟损失的主要原因,占总损失的74·19%。  相似文献   

7.
种间竞争会导致鸟类对自身的生存策略进行多方面调整,将多种因素结合起来分析不同鸟类的同域共存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9-2011年的3-7月,在辽宁省东部山区以悬挂人工巢箱的方法招引杂色山雀(Parus varius)和大山雀(Parus major),通过比较这两种鸟类在繁殖时间、繁殖参数和巢址选择上的差异,分析其繁殖期的栖息地选择及繁殖对策,探讨这两种鸟类同域共存的机制.结果表明,生态位的部分分离是大山雀和杂色山雀能够长期共存的基础.两者都是在繁殖期到来立即开始繁殖,均出现两次繁殖高峰,采用消减窝卵数的对策来适应环境质量的下降.对繁殖参数的分析表明,两种鸟类的繁殖对策都为k-选择,但大山雀略偏向r端,大山雀倾向高窝卵数、低繁殖成功率的繁殖策略;杂色山雀倾向低窝卵数、高繁殖成功率的繁殖策略.两种鸟类都选择在林龄较长的森林中筑巢,但是大山雀较注重巢址的安全性能,巢距地面较高,周围乔木密集;杂色山雀较为注重植被类型的选择,巢址多选择在植被多样、灌木生长茂盛的针阔混交林中,推测可能与杂色山雀的食物构成有关.  相似文献   

8.
矶鹬(Tringa hypoleucos)的繁殖习性,目前在国内报道甚少。笔者于1966年3—10月和1979年3—10月,先后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县海兰江流域对其繁殖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共采获成鸟4只(1 3)、离巢幼鸟8只(4 4)、在巢雏鸟4窝(16只),卵6窝(共24枚)。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9.
褐头山雀(Parus montanus baicalensis Swinhoe)是重要森林益鸟,数量较多,分布亦较广。关于它的繁殖生态和食性等方面的研究,国外有过零星报道,国内几属空白。鉴于此,笔者于1963—1965年,在长白山北坡12个工作点,跨4个垂直植被带,按阶段进行了近乎年生活史的调查;1979年6—9月,在某些方面又做了一些补充观察。 工作方法 数量是采用线路统计法;对其产卵、孵化及雏鸟生长发育的观察,是创用在洞口下方适宜位置开“活窗”法;对于换羽的研究,是采取在换羽期,逐日猎获标本检查法;对于食性的研究,是采用野外直接观察和剖胃分析法。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0.
绿背山雀繁殖习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背山雀(Parusmonticolusyunnanensis)在卧龙自然保护区是留鸟,为优势种。通常栖息于海拔1600—2600米之间的常绿、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夏季可达3000米以下的针叶林带,冬季降至2000米以下,在耕作区及庭园较常见。性较活泼,不甚畏人。食物以昆虫为主,是农林益鸟。1984年5—6月和1987年5—7月,在保护区对绿背山雀的繁殖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现将结果报道于下。一、营巢绿背山雀多在树洞内营巢,也见于破墙壁及铁炉横烟囱内;人工巢箱,也是此鸟营巢的理想场所。1987年在沙湾挂五个巢箱,招引率达40%。营巢由雌雄鸟共同担任。营巢期自5月…  相似文献   

11.
金眶鸻繁殖习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眶(行鸟)Charadrius dubius curonicus Gmelin的生态学资料(尤其繁殖习性),目前国内尚少见报导。笔者于1963年4月起,先后在吉林省延吉县海兰江流域对其繁殖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并采获离巢幼鸟2只(1 1)、在巢雏鸟一窝(4只)及卵5窝(共19枚)。现将有关资料整理成文,提供参考。 繁殖地区的自然环境 海兰江是图们江的一大支流,流经龙井盆地,每年3月末至4月中旬有春汛一  相似文献   

12.
煤山雀繁殖与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榆钧 《生态学报》1983,3(4):399-407
煤山雀(Parus ater ater)是一种很有益而居留性又较弱的鸟,在分布区范围内,每年从9、10月到翌年3月间,进行有规律的迁移游荡,这时期它确实有真正迁徙的特点(,1913)。关于它的繁殖生态及食性,国外曾有过一些研究(,1952;,1954;,1954及,1961等)国内则尚未见报道。笔者于1963—1965年;1979年6—9月;1980年5—7月及12月;1981年1月和5—7月,主要在长白山北坡,对其做了考察,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3.
1962年4-7月和1963年5-6月间,结合指导学生野外实习,在吉林省土们岭一左家一带,对灰喜鹊(Cyanopica cyana stegmanni)的生活习性和繁殖(主要是营巢)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之后,又在1963年秋、冬二季和1964年春季和夏季进行了补充观察。所得结果,不仅使学生具体地了解了当地的有益鸟类,并为保护益鸟提供了一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4.
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 concinnus)繁殖习性方面的资料,以往记载较少。现将观察结果作一报道,供进一步研究时参考。一、繁殖期观察工作是1956年3-5月在成都北外原昭觉寺内进行的。3月17日发现一个鸟巢内有8只羽毛丰满的雏鸟,受惊后全部飞出巢外。5月12日发现另一巢开始产第一枚卵。由此可以推知,红头长尾山雀在成都地区的繁殖期当为2-6月。另外,从上述雏鸟离巢和5月中旬仍见产卵的情况判断,红头长尾山雀在成都地区,一年内很可能繁殖两次。二、鸟巢工作期间,共发现5个鸟巢(表1),均筑在庭院内的柏树侧枝上,距地高3.08-8.42米。一般呈椭圆(4…  相似文献   

15.
柞蚕害鸟对柞蚕危害很重,其危害损失率一般达30%以上,因此,防除害鸟在柞蚕生产中是很重要的。 我所从1977年开始对柞蚕害鸟的种类及防除方法进行了研究。危害较重的有: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us)、小嘴乌鸦(Corvus corone)、大山雀(Parus major)和沼泽山雀  相似文献   

16.
云雀(Alauda arvensis intermedia Swinhoe)的繁殖习性,在国内文献中,虽有记载,但很不完善,目前尚未见有专题报导。为此,笔者于1962、1963年的5—6月间,及1964年全年,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县龙井地区,对该鸟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提出初步报告,以供参考。 1.巢 云雀为延边地区最常见、数量亦较多的一种田野鸟类;据1964年观察,云雀于3月10日迁来,随后即行配对,4月9日开始筑巢,多选择在荒山坡、坟地、田间荒地、路旁和沙滩等地方;据对14个巢的观察,其中有12个巢筑在地表牲畜踩的蹄凹中,2巢则筑在自制的小地凹中;巢绿多与地面平齐,也有少数稍突出地面。  相似文献   

17.
黄腹山雀的鸣唱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4—5月及2007年6月,在北京小龙门林区录制了黄腹山雀(Parus venustulus)的鸣唱,利用Avisoft-SASLab Pro鸟声声谱分析软件(德国)测量鸣唱特征参数后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地区的黄腹山雀种群鸣唱句法简单,鸣唱句子均为相同音节的不断重复。所采集的音节曲目中包含了56种音节型,音节类型数与采样个体数(r=0.973,P=0.000<0.05)呈显著正相关,不同个体的领域性鸣唱存在显著差异。与同域分布的大山雀、褐头山雀、煤山雀、沼泽山雀相比较,黄腹山雀的鸣唱句子最短(Dv=0.83±0.48),频率较高(Fmax=7.64±1.01,Fmin=3.27±1.13),句子中音节的重复次数最少(Ns.v=2.0±0.2)。  相似文献   

18.
黄鹡鸰(Motacilla flava maoronyx)是农业益鸟,它的繁殖习性在国内迄今未见报导。作者于1964年5—6月间在吉林省大安县月亮泡作鸟类调查时,对本亚种的繁殖习性进行了初步的观察。观察方法是定点整天观察(以苔草伪装,并用望远镜),观察地点距巢40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次生林中潜在洞巢资源(包括各种啄木鸟的啄洞和人工巢箱)的多寡对次级洞巢鸟集团及繁殖鸟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2007年11月至2008年7月, 我们在吉林省吉林市大岗林场选择洞巢密度不同的样地, 对其次级洞巢鸟及鸟类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根据洞巢资源密度我们将9块样地分为3组, 即巢箱区(啄洞密度最低, 悬挂人工巢箱使其潜在洞巢资源总密度大幅提高)、低密度区(啄洞密度较低, 无巢箱)和高密度区(啄洞密度较高, 无巢箱), 调查了3组样地内鸟类的组成和密度、潜在洞巢资源的利用情况等。3组样地中均调查到4种初级洞巢鸟, 其种类组成略有不同; 4种次级洞巢鸟在3组样地广泛分布, 分别为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大山雀(Parus major)、沼泽山雀(P. palustris)和普通鳾(Sitta europaea)。巢箱区和高密度区的次级洞巢鸟总密度显著高于低密度区。巢箱区同高密度区一样, 大山雀和白眉姬鹟的密度显著高于低密度区, 这是由于大山雀和白眉姬鹟是人工巢箱的主要利用鸟种, 而沼泽山雀和普通鳾的密度在三组样地间差异不显著。初级洞巢鸟总密度与啄洞密度、次级洞巢鸟总密度与潜在洞巢资源总密度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潜在洞巢资源丰富的样地中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潜在洞巢资源贫乏样地中的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 人为增加洞巢资源可以改变鸟类群落组成并显著提高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三组样地中鸟类群落的均匀性、丰富度指数和种间相遇率没有显著差异, 群落相似性指数也相近。高密度区和低密度区鸟类群落集团结构相似。次级洞巢鸟密度的增加短时期内未对群落内其他主要鸟种的密度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初级洞巢鸟的密度决定了啄洞的丰富程度, 而洞巢资源的差异会对次级洞巢鸟集团的分布模式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整个繁殖鸟类群落的结构。  相似文献   

20.
沼泽山雀生态习性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沼泽山雀(Paruspalustrishelmayri)俗称黑头山雀,为山东省常见的农林益鸟。我们于1995年10月—1997年5月在本省徂徕山区对其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生境与分布徂徕山位于泰安市东南,属泰沂山区,境内山地、平原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