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用复合式高等级路面的设计施工要点,说明碾压式混凝土复合式路面的设计与施工过程、工艺方法。并对该结构路面进行经济分析,得出复合式路面高强、稳定、耐久、开放交通早,接缝间距长,养护时间短、省水泥、造价低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普遍、实际使用寿命短的问题,从优化路面结构和材料性能的角度出发,采用复合式长效路面结构.为了合理拟定复合式长效路面结构,基于正交理论分析路面结构参数变化对复合式长效路面设计指标的影响,并归纳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就复合式高等级路面的设计施工要点,说明碾压式混凝土复合式路面的设计与施工的过程、工艺方法。并对该结构路面进行经济分析,得出复合式路面高强、稳定、耐久、开放交通早、接缝间距长、养护时间短、省水泥、造价低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车辆动载对设置应力吸收层复合式路面结构的影响,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到不同路面结构参数下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结果。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定量分析了各结构层参数对沥青加铺层和应力吸收层底的等效应力σe、最大剪应力τmax、竖向剪应力τxy和水泥混凝土板接缝处弯沉差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水泥混凝土板厚度、沥青层模量、基层厚度和沥青层厚度为影响复合式路面动态响应的主要因素。并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上述各力学指标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5.
我国道路路面由于各方面原因,使用寿面相对比较短,甚至远远低于设计年限,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减少结构层破坏程度以及降低后续维修频率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道路破坏最严重的是道路结构层的破坏,因此设计时首先要考虑从结构层开始。对于设计长效路面结构,通过定性分析、理论研究,提出了"刚基优面"的设计思想,以该思想为指导,依托武汉市天河机场第二通道,选取普通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面层复合式路面作为长效路面结构,以期实现路面长寿命目标。  相似文献   

6.
在连续配筋混凝土复合式路面(CRCP+AC)的研究中,CRCP面板的裂缝形态和分布模式是影响今后路面使用性能和生命周期的重要因素。研究采用ABAQUS有限元程序中的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CDP)表征CRCP面板的力学特性,结合三维瞬态热传导分析的温度场数据,分析了变温条件下的结构损伤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复合式路面在温度变化和交通荷载耦合作用下,CRCP面板损伤的演化规律以及裂缝张开闭合的行为特征。研究认为沥青面层的作用不仅仅局限在功能性方面,它可以明显改善CRCP面板的受力状况;复合式路面设计中应根据CRCP面板的温缩性能和损伤性能综合考虑沥青面层的合理厚度。  相似文献   

7.
虎门大桥引道采用了碾压砼复合式路面,这在广东省高等级公路上尚属首次。碾压砼具有机械化程度高、施工进度快的特点,可大减少砼中的水泥用量,节约投资。特别是掺入粉煤灰后,不但变废为宝,而且对提高砼的性能也有显著的效果。文章简要介绍了碾压砼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8.
虎门大桥引道采用了碾压砼复合式路面,这在广东省高等级公路上尚属首次。碾压砼具有机械化程度高、施工进度快的特点,可大大地减少砼中的水泥用量,节约投资。特别是掺入粉煤灰后,不但变废为宝,而且对提高砼的性能也有显著的效果。文章简要介绍了碾压砼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9.
界面层强度是影响刚柔复合式路面使用性能的重要因素,通过室内拉拔试验和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泥混凝土板界面处理方式对刚柔复合式路面界面层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采用喷砂处理水泥混凝土板界面时,界面层抗剪强度与粘结强度都是比较高的.对于精铣刨界面而言,界面层强度随着铣刨深度变化而变化,当铣刨深度为6mm左右时,界面层强度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G105南照淮河大桥接线段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工程为背景,在对原路面病害调查、检测及技术评定;交通量专项调查;路面养护历史调查分析;路面破损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对几种可行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技术方案进行了适用性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重载交通条件下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可以在满足路面改造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宜继续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并根据原路面板块整体技术状况确定其路面改造结构型式.  相似文献   

11.
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旧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是一项新的沥青路面修筑技术,它具有节约材料、降低沥青路面造价、节省工程费用及保护资源的作用,可废旧沥青材料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目前世界各国都对此项技术都非常重视,我国对旧路面再生技术的研究还刚刚开始,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地方。随着我国多条高速公路即将或者已经进入维修时期,废旧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显得日益迫切。文章分析了国内外旧沥青路面再生研究的现状与工艺,阐述了沥青路面再生利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再生的机理,分析了旧沥青路面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和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2.
针对宁夏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出现的车辙、桥头跳车、局部拥包等病害,结合养护维修工程的实际,采用就地热再生施工技术对病害路段进行修复.通过试验分析了再生剂用量对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给出了采用Superpave技术设计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步骤.得出了不同再生剂掺量与沥青三大指标的的对应关系,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添加沥青用量4.5%的再生剂、级配添加25%新料后再生混合料级配满足目标要求,新料的沥青用量为2.5%,合成再生混合料的沥青用量为4.2%.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修复路面可充分利用旧有材料,降低铺路成本,具有比较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提高就地热再生技术在沥青路面快速养护维修中的应用效果,结合室内试验与实际工程,对RM型就地热再生列车的间歇式热辐射加热墙和液压气动式耙松设备的施工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相对于传统的加热方式,加热墙能快速均匀地加热路面,且不进一步老化原路面沥青;耙松齿能快速均匀地翻松加热后路面,且保持原材料级配不变;经RM热再生列车再生施工后的沥青混合料及路面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且具有优良的层间黏结,提高了施工质量,延长了再生沥青路面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4.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许多高速公路路面已经进入全面维修期,旧沥青路面的再生利用是一种主要养护方法.通过对沥青路面再生原理及其应用现状的分析和观察,认为沥青路面再生利用不仅具有理论依据,在工程上具有多种工艺方法,而且实施后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旧沥青路面如何重新利用是一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巨大的课题,笔者对旧沥青路面冷再生7天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及试验路观察,认为在旧沥青路面材料中加入水泥可以做成优质的半刚性基层且能够用于高等级公路.  相似文献   

16.
旧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旧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研究现状。通过沥青再生机理的分析,为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可行性和再生思路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此为基础,进而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沥青路面再生工程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旧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再生沥青配合比设计方法及施工工艺。通过介绍不同施工工艺的特点和应用实例,为沥青路面再生工程施工工艺的合理选择提供了有利参考,期望对我国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介绍沥青路面再生利用的涵义和原理;阐述沥青路面再生利用工艺类型及适用范围;指出我国沥青路面现存问题,并给出解决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大量的水泥路面已经到了服务寿命,道路等级和服务水平提升得内在要求,促使"白改黑"成为旧水泥路面改造、升级最广泛采用的技术.结合实际高速公路养护工程,采用疲劳和温度应力强度为判据指标,预估旧水泥路面剩余寿命,结合专家评分方法和经济效益分析,提出旧水泥路面白改黑决策机制;并采用PCI,RSI及PSSI路用性能指标衰变模型,分析了白改黑后复合路面路用性能衰变规律,结合高速公路服务水平实际需求,提出复合路面预防性、中修、大修养护决策机制和标准,科学制定了复合路面中长期的养护规划方案,并对养护规范方案实施效果进行了预估分析.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冷再生结构层受力分析,在室内试验数据基础上,采用有限元BISAR软件对冷再生结构层以及常规半刚性路面结构层进行力学响应分析,得出了常规半刚性基层与冷再生基层力学响应的差异、冷再生层合理厚度、冷再生基层路面铣刨深度以及冷再生基层路面的使用条件.该研究对冷再生结构层设计与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永久性沥青路面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永久性沥青路面的设计理念代表了国外高等公路路面结构、材料选择和设计新趋势,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本文评述了永久性沥青路面的概念及结构特点,总结了目前基于力学的永久性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介绍了永久性沥青路面各结构层材料设计的特点,以及永久性沥青路面的施工、养护维修特色和寿命经济分析。揭示了永久性沥青路面具有区别于传统路面的结构特性,以及具有优良的路用性能。建议修建高等级公路时能借鉴国外永久性沥青路面实践经验,提出基于永久性沥青路面设计理念的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以提高我国高等级公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提出了基于我国的特点,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