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在水热条件下,利用2,5-二甲基苯-1,4-二亚甲基二膦酸(H4L)与CoCl2·6H2O或NiSO4·6H2O反应得到2个同构的过渡金属有机膦酸化合物,[Co(H2O)4(H2L)]n(1),[Ni(H2O)4(H2L)]n(2),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粉末及单晶X-射线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1和2都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化合物1的晶胞参数为a=0.497 0(2)nm,b=0.711 3(3)nm,c=1.177 8(5)nm,α=97.779(7)°,β=92.103(7)°,γ=107.217(6)°,V=0.3927(3)nm3,Z=2;化合物2的晶胞参数为a=0.494 35(19)nm,b=0.708 9(3)nm,c=1.172 6(5)nm,α=97.919(6)°,β=92.130(6)°,γ=107.441(5)°,V=0.387 0(3)nm3,Z=2。金属离子采取了八面体构型,6个配位氧原子分别来自2个反式构型的H2L配体和4个配位水分子。每1个金属离子与2个反式构型的H2L配体配位形成了一维线型链状结构。这2个化合物最终通过O-H…O氢键作用形成了三维结构。此外,对2个化合物的热稳定性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标题化合物Fe(S2CNC4H8O)3,得到黑色柱状晶体.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a=O.9300(2)nm,b=1.0490(2)nm,c=1.3710(3)nm,a=100.60(3)°,β=95.40(3)°,γ=106.60(3)°,V=1.2445(4)nm3,Mr=542.58,Z=2.中心Fe原子分别与来自三个吗啉二硫代氨基甲酸的六个硫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构型,由于四元螯合环的环张力,导致该八面体严重变形,六个Fe-S键的键长范围在0.2423(5)~O.2458(2)nm.热分析表明标题化合物在791.80℃完全分解.  相似文献   

3.
利用5-甲基-3-吡唑甲酸、咪唑和相应醋酸盐在乙醇和水混合溶剂中反应,得到了配合物[M(MPA)2(Im)2].2H2O(1:M=Co;2:M=Ni)(HMPA=5-甲基-3-吡唑甲酸,Im=咪唑)。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单晶衍射结构分析、热重分析、循环伏安等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和2的晶体结构参数如下:配合物1和2的晶体都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配合物1的晶胞参数为a=0.847 02(16)nm,b=1.461 5(3)nm,c=0.899 67(17)nm,β=101.759(6)°,V=1.090 3(4)nm3,Z=2;配合物2的晶胞参数为a=0.853 59(6)nm,b=1.451 77(9)nm,c=0.889 83(6)nm,β=102.382 0(10)°,V=1.077 04(12)nm3,Z=2。金属离子与来自2个5-甲基-3-吡唑甲酸配体中的2个氮原子及2个氧原子,2个咪唑分子中的2个氮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配位构型。配合物中的独立结构单元[M(MPA)2(Im)2].2H2O通过2种分子间氢键(N-H…O和C-H…O)形成三维超分子。循环伏安性质测试表明配合物1和2的电解过程均为准可逆过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合成了1个二维层状磺酸银配位聚合物[Ag2(HL)(MeCN)]n,(H3L=2-羟基-3-羧基-5-溴苯磺酸),并且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热重、荧光、粉末及单晶X射线衍射等表征及研究。标题化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a=0.702 71(14)nm,b=0.828 98(17)nm,c=1.233 1(3)nm,α=84.32(3)°,β=73.90(3)°,γ=67.26(3)°,V=0.636 5(2)nm3,Z=2,R=0.056 5。Ag1离子分别与来自3个不同HL2-配体的4个氧原子和1个乙腈分子中的氮原子配位,展示出扭曲的四方锥几何构型,而Ag2离子则分别与来自4个不同HL2-配体的6个氧原子配位,展示出扭曲的八面体几何构型。相邻的银离子间通过磺酸基氧原子、羟基氧原子连接形成一维带状结构,该一维带进一步通过羧基氧桥联成二维层状结构。此外,该配合物在室温下具有较强的蓝光发射峰。  相似文献   

5.
由CoCl2.6H2O,2,6-吡啶二甲酸,TbCl3,KCl和K8[α-SiW11O39].13H2O在水溶液中反应得到三维超分子配合物[Co2(PDCA)2(H2O)5].2H2O(1);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仪和红外光谱仪表征了产物的结构。结果表明,化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838 93(4)nm,b=2.738 44(11)nm,c=0.961 05(4)nm,β=98.258 0(10)°,Z=4,V=2.184 98(16)nm3,GOOF=1.000,R1=0.024 7,wR2=0.062 1.化合物1中的2个八面体构型的二价钴显示出不同的配位环境;Co1离子的八面体由5个配位水分子和1个羧基氧原子构成,而Co2离子的八面体由4个羧基氧原子和2个氮原子构成.借助水分子和2,6-吡啶二羧酸氧原子之间的氢键作用,化合物1得以构筑三维超分子结构,O-H…O之间的距离分布在0.263 9(2)~0.306 2(3)nm之间.  相似文献   

6.
黄妙龄  曾炜 《化学研究》2010,21(4):23-26
合成了一维配位镨聚合物[Pr(C5H4NCOO)3(H2O)2]n,表征了其晶体结构.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0.970 77(12)nm,b=1.985 2(2)nm,c=1.165 82(14)nm,β=112.023(10)°,V=2.082 8(4)nm3,Z=2;每个镨离子同6个异烟酸配体的氧原子和2个配位水的氧原子配位,形成畸变的反四方棱柱体配位构型.配体异烟酸将相邻的2个镨离子相连,形成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7.
通过水热反应,合成了2,6-二(2-苯并咪唑基)吡啶(BBPY)和2,6-吡啶二羧酸(DPA)的锌髤配合物[Zn(BBPY)(DPA)].H2O(1)及镍髤配合物[Ni(BBPY)2]SO4(2)。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等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1属单斜晶系,Cc空间群,晶胞参数a=1.6945(12)nm,b=1.2721(9)nm,c=1.0658(7)nm,β=92.506(12)°。配体2,6-二(2-苯并咪唑基)吡啶中的3个氮原子与2,6-吡啶二羧酸中的1个氮和2个羧基氧原子与锌髤配位,形成六配位的畸变八面体构型;配合物2也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3735(8)nm,b=1.3838(8)nm,c=2.0270(11)nm,β=106.133(10)°。配体中每个2,6-二(2-苯并咪唑基)吡啶中的3个氮原子与镍髤配位,也形成六配位的畸变八面体构型。室温固态荧光测试显示,配合物1在428.9 nm(λmax)处具有强的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8.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3个新型配位聚合物:[Cu(Hdppa)(H_2O)]_n(1)、{[Cu_2(dppa)(μ_2-OH)(H_2O)]·H_2O}_n(2)和{[Mn_3(dppa)_2(H_2O)_4]·2H_2O}_n(3),(H3dppa=3-(2,5-二羧基苯基)-吡啶羧酸),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和热重分析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a=1.371(2)nm,b=0.805(11)nm,c=1.266(19)nm,β=112.74(3)°,Z=4;化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a=0.839(4)nm,b=1.039(5)nm,c=1.110(5)nm,α=98.31°,β=110.630(3)°,γ=111.90(3)°,Z=2;化合物3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a=0.881(6)nm,b=0.939(6)nm,c=1.038(7)nm,α=100.29°,β=97.990(10)°,γ=111.13(7)°,Z=1。化合物1以配体Hdppa2-桥联Cu(Ⅱ)形成一维链状结构;化合物2和3以配体dppa3-分别桥联Cu(Ⅱ)和Mn(Ⅱ)形成二维层状结构,并进一步通过氢键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变温磁化率研究表明在化合物1和化合物2中存在较强的铁磁耦合作用,其磁交换常数分别为4.44和8.94 cm-1;而化合物3中Mn(Ⅱ)离子之间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水热条件下,合成了1个铜髤配位聚合物[Cu(L)(4,4′-bpy)(HCOO)(H2O)]n(HL=苯并三氮唑-1-氧基乙酸,4,4′-bpy=4,4′-联吡啶),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表明,配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0.820 26(16)nm,b=1.128 3(2)nm,c=1.159 7(2)nm,α=76.50(3)°,β=70.88(3)°,γ=76.97(3)°,V=0.973 0(3)nm3,Z=2。铜髤分别与来自2个4,4′-bipy的2个氮原子、1个苯并三氮唑-1-氧基乙酸的1个氧原子、1个甲酸根中1个氧原子和1个水分子中的1个氧原子配位,形成变形的四方锥的配位构型。由于4,4′-bipy的桥联作用,配合物在空间形成了一维链状结构,该一维链又通过分子间O-H…N和分子内O-H…O氢键作用形成了二维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10.
采用乙二胺水杨醛Schiff碱配体与水合硝酸铜配位生成了一雁形的双核Cu(Ⅱ)配合物,产物通过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的证实。结果表明,该配合物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8559(14),b=2.3276(4),c=1.1057(18)nm,β=91.360(4)°,V=2.2021(6)nm3,Z=2,Dc=1.706g/cm3,Mr=1130.82,R1=0.0543,wR2=0.1522;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Cu(Ⅱ)配位模式,Cu(1)离子采取四方平面构型,Cu(2)离子却为扭曲八面体几何构型。  相似文献   

11.
利用5-甲基-3-吡唑甲酸,分别与CoCl2·6H2O和Ni(NO3)2·6H2O反应,得到了配合物[M(MPA)2(H2O)2](1:M=Co;2:M=Ni)(HMPA=5-甲基-3-吡唑甲酸)。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单晶衍射结构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和2的晶体结构参数如下:配合物1和2的晶体都属于六方晶系,空间群为R3c。配合物1的晶胞参数为a=1.483 94(4)nm,b=1.483 94(4)nm,c=3.207 66(6)nm,V=6.117 2(3)nm3,Z=18;配合物2的晶胞参数为a=1.466 53(14)nm,b=1.466 53(14)nm,c=3.243 0(6)nm,V=6.04 03(14)nm3,Z=18。金属离子与来自2个5-甲基-3-吡唑甲酸配体中的2个氮原子及2个氧原子,2个水分子中的2个氧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配位构型。配合物中的独立结构单元[M(MPA)2(H2O)2]通过分子间氢键形成具有六方孔道的三维结构。热重分析表明配合物1和2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此外,考察了配合物1和2的荧光和电化学性质。CCDC:900677,1;900678,2。  相似文献   

12.
合成新型大豆甙元衍生物Cd(II)配合物[Cd(L)(H2O)3]·2H2O(H2L=3'-磺酸钠-4'-羟基-7-羧甲基异黄酮),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和IR对其进行表征.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a,晶胞参数a=1.3691(3)nm,b=0.72157(16)nm,c=2.0163(5)nm,α=90°,β=93.501(4)°,γ=90°,V=1.9882(8)nm3,Mr=592.79,Z=4,Dc=1.980g·cm-3,F(000)=1192,μ=1.283mm-1,R1=0.0387,wR2=0.1224.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该单晶中Cd(II)为六配位,它除了与配体L中羧基和磺酸基上的氧原子配位外,还与溶剂中的3个水分子发生配位,形成了以Cd(II)为中心的八面体配位构型.该晶体结构中存在着平行于b轴的双螺旋链,左手螺旋Cd-L链和右手螺旋Cd-L链的交替排列构成了二维层状结构.由于配位水和晶格水以及配体中CO2,SO3,O,CO,OH等的存在,该晶体中存在着丰富而复杂的氢键,二维层状结构之间依靠这些复杂的氢键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标题化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晶胞参数a=0.9255(3)nm,b=1.0504(3)nm,c=1.0217(3)nm,β=100.99(2)°,V=0.9750nm^3,Z=2,D~c=1.790g/cm^3,R=0.025,晶体结构由直接法解出。标题化合物分子中的锡原子被配体的三个碳、一个碘和一个氧原子配位;配位原子是畸变的三角双锥构型;标题化合物具有与卤素发生取代反应而不发生加成反应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一维分子梯状配合物{[Cu2(4,4'-bpy)3(p-Ab)2(H2O)2]·(NO3) 2·4H2O}n(4,4'-bpy=4,4'-联吡啶,p-Ab-=对氨基苯甲酸根离子),该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110 7(5) nm,b=1.550 4(3) nm,c=1.450 9(3) nm,β=104.81(3)°,V=2.415 5(12) nm3,Z=2.铜离子周围有3个氧原子和3个氮原子与之配位,其中2个氧原子由对氨基苯甲酸的螯合氧原子提供,另一个氧原子由配位水提供,3个氮原子分别由三个4,4'-联吡啶提供.这六个原子在铜离子周围形成一个畸变的八面体配位环境.配体对氨基苯甲酸只有一种配位形式--双齿螯合,第二配体4,4'-联吡啶的两个氮原子均参与配位,将配合物组装成一维分子梯结构.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一个单核镍配合物Ni(C6H7NO4S)(H2O)3,并用IR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属于正交晶系,P212121空间群,晶胞参数:a=0.585 4(4)nm,b=1.252 8(8)nm,c=1.430 7(9)nm,Z=4,Dc=1.912g/cm3,μ=1.169mm-1,F(000)=624,R=0.039 4,ωR2=0.108 3.该化合物中镍原子与配体中的一个氮原子和两个氧原子螯合,并与三个水分子中氧原子配位,形成扭曲的八面体构型.  相似文献   

16.
N-苯甲酰基水杨酰肼配体(简写为H3Bzshz)与Ni(OAc)2·4H2O在不同的溶剂中反应得到2个三核镍配合物[Ni3(Bzshz)2(C5H5N)6](C5H5N)·CH3OH·2H2O(1)和[Ni3(Bzshz)2(OH)2(C2H6O)2]·2(C3H7NO)·0.5C2H6O(2).X射线衍射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晶胞参数a=2.198 9(2) nm,b=1.336 9(1) nm,c=2.503 4 nm,β=107.886(1)°,V=7.004(1) nm3,Z=4,R1=0.081 0,wR=0.215 4.3个Ni原子依次以八面体/八面体/平面正方形配位,其中Ni(1)…Ni(2)…Ni(3)原子间角是169.84(3)°,形成准直线形三核镍配合物;化合物2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a=1.138 9(2) nm,b=1.368 2(2) nm,c=1.563 3(2) nm,α=67.190(2)°,β=83.953(2)°,γ=83.618(2)°,V=2.226 3(4) nm3,Z=2,R1=0.065 2,wR=0.188 0,而3个中心原子Ni(1)…Ni(2)…Ni(3)原子间角是180°,且依次以平面正方形/八面体/平面正方形相交替方式配位,具有中心对称的直线形结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邻菲罗啉衍生物2-(2-呋喃基)咪唑[4,5-f]1,10-邻菲罗啉(L)分别与戊二酸(GLA)和己二酸(ADA)为配体,水热条件下合成配合物[Cd_3(OOC(CH_2)_3COO)_3(C_(17)N_4O_1H_(10))_2]_n(1)和[Cd_3(OOC(CH_2)_4COO)_3(C_(17)N_4O_1H_(10))_2]_n(2),经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热重和荧光进行表征。化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l,晶胞参数a=8.3633(16),b=10.240(2),c=14.948(3),α=97.598(3)°,β=103.276(3)°,γ=109.053(3)°,Z=2;化合物2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l,晶胞参数a=8.583(3),b=10.332(3),c=15.038(5),α=98.558(4)°,β=105.521(5)°,γ=107.308(5)°,Z=2。晶体1和2配位方式相似,Cd(1)都为七配位,被来自L分子中的两个N原子和GLA(或ADA)中的五个O所包围,中心Cd(2)是与GLA(或ADA)中六个O原子配位,结果导致Cd中心展示为畸形八面体几何晶体结构,并对化合物1进行自然键轨道(NBO)分析(CCDC:1:1559551;2:1559550)。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砷[(C9H18NS2)3As(Ⅲ)](1)和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铋[(C3H6NS2)3Bi(Ⅲ)](2)两种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1H NMR、热重对其进行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晶体结构。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 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075 0(15)nm,b=1.2143(16)nm,c=1.621(3)nm,α=69.15(2)°,β=75.36(3)°,γ=88.17(2)°,Z=2,V=1.910(5)nm3,Dc=1.197 g.cm-3;配合物2也属于三斜晶系,P 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992 9(3)nm,b=0.993 0(3)nm,c=1.142 7(3)nm,α=64.495(4)°,β=80.400(4)°,γ=64.772(4)°,Z=2,V=0.914 7(4)nm3,Dc=2.068 g.cm-3。配合物1中的As(Ⅲ)与来自3个配体中的6个硫原子配位,形成6配位畸变八面体构型;配合物2则形成6配位畸变五角锥构型,其分子之间又通过Bi···S弱相互作用构成二聚体结构。利用琼脂扩散法测试了配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1对5种受试菌株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配合物2则仅有弱的抑菌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合成了1个新的一维链状锰的配位聚合物{[Mn(HL)(phen)(H2O)2].1.5H2O}n,(H3L=2-羟基-5-羧基苯磺酸),并且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热重、荧光、紫外、粉末XRD及单晶X射线衍射等表征及研究。标题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a=0.840 57(17)nm,b=1.757 5(4)nm,c=2.873 4(6)nm,β=92.54(3)°,V=4.240 7(16)nm 3,Z=4,R=0.027 0。每个Mn(Ⅱ)离子与邻菲咯啉配体的2个N原子、磺酸配体中的1个磺酸基O原子和羧基O原子以及2个配位水分子配位,展示出扭曲的八面体几何构型。2个相邻的Mn(Ⅱ)八面体单元通过1个磺酸基氧原子和1个羧基氧原子连接形成一维链状结构,该一维链进一步通过氢键作用构筑成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新型2-(1,3-二噻烷-2-亚基)丙二酸镉(Ⅱ)配合物[Cd(dyma)2(phen).H2O][dyma=2-(1,3-二噻烷-2-亚基)丙二酸,phen=1,10-菲啰啉],并通过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Cd(dyma)2(phen).H2O]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ī;晶胞参数a=0.905 17(14)nm,b=1.221 94(19)nm,c=1.338 1(2)nm,α=69.761(2)°,β=72.313(2)°,γ=83.650(3)°,V=1.323 0(4)nm-3,Z=2,Dc=1.810 g.cm-3,μ=1.199 mm-1,F(000)=724,R1=0.037 5,wR2=0.085 7.中心Cd原子为七配位,分别与1,10-菲咯啉2个N原子、2个2-(1,3-二噻烷-2-亚基)丙二酸的羧基4个O原子和1个水分子配位.配位水分子与2个不同Cd(dyma)2(phen)分子中没有配位的羧基O原子形成分子间氢键,构筑成三维网状超分子配位聚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