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俊敏 《中外医疗》2008,27(36):96-96
中药的药理研究自20年代初,陈克恢研究麻黄以来,研究方法逐步完善,研究领域日益扩大,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这就是中药药理学.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究和应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理学独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它使中药药理从中药和药理学脱胎而出,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是近年来中药复方研究的重点内容.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对于阐明中药复方的组方原理、作用机制,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备受关注.自1979年第一篇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报告发表以来[1],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李端[2]、赫梅生[3]等先后将药理效应、药物累积法等引入药物动力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开展.而近10年来,随着高、精、尖分析测试手段的应用,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出现了一个新局面.本文拟根据近10年来国内研究文献,对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将纳米技术引入中药的研究开发可能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新的有效途径.本文综合近几年来中药制剂研究进展中有关应用纳米技术的文献,简单提及了纳米中药的概念,主要介绍了纳米中药的制备、功效特点和应用,分析了纳米中药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现阶段纳米中药的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现代中药制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药组方新理论、中药制剂新技术及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三个方面论述现代中药制剂研究的新进展.组方新理论已经成为业界比较推崇的中药研究理论,其突破了原有的中药框架,实现对传统理论的超越,即分子中药学.新技术在中药制剂领域得以广泛的应用,如分子印迹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广阔的前景.质量评价是中药制剂研究的瓶颈,指纹图谱能全面反映所含化学成分,更有效的体现中药成分的复杂性,从而更好的评价中药制剂的内在质量.  相似文献   

5.
中药药物代谢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屈铭 《九江医学》2007,22(2):48-52
随着中国加入WTO与中药现代化研究的进展,中药日渐被更多的国家所承认和应用,中药的研制开发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在药学、临床药理、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和新药开发方面,中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前,我国研究学者所进行的代谢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动力学方面.近年来,有关中药代谢化学和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对中药单体成分的代谢研究,特别是对中药有效成分的代谢化学研究,以及中药复方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介绍中药龙胆现代研究概况.为开展龙胆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方法 以国内外有关文献为依据进行整理和归纳.结果 阐述了龙胆药效学、中药制剂、中药临床等方面的研究概况.结论 目前关于龙胆的中药药效学、中药临床等方面已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对道地药材严龙胆的质量评价,商品消失的原因及其中药资源种群动态变化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欠缺,值得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药药性研究概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今中药药性研究热潮越来越高.在回顾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药药性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指出中药药性研究在近期内要取得重大突破,应进一步凝练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规范研究方法.寒热药性可作为首要突破口;建立寒热药性的客观评价方法,阐明寒热药性的客观真实性将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首要关键科学问题之一.首次提出并建立了基于还原整合和热力学表达的中药药性研究模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药四性的研究一直是困扰中医药界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迄今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把细胞凋亡学应用于中药四性的研究,定性定量刻画中药四性的生物学效应与细胞凋亡的关系.从细胞分子水平建立一个中药四性的模式识别系统,将成为衡量中药四性的一个新突破.结合国内外大量文献研究和本课题组的研究基础,对中药四性的发展和定位提出新的观点和思路,对中药四性的研究进行评述和前瞻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目前国内中药研究领域各学者推崇的主要研究新观点,即分子中药学、分子生药学、组合中药学、中药化学组学和中药基因组学.本文在阐明这些新观点的定义的同时,还比较了其含义的共性与差异.我们认为分子中药学概念的提出对于研究中药的分子组成、结构、理化性质及其药理活性,阐明组成中药的各分子对生物的反应性,即开发中药创新药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与中药现代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目前中药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中药归经研究的现状,提出中药现代化即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中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中药归经理论作为中医药理论的特色之一,其实质亦即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归经即搞清中药通过何种途径对脏腑发挥作用.因此,中药归经理论的研究,是中药规范化、标准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11.
探讨从不同角度出发的中药寒热药性理论研究进展,分析其现实意义及可行性.收集、梳理2010年至今与中药寒热药性相关文献共41篇,分析中药寒热药性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结果从已经报道的研究结果发现寒热药性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基于文献角度的研究和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在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下主要进行了基于生物学角度的研究、物理学角度的研究和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研究.结论:中药寒热药性理论的研究在不同层面均均取得一定的进展,不同的研究思路均为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前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仍属新兴学科,在中药理论运用、现代药理毒理学研究,以及在研究深度等方面都有所欠缺.提取物不能等同于原中药,单体研究不能替代中药研究,应加强对中药药性及药理毒副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药生物转化的方法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使传统的中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是我国中药现代化的重要课题.通过生物技术在中药中的应用情况,探讨了中药进行生物转化的步骤、影响因素、转化方法、优势,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为中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是中药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现代生物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药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但迄今为止还未进入国际医药的主流市场.现代生物技术又为中药的研究提供了诸多的技术手段,使中药在保留整体、宏观优势的同时取得现代科学的微观表达,从而推动着中药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目前广泛使用的现代生物技术在中药研究中已有大量应用,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细胞色素P450是人体内最重要的药物代谢酶,多种中药能够抑制或诱导某个或某些细胞色素P450亚酶,从而影响合用药物的代谢,导致药物相互作用发生.对于中药的代谢研究,可提高中药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同时推动中药研究的现代化进程.介绍中药对细胞色素P450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重点归纳了各种中药有效成分、中药提取物及中药配伍对各种细胞色素P450亚型的影响,以期系统了解并指导该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药安全性问题备受关注,国内外学者从中药安全性监测、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等方面对中药(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做了大量研究.中药不良反应(ADR)监测方面,目前仍以不良反应报告为主,大型的集中监测较少,未来可全面铺开.未来中药安全性研究可借鉴药物警戒中信号的挖掘和处理,从大型处方追踪数据库挖掘或筛选信号,以判断药物和可疑不良反应之间是否存在可能的因果联系.临床研究方面,目前以回顾性分析为主,未来可依据中药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做一些不同与化学药品的分析和研究,如辨证是否准确、体质判断、药物配伍等.实验研究方面,目前关注的仍是中医古籍记载的“毒性药物”,未来可多关注非传统“有毒”中药的安全性研究.中成药的安全性研究相比中药饮片要成熟一些,未来可多关注中药饮片的安全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分析中药产业的独特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药在市场调研内容中的独特之处.在中药的市场调研内容上阐述:中药市场调研内容的背景研究、中药市场调研在营销策略上研究、中药市场调研的目标群体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药血清药理学的不断发展,国内许多学者都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进行中药复方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进展.本文对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动物的选择、给药方案、采血方案、血清灭活与保存、对照组的设定与血清的添加量、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阐明血清药理学在中药体外药效研究中的重要性,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药资源是中医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和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了我国中药现代化面临的重要课题[1].本文综合分析了承德市中药资源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承德市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药配方颗粒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靖屹 《广州医药》2011,42(2):40-42
目的分析中药配方颗粒特点,推广使用中药配方颗粒.方法将传统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的特点进行对比,并收集整理中药配方颗粒研究资料.结果 中药配方颗粒剂量小、疗效高、起效快,服用、携带、贮藏方便有科学数据可查,药效等同于传统中药.结论中药配方颗粒发展前景广阔,值得推广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