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胡剑 《中学理科》2006,(11):5-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育理论,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较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然而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都离不开“问题”这一骨架,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如何培养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行了详细阐述。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应充分地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明察学生的学习动态,倾听学生的问题,与学生进行知识交流、感情交流。与学生共同研讨学习。另外教师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同时要重视教师数学语言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应充分地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明察学生的学习动态,倾听学生的问题,与学生进行知识交流、感情交流,与学生共同研讨学习。另外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同时要重视教师数学语言的应用。本文笔者就如何培养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4.
何谓参与意识 ?  参与意识就是学生对整个学习活动有效地积极地主动投入的意愿。学生有了参与意识才能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让学生主动地始终参与认识活动的全过程,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原则,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不仅决定着学生理解知识的深度,而且与创造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创造能力的培养成正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良好学习环境的创设者,竭力地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人人…  相似文献   

5.
田丽华 《考试周刊》2013,(45):51-51
<正>数学教学应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需要创新,教师教学需要创新,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学生和教师双边互动的结晶。创新思维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数学教学能够且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相似文献   

6.
金萍 《上海教育》2007,(5A):62-63
随着二期课改的逐渐深入,教师越来越意识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将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但由于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儿童的依赖意识比较强,迷信教师的情况比较严重,这制约了学生对新知识探索和创造的欲望。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进取和自信的精神,彻底消除依赖意识。为此,我开展了“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与研究,旨在从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克服思维定势,在具有探索和创造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7.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参与;创设乐学情境;设置疑点。引发讨论;营造广阔空闻;重视实践活动.培养应用意识;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要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发现数学的规律,这是现代教育价值观的一个彻底转变。  相似文献   

8.
陈宝香 《四川教育》2000,(10):33-33
重视“问题解决”,是80年代以来国际上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笔者认为:“问题解决”是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问题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一、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知道,提出问题、回答问题都是重要的思维活动。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这说明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一个完整、独立的思维活动应当包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两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培养他们独立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总是由教师提出问题,而让学生循教师的思路回答问题,那么不仅整个思维活动不是学生独立完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7,(39):86-87
创新意识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核心概念,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成为数学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做数学"。以帮助学生建构自我的数学知识体系为基础,提升学习技能,培养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学教学中,展现数学思维过程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由于数学的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贮存和应用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思维的训练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要尽可能多地暴露思维过程.如果忽视这一点,那么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本文将结合高中的数学课堂教学,通过展现思维过程,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注重课堂情境的创设,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创设质疑、想象等数学学习情境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养成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刘芳琴 《考试周刊》2012,(51):73-74
目前,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弱。要改变这种教学状况,就必须落实《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从根本上改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要让数学课堂焕发生机,教学中就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启迪数学思维,在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文提出创设情境,让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发散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运用成功效应,让学生不断创新四个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在处处强调创新的当今时代,初中数学教学提出新要求,需要创新。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未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促进他们主动学习,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及常见的教学问题简要谈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来自于疑问,意向产生于恰当的问题情境."[1]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唤醒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其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学会学习,具备在未来的工作中,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创设问题情境,是唤起学生自觉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条件和关键;是激.发思维、开发智力和培养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6.
李红 《新课程研究》2009,(8):171-172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已有的思维活动能力,并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速发展这些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在教学中,不仅应该充分揭示思维过程,而且要注重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架桥铺路。  相似文献   

17.
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新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数学教育应该成为自主开放的,让学生在对社会生活现象的探求活动中自我积累和完善发展的过程,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探索了如何利用创设条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9.
在提倡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更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本文简要解释笔者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20.
曾军 《湖南教育》2003,(11):42-42
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自我意识、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等方面的培养。自我意识的培养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格空间和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经常设问,学生始终沉浸在问题情境之中,获得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的实践机会。参与意识不仅包括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安排的一些显性活动,还在更大程度上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的隐性思维活动。合作意识是学生主动寻求学习伙伴并共同探索问题的自觉意识。合作意识的培养,首先必须改善师生关系,教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