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受西路较强冷空气影响,2020年2月13日08时至15日08时,全区大部地区出现一次明显的降雪和寒潮天气过程.通过总结此次寒潮的实况,分析了此次过程的具体成因以及各家数值模式的预报效果,期望为以后的寒潮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分析500hpa高空环流特征、物理量场、上空水汽和云图演变特征,结合地面气象要素的响应变化特征,对2014年3月19~23日拉萨、墨竹工卡等地明显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近30年10月份的暴雪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以2011年10月21日至22日那曲出现了一次全地区性的降雪天气,其中那曲县的降雪量达到了17.5mm,积雪深度达到了19cm的天气过程为例;利用环流背景、FY2-2C卫星、物理场、地面气象要素等资料对导致这次暴雪天气行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雪具有局地性,因此出现暴雪不光要具备气候学上的环流特征,而且要具有局地气象要素的支配。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500hpa天气图、FY2-2C卫星、物理量场、地面气象要素等资料对2012年12月13日08时至14日08时那曲地区大范围降雪过程进行天气学诊断分析及漏报个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降雪来临前露点迅速上升,低空水汽辐合上升,孟加拉湾的水汽顺着西南气流输送到高原,而南支槽(短波槽)的快速东移,是此次降雪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和降雪漏报的原因;降雪发生时那曲位于0~20×10-5S-1的正涡度区,0~-4×10-5S-1的负散度区。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风阔线雷达资料等,分析了2010-2015年湖州降雪过程的天气形势、风阔线雷达产品和气象要素特征。结果表明:湖州降雪天气形势可分为阻高横槽型(Ⅰ型)、南支槽切变型(Ⅱ型)、东阻型(Ⅲ型)三类,Ⅰ型发生频率最高,Ⅱ型次之,Ⅲ型频率最低;综合温度和水汽等因子建立了各种天气型下的降雪预报指标;降雪一般开始于逆温层建立过程中,逆温减弱破坏时降雪减弱停止,降雪量与500 hPa至700 hPa水汽通量关系密切;风廓线雷达与温度垂直廓线结合应用效果较好,一般高层西南风加大、低层冷平流向上扩展、上升运动明显加强时预示降雪开始,垂直风的强度能很好地指示降雪量级。  相似文献   

6.
2017年2月20日至21日咸阳机场经历了一次大风及降雪天气过程,利用机场的观测记录,常规气象资料、数值预报实况场及天气图等资料,对此次天气过程的相关气象要素和天气演变过程进行严密的监视分析。通过分析旨在发现冷空气回流降雪成因和动力、水汽、锋面等触发条件等因素,为咸阳机场提供当地降雪特点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北方冷空气的共同影响,江苏省金坛市自2013年2月18日至2月19日出现了暴雪天气.从天气形势背景看,我地处于500hPa槽前西南气流、700hPa我地有西南风低空急流,本次过程是由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的.从天气雷达回波特征分析来看,金坛的降雪较大时段有两个,分别是2月18日22时至24时以及19日02时至04时,本次暴雪过程的云系是较为典型的积层混合云降水云系;云中的回波最高值较高,部分云区有对流性特征;云低层液(固)水含量较高,水汽含量较充足,这些是出现暴雪的原因之一.从天气雷达速度图分析,零速度线变为“S”状,说明了风随高度顺时针旋转,出现了暖平流且近地面是反气旋流场;在降雪期间,雷达速度图出现了“牛眼”的结构,该结构表明风离雷达中心是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在降雪的后期,速度图有“V”型,即近地面层是东北风,而高层已转变为西北气流,表明受冷高压南下的影响,云带开始南压,标志着我市降雪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8.
2010年10月11至12日,受北部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那曲出现了2010年入冬后的首场强降雪天气过程,本文针对这次过程,利用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MICAPS3.0)提供的500百帕天气图、物理量图、风云2号卫星云图等资料进行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进北抬,为南部水汽向高原输送提供了有利条件,孟湾低压外围云系和北部冷空气在高原腹地交锋、维持造成了此次那曲县强降雪天气过程;物理量场的配置较好,10日08时500百帕涡度场上整个高原处在一个正涡度辐合区,那曲为5~10×10^-5S^-1的强辐合区域,散度场上那曲地区是一个-5~-20×10^-5S^-1的稳定辐合中心。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8年12月17-19日西藏中东部出现的大范围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西藏中东部大范围降雪过程中中高纬是两槽一脊型,南支槽、孟加拉湾热带风暴"佩太"、西藏高原上的短波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降雪过程中底层为强辐合区,高层为强辐散区,高低空环流配合较好,有明显的上升运动。18日08时西藏中东部比湿值达到了2k/kg,等露点温度差TTd小于等于5℃,南部日喀则帕里、山南错那至林芝察隅一带比湿超过2k/kg,等露点温度差小于2℃,水汽条件几乎达到了饱和的状态。同时,地形的抬升作用对降雪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应用Micaps所提供的常规天气资料,对2020年3月25日~27日发生在通辽市科尔沁区的一次寒潮降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对其高空形势和地面形势的环流背景分析得出结论,结果显示:本次天气过程属降雪型寒潮天气过程,即各个区域站的降雪量均超过了1mm,没有出现大风;主要影响系统是高空受低涡底部的锋区南压影响,地面配合为低压冷锋过境后的较强冷高压前部控制,各物理量场及温度平流特征反应均对寒潮降雪天气有利。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月19日,受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那曲地区出现了2008年首场全地区性的降雪天气过程.针对这次过程,我们利用500百帕天气图、物理量图、风云2号卫星云图等资料进行天气学诊断分析表明:咸海-巴尔喀什湖之间稳定少动的横槽不断分流下来的冷空气与南支槽源源不断地向高原输送的暖湿气流在高原腹地交锋,造成19日那曲地区出现降雪天气过程.物理量场上显示藏北一线到林芝地区南部为10~20×10-5S-1的正涡度和-10×10-5S-1的负散度的较强辐合中心,与高原上的南支槽相匹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MICAPS)提供的500百帕天气图、物理量图、风云2号卫星云图等资料针对2009年11月16日至18日我地区嘉黎县境内出现的一次暴雪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特征和单站气象要素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咸海低涡和南支槽是导致此次日我地区中东部出现降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由于嘉黎县处在念青唐古拉山以南,地形对天气系统的抬升作用,造成了嘉黎县此次暴雪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3.
应用常规气象资料和诊断分析技术对比分析了2012年7月下旬20日开始到28日之间呼和浩特出现的4次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20日20时~21日20时产生的暴雨天气和27日20时~28日08时产生的暴雨天气为系统性暴雨天气[1],其主要特点为暴雨之前高空有明显的冷空气东移,700hPa天气系统明显,中低层暴雨日之前偏南风输送较好,地面伴有系统性东移的冷锋或锋面气旋,24日20时~26日20时之间产生的两次暴雨天气为突发性暴雨天气[1],700hPa天气系统和地面形势表现不明显,产生暴雨的局地性和突发性强,预报难度大。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2年~2012年锡林郭勒盟15个气象站的暴风雪日数数据温度、风、降雪量等气象资料,分析得出该地区暴风雪天气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①冬半年降雪量大、风力等级高易出现暴风雪天气;②冬半年平均温度和暴风雪日数有很好的负相关关系;③风和暴风雪日数的相关性要好于降雪量和暴风雪日数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1961~2007年湟水河谷6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对湟水河谷霾的时空分布、环流形势和霾天气过程中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月至次年5月是霾的高发时段;霾主要发生在阻塞型、南支槽和纬向型三种环流形势;霾发生时的气象要素有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对2000年~2015年近15年期间的我国华北地区大范围霾天气现象的灰霾日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地面气象要素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1世纪之后灰霾日数不断增加,50%出现在12月~2月期间(冬季),一般霾天气会持续3天左右,长则5天~7天。从季节角度分析,灰霾天气最严重的季节为冬季,夏季状况最轻。北京特有的地形和天气系统共同作用形成了此处的天气特征。  相似文献   

17.
利用安多县1987-2016年气温、降水、大风、日照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气温除1997年出现一次低值外,整体气温呈微微上升趋势;年总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2000年后分别出现极端最高值和最低值;大风天气明显,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09天,大风天气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5月。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17,(16)
应用常规气象资料和EC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对2015年10月发生在兰州中川机场的一次降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预报释用,结果表明:空中较充沛的水汽含量、高原槽提供的较强的上升运动、空中及地面较强的降温导致了此次降雪天气过程的出现;EC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对此次降雪天气过程所需的环境条件反映的较好,通过对其预报的高空风温、2m温度、高空比湿、高空水汽通量散度与高空相对湿度这几个物理量的分析,可大致判断出降雪的主要时段及降雪的强度;EC细网格预报的逐3h降水量对此次降雪天气过程的降水时段具有较好的指示性,在对其他EC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分析的基础上再结合逐3h降水量的分析,可较为精细的预报出此次降雪天气。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17,(19)
应用常规气象资料和EC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对2015年10月发生在兰州中川机场的一次降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预报释用,结果表明:空中较充沛的水汽含量、高原槽提供的较强的上升运动、空中及地面较强的降温导致了此次降雪天气过程的出现;EC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对此次降雪天气过程所需的环境条件反映的较好,通过对其预报的高空风温、2m温度、高空比湿、高空水汽通量散度与高空相对湿度这几个物理量的分析,可大致判断出降雪的主要时段及降雪的强度;EC细网格预报的逐3h降水量对此次降雪天气过程的降水时段具有较好的指示性,在对其他EC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分析的基础上再结合逐3h降水量的分析,可较为精细的预报出此次降雪天气。  相似文献   

20.
利用基础气象资料、天气雷达回波等对2013年2月18日夜间至19日凌晨长江下游一次大范围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分析表明,此次暴雪天气过程是中高层短波槽东移,配合低层低涡东移以及东路冷空气扩散南下导致的显著降雪天气,短波槽前西南气流的强盛对强降雪的出现有重大的影响。同时,结合民航气象工作实际,对此次过程的气象保障工作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