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热轧带钢宽度控制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济南钢铁集团公司热连轧厂宽度控制手段较单一、且粗轧前没有测宽仪而影响成品带钢宽度精度的问题$重新解析了宽展模型的参数,同时改善了宽展自学习方式,提高了成品宽度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2.
陈丰  杨子江  王庆军  李旭  张殿华 《轧钢》2019,36(3):59-65
针对全连续热轧带钢生产线,在开发核心的轧制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在过程控制级实现了高精度的模型设定和模型自学习功能,在基础自动化级实现了自动宽度控制和自动厚度控制,最终搭建了功能完备的两级计算机控制系统,实现了热轧产品的高精度控制。现场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稳定运行率达到了99%以上,针对不同的产品规格,厚度控制精度在±25 μm范围内,宽度控制精度在0~3 mm范围内达到99%以上,实现了产品的高精度控制。  相似文献   

3.
张湧  武凯 《轧钢》2021,38(2):15-18
在热轧带钢生产过程中,粗轧立辊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磨损现象。立辊磨损沿辊面非常不均匀,下线轧辊辊面呈梯形,最大磨损处磨损量可达5 mm。这严重影响了粗轧模型的设定精度,从而使带钢宽度控制精度降低。为了提高模型对立辊的设定精度,对辊面磨损范围各个位置的磨损量进行了分区计算,建立了新的粗轧立辊磨损计算模型。该模型在某1 500 mm热连轧生产线的应用表明,粗轧立辊磨损量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粗轧模型宽度预报稳定、准确。  相似文献   

4.
BP神经网络在热轧带钢卷取温度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热连轧带钢生产过程中,提高卷取温度的控制精度对带钢的品质有着重要意义.卷取温度控制系统是一个具有非线性、时变性和大滞后的复杂控制系统,传统的基于精确模型的控制方法难以进一步提高控制精度.利用所建BP神经网络卷取温度预设模型能提高卷取温度的控制精度,并应用在莱钢1500 mm带钢热连轧卷取温度控制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陈金山  王君  朱涛  曹勇 《轧钢》2017,34(1):24-28
弯辊力设定对高速冷连轧过程的板形控制至关重要。针对某1 750 mm冷连轧机组的设备与工艺特点,计算并分析了弯辊力设定对成品带钢板形的影响规律。深入研究了带钢宽度、单位轧制力、中间辊横移量、带钢入口厚度、带钢凸度、轧辊辊径和轧辊凸度等因素对最优弯辊力的影响。通过大量统计分析和理论计算,利用Origin软件进行多元回归拟合,最终建立了冷连轧过程最优弯辊力的设定计算模型。采用新模型设定计算弯辊力的最大偏差小于3.14%,成品带钢的板形标准差平均值降至2.64 IU,新模型对成品带钢板形质量的控制有明显改善和提高。实践证明:该弯辊力模型具有较高的板形控制精度和较好的板形控制稳定性,适合于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6.
热浸镀Galvalume熔池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热浸镀Galvalume熔池的几何结构及工艺参数,建立了Galvalume熔池的数学模型,对不同速度、宽度和入池温度带钢热浸镀Galvalume过程中的熔池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熔池内锌液流速与带钢速度成正比,随着带钢速度加快,熔池低速流动区域减少;带钢宽度影响熔池整体的流动形态,熔池内低温区域随着带钢宽度变大明显增多;带钢入池温度升高使得熔池内温度分布更均匀。  相似文献   

7.
针对宽带钢拉矫过程中的"延伸率损失"现象,通过对拉矫过程中带钢三维弹塑性变形的有限元仿真,得出拉矫过程中带钢长度、厚度和宽度方向变形的定量关系.发现厚度和宽度方向变形对带钢延伸率都有影响,并且仅与带钢材质有关而不受工艺参数和带钢规格等因素影响,反映了拉矫过程中带钢变形的特点.因此,拉矫生产中无法消除的"延伸率损失"是由于忽略带钢宽度方向变形而造成的假相.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测延伸率修正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周期窜辊技术未考虑带钢宽度影响,并不能保证带钢边部和轧辊接触位置的均匀分布.本文研究了考虑带钢宽度影响的柔性化智能窜辊技术,考虑了相邻两块带钢的宽度变化,建立了柔性化周期窜辊的位置计算模型.经过工业应用及实测数据对比分析,本文所开发的柔性化周期智能窜辊技术相对于传统周期窜辊方法,不均匀磨损量降低60%,带钢局部高...  相似文献   

9.
张明金  王洪彬  李新东 《轧钢》2009,26(4):55-60
针对莱钢银山型钢有限公司1500mm热轧带钢生产线在冷轧料HPHC薄规格普碳钢Q235B、Q215B的生产过程中出现头尾拉窄的现象,通过借助测宽仪、板形仪及历史趋势查询等手段,分别对粗轧区域&精轧区域,卷取区域带钢头尾拉窄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粗轧头尾短行程功能(SSC)、E1立辊磨损情况、粗轧拉钢系数&精轧活套控制、张力控制、卷取张力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最终使带钢宽度控制精度在±5mm公差范围内的达到97.5%。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窄带钢厂带钢的宽度指标,在粗轧机上提出了自动宽度控制系统。通过轧机的弹跳方程构建的数学模型称作轧制力反馈自动宽度控制(RF—AWC)。目前该系统已经在宽带钢粗轧立辊中广泛使用,但在窄带钢中应用研究较少,现结合某400mm窄带钢厂的现有设备及特性,引入RF-AWC。通过观察使用效果,证明了该系统能够有效降低带钢的宽度偏差,带钢中间部分尺寸保证在1.5mm以内,并改善带钢质量,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对日后窄带钢的生产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子英  宋向荣  武凯  彭文 《轧钢》2014,31(6):49-52
针对港陆1 500 mm热轧带钢粗轧头尾失宽现状,提出了采用三次曲线的短行程控制(SSC)的解决方案,并给出了三次曲线的求解方法。由于立辊在实际执行的时候会提前或者滞后,对此立辊执行情况开发了短行程自学习,根据轧后实测宽度数据对开口度进行自学习,二级短行程设定模型采用曲线平移的方法,根据一级跟踪偏差量对短行程曲线做出调整。现场应用表明:短行程及其自学习投入后能够将带钢头尾宽度差控制在3mm之内,金属收得率提高到97%以上。  相似文献   

12.
黄爽  张泽朋 《轧钢》2016,33(3):77-78
针对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2 250 mm热轧生产线因缩颈补偿后立辊关闭异常导致带钢头部宽度偏窄的问题,分析了造成该问题的原因,通过将二级控制系统下发缩颈补偿参考值的方式由一次下发改为分步下发,且每次下发限定为2.5 mm,并按带钢宽度、钢种的不同对缩颈补偿参数值进行优化,解决了带钢头部宽度偏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出于节能考虑,带钢热连轧工艺增加中间坯的厚度,提高精轧开轧温度,降低粗轧和精轧总能耗。由于增加了中间坯厚度,精轧过程产生宽展,热连轧机精轧机组采用了两个立辊机架的设计方案。针对此种设备布置,以高精度的宽度控制为目标,提出了一种宽度自动控制策略,包括两个立辊的速度、辊缝的过程设定以及自学习算法。现场应用效果表明:该控制策略保证了穿带和轧制过程的稳定性,宽度精度高,宽度偏差控制在3 mm之内的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14.
以宝钢股份特殊分公司的1450mm两辊平整机为对象,以影响函数法及线性函数变形协调理论为基础,研究了轧辊及板带的变形协调关系。通过调整弯辊力,保证带钢在宽度方向受力均匀,实现轧辊在带钢宽度方向上压下变形均匀,以及摩擦磨损均匀。通过编制轧辊变形协调计算程序,实现两辊平整机弯辊力计算的参数化,得出轧制力和带钢宽度B对弯辊力的影响规律。轧辊变形协调计算程序植入平整机二级机控制系统,实现板型自动控制,使目标板型达到7I~9I。  相似文献   

15.
板形是板带材产品的重要质量指标之一。辊系弹性变形是影响板形的主要因素,轧机辊颈载荷分布直接影响轧机的辊系弹性变形,因此精确分析辊颈载荷分布对板形控制和轴承使用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实验室四辊可逆冷轧机,采用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基于显式动力学建立了耦合支撑辊轴承、轧辊和轧件的三维实体模型,分析了板宽、摩擦因数、张力和压下量等因素对支撑辊辊径载荷分布和板凸度的影响,对四辊板带轧机板形控制和轴承使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卞皓  李欣波  夏小明 《轧钢》2009,26(2):54-56
上海宝钢集团梅山钢铁有限公司热轧厂1422mm生产线通过2005年和2006年进行的两次技术改 造,将粗轧设备全部更换,增设全新的立辊轧机E2并采用AWC控制技术和RSU控制模型,使99%以上的带钢宽度精度控制在0-+15以内。  相似文献   

17.
田野  李洁 《轧钢》2015,32(4):70-72
针对热连轧新品种新规格首卷钢尺寸精度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提高新品种新规格首卷钢尺寸精度的方法。当轧制新品种新规格首卷钢时,在常规热连轧规程设定计算程序中增加了自动添加新钢种子程序和层别模型参数调整子程序的功能。在首钢京唐1 580 mm热连轧生产线粗轧机组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新品种新规格首卷钢的宽度命中率由89.96%提高到95.50%,达到了宽度控制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