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华  费天彬 《中原医刊》2009,(13):80-81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对极高危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和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128倒极高危冠心病患者根据是否使用阿托伐他汀及其用量分为治疗组1、治疗组2与非阿托伐他汀对照组,对三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治疗期间临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下降水平均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升高水平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P〈0.05);而阿托伐他汀强化组较阿托伐他汀常规组,TC、TG、LDL—C及HDL—c水平改善更加明显。对照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47.5%)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21.5%,15.2%)。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可相对减少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29.0%)。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调节极高危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及降低其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强化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杨波  李飞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3):288-288,29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及对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40rag晚1次,45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伐他汀20mg晚1次,44例),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C反应蛋白及12周的终点事件发生率(死亡,再次非死亡性心肌梗死)和再住院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1个月的死亡率(6.8%,16%,P〈0.05),12周的死亡和再次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复合发生率(11.4%,25%,P〈0.05),心绞痛发生率(13.6%,27.2%,P〈0.05),再住院率(15.9%,29.5%,P〈0.05)均显著降低,无心肌病和严重肝损害等不良反应。结论:大剂量他汀早期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能减少12周的死亡率和减少缺血相关的心脏事件发生率,用药安全、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高龄冠心病患者进行强化降脂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70例高龄(1〉75岁)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阿托伐他汀30mg/d)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10mg/a),观察患者服药前及服药后12个月血脂、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药物不良作用。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后,治疗组TC、LDL—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管重建、冠心病死亡者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血ALT轻度升高者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高龄冠心病患者,阿托伐他汀30mg/d能降低TC、LDL—C水平,明显减少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作用,观察他汀类药物调脂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分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其中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是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应用统计学处理,比较P值。结果和治疗组相比较,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心血管事件明显减少;血清CRP、TC、LDL—C、TG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不仅有降低血脂作用.亦可明显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少临床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早期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9例ACS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阿托伐他汀20 mg/d和依折麦布10 mg/d,n=41)和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20 mg/d,n=38)。治疗2周后检测患者血脂、丙氨酸转氨酶(ALT)、磷酸肌酸激酶(CK)水平,并观察两组治疗2周内心血管事件及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经治疗2周后,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低于治疗前,联合治疗组胆固醇水平下降较阿托伐他汀组更明显(P<0.05)。联合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结论: 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较单用阿托伐他汀能更显著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烟酸缓释片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高脂血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10mg/d,n=50)、联合治疗组(烟酸缓释片500mg/d+阿托伐他汀10mg/d,n=50),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主要血脂水平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①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三酰甘油(TG)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联合治疗组中血脂水平的变化幅度更大,尤其是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②联合治疗组与阿托伐他汀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提示,烟酸缓释片(500mg/d)与阿托伐他汀(10mg/d)联合治疗可以更全面地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异常,减少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立普妥)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强化降脂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70例中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阿托伐他汀30mg/d)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10mg/d),观察患者服药前及服药后12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药物不良作用。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后,治疗组TC、LDL-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管重建、冠心病死亡者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血ALT轻度升高者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患者,阿托伐他汀30mg/d能降低TC、LDL-C水平,明显减少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将118例AMI患者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58例对照组患者人院后12h内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60例观察组患者入院后12h内接受阿托伐他汀40mg/d强化治疗,疗程4周。比较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心肌梗死、心绞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hs—CR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可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血脂及血清炎症因子,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UA)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住院治疗符合标准的ACS患者112例随机分为10mg/d阿托伐他汀组和20mg/d阿托伐他汀组,同时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CRP、血uA和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CRP、血UA、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水平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轻度升高,20mg/d阿托伐他汀组效果更好,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除均能有效降低ACS患者血脂水平外,同时具有抗炎、降低UA作用,其降低CRP〈UA作用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对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一定的作用。20mg/d阿托伐他汀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脂水平及临床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126例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n=64)和B组(11=62),A组接受阿托伐他汀,1次/d,10mg/次,B组接受阿托伐他汀,1次/d,20mg/次。测定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血脂水平,观察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服用阿托伐他汀12个月,两组血脂水平及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下降幅度更显著(P〈0.05)。B组血脂水平较A组下降幅度更为显著(P〈0.05),但两组心脏事件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再狭窄具有预防作用,强化剂量作用更明显,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张怀勇 《黑龙江医学》2007,31(2):99-101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非缺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30例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n=15)和安慰剂组(n=15)。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need。结果治疗16周后,阿托伐他汀组较安慰剂组血浆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心功能改善,左室射血分数提高,为(39.11±3.45)%对(34.23±3.14)%,P〈0.01。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阿托伐他汀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显著改善扩张型心肌病心袁患者的心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提示他汀类药物可用于治疗非缺血性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UA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常规行抗心绞痛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d,连续3mo。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心肌缺血总负荷(TIB)、治疗期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3mo后,与对照组相比,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心绞痛发作次数和TIB均显著降低(均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较对照组p〈0.05(x^2=10.848),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UA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降脂,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从而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和阿托伐他汀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均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42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IU q12h皮下注射,连用7d,合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睡前服用,连用14d.观察心脏事件发生以及服药前后血脂、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无一例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死亡,未发现严重出血现象及其它副作用,总有效率92.8%;对照组3例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总有效率70.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和阿托伐他汀联用可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复发性缺血事件发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瑞舒伐他汀在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研究.患者经过4周饮食控制期后符合:(1)LDL-C〉3.64mmol/L(140mg/dL);(2)TC〉5.72mmol/L(220mg/dL)且LDL-C〉2.59mmol/L(100mg/dL);(3TC〉5.72mmol/L(220mg/dL)且HDL-C〈1.04mmol/L(40mg/dL)并同时满足TG〈4.52mmol/L(400mg/dL)者随机接受瑞舒伐他汀5mg/d或阿托伐他汀10mg/d治疗8周.结果 160例患者进入研究阶段,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各80例.瑞舒伐他汀组经过8周治疗血浆LDL-C显著下降,其下降幅度为40%,显著大于阿托伐他汀组35%(p〈0.05).且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浆LDL-C降低幅度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相对高约15%.瑞舒伐他汀组LDL-C达标率(ATPⅢ)比阿托伐他汀组(85%&70%)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瑞舒伐他汀升高HDL-C幅度也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6%&1.5%),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瑞舒伐他汀在降低TG(18.7%)和TC(33%)的幅度同阿托伐他汀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5.8%和30.3%).所有患者对两种药物均能很好地耐受而且患者依从性较好,研究期间未发现药物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瑞舒伐他汀能够全面改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整体血脂水平,并与阿托伐他汀相比较可以产生更大程度的LDL-C下降,且二者安全性相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介入患者治疗12个月的调脂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成功行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50例分为两组,于PCI术后分别服10mg和40mg阿托伐他汀,每晚1次,至少12个月。结果:12个月后两组调脂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12个月内阿托伐他汀10mg/日组有5例心绞痛发作,1例急性心肌梗死,再次血管重建术6例,阿托伐他汀40mg/日组有1例心绞痛发作,无急性心肌梗死,再次血管重建术1例,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40mg,每晚1次的方法,调脂有效率更高,可进一步减少冠心病介入患者心脏事件和血管重建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有效率。方法 筛选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萧山区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10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53)、观察组(n=53),对照组以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以瑞舒伐他汀治疗,研究两组患者的应用效果、血脂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生化指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总胆固醇(TC)水平、三酰甘油(TG)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白介素(IL)-6水平、C反应蛋白(CRP)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应用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同时可积极改善血脂水平、生化指标,建议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脂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照随机原则将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组(40例)与血脂康联合阿托伐他汀组(40例),8周为一个疗程,其中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接受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次,1次/d)治疗;血脂康联合阿托伐他汀患者在上述基础上,加服血脂康胶囊(2粒/次,2次/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舒张压(DBP)、收缩压(SBP)、血脂指标包括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高血压治疗效果比较,血脂康联合阿托伐他汀组(70.00%)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组(55.00%),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70,P<0.05),治疗后血脂指标的水平变化中,除HDL-C外,血脂康联合阿托伐他汀组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脂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刘怀昌  严俊儒  徐宁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4):2205-2207,2209
目的 观察比较阿托伐他汀20mg/d与氟伐他汀80mg/d对老年高脂血症病人的降脂疗效及安全性影响。方法 120例老年高脂血症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成两组。A组:阿托伐他汀20mg/d;B组:氟伐他汀80mg/d。治疗前、治疗后2、4和8周检查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肌酸磷酸激酶(CK)。结果 A,B两组均能显著降低TC(P〈0.01)、LDL-C(P〈0.01)、TG(P〈0.01),A组作用强于B组(P〈0.05);同样A,B两组均能升高HDL-C,终点时比较A组仍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 阿托伐他汀20mg/d与氟伐他汀80mg/d均能显著降低TC、LDL-C和TG水平,升高HDL-C水平;阿托伐他汀20mg/d作用明显优于氟伐他汀80mg/d,两者均有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背景:证据显示,与临床常规降脂比较,对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施行强化降脂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可进一步获益。 目的:比较2种降脂治疗策略对既往有心肌梗死(MyocardialInfarction,MI)病史患者心血管事件危险的影响。 设计、地点及研究对象:IDEAL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开放、盲法终点评价试验。试验于1999年3月至2005年3月在北欧190个心脏病急救单位和专家诊所进行,中位随访时间为4.8年。试验人选8888例有急性MI病史的患者,年龄≤80岁。 干预:患者随机分配接受大剂量阿托伐他汀(80mg/d;n=4439)或常规剂量辛伐他汀(20mg/d;n=4449)治疗。 主要终点:主要冠脉事件的发生定义为冠脉死亡、证实有非致命性急性MI或心脏骤停复苏。结果:治疗期间,辛伐他汀组平均LDL—C水平为104mg/dL(SE,0.3),阿托伐他汀组为81mg/dL(SE,0.3)。辛伐他汀组有463例(10.4%)患者发生了主要冠脉事件,阿托伐他汀组为411例(9.3%)(风险比[hazardratio,HR],0.89;95%CI,0.78—1.01;P=0.07)。两组发生非致命性MI者分别为321例(7.2%)和267例(6.0%)(HR,0.83;95%CI,0.71—0.98;P=0.02)。但是另外两个一级终点组分的发生率两组末见显著差异。两组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者分别为608例和533例(HR,0.87;95%CI,0.77—0.98;P=0.02)。辛伐他汀组发生任何一种冠脉事件的患者有1059例,阿托伐他汀组898例(HR,0.84;95%CI,0.76—0.91;P〈0.001)。两组发生非心血管死亡者分别为156例(3.5%)和143例(3.2%)(HR,0.92;95%CI,0.73—1.15;P=0.47)。各种原因所致死亡:辛伐他汀组374例(8.4%),阿托伐他汀组366例(8.2%)(HR,0.98;95%CI,0.85—1.13;P=0.81)。阿托伐他汀组患者凶非严重性不良事件而停药的比例较高;因转氨酶升高分别导致43例(1.0%)和5例(0.1%)患者停药(P(0.001)。两组罕见严重肌病及横纹肌溶解。 结论:研究表明,在既往有MI的患者,强化降低LDL—C并不能显著降低主要冠脉事件的一级终点,但是能降低其他复合二级终点及非致命性急性MI的危险。心血管死亡率或全因死亡率没有差异。强化降低LDL—C可使MI患者获益,而且不增加非心血管死亡率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冯清  乌汉东  刘媛 《广东医学》2002,23(3):305-306
目的 比较阿托伐他汀与普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阿托伐他汀组(56例)和普伐他汀组(60例)分别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d和普伐他汀10mg/d。疗程均为6周。治疗前后分别测血脂、磷酸肌酸激酶及肝肾功能。结果 治疗6周末,阿托伐他汀组降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升高高密度胆固醇(HDL-C)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56%、76%。普伐他汀组分别为67%、21%、72%。两组均未发现转氨酶或磷酸肌酸激酶升高等副作用。结论 阿托伐他汀是安全、有效的调脂药物,其降低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疗效明显优于普伐他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