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雷宜萍 《作物研究》2014,(6):719-720
安乡县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和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实施水循环工程,倡导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禁止大水面投肥养鱼,开展“四禁一压”与种质资源保护,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森林城镇建设和湿地保护,较好地发展了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2.
采用半量秸秆还田、全量秸秆还田、农家肥30 m3/hm2、农家肥60 m3/hm2、半量秸秆还田+农家肥30m3/hm2和当地常规施肥方式(对照)处理,研究不同培肥措施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植株基部周长、单株叶面积和棒三叶叶面积均以农家肥60 m3/hm2处理最高;出苗率以农家肥30 m3/hm2处理最高,全量秸秆还田处理最低;经济产量增加幅度依次为半量秸秆还田+农家肥30 m3/hm2>农家肥60 m3/hm2>农家肥30 m3/hm2>半量秸秆还田>全量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3.
崔宁波  姜兴睿 《玉米科学》2020,28(3):180-185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利用黑龙江省424户玉米种植户的微观调研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资本禀赋、政策工具对农户玉米秸秆还田利用意愿与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农户玉米秸秆还田利用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利用意愿与知觉行为控制对农户玉米秸秆还田利用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资本禀赋与政策工具对农户玉米秸秆还田利用意愿与利用行为都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政策工具的影响较弱。提出促进农户参与玉米秸秆还田利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11~2015年采用玉米田间原位定位试验方法,探讨农户常规种植(根茬还田)、根茬+1/3秸秆还田、根茬+秸秆全量粉碎耕翻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茬还田(对照)土壤有机质年下降0.14 g/kg,根茬+1/3秸秆还田和根茬+全部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有机质年分别提高0.03 g/kg和0.26 g/kg。同时,秸秆还田能显著增加细菌、真菌、放射菌、自生固氮菌、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的总体数量。根茬+1/3秸秆还田和根茬+秸秆全量粉碎耕翻还田后可使土壤有机质年提高,是吉林中部黑土农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可行的农艺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出适宜武平县气候条件和耕作制度的秸秆腐熟剂,进行了稻草还田配施3种秸秆腐熟剂的试验探索。结果表明:(1)施用 “谷霖”牌生物腐秆剂、“绿地康” 有机物料腐熟剂、“鸿生源”秸秆腐熟剂处理秸秆还田,秸秆颜色、气味及软化程度均有较大幅度加快,秸秆腐熟提早5天以上且更完全,但3种腐熟剂品种之间差异不明显;(2)秸杆还田后,提高了土壤养分,特别是提高了土壤有机质,激活土壤缓效钾,培肥了地力。(3)水稻秸秆还田加施腐熟剂处理T78优2155各项主要农艺性状有明显改善,3种秸秆腐熟剂都显著增加水稻的产量,分别增产424.95、500.1、725.1 kg/hm2,“鸿生源”秸秆腐熟剂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湖北省红安县水田区适宜秸秆还田量、秸秆腐熟剂用量、秸秆腐熟期等配套措施的技术参数。[方法]通过对小麦秸秆还田田间小区试验,探索了秸秆还田量、秸秆腐熟剂用量、秸秆腐熟期等配套措施的技术参数,研究出一套水田有机质提升的技术措施。[结果]在N、P、K(纯N 198 kg/hm2,纯P2O560 kg/hm2,纯K2O 60 kg/hm2)配方施肥的基础上,秸秆还田适宜量为6 000 kg/hm2,水稻产量最高,为6 900 kg/hm2,土壤有机质提升贡献最大。[结论]研究结果为大面积推广秸秆还田以提升土壤有机质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分析2018~2020年不同处理土壤养分、玉米产量、土壤氮磷平衡的差异,筛选出集增产、土壤养分维系及生态环境保护为一体的施肥模式。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有提高,以T4处理(氮、磷减量10%,秸秆还田)最高。秸秆还田增产效果随还田时间增加逐渐明显;T1处理(不施肥、秸秆不还田)经济产量逐年降低,其他处理产量均显著提高。各施肥处理土壤氮素均有盈余,其中,T4处理盈余量随时间增加有下降趋势,T5处理(氮、磷减量30%,秸秆还田)盈余量最低。各施肥处理磷盈余量为165.41~270.16 kg/hm2。相较T2处理(单施化肥),秸秆还田伴随氮、磷化肥减施利于降低环境污染风险。秸秆还田伴随化肥减施能提升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玉米产量,减轻环境污染风险,综合结果显示,T4处理较优。  相似文献   

8.
向午燕  董智  冯晨  蔡倩  张哲  郑家明  白伟 《玉米科学》2023,31(1):126-134
通过连续两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灌水量和秸秆还田量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与构成因素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秸秆还田量不同灌水量处理间差异明显,株高、茎粗、叶面积、地上部干物质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适宜秸秆还田量有利于提高春玉米成熟期株高与叶面积,灌水量和秸秆还田量互作显著影响成熟期穗重。不同灌水量下春玉米的穗长、穗粗、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差异均显著,不同秸秆还田量对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的影响也差异显著,350 mm灌水量下秸秆还田3 000 kg/hm2处理、450 mm灌水量下秸秆还田6 000 kg/hm2处理产量具有显著优势。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播前土壤蓄水量、收获土壤蓄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显著,秸秆还田比不还田土壤蓄水量增加6.38%~9.8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67%~22.68%。在沈阳地区枯水年春玉米秸秆还田量3 000 kg/hm2、平水年秸秆还田量6 000 kg/hm2是区域最佳的秸秆还田量。  相似文献   

9.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棕壤磷素及玉米吸磷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玉米秸秆直接还田、腐熟还田与化肥配施等处理对棕壤磷素、玉米吸磷量、玉米产量、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秸秆直接还田处理外,其他施肥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且彼此间差异显著,以腐熟秸秆配施化肥处理最明显。各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玉米吸磷量和玉米产量,以未腐熟秸秆配施化肥处理增产最明显。各处理的磷肥利用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秸秆直接还田配施化肥处理秸秆腐熟还田配施化肥处理单施化肥处理。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提高了玉米产量,玉米吸磷量和磷肥利用率直接还田好于腐熟还田。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其技术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秸秆资源丰富,但胡乱丢弃、吞控焚烧、直接还田和加工粗饲料等传统的处理方式存在着“三低一重”的缺点,即秸秆利用率低、转化率低、经济效益低、环境污染严重。介绍了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腐熟还田技术、饲料转化技术、能源化技术及秸秆在工业上的各种应用。认为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可再生资源的需要,也是缓解农村饲料、肥料、燃料和工业原料的紧张状况、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不同油菜秸秆还田量对免耕直播单季晚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在浙江嘉兴开展了油菜秸秆还田免耕直播晚稻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免耕直播单季晚稻上,油菜秸秆还田量1 800,3 600,5 400,7 200 kg/hm2,产量分别为9 100,9 275,9 375,9 325 kg/hm2,比对照增加1.1%,3.1%,4.2%和3.6%。单季晚稻成秧率随着油菜秸秆还田量的增加会小幅下降,而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比对照增加,有效穗数也有所下降。免耕直播单季晚稻上适宜的油菜秸秆还田量为5 400 kg/hm2,即3/4的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12.
绿肥及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大区试验,以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晚粳稻秀水128为材料,研究绿肥及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绿肥和秸秆还田总体上对水稻株高和单株分蘖数影响不大,但紫云英全量还田能显著提高抽穗期和黄熟期的成穗数;绿肥和秸秆还田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情况下,全生育期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常规施肥处理相似,这为籽粒灌浆充实和产量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在本试验条件下,如果当季不施肥而仅依靠土壤肥力减产幅度达25%以上,其主要是由于单位面积穗数与粒重的显著下降造成;绿肥、秸秆还田及与一定量有机肥配施,在化肥减量的情况下,可获得比常规施肥还高的产量,其增产原因主要是水稻成穗率上升使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  相似文献   

13.
山区旱坡地秸秆覆盖还田增产效应与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浙西南山区全年三熟间套作秸秆覆盖还田3年定位试验表明,秸秆覆盖还田比对照具有明显的增产能力,全年增幅达19.2%。秸秆覆盖还田不仅充分利用了秸秆资源,减少对大气和环境的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且有效地调节了土温和土壤含水量。在低温的生育时期能有效提高土壤温度,在高温的生育时期则能有效降低土温;在少雨的季节,能有效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土壤含水量比对照高1%~2%,改善了作物生存环境。秸秆覆盖还田能明显提高土壤肥力,起到保水、保肥、保土和抑制杂草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安乡县秸秆还田的基本情况,综合阐述了国内外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情况,分析了秸秆还田在农业生产中的现实意义,最后就开展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土壤氨氧化细菌amoA基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常规旋耕无秸秆还田(对照)、1年秸秆深翻还田、2年秸秆深翻还田土壤总DNA为模板,采用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的氨单加氧酶α亚基(amo A)基因特异性引物扩增AOB amo A基因,构建amo A基因文库。运用BLAST程序进行序列比较发现,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土壤中分布有亚硝化弧菌属(Nitrosovibrio)、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和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微生物菌群,秸秆深翻还田土壤AOB amo A基因序列主要与保护性耕作、长期施肥、间作、温室和植被恢复土壤中的amo A基因序列相似;常规旋耕无秸秆还田土壤AOB amo A基因序列主要与秸秆焚烧大田土壤和内蒙古草原土的amo A基因序列相似。玉米秸秆深翻还田2年处理(SF-Ⅱ)AOB amo A基因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是玉米秸秆深翻还田1年处理(SF-I),常规旋耕无秸秆还田(CK)最低。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作物秸秆产量也相应提高,尤其是小麦与水稻轮作地区,小麦秸秆和稻秸秆年产量高达18 t/hm2左右。泗阳县从2006年开始推广秸秆全量还田,连续实施12年,累计秸秆还田量达216 t/hm2。本研究通过增施石灰、石膏、生物菌剂等措施,探讨这些措施对农田土壤的影响,以及如何促进还田秸秆的熟化,同时开展了水稻生产的安全性监测。结果表明,各处理比对照(不增施石灰、石膏、生物菌剂等)增产3.41%~20.80%,且各处理土壤、稻谷的重金属含量均不超标。  相似文献   

17.
秸秆还田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对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控制病虫草害发生、改善土壤中的碳汇聚能力等有着积极作用,此外秸秆还田也被作为降低化肥施用量,实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寒地水稻栽培环境的特殊性,探讨研究寒地水稻秸秆还田方法、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可行性建议,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根据水稻秸秆还田的分解规律和养分释放规律,调整相应的施肥技术、灌溉技术及植保技术,使稻田秸秆还田后培肥地力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9.
长期秸秆还田对黑土碳氮及玉米产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黑土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黑土碳氮及玉米产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PK处理比较,玉米秸秆还田处理没有显著促进黑土有机碳的积累。与试验初期相比,3个处理(CK、NPK和秸秆还田+NPK)土壤有机碳均同步增加,2006年与试验初比较均呈显著差异。与CK、NPK处理相比,秸秆还田+NPK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N素的供应水平。各处理C/N比值在10.23~11.26之间。秸秆还田+NPK处理19年的玉米平均产量为8 958kg/hm2,与NPK处理基本一致,显著高于CK处理,表明施用有机氮(玉米秸秆还田)代替部分无机氮可以达到相同玉米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20.
秸秆还田是保护东北农田生态系统黑土资源重要的农业管理手段,在应对黑土退化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土壤动物是评价农田生态系统质量和土壤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为深入分析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东北黑土区农田中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以及对于土壤环境的改良状况,本文综述秸秆直接还田与秸秆间接还田方式下的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多样性以及动态分布特征,总结概括不同还田方式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差异的影响因素。基于目前秸秆还田与土壤动物相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展望,为秸秆还田模式下东北地区的黑土资源保护与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