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陆雯 《苏州医学院学报》1997,17(6):1115-1115
对524例头位妊娠进行计划分娩,结果阴道分娩475例,剖宫产49例;白天分娩432例中新生儿窒息21例,说明计划分娩,在白天分娩可增加母婴在安全度,减少并发症,降低了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
对524例头位妊娠进行计划分娩,结果阴道分娩475例,剖宫产49例;白天分娩432例中新生儿窒息21例。说明计划分娩、在白天分娩可增加母婴的安全度,减少并发症,降低了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3.
疤痕子宫再次分娩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疤痕子宫再次分娩56例,经阴道分娩6例,再次剖宫产50例,合并胎盘粘连4例,前置胎盘3例,二者产后出血量明显增加,合并子宫先兆破裂1例,再次分娩时应严格掌握适应征,本组经阴道分娩6例成功,胎盘前置,粘连,植入者及早考虑剖宫产。  相似文献   

4.
胎头高直位分娩难度大,尤其是高直后位,几乎均需要剖宫产结束分娩。故认为是严重的异常胎位。我院自1999年9月至2004年9月入院分娩产妇1260例中,共发现胎头高直位11例,占分娩总数的0.087%,其中高直前位5例,高直后位6例。其中高直前位3例经加强宫缩、手转胎头后经阴道分娩,其余均以剖宫产结束分娩。现将阴道分娩的3例高直前位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系统心理护理在正常分娩过程中的重要性及有效性。方法随机抽样200例(第一产)准备顺产分娩的产妇,其中100例产妇进行系统心理护理参与分娩过程,另外100例产妇只告知基本常识不加入系统的心理护理,测试后比较两组产妇成功顺产分娩的比率。结果进行系统心理护理的100例产妇中,79例顺利阴道分娩,成功率占79%;未进行系统心理护理的100例产妇中顺利阴道分娩的有56例,成功率占56%。结论系统的心理护理在整个分娩过程中,大大增强了产妇顺产分娩的信心,有效提高了阴道分娩率及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58例胎盘早剥经阴道分娩临床分析,探讨胎盘早剥经阴道分娩指征及处理方法,改善母婴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1月至2004年2月胎盘早剥经阴道分娩58例临床资料。结果发生新生儿轻度窒息3例,重度窒息1例,死胎5例,新生儿死亡8例(均为放弃胎儿),死产2例(均为放弃胎儿)。产妇产后出血9例,没有发生DIC、多脏器功能衰竭,无孕产妇死亡。结论胎盘早剥经阴道分娩,指征不在于结束分娩的时间间隔,而在于及早纠正休克及迅速补充足够血容量。如果胎盘在分娩过程中剥离程度有限或当胎盘早剥经阴道分娩有扩展但胎儿已死亡、可疑生后不能成活也是胎盘早剥经阴道分娩指征。  相似文献   

7.
分娩控制仪监护控制分娩111例报告李法升,王若楷,刘长青(附属医院妇产科,256603)关键词分娩;监护;控制;分娩控制仪我院与山东大学、滨州地区经委联合研制成功自动化监护分娩控制仪,应用此分娩控制仪监控分娩111例。结果表明:缩短了产程,减轻了产妇...  相似文献   

8.
2000年1月~2007年6月在我科分娩868例,其中剖宫产96例,剖宫产率11%,有剖宫产史而再次妊娠分娩42例,占分娩总数的4.8%,剖宫产术后经阴道分娩19例,占瘢痕子宫的45%,再次行剖宫产23例,占瘢痕子宫的55%。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分娩方法及疗效,寻求确保母婴安全的治疗方法用于临床推广。方法对我院妇产科2008年6月~2010年6月接产的138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产妇的生产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剖宫分娩和阴道试产分娩的临床数据进行比较。结果138例产妇中采用阴道分娩42例,占分娩总数的30.4%,其中40例试产成功,母子健康,成功率为95.2%。结论阴道分娩与剖宫分娩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分娩中各有优势,应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10.
剖宫产术后再妊娠分娩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选择及相关因素。方法:对52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中有绝对剖宫产指征再次手术28例。满足试产条件24例,其中顺产13例,中转手术7例,放弃试产机会4例。试产成功率54%。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试产可以选择性进行,满足试产条件阴道分娩成功率很高,尤其是前次剖宫产指征为臀位者。阴道分娩机会最大。恰当的病例选择,严密的产程观察是确保分娩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陈静  李蕾 《中外医疗》2014,33(6):22-23
目的探讨绿色通道急救模式在严重多发伤救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2008年7月-2013年7月间医院开通绿色通道急救模式后救治的11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过程和效果为观察组,以2003年7月-2008年6月间医院未开通绿色通道急救模式期间救治的15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过程和效果为对照组。统计分析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各项应急措施准备时间、抢救成功率的差异,探索绿色通道急救模式是否能切实提高抢救工作效率并降低病死率。结果观察组在急诊室滞留时间、检查所需时间、从入院到手术所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同时病死率也较低,所有指标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绿色通道急救模式显著提高了整个急救体系的工作效率和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子宫切除术是抢救产后出血有效的措施之一,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时,正确把握子宫切除术的适应证及时机,以抢救孕产妇生命,提高产后出血抢救的成功率。方法:总结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6年期间剖宫产同时行子宫切除术病例共21例,通过回顾性分析,总结出剖宫产同时行子宫切除术原因(适应证)及其手术时机、产妇的预后等。结果:6年间,剖宫产产后出血,术中同时行子宫切除21例,手术适应证: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12例;胎盘早剥致子宫胎盘卒中、子宫收缩乏力4例;子宫不完全破裂2例,妊娠合并巨大子宫肌瘤、多发性子宫肌瘤2例,剖宫产产后子宫收缩乏力1例。结论: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时,在保守治疗无效的危急情况下,果断进行子宫切除术能抢救产妇生命,从而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但同时子宫切除也给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在临床工作中,应及早发现和积极处理产科异常情况,避免病情恶化造成不必要的子宫切除,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产科质量。但在危急情况下,果断的子宫切除术是抢救产妇生命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并发恶性心律失常致患者心脏骤停急救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将昆明延安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并发恶性心律失常致患者心脏骤停的35例患者, 设为A组, 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并发恶性心律失常致患者心脏骤停的35例患者, 设为B组.研究中, 对A组的抢救措施及护理进行回顾性详细分析、认真分析护理措施, 全面总结临床经验和缺点, 对恶性心律失常而引起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流程、质量标准和专业培训进行重新分析, 制定出标准、规范、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 并将其应用于B组.分析比较2组患者窦性心律恢复时间、自主血压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抢救患者成功的例数、胸外心脏按压时间、电击除颤次数、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种类、床旁开胸例数、使用临时起搏器例数、呼吸机辅助时间及预后情况.结果 B组窦性心律恢复时间、自主血压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胸外心脏按压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均低于A组;B组的抢救初步成功率、抢救完全成功率均高于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0):151-154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型脑卒中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急诊科急救的重型脑卒中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护理,干预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自接诊至确诊时间、抢救时间、抢救费用、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住院期间并发症、入院时及住院7 d两组患者GCS评分。结果干预组接诊至确诊时间、抢救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护理抢救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7 d后GCS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两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脑卒中急救中使用临床护理路径能够缩短接诊至确诊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时间,降低抢救费,减少住院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2):171-174
目的 分析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抢救成功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7 年7 月至2018 年10 月急诊科收治的90 例心肺复苏患者,并拟定于2018 年2 月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将优化前的40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急诊护理措施,优化后的50 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流程的时间消耗情况、抢救成功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接诊时间为(2.12±0.12)min,胸外按压时间耗时(1.65±0.17)min,心电图检查耗时(1.18±0.19)min,建立静脉通路耗时(3.16±0.29)mi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74.00%(37 例),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50.00%(20 例),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死亡率为26.00%(13 例)明显低于对照组50%(20 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00%(2/5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7.50%(7/40),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可有效减少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抢救所需时间,为患者赢得更多的生存机会,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可改善急诊预后,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6.
杜建蓉  荣秀华  黄丽 《西部医学》2012,24(7):1391-1392
目的探讨用静脉留置针连接真空采血器为急诊危重患者采血、输液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就诊的危重患者107例,将2010年5-12月抢救中采取一侧肢体输液,一侧肢体采血的57例作为对照组;将2011年1-9月采取留置针连接真空管采血输液的50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平均操作时问、血标本溶血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的平均操作时间较对照组减少,血标本无溶血情况发生(P〈0.05),患者满意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危重患者抢救时,留置针连接一次性真空采血器采血输液操作时间缩短,血液标本质量可靠,静脉穿刺次数少,减轻患者痛苦,为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合并呼吸衰竭的原因及有效救治措施。方法对45例AOPP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洗胃、导泻、静脉注射阿托品、胆碱酯酶复能剂、机械通气等办法救治患者,观察AOPP合并呼吸衰竭的抢救成功率及死亡率。结果 AOPP伴呼吸衰竭患者45例,治愈37例,死亡8例,抢救成功率为82.2%,死亡率17.8%.结论及时彻底洗胃、合理应用阿托品及胆碱酯酶复能剂、适时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等综合救治措施是成功抢救AOPP合并呼吸衰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李秋花 《当代医学》2009,15(34):16-17
目的探讨106例颅脑损伤患者在急诊科的抢救及护理体会。方法对106例颅脑损伤患者予以病情观察与分析,熟悉治疗原则,并以此为依据,做好抢救及护理。结果通过抢救及护理措施的实施,96例抢救脱险,成功率90.6%;死亡10例,死亡率9.4%。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在急诊科的抢救护理中,护士的工作应有预见性和针对性,抓紧救治的"黄金时间",开通绿色通道,确保各个阶段的连续性、整体性是救护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王泽均 《基层医学论坛》2016,(27):3766-3767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在重度颅脑创伤中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5年2月收治的74例重度颅脑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定义为研究组(37例)以及对照组(37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形式进行抢救,研究组则在早期将患者的气管切开,抢救结束后,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使用抗生素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存活32例(86.49%),死亡5例(13.51%);对照组存活31例(83.78%),死亡6例(16.2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在重度颅脑创伤中的治疗价值明显,其存活率与传统的抢救方式相比并无明显差异,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使用抗生素时间得到了明显的缩短,具有广泛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本院人工气道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降低感染率。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各科室抢救实施建立人工气道13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结果: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138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57例,感染率为41.30%,统计分析显示,插管类型、置管地点、置管后留置时间、危重病人APACHEⅡ评分高低、是否机械通气、口腔护理次数、声门下分泌物吸引与置管后下呼吸道感染相关(P〈0.05),而采用密闭式吸痰管、使用人工鼻与插管后下呼吸道感染无密切关系(P〉0.05)。结论:多种因素与人工气道下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临床上应采取多项护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