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细YMnO_3的硬脂酸溶胶-凝胶法合成及充放电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硬脂酸、Y2O3及Mn(NO3)2为原料,采用硬脂酸溶胶-凝胶法,在700℃保温8h制备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YMnO3纳米颗粒;并以YMnO3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采用恒电流充放电测试方法研究YMnO3的性能。结果表明:YMnO3表现出优良的电化学性能,在6mol/L的KOH电解液中,单电极比电容可达164.19F/...  相似文献   

2.
针对裂缝性油藏堵水成功率低、堵剂漏失严重且容易误堵的问题,研制了一种凝胶颗粒类堵剂,该堵剂通过凝胶颗粒在地层下的二次交联进行堵水。以丙烯酰胺(AM)和不稳定易分解酯类单体J-1为主要原料,通过本体聚合的方法合成凝胶颗粒,由于J-1中含有双键结构使其聚合成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凝胶颗粒;凝胶颗粒和二次交联剂J-2在地层下再次交联形成高强度凝胶体。凝胶颗粒成胶时间随J-1加量不同其分解时间不同,使得颗粒成胶时间可控。堵剂成胶时间为1~4 d,凝胶颗粒质量分数为1%~3%,初始黏度接近注入水黏度,在油相中基本不成胶,在水相中能够形成高黏度凝胶体,在高矿化度下能够形成黏度220 000 m Pa·s以上的高强度凝胶;在70℃条件下,90 d内黏度变化较小,性能保持良好,具有良好的抗盐性和热稳定性。填砂管实验结果表明,堵水体系突破压力在31. 25 MPa/m以上,封堵率在92%以上,具有很好的封堵性能。  相似文献   

3.
高分子网络凝胶法制备纳米氧化锌的工艺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乙酸锌[Zn(Ac)2]为原料,丙烯酰胺(AM)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ABM)为网络剂,采用高分子网络凝胶法制备了纳米ZnO粉体,研究了其制备过程中反应物浓度、引发剂(NH4)2S2O8含量、溶液的pH值及备反应条件对纳米ZnO晶粒尺寸的影响.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纳米ZnO颗粒的平均晶粒大小随Zn2+起始浓度引发剂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溶液pH值的增加而减小.确定了用高分子网络凝胶法制备纳米ZnO粉体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2h:干燥温度100℃:干燥时间4h.  相似文献   

4.
左琛光  刘向春 《硅酸盐通报》2016,35(11):3686-3689
采用熔盐法成功制备出了钨酸锌(ZnWO4)纳米晶.用XRD、SEM分别对产物的相组成、粒度、显微结构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以Na2WO4·2H2O、Zn(NO3)2·6H2O为原料,NaNO3-LiNO3为熔盐,分别在200~400℃保温12h均能合成纯相的ZnWO4粉体;当温度达到500℃时生成花朵状的ZnO片状粉体;ZnWO4颗粒的形貌与煅烧温度和保温时间有密切关系,随温度升高,颗粒形貌的演变过程为:当温度为200℃时生成纳米颗粒;升高温度至300℃时,生成棒状纳米晶体;继续升高温度到400℃时,形成了块状的微米晶体.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颗粒形貌的演变过程为:由纳米颗粒转变为棒状纳米晶体.  相似文献   

5.
PMMA/TiO2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偶联剂钛酸正丁酯对纳米二氧化钛颗粒进行预处理, 而后通过原位聚合制备了表面包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纳米二氧化钛粉体. 通过红外光谱(FI-IR)、热重分析(TG)、差热扫描(DSC)、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等研究了PMMA/TiO2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PMMA包覆在TiO2的表面,包覆率为38.44%;PMMA/ TiO2纳米复合材料的起始分解温度和玻璃化温度分别为337 ℃和138 ℃,平均粒径为22.7 nm.表面改性后的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在有机溶剂中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能,同时确定了原位聚合PMMA/TiO2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改性剂的用量15.8%,超声聚合反应时间1.5 h,反应温度为80 ℃.  相似文献   

6.
BN/TiB_2纳米-微米复合粉末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化学溶液法,于酒精、水混合溶液中溶解分散H3BO3和CO(NH2)2,再加入TiB2,干燥后热处理合成了BN/TiB2纳米-微米复合粉末。通过差热-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分析,对合成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BN合成反应在700~1100℃之间完成,BN/TiB2复合粉末经1500℃热处理时,非晶态BN向h-BN转化。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分析了粉体复合前后的形貌及显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BN包覆在TiB2颗粒表面获得了具有纳米-微米复合结构的BN/TiB2粉末。  相似文献   

7.
以马来酸酐和正十八醇为原料合成了可聚合表面活性剂马来酸单十八酯,并用其改性Fe3O4纳米磁粉.用改性纳米磁粉制备了苯乙烯基可聚合磁流体,并通过本体聚合获得了磁性纳米复合材料.透射电镜分析结果表明,直径约7 nm的Fe3O4纳米颗粒在磁流体和复合材料中分散均匀,无明显团聚现象;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磁粉表面包覆的马来酸单十八酯和苯乙烯基质发生了共聚.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及凝胶渗透色谱分析结果表明,与相间条件聚合的聚苯乙烯(PS)相比,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去除磁粉后的相对分子质量明显降低,但热稳定性比相同条件下聚合的PS有明显提高,这说明可聚合表面活性剂和活性PS链之间形成了共价键,从而增强了Fe3O4纳米颗粒与基质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丙烯酰胺(AM)、2-甲基-2-丙烯酰胺基丙磺酸(AMPS)为原料,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可分解聚合物微球。微球形貌为不规则球形颗粒,尺寸与油藏的微米/亚微米级孔喉尺寸相匹配,其结构经红外光谱表征。二次成胶实验结果表明,成胶时间随矿化度增加而延长,随温度、聚合物微球加量增大显著缩短。第二交联剂水溶性酚醛溶液(简称FQ)加量对成胶时间影响不大,但对成胶强度影响显著。当温度≥90℃,可分解聚合物微球加量为1.5%~2%(以体系总质量计),第二交联剂FQ加量为1.0%~1.2%(以体系总质量计),得到的二次交联凝胶成胶时间可控,为1~3 d,热稳定性良好,30 d不脱水。在油相中,可分解聚合物微球不发生二次交联,间接证明其具有选择性封堵性。SEM证实了可分解聚合物微球的二次成胶过程,即颗粒间交联形成颗粒聚集体,颗粒聚集体交联形成大的团聚体,最后形成本体胶。  相似文献   

9.
以丙烯酰胺(AM)、2-甲基-2-丙烯酰胺基丙磺酸(AMPS)为原料,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可分解聚合物微球。微球形貌为不规则球形颗粒,尺寸与油藏的微米/亚微米级孔喉尺寸相匹配,其结构经红外光谱表征。二次成胶实验结果表明,成胶时间随矿化度增加而延长,随温度、聚合物微球加量增大显著缩短。第二交联剂水溶性酚醛溶液(简称FQ)加量对成胶时间影响不大,但对成胶强度影响显著。当温度≥90℃,可分解聚合物微球加量为1.5%~2%(以体系总质量计),第二交联剂FQ加量为1.0%~1.2%(以体系总质量计),得到的二次交联凝胶成胶时间可控,为1~3 d,热稳定性良好,30 d不脱水。在油相中,可分解聚合物微球不发生二次交联,间接证明其具有选择性封堵性。SEM证实了可分解聚合物微球的二次成胶过程,即颗粒间交联形成颗粒聚集体,颗粒聚集体交联形成大的团聚体,最后形成本体胶。  相似文献   

10.
实验采用以柠檬酸为配体的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铈粉体,并研究了硝酸铈和柠檬酸的配比、硝酸铈浓度、成胶温度、焙烧温度及时间对其成胶时间及晶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硝酸铈与柠檬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Ce(NO3)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5 mol/L、成胶温度60℃、成胶时间16 h,500℃下焙烧3 h的条件下,可制备晶粒度为22.5 nm的二氧化铈粉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