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勇  陈硕  李泽友  张俊清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2):1701-1703,1707
目的:研究海南产黄皮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皮叶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黄皮叶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共分离出41个峰,分析鉴定了其中的39种成分,所鉴定的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8%以上,其中相对质量分数较高的成分有β-石竹烯(44.721%)、α-石竹烯(23.236%)、α-葎草烯(6.050%)、石竹烯氧化物(5.511%)、橙花叔醇(3.635%)等。结论:海南产黄皮叶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倍半萜及其氧化物,主要成分为β-石竹烯,与其他产地黄皮叶挥发油成分及含量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2.
高良姜挥发油成分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高良姜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高良姜中提取挥发油成分,测得挥发油的含量为1.2%。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高良姜挥发油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分离出34种成分,确认其中32种成分,占检出量的94.12%。其中主要成分为1,8-桉叶素(65.17%)、2,2-二甲基环氧乙烷(21.75%)、葵烷(5.05%)、α-萜品醇(2.71%)、莰烯(0.75%)、樟脑(0.63%)、β-蒎烯(0.51%)、柠檬烯(0.51%)等。结论:该实验分离度好,灵敏度高,峰形对称。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地桃花茎和叶的挥发性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从地桃花的茎和叶中提取挥发油,对得到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分析鉴定,以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其中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结果]从地桃花的茎和叶挥发油中分别分离出18个和23个色谱峰,通过NIST08谱库分别鉴定了其中15种和19种化合物。地桃花叶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是正十七烷、β-蒎烯、1,3,3-三甲基三环[2.2.1.0(2,6)]庚烷等;地桃花茎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是β-蒎烯、反式石竹烯、2-(7-十七炔)-四氢化-2H-吡喃等。[结论]地桃花茎和叶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是萜类衍生物,且地桃花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及含量都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肉桂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肉桂中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进行分析鉴定,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共分离出36个化学成分,其中21个化学成分匹配度都在85%以上,占挥发油总量的80.67%。其中含量高于1%成分的有14个,以桂皮醛含量最高(41.86%),其次是棕榈酸(7.66%)、亚麻酸(7.65%)、甲氧基肉桂酸乙酯(5.36%)、d-杜松烯(2.82%)、亚油酸(2.22%)、香豆素(2.14%)、肉桂醛(1.92%)、丹皮酚(1.87%)、油酸(1.71%)、α-蒎烯(1.49%)、α-毕橙茄醇(1.48%)、去氢白菖烯(1.40%)和苯丙醛(1.09%)。结论肉桂挥发油中主要化学成分以芳香醛类、芳香酯类、脂肪酸类和萜类化合物为主,且多是15个碳以下的小分子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中药紫苏叶中所含有的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种类。方法:本实验通过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并富集中药紫苏叶中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所提取的挥发油进行分析,峰面积归一化方法表示所测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本实验一共分析鉴别检测出二十一种挥发性成分,与成分库相对比有十四种挥发油匹配度大于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在总挥发油量种约占百分之八十七。其中石竹烯的含量最高(21.26%),其次是石竹素(19.91%)、棕榈酸(19.33%)、紫苏醛(6.18%)、丹皮酚(6.01%)、桉油烯醇(4.37%)、反式-橙花叔醇(2.43%)、α-石竹素(1.88%)、11顺-十六碳-烯酸(1.56%)、芳樟醇(1.13%)和反式-α-香柑油烯(1.12%)。结论:本次通过气相质谱连用分析中药紫苏叶中主要挥发性成分,该方法稳定可靠,分析数据准确,可为后续紫苏叶中挥发性成分的药效基础研究提供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蔓荆子挥发性化学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蔓荆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结果:分离出81个组分,确认了其中64种组分,并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百分含量,其相对含量占总挥发性组分峰面积的96.85%。结论:主要成分为:α-蒎烯(4.26%)、1,8-桉树脑5.90(%)、芳樟醇(3.59%)、莰烯(4.89%)、丁子香酚(2.18%)、β-石竹烯(14.72%)、β-古芸烯(2.56%)、双环吉马烯(4.35%)、α-雪松醇(11.29%)。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小飞蓬新鲜叶子中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峰面积归一化法分离分析其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小飞蓬新鲜叶子挥发油得率为0.74%,共可分离30种化合物,鉴定出其中的26种,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6.12%。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有金合欢烯(18.13%)、β-毕澄茄烯(15.02%)、橙花叔醇(12.04%)、环己醇(9.28%)和榄香烯(8.46%)。  相似文献   

8.
静态顶空进样气质联用法测定连翘花的头香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测定连翘花的头香成分。方法用静态顶空法收集连翘花的头香,并用GC-MS法对其进行化学成分研究。结果从连翘花头香中鉴定出24种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4.90%,其主要成分为单萜类化合物。在连翘花中主要成分依次是侧柏烯(21.93%)、β-水芹烯(10.43%)、β-蒎烯(9.94%)、桉油精(9.75%)、3-异丙烯基-5,5-二甲基-环戊烯(7.62%)、β-月桂烯(5.22%)、水杨酸甲酯(5.21%)。单萜类成分占总挥发性化合物的65.13%。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高良姜A lp in ia off icinarum的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95%乙醇提取,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高良姜的乙醇提取物中得到8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高良姜素(Ⅰ)、高良姜素-3-甲醚(Ⅱ)、山柰素-4′-甲醚(Ⅲ)、山柰酚(Ⅳ)、槲皮素(Ⅴ)、乔松素(Ⅵ)、二氢高良姜醇(Ⅶ)、儿茶精(Ⅷ)。结论化合物Ⅵ和Ⅶ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贵州民族药物果上叶挥发性化学成分。方法:固相微萃取法提取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共鉴定出48种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53.84%.主要化学成分为2,6-二叔丁基对甲酚(17.490)、十六烷(10.478)、石竹烯(3.566)、柏木脑(3.536)。结论:本方法可用于果上叶中挥发性成分的快速分析,为进一步开发贵州民族药物果上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这些年来,我地发现一些单位有用与高良姜外观性状、特征非常相似的大高良姜、小高良姜作高良姜使用的情况。高良姜是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officinarumHance.的干燥根茎,大高良姜是姜科植物大高良姜AlpiniagalangaMilld.的干燥根茎,小高良姜是姜科植物和山姜AlpiniajaponicaMiq.的干燥根茎。它们的形状、颜色、气味以及化学成分都不一样,因此,不能将大高良姜、小高良姜作高良姜入药。我们认为,完全可以根据它们的表面颜色、直径大小、质地、断面颜色、中柱与断面所占比例、气味以及理化鉴别特征将它们准确地鉴别开来。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高良姜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霉素(STZ)注射诱导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饲养过程中动态监测小鼠的血糖水平、体质量变化,待小鼠血糖水平达到实验要求后,以高良姜提取物稀释不同倍数、二甲双胍、生理盐水灌胃。30 d后测定小鼠的空腹血糖、糖耐量等指标,并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切片。结果高脂高糖饲料饲喂联合小剂量注射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小鼠,高良姜提取物能显著降低糖耐量试验2 h血糖浓度(P<0.05),对体质量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P<0.05),50 mg/kg剂量组在给药后空腹血糖表现出显著改善(P<0.05),但对肝损伤、脂肪性病变无明显改善作用。结论高良姜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有一定的降糖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良姜总黄酮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高良姜总黄酮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采用角叉菜胶大鼠足肿胀模型、二甲苯小鼠耳肿胀模型、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研究高良姜总黄酮的抗炎作用;采用小鼠热板法和扭体法观察高良姜总黄酮的镇痛作用。结果高良姜总黄酮对大鼠角叉菜胶所致足趾肿胀、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以及乙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等急性炎症模型均有明显抑制作用。高良姜总黄酮对乙酸、热刺激所诱发的小鼠疼痛均有抑制作用。结论高良姜总黄酮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快速、简便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UPLC-MS)测定高良姜中高良姜素的含量。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 ×50 mm,1.7μm)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0.3 ml/min;采用质谱一级全扫描方式、正离子模式检测。结果高良姜素在0.04~0.15 mg/ml之间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应的回归方程为:y=1.927×105x+2.832×104(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7.85,RSD为2.43。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靠,灵敏度高,可应用于高良姜中高良姜素含量的快速检测及高良姜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5.
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herb for the treatment of emesis, abdominal pain and diarrhea has been used to counteract gastric disease induced by indomethacin in rats without obvious side effects. However, the role of herb-drug interaction between indomethacin and A. officinarum based on pharmacokinetic, tissue distribution and excretion still remains unknown. In this study, an ultra-fast liquid-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FLC-MS/MS)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indomethacin and its three metabolites, O-desmethylindomethacin (ODI), deschlorobenzoylindomethacin (NDI) and indomethacin acyl-β-D-glucuronide (IDAβG) by oral administration of indomethacin solution with and without the ethanolic extract of A. officinarum and applied to comparative pharmacokinetic, tissue distribution and excretion studies. Our results clarified that oral administration of A. officinarum produced significant alterations in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indomethacin. And the pharmacokinetic interaction between indomethacin and A. officinarum reduced the systemic exposure of indomethacin and increased its elimination. Tissue distribution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co-administration of A. Officinarum could not reduce the accumulation of indomethacin in the target tissue of the stomach, but could accelerate the excretions of indomethacin and its three metabolites including ODI, NDI and IDAβG in the bile and feces of rats in the excretion study. Therefore, A. Officinarum might have a gastrointestinal protective effect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role with indomethacin based on the pharmacokinetics and excretion in rats.  相似文献   

16.
南药高良姜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我国南药高良姜主产区及道地产区的高良姜资源进行调查,明确高良姜资源分布、蕴藏量、栽培现状以及综合开发利用概况,为高良姜资源保护、开发及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查阅文献、走访调查和现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结果高良姜野生资源处在濒于灭绝状态,以前文献记载有高良姜分布的区域几乎难觅高良姜的踪影。在道地产区,人工栽培、加工技术较为粗放,且因栽培高良姜周期长、收益较低,高良姜栽培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供需矛盾。结论应加大力度保护高良姜资源的生态环境,促进其种群恢复。同时,应该尽快建立高良姜规范化种植基地,完善高良姜人工栽培、加工技术,满足市场对高良姜药材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白桂木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reus根皮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聚酰胺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白桂木根皮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乙酰化羽扇豆烯醇(3β-acetoxy-lupenol,Ⅰ)、二十二烷酸(docosanoic acid,Ⅱ)、二十五烷酸(pentacosanoic acid,Ⅲ)、二十三烷酸(tricosanoic acid,Ⅳ)、羽扇豆醇(lupeol,Ⅴ)、白桦脂酸甲酯(methylbetulinate,Ⅵ)、棕榈酸(hexadecanoic acid,Ⅶ)、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Ⅷ)、白桦酯醇(betulin,Ⅸ)、artonin A(Ⅹ)、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Ⅺ)、oxyresveratrol[1-(2,4-dihydroxyphenyl)-2-(3,5-dihydroxyphenyl)ethylene,ⅩⅡ],( )-儿茶素[( )-catechin,ⅩⅢ]、( )-afzelechin-3-O-α-L-rhamnopyranoside(ⅩⅣ)。结论化合物Ⅰ、Ⅴ、Ⅵ、Ⅸ为同一类化合物,属羽扇豆烷皂苷元类,化合物Ⅲ、Ⅳ、Ⅵ为首次从波罗蜜属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毛鸡骨草Abrusm ollis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其成分,光谱法鉴定其结构。结果分得11个已知化合物,经鉴定为β-谷甾醇(Ⅰ)、豆甾醇(Ⅱ)、咖啡酸二十九醇酯(Ⅲ)、胡萝卜苷(Ⅳ)、白桦酸(Ⅴ)、香草酸(Ⅵ)、肌醇甲醚(Ⅶ)、蔗糖(Ⅷ)、soyasapon inⅠ(Ⅸ)、ka ikasapon inⅢ(Ⅹ)和dehydrosoy-asapon inⅠ(Ⅺ)。结论化合物Ⅰ、Ⅲ、Ⅳ、Ⅵ~Ⅺ均为首次从毛鸡骨草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