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足月新生儿重度母乳性黄疸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母乳性黄疸30例,随机分成A、B、C三组。A组予以停止母乳喂养,B组继续母乳喂养加蓝光照射,C组停止母乳喂养加蓝光照射。分别观察三组在治疗后第1天胆红素下降值,以及胆红素值降至256μmol/L以下所需的时间。结果:B组与C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但与A组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结论:对新生儿重度母乳性黄疸采用光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母乳性黄疸(breastmikjaundice,BmJ)是指新生儿期由于母乳喂养所致的病理性黄疽。随着对该病认识的提高及纯母乳喂养的普及,近年来该病发生率似有增多。就收治的40例BmJ有关的临床问题作回顾性分析及讨论。1临床资料40例患儿均符合以下标准:①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黄疸在生后2~3周出现并持续不退;②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③排除感染、溶血、缺氧、头颅血肿、肝功能障碍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所致的黄疸④停哺乳后黄疸迅速减轻或消炎。1.1一般资料所有病历选自1988~1996年,共调查新生儿黄疸132例。母乳性黄疸40例,… 相似文献
3.
石红艳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1,(6):760-762
目的 分析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接收的72例新生儿黄疸患者,信封法任意编号划入参照组与综合组(n=36).参照组施以常规性护理干预,综合组施以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新生儿的症状恢复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护理前两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对比无显著区别,护理后48... 相似文献
4.
苏娜 《中国航天工业医药》1999,1(1):42-42
近年来.随着对母乳性黄疸认识的提高.诊断率明显增加。现将我院收治21例母乳性黄疽病例作一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临床特点、与核黄疽的关系,以及诊断治疗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6.
晚发型母乳性黄疸为新生儿及小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尚未结合的胆红素血症,其特点为母乳喂养,足月儿多见,于生后1周左右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高,2—3周达到高峰,可持续数周至数月,而无其他临床症状。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黄疸可逐渐消退,既往认为无需治疗。但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认为:当血清胆红素浓度较高的母乳性黄疸有导致轻微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性,因此,及早观察和合理处理能有效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我们采用思密达和四磨汤联合口服治疗晚发型母乳性黄疸,疗效确切,可与光疗相媲美,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8.
张欣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4):532-533
目的 分析探讨新生儿黄疸早期护理干预的方法 及作用.方法 选取收治的新生儿黄疸11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体重、首次胎便转黄时间、血清胆红素浓度.结果 根据统计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体重明显重于对照组,首次胎便转黄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血清胆红素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结果 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新生儿黄疸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增加患儿的体重,减轻高胆红素血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早岁型母乳性黄疸31例回顾性分析,发现当血清中总胆红素≥342umo/L时,无一过发生核黄疸。因此提倡少量多次母乳喂养,促进黄疸排泄。现将我院从1992.3~1991.1收治早岁型母乳性黄疸31例作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与核黄疸的关系以及诊断治疗等进行讨论。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20例,女11例。完全母乳喂养者26例,母乳为主倡加牛奶者5例。其均为足月儿。就诊时间最早生后25天,最晚生后48天,平均为34天。诊断标准:①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黄疸在生后3~4天内出现并持续不… 相似文献
10.
高海拔地区新生儿黄疸的病因特点及评估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症状 ,对新生儿黄疸进行诊断和治疗时 ,首先要确定是否为病理性黄疸 ,若为病理性黄疸则要找出病因并决定是否治疗。我们在工作中一直延用欧美国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 ,即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 2 2 0 .6μmol/L和早产儿超过 2 56.5μmol/L。但近年对是否继续使用上述诊断标准仍存在争议。国内外大量资料已证实生理性黄疸血胆红素有明显的种族、地域差异[1 ] 。我院实行儿科医生进产房 ,产儿科协作 ,孕妇产后母婴在院期间 ,新生儿均由儿科医生独立管理 ,既方便儿科医生掌握第一手资料 ,同时对… 相似文献
11.
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晚发性母乳性黄疸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56例晚发性母乳性黄疸的治疗经验,探讨药物促进母乳性黄疸消退的疗效。方法母乳性黄疸79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6例给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对照组23例继续给予母乳喂养,适当增加哺乳次数,未予特殊治疗。结果治疗组56例患儿均有效,平均起效时间1-3d,黄疸消退时间5-10d。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56.5%。两组总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口服茵栀黄口服液可促进晚发性母乳性黄疸的消退,减少停喂母乳对乳母及乳儿的不利影响,配合停喂母乳可加速黄疸的消退。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 G71R基因突变对母乳性黄疸发病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母乳性黄疸56例(黄疸组)和对照40例(对照组).用套式PCR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确定UGT1A1 G71R基因型.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胆红素水平.分析 UGT1A1 G71R突变与母乳性黄疸发病的关系.结果 黄疽组中,UGT1 A1 GT1R突变纯合子5例、杂合子24例、野生型27例,UGT1A1 G71R等位基因频率为30.36%.对照组中,UGT1A1 G71R突变纯合子1例、杂合子9例、野生型30例,UGT1A1 G71R等位基因频率为13.75%.等位基因频率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且有统计学意义(X2=7.17,P=0.01).UGT1A1 G71R突变纯合子或杂合子组婴儿发生母乳性黄疸的OR(95%CI)为3.2(1.32,7.77).结论 UGT1A1 G71R基因突变可能是晚发性母乳性黄疸发病的促发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50%的新生儿由于胆红素代谢特点在出生1周内出现黄疸症状称为生理性黄疽,在此时期由于疾病或某些致病因素使黄疸加重称为病理性黄疸;黄疽持续超过14 d(延迟性黄疸)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发病较多。为了明确延迟性黄疸的病因,我们对因延迟性黄疸住新生儿病房的婴儿进行了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出生1周内新生儿黄疸的动态变化、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病因分析及早期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利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对我院产科出生的928例新生儿每日进行同一部位的皮肤测定,根据新生儿不同出生情况对超过胆红素值安全范围的及时给予口服药物或转儿科蓝光治疗。结果928例新生儿因高胆红素血症住院156例,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为15.74%,无1例发生胆红素脑病。结论对新生儿黄疸进行监测和早期干预治疗,可大幅度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从而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核黄疸是游离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细胞中毒变性而引起的,是新生儿重要且凶险的疾病之一[1],预后严重,病死率高[2]。我科通过换血后有计划、有重点的针对心功能、低血糖、低血钙、高血钾、胆红素反跳及感染的监护,有效地防止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保怔了治疗的成功,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表现 黄疸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加深,呈桔黄色,甚至土黄色;其临床表现开始为嗜睡、拥抱反射弱、肌张力减退继而增强,吸吮无力、呕吐、病程进展很快,拒吃、伸舌、拥抱反射消失,出现脑性尖叫及阵发性强直痉挛,角弓反张… 相似文献
17.
<正>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早期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主要表现有巩膜黄、皮肤黄以及尿液黄,部分患儿会出现腹泻、呕吐或发热、厌食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随着病情的进展很容易引发胆红素脑病,严重影响新生儿健康成长[1]。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方法包括蓝光治疗、药物治疗等,但新生儿年龄小,各方面依从性较差,而多数患儿家属缺乏对疾病的了解,在治疗方面存在较大的顾虑, 相似文献
18.
中药茵陈退黄方剂促进新生儿黄疸消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茵陈退黄方剂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总结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08-08~2009-02在我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86例正常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46例及对照组40例。实验组给予中药茵陈退黄汤口服,对照组给予葡萄糖水口服,两组均实施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比较两组新生儿黄疸出现的时间、程度及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两组资料分析采用χ2或t检验。结果:实验组新生儿黄疸出现的时间、黄疸指数及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茵陈退黄汤可有效促进正常新生儿黄疸的消退,减少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使用对母乳性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辽阳石化总医院产科母婴病房出生的68例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5例)。观察组患儿入组后即开始进行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持续5 d;对照组患儿停母乳3~5 d,比较治疗前、治疗72 h和治疗完成后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结果对照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72 h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完成后,观察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母乳性黄疸,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陈丽琼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4):530-531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在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上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患儿随机分成两组:茵栀黄颗粒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输液、肝酶诱导剂和蓝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颗粒口服,并观察两组患儿黄疸消退及血胆红素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好。 相似文献